APP下载

发展循环经济履行社会责任——访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发言人黄文生

2011-02-19主持人王东

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 2011年7期
关键词:能源经济企业

主持人:王东

发展循环经济是国家的基本国策,在经济转型、生态文明建设、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中,作为国内最大的能源生产企业和消耗企业,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既承担着国家使命,又具有不可回避的社会责任。为此,本刊编辑部对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发言人黄文生进行了专访。

主持人: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是国内最大的能源生产企业,对于发展循环经济、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等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请您先介绍一下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的产业特征以及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

黄文生: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是1998年7月国家在原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基础上重组成立的特大型石油石化企业集团,是国家独资设立的国有公司、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和国家控股公司。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是一体化的能源化工公司,从事的业务包括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和开发、石油炼制、石化的生产及油的销售。目前公司炼油能力居世界第二,加油站数量居世界第二,乙烯生产能力居世界第四。按《财富》杂志2011年世界500强企业排名,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名列第5位。2010年向消费者提供了1.49亿t汽油、煤油、柴油,向消费者提供了4 300万t的石化产品,销售收入达到19 600亿,是中国销售收入最大的企业。

石油和化学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资源、资金、技术密集,产业关联度高,经济总量大,产品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人民生活、国防科技等各个领域,对促进相关产业升级和拉动经济增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石化工业几乎和所有的产业部门都有着极强的技术经济联系。例如交通运输行业、汽车制造业、建筑业、装饰行业,以及农业生产中所用的化肥有相当一部分是以石油化工产品为原料生产的;对农业增产发挥重大作用的农用地膜的原料也来自石化工业。总之,石化行业对整个产业体系有着广泛的技术经济幅射功能。

石化行业的另一特点是资金技术密集度高,高新技术、先进工艺广泛应用于全行业的各个环节。因为石化行业经常要求在高温、高压、易燃、易爆、强腐蚀的环境下进行,连续化生产对自动控制的要求十分高,因此,机械、电子、冶金、化学等高科技先进技术和工艺在石化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石化工业的发展又直接促进了这些产业的技术进步和相应前沿科学的发展,带动整个国家技术水平的提高。

与此同时,石化产业属于资源消耗量大、废弃物排放量高的产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责任重大。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是全国最大的能源供应商之一,同时也是特大型的能源使用者。正是因为这些行业特点,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在发展循环经济中既有独特的优势,也有巨大的环保压力和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

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能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多年来,中国石化集团公司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政策,不断强化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在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始终不忘企业与自然、企业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宗旨,一方面努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一方面自觉履行应尽的社会责任,在生产经营上强化树立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的新理念,积极采取结构调整、科技创新、资源优化、加强管理等措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开展清洁生产,扎实推进节约能源工作,能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

主持人:国家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提出伊始,就明确指出,资源消耗环节要加强对石化、化工等10个重点行业能源、原材料、水等资源消耗管理,努力降低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实践,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什么样的成绩?

黄文生: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作为国内最大的能源生产企业之一,同时也是特大型能源使用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首要任务就是节能、节水、减少排放,包括降低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也就是循环经济中第一原则“减量化”。2010年,中国石化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为0.77 t标煤,与2005年相比下降15.4%,累计节约1 444万t标准煤,超额完成“十一五”节能目标任务。2010年,中国石化废水排放量48 000 万 t,COD 排放量 3.16 万 t,下降18.1%,二氧化硫排放量36.7万t,下降35.7%,均超额完成“十一五”减排目标任务。

“十一五”期间,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加大燃煤、燃焦锅炉脱硫治理,累计投资30亿元,对全系统19家自备电站、107台燃煤锅炉实施烟气脱硫改造。二氧化硫排放量由2005年的 57.1万 t下降到 2010年的36.7万t,降幅35.7%。在污水排放指标日益严格的情况下,各个企业对老设施实行技术改造,增加深度处理,得以使COD浓度大大降低,总量削减18.1%。

“十一五”期间,中国石化共投入492亿元用于油品质量升级。2009年前后,中国石化所属炼油企业抓紧落实汽油质量升级方案和装置改造,所产车用汽油于2010年5月1日全部达到国3及以上标准。国3柴油质量升级项目正加紧推进,预计2012年12月全部建成投用。这些项目对减少消费环节二氧化硫排放量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石油化工行业不仅是能耗大户,如果不能很好地采取措施也容易成为污染大户。针对这一行业特点,中国石化坚持内涵式发展道路,采用新技术,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坚持结构调整,关停能耗、物耗高的小炼油、小化工装置,提高石化生产装置规模,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单位能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比如,中国石化下属炼油化工企业以前常年燃烧不熄的“火炬”一度是石化企业的标志,以前石化企业的员工,如果看不到厂里的“火炬”,就会着急,认为企业停产了。近年来,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实施熄灭“火炬”计划,把大量白白烧掉的宝贵油气资源回收利用,使得石化企业的“火炬”彻底熄灭,仅此一项,每年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近400万t。

同时,中国石化利用产业特点,积极参与全社会的循环经济发展。例如,中国石化在全国拥有近3万座加油站,而且是中央企业电动汽车战略联盟企业之一。随着中国汽车时代的到来和汽车产业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石化和汽车两大产业之间的关联度越来越高。它们之间的密切合作,对实现能源与汽车产业链的深度衔接与联动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石化行业将紧跟能源汽车发展的新趋势,与汽车行业携手为我国低碳环保、循环经济作出新的贡献。在国内能源供应日趋紧张的形势下,未来汽车能源必将呈多样化。目前,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已经涉足电动汽车的充电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今后将继续加大投入,并致力于包括废油回收的再利用研究,来满足汽车行业对节能、低碳和环保的新要求。

主持人:发展循环经济,既关系到国家经济转型,企业可持续发展,也关系到中国关于气候变化的承诺,中国石化集团在发展循环经济、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有着责无旁贷的义务,请您谈谈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的举措和努力。

黄文生:气候变化是人类共同面临的全球性的重大问题,作为负责任的能源化工企业,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正在通过发展循环经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能源结构,加强低碳能源的开发利用,推进节能降耗,加大二氧化碳回收利用的研究,努力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工作的重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通过产业升级,大力节约能源资源,提高能效的水平。中国石化持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提高能效、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为重点,努力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发展模式。在能源结构相同的情况下,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例如,通过大型的原油码头和原油、成品油长输的管道建设来优化物流运输,减少运输环节的工作,就实现了节能降耗。2010年底,中国石化拥有25万t级以上的原油码头13座;另有百万吨级以上的乙烯生产基地8个,其规模与国际先进企业的规模一致。已形成了环渤海湾、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三大炼化企业集群,年接原油的能力达到2.24亿t。原油长输管道的长度达到6 710 km,成品油的管道长度达到8 420 km,每年可以减少大量物流相关的费用。

第二,通过淘汰小型的低效落后产能,实现装置规模大幅提升,大幅降低单位的能耗。在“十一五”期间,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关停和淘汰落后的炼油能力1 700万t,关停几十套小型的化工装置及小型的燃油锅炉,优化调整油库500多座。在“十一五”期间,中国石化下属炼油厂的平均规模提高了49.3%,乙烯装置的规模提高了37%。

第三,按照循环经济“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的原则,大力实施炼油化工的余热、余压回收利用,实现能量的阶梯利用。中国石化下属所有的炼油装置和化工装置都要配备这一技术。余热、余压回收利用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并且也带来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第四,中国石化将节水减排技术、废水回收综合利用作为攻关课题,纳入了“十一五“科技开发的计划和“十二五”发展规划。通过科技攻关,形成了具有中国石化自主知识产权的节水减排技术,如污水处理回用技术,提高循环水浓缩倍数的高效缓释组构技术等。在过去的3年里,形成节水减排技术40余项,申请国家专利24项,其中发明专利23项,还包括一项实用型的专利。截止到2010年,中国石化油田和炼化企业工业废水回用量达到11 327 t。污水回用率达到28.3%,与2005年相比,炼油企业吨油的用水量减少了53%,排水减少了69%,“十一五”期间,共节约新鲜水3.47亿t,减少外排污水2.78亿t,节水量相当于43个目前千万吨级炼油厂的年用水量的总量。中国石化化工生产企业产出的总量与3年前比,增长了40%,而新鲜水的用量由2007年的46 373万 t,降低到 2010年的28 056万t,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主持人: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是国内最大的能源提供商,在清洁能源开发、利用,以及发展循环经济、低碳建设方面拥有哪些新技术,采取了哪些新措施?

黄文生:发展循环经济,减少污染气体排放,必须从源头做起。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积极发展低碳能源,优化能源结构。例如2010年,建成投产的川气东送工程,总的天然气运输量120亿m3,相当于每年提供超过1 457万t标煤的清洁能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 697万t。再比如说,积极开发的生物柴油生产技术(SRCA),目前已经完成了工业化的实验;还进行了纤维素乙醇的技术开发攻关,这是一种高端的清洁能源技术,可以替代传统的粮食乙醇技术,将原来很多废弃纤维垃圾变废为宝。2010年,中国石化贵州5万t生物柴油的示范项目,已经启动建设。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还积极利用煤层气和页岩气等非常规资源,提供国家能源保障。在注重能源开发的同时,也注重新能源的利用。自2006年以来,通过中国石化新星石油公司与冰岛恩莱克斯公司合作,开展了中国地热资源示范性开发。2010年底累计投资3亿元,实现地热能冬季采暖和夏季制冷建筑面积312.6万m2,占全国地热直接利用供暖面积的10%,已成功开拓了陕西咸阳、武功及河北雄县市场,并初具规模。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在陕西咸阳地区建立了区域地热供暖系统,运营11口地热井、近10座地热站及配套管网,已建成供暖能力超过200万m2,实现供暖面积120万m2。初步形成了一个按科学方法区域划分、整体布局的地热供暖模式,开创了我国地热集中利用的先河,改变了地热资源分散开采、利用率低的状况。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通过加强中长期的战略投入和技术研发,在实施循环经济、促进低碳发展方面已经拥有一批先进的技术储备,如:减缓温室气体技术,节能和提高能耗技术,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和处理技术,生物与工程固碳技术,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清洁高效开发和利用技术,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技术,等等,这些技术都进行了商业化的利用。比如,中国石化通过应用瓦斯回收技术,实施了消灭炼油厂的火炬,年可以回收瓦斯80万t以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00万t以上。实施二氧化碳驱油技术,提高油田采收率。目前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已经在中原油田的普城、华东的草舍和胜利油田的一些高渗透的油藏,以及东北4个油田开展了二氧化碳驱油小型矿厂的实验。这4个项目每年合计封存二氧化碳7万t,其中胜利油田某一个矿区就累计封住了4.3万t二氧化碳。将二氧化碳捕集以后,注到地下储存,这项技术既封存了二氧化碳,同时提高了原油的产量。累计在这个矿区增产原油7 967 t,取得了良好的环境效果和经济效益。

再如,中国石化集团公司重点实行的油气回收技术,回收处理效率达到99.2%。过去在加油站加油的时候会闻到味道,现在基本上没有味道了,因为把油气进行了回收。目前这项技术已广泛推广,节能环保效果十分突出。

除了先进的技术措施以外,在发展循环经济,实施低碳建设过程中,中国石化还充分利用图书、报刊、音像和网站等媒介工具,积极开展循环经济、低碳技术、应对气候变化的宣传与教育工作;努力引导员工、消费者、供应商、承包商,以及其他的利益相关方,按照循环经济理念、低碳理念,转变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增强全社会的责任感和环境意识。在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提出的“每一滴油都是承诺”的社会责任理念的指引下,节能减排、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奉献社会的意识已逐步植根于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的全体员工的心里,也体现在日常的工作和生产的每一个环节。

猜你喜欢

能源经济企业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福能源 缓慢直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