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美文学作品分析
--莫里斯

2011-02-19庞庆艳黑龙江畜牧兽医职业学院黑龙江双城150111

中国科技信息 2011年4期
关键词:莫里斯伙计弗兰克

庞庆艳 黑龙江畜牧兽医职业学院,黑龙江 双城 150111

英美文学作品分析
--莫里斯

庞庆艳 黑龙江畜牧兽医职业学院,黑龙江 双城 150111

本文从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分析了莫里斯。从物质层面上看,他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他一生贫穷、压抑,一事无成;然而从精神层面上看,他对善与爱的坚守,却是让人肃然起敬的,也是人类精神荒原化的今天的一道靓丽的风景,虽然他还不足以成燎原之势,但毕竟这星星之火已在天际燃烧,他也许是戈多来临的先声。

莫里斯;贫穷;失败;压抑;坚守

马拉默德的创作生涯开始于五十年代初。《伙计》是他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创作于一九五七年。《伙计》是一本令人压抑的书,然而这又是一个温暖的世界,故事中的人物,虽然命运坎坷,残酷的社会现实对他们的个体生存造成挤压与摧残,将他们推入到一种无可奈何的生存绝境,可是他们并没有屈服,他们用可贵的坚强的力量,坚守着内心的信仰,“做个犹太人,就得有副好心肠”;“做人老实,觉才睡得安稳。”

一、自我实现的失败者

在现实世界中,莫里斯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卑微的小人物,是一个非常失败的小杂货店的老板。他只知道要生活的比较好,但是这么多年来,他还没学会怎样才能得到较好的生活。莫里斯在生意上的失败,主要是他在能力上的欠缺造成的,同样的老朋友都已经家境富裕起来了,而他二十年了,还在惨淡经营着这家小杂货铺,这与一个人的道德修为是无关的。生意是要用心去做的,生意不会因为一个人“有副好心肠”,就会红红火火起来,它需要一个人有从事商业的头脑,然而莫里斯在经商上却总是显得笨拙和无能。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一位作曲家必须作曲,一位画家必须绘画,一位诗人必须写诗,否则他始终无法宁静。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于他自己的本性。这一需要就可以称为自我实现的需要。”莫里斯并不想成为一个杂货铺的老板,他本来是想成为一名药剂师的,但是由于他的妻子艾达的劝说,他才开了这家铺子。莫里斯没有忠于自己的本性,在人生的道路之中误入了歧途,他对自己的潜力认识不清,从而让自己与心目中想成为的人距离越来越远,最终变成了一个奥尼尔笔下的悲剧人物。人都是有追求的。而最大最根本的追求,应该是做一个实实在在的“我”自己。莫里斯在小说中一出现,就不停地叹息着并“觉得自己真没出息。”他时常焦虑得睡不着觉,“莫里斯千方百计想入睡,可就是睡不着,在床上辗转反侧。”他没有安全感。莫里斯总是担心会破产,“他的耐心也磨光了。”他总是目光呆滞,行动迟缓,喘着粗气,“就像香蕉那样结成串”的麻烦,将他折磨得总做噩梦。他对自我价值是完全否定的,他觉得自己过的日子就像坐牢似的,他也没有感觉到别人对他的尊敬,没有人同情他,没有人因为他“有副好心肠”就对他心存感激。

莫里斯是自我实现的失败者,他的一生带给人的是压抑感和窒息感,然而令人感动的是他依然在默守着“做人老实,觉才睡得安稳”的信条。

二、遭遇贫困羁绊

莫里斯生活的美国,生产力高度发达,其生产关系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金钱”被推上了至高无上的位置,在这样的社会里,容许贫富悬殊,一切都要用钱去买,一切都能用钱买到。在这个金钱成为上帝的时代里,人们感受到最大的痛苦是人类尊严被化为金钱或权利的奴婢。金钱像一个威力无比的魔鬼,把人的心灵扭曲,并撕得粉碎。莫里斯由于贫困,在这个金钱狂舞的时代里,感觉到一种密不透风的压抑和窒息。

莫里斯的贫穷是让人伤感的,他“老是越过越穷。他越卖力干,似乎到手得越少。他的操劳只是一种以时间打发时间的办法。”而且他经常是伤感的。“他满怀忧伤,一连好几小时沉湎于童年生活的回忆中。他想起绿色的田野,他永远忘不了儿时奔跑的地方。多少年没有见到的父亲、母亲和仅有的一个妹妹,他不停地思念。”由于他的贫穷,他的女儿海伦上不起大学,早早参加了工作,但是却要从微薄的工资中,拿出钱来帮助父母支付房子的贷款。造成了海伦的逐渐自我封闭。她想受大学教育,但却得到一份她不喜欢的工作。“她中学的朋友结了婚,她跟他们一个个地不来往了。另外一些人大学毕业了,她既羡慕,又因自己一无成就感到惭愧,也就不去看他们了。起初,不跟人来往是桩苦差事,但过了一段时间,也就成了一种不太难受的习惯。”由于他的贫穷,他的妻子也饱受贫穷的折磨,年龄虽然不大,从容貌上看却十分衰老,整天唉声叹气,愁眉苦脸。

三、对传统道德的坚守

莫里斯一直坚守着“做个犹太人,就得有副好心肠”;“做人老实,觉才睡得安稳。”在隆冬时节,在既没戴帽子,又不穿大衣,脚上也没鞋套的防护的情况下,莫里斯会冒雪奔过两条马路,把一个穷苦的意大利太太忘在柜台上的一枚镍币还给她;为了让人家能在人行道上行走,就在店门口铲雪,以至于患上了肺炎;莫里斯的一生都在不停地干活。他每天工作很长时间。天天早上六点钟就开门,晚上十点以后才关门,有时甚至更迟。一星期他待在店里七天,一天干十五六个小时,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而他自己简直一无所求,可总希望他疼爱的孩子能过上比自己好一点的生活。尤其是当莫里斯知道弗兰克偷店里的钱的时候,他不是义愤填膺,他反倒替弗兰克着想,反倒要给弗兰克长工资。于是他把给弗兰克的工资一下子加到了十五块,连弗兰克自己都觉得对于一个小铺子来说,给伙计的工钱太多了,以至于他的目光不敢朝莫里斯看。终于在莫里斯的感化下,这个抢过劫,偷过钱,强奸过莫里斯的女儿的伙计,最终变成了像莫里斯一样的人,一个“圣方济各”,他也深深认识到“苦难就像一块料子,我敢断定,犹太人能用它裁一套衣服。”“圣方济各”把所有一切都施舍掉,连一分钱也都给了人,包括身上的衣服。弗兰克变成了莫里斯,变成又一个让人倍感温暖的人,于是温暖的文化才可能传承下去,人才不至于回归为畜生。如果历史正在以榨干情感为代价换取进步的话,那么坚守情感的莫里斯和弗兰克的勇气是多么令人折服,是确确实实的圣者,他们正在以无谓的精神捍卫着人类的精神家园,他们是一盏温暖的灯,时刻在等着迷失的人的归来。

四、结束语

莫里斯是一个可敬的人,就是因为当人们都在不断地脱掉文明的外衣,他却如此虔诚地而又如此固执地穿着它,只是它的样式还是老套的,马拉默德觉得人应该穿衣服,他也没有找到新的款式,所以就莫里斯的这套旧衣服,莫里斯的形象不可能在世界上重建秩序,他太软弱了,可是他的那份坚守的力量是让人感到震撼。

[1]马斯洛.马斯洛人本哲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年

[2]马拉默德,叶封 译.伙计[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年

[3]徐葆耕.西方文学:心灵的历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

[4]钱谷融,鲁枢元.文学心理学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

10.3969/j.issn.1001-8972.2011.04.079

庞庆艳(1971、10、3),女, 黑龙江双城市,学士学位,黑龙江畜牧兽医职业学院, 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法、英美文学。

猜你喜欢

莫里斯伙计弗兰克
弗兰克·盖里——建筑界的“毕加索”
神奇飞书
下雨的订单
能 看 多 远
半夜的演讲
弗兰克先生是个女的
我的风筝
防偷吃的毒招
想进监狱的蒙弗兰克
弗兰克与滑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