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国坡耕地综合治理试点工程通渭项目区建设经验

2011-02-16马新元

中国水土保持 2011年7期
关键词:通渭县坡耕地项目区

马新元

(通渭县水土保持局,甘肃通渭743300)

通渭县位于甘肃省定西市东南部,属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总面积2912.97 km2,辖18个乡(镇)47.1万人,耕地质量低下、水土流失严重、降雨分配不均、农业基础脆弱,从根本上制约了通渭县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为了促进农业发展,2006年通渭县确立了“生态立县”战略,以扶贫开发为主线,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为核心,大力实施“生态立县、产业富县、工业强县、文旅活县、科教兴县”五大战略,着力培育玉米和马铃薯、草畜、劳务、旅游四大产业。在没有项目支持的情况下,通渭县作出了“坚持不懈地走以梯田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主的改善农业基础条件的路子不动摇”的决策部署,截至2009年底累计投入资金8480余万元,新修梯田158 km2,同时以梯田为基础,积极推进“梯田+地膜覆盖”和“梯田+水窖+大棚+科技”的旱作农业发展路子,有效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使全膜玉米和马铃薯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优势产业。2010年通渭被确定为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第一批试点县。

1 项目区概况

通渭县2010年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项目区位于通渭县西北部,系渭河水系的一级支流流域,属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三副区,在310国道沿线,涉及马营、平襄2个乡(镇)的10 个行政村,地理位置介于东经 104°13'25″—105°57'13″、北纬 35°13'10″—35°19'10″之间;项目区总面积 59.68 km2,年均降水量440 mm,平均土壤侵蚀模数5500 t/(km2·a);总人口10632人,其中农业人口10189人,人均土地0.58 hm2,人均耕地0.33 hm2,人均基本农田0.18 hm2,年人均纯收入1688元;农业生产以种植业为主,基础设施较差,经济结构单一,生产力水平低于全县平均水平。工程实施前项目区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7.47 km2,其中修建基本农田 1850.40 hm2、营造水保林825.87 hm2、人工种草 70.67 hm2,综合治理程度达 46.0%。综合治理措施的实施对改善项目区生态环境、防治水土流失、减轻水沙危害、促进农业生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 项目建设成效

《国家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甘肃省通渭县项目2010年实施方案》规划治理面积17.88 km2。经过2010年1年的建设,项目区完成综合治理面积17.89 km2,其中新修梯田1334.67 hm2、造林 259.33 hm2、地埂种草 195.20 hm2、建设谷坊250道、配套田间道路38条72 km、修建排水沟30 km、新建淤地坝3座,各项建设任务已全面完成。经过建设,项目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程度由2009年的46%提高到治理期末的76%,人均梯田面积由0.18 hm2增加到0.31 hm2,林草覆盖率由15.1%增加到22.8%;新增措施年减少土壤流失量8.66万t,减沙效益达24.9%,蓄水效益达49.8%;年土壤侵蚀量由32.82万t下降到23.16万 t,平均土壤侵蚀模数由5500 t/(km2·a)下降到3880 t/(km2·a);项目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3 主要经验和做法

以梯田建设为主的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项目的实施,在通渭县产生了强烈的轰动效应,有效调动了干部群众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其主要经验和做法有以下几点:

(1)抓组织领导,为项目建设保驾护航。县上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发改、水保、财政、审计、农业、林业、畜牧、扶贫、水务、交通、国土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项目建设协调领导小组,作为项目执行的决策机构。作为项目建设的实施主体,项目区各乡(镇)成立了项目工作站,负责施工组织和成果管护。村上成立了专业施工队,根据质量标准严格组织施工。实行行政、技术双轨承包责任制,即行政领导定地块、定任务、定时间、定奖罚的“四定”责任制,业务部门包规划、包质量、包软件、包验收的“四包”责任制,确保了责任到干部、工作到农户、面积到地块。梯田建设也成为当地干部执政能力的“试金石”,干部胜任与否,梯田建设的成效最有说服力。这些强有力的措施确保了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

(2)抓群众发动,为项目建设打好基础。在项目建设初期,按照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针对项目区实际,全面建立了群众参与坡改梯建设的保障机制,充分发挥农民在坡改梯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通过召开群众会议、村民理事会议,运用“一事一议”的办法,进一步明确项目建设区面积、质量标准、筹资筹劳、优惠政策、后续产业开发等事宜,做到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并及时向农户发放坡改梯工程建设通知书,让项目区农民做好作物倒茬安排,充分调动了广大群众参与工程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3)抓统筹规划,为项目建设提供依据。在规划上,按照“以小流域为单元、统一规划、整体推进”的路子,打破地界、村界、组界,逐点逐块落实,做到一步到位。注重“五个结合”,即梯田建设与流域综合治理相结合、与项目建设相结合、与农业产业开发相结合、与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充分考虑当地产业优势和地形地貌特点,突出发展主题,以效益为先,山水田林路村统筹规划,综合开发,合理建设,为项目建设提供了标尺,保证了项目建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4)抓机制创新,为项目建设提供动力。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组建了由县、乡、村三级相关人员组成的项目实施领导小组、技术指导小组和质量验收小组;在项目实施乡(镇),成立了由乡(镇)党委书记任组长,乡(镇)长和人大主任任副组长,乡(镇)分管领导和驻村干部、村组干部为成员的项目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技术监督、质量验收、后勤服务、安全保障4个小组,分工负责,分段把关;在工程启动前,在项目实施村组召开群众会议,充分调动村干部的引领作用、组干部的带动作用和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了工作效率;由各建设村村民小组组长、群众代表等组成村民理事会,从发动群众、合理规划、机械调配、签订协议、组织施工、质量验收、筹资筹劳、后续产业开发等方面全程跟踪监督,及时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各类纠纷和问题,保证了项目建设进度和质量。

(5)抓工程质量,为项目建设制定目标。在项目实施中,县上始终把抓好工程质量贯穿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把提高工程质量和效益摆在首要位置,落实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和严要求的“四高一严”建设程序,实行技术骨干现场指导、村民理事会成员负责、群众广泛监督,从工程数量和质量、措施配套、规划落实、组织领导、创新机制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监管,确保措施一步到位、质量一次达标。

(6)抓资金筹措,为项目建设提供保障。2010年项目建设中国家投资未能及时到位,为了抢抓时间、确保建设进度,县上积极协调各建设乡镇通过银行贷款等方式暂时垫资预付各项费用,国家投资到位后采取财政报账制分期分项拨付。在坡改梯建设中,受益农户自筹部分是通过召开群众会议、村民理事会议,运用“一事一议”的办法,待工程全部竣工并验收合格后统一向群众收取。随着国家补助标准的提高,实现了建设资金以群众自筹为主向国家投资为主的根本性转变,建设资金有了保障,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普遍拥护和支持,从而保证了工程建设的顺利开展。

(7)抓产业开发,为项目建设指明出路。按照“山顶林草戴帽子、山腰梯田系带子、沟底塘坝穿靴子”的治理模式和“梯田修到哪里、道路通到哪里,精品流域治理到哪里、全膜玉米和马铃薯种植示范点建到哪里”的要求,由县水保局牵头,对项目区坡改梯工程按照“等高线、沿山转、宽适度、长不限、大弯就势、小弯取直”的要求,打破村、组、户地界,整山系、整流域规划和建设,实施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治理,做到规划一次搞好、措施一次到位、质量一次达标。同时,以梯田为基础,积极推进“梯田+地膜覆盖”和“梯田+水窖+大棚+科技”的旱作农业发展路子,使全膜玉米、马铃薯和畜牧养殖逐渐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实践证明,大力实施以坡改梯为主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是改善当地农业基础条件、发展旱作高效农业的必由之路。

(8)抓项目整合,为工程建设增强后劲。以打造精品流域、发展农村经济为目标,围绕坡改梯工程建设,将各类项目组装配套,进行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治理,包括:结合扶贫整村推进项目,在项目区改造危旧房190间,修建暖棚圈舍141座;结合畜草产业开发项目,发展养牛户320户,引进良种牛1776头,修建青贮池91眼,投放青贮袋1320个;结合能源建设项目,在项目区内建沼气池220眼,发放太阳灶350台,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380人次、劳务技能培训420人次,输转富余劳动力360人,种植马铃薯 333.3 hm2、全膜玉米 40 hm2、中药材 40 hm2、红豆草133.3 hm2,新建万吨级马铃薯良种贮藏交易市场1处。项目区先后整合畜牧、扶贫、农业等各类项目资金576万元,这些配套项目的实施不仅有效提升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水平,而且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增强了后劲。

4 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一是随着物价和人工费的上涨,项目建设成本增加。以坡改梯为例,按平均建设成本9750元/hm2计算(不含群众投劳折款),修建1 hm2梯田农户仍需自筹3000~4500元,由于县乡财政困难、群众生活水平较低,农民负担依然较重。二是由于没有退耕指标,部分立地条件差的陡坡耕地无法退耕造林种草,治理难度较大。三是全县现有梯田625.2 km2,农业人口人均占有梯田0.15 hm2,要达到人均0.27 hm2的梯田化标准还需新修梯田508.67 km2,梯田化建设任务艰巨。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如下建议:一是深入调查研究,提高项目建设国投资金补助标准,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二是建议相关部门尽快下达退耕指标,进一步提高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质量;三是尽快启动大规模的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以加快生态建设步伐,促进农民增收。

猜你喜欢

通渭县坡耕地项目区
三个好朋友
合阳县节水灌溉项目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李鹏鹏书法作品
坡耕地治理助推西和县万寿菊产业发展
崔莉摄影作品欣赏(二)
高铁开到家门口(节选)
牤牛河人工湖工程项目区水资源论证分析
土地整治项目中水资源平衡分析
国家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助力建平县脱贫攻坚
资阳市雁江区:防治并重 建管结合 创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