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动儿童学困生的心理特点、成因与转化略策

2011-02-11陈铮

文教资料 2011年1期
关键词:学困生流动家庭

陈铮

(吴江市芦墟实验小学,江苏 吴江 215211)

一、调查目的、方法和结果

1.调查目的。

我校拥有1200余名学生,由于地处江浙沪交界处,属苏南经济发达地区,外来打工人员多,流动儿童有350人之多。流动儿童绝大多数来自小商贩、工人或者临时工家庭。学生家庭的结构、成员素质差异较大,学生的学习环境、学习条件都比较差,因而学困生比较多。为了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排除障碍,使他们也能在学校健康成长,成为对祖国、对人民有用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我们开展了对流动儿童学困生现状的调查。

2.调查方法。

归因问题研究的创始人海德把行为的原因基本上划分为两种,即内因和外因。从学生学习的过程看,影响其学习变化的条件也应分为内因和外因两大部分。内因为与学习有关的学生心理素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外因一般是家庭、学校教育环境、社会对学生的影响。因此我们首先确立了调查维度,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分析有关学困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有代表性的观点,参考SCL-90心理卫生测验,同时针对流动儿童学困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确定了9个方面维度:(1)性格;(2)学习成就动机;(3)学习态度;(4)学习兴趣;(5)学习意志;(6)学习方法;(7)家庭环境;(8)学校环境;(9)社会环境。编制了《流动儿童学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表》,抽取我校四--六年级60名流动儿童学困生进行调查。

3.调查结果。

通过我校流动儿童学困生心理健康测试的统计数据与有关资料分析表明,目前流动儿童学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如下几方面(见下表)

流动儿童学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统计表

二、流动儿童学困生心理特点的成因分析

1.没有调动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构成了学习的内驱力,包括学生的学习成就动机、学习兴趣、情感、意志等。虽然它不能像智力因素一样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但也属于动力系统,是学习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部分。学困生的智力水平一般都在中等以上,造成学习成绩落后的原因主要是缺乏学习动机,意志力薄弱,对待学习有畏难情绪,爱玩,因为玩的过程不需要意志力的维持。

2.学习方法欠缺。

尽如小学高年级阶段,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如果学生还只是一味地依赖老师,缺乏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那么当这种依赖关系变得稀松时,学生就无所适从。部分流动儿童学困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不对头,再加上缺乏自制力,因而学习上常常遭遇失败,久而久之,兴趣全无,畏难情绪比较浓,丧失了前进的内驱力。所以有的学困生表面上看并没有调皮捣蛋,但成绩却总是上不去。

3.自我效能感低。

自我效能感是指学生关于是否有能力胜任某项学习的自信程度。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充满信心,能积极主动、自主灵活地学习,能自觉、及时地矫正自己的行为,选择合适的学习策略,保证学习的成功。流动儿童学困生的自我效能感普遍低,常有失败的体验,对自己的学习信心不足,常认为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是不可控制的。

4.学习基础差,跟不上步伐。

流动儿童转学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陌生的学校,有诸多的不适应,特别是学习上有一个对接过程,加之家长忙于安顿家庭、工作,无暇顾及孩子的感受、困惑,致使孩子失去学习兴趣和信心,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很多基础知识没有掌握,就会很明显地影响后续的学习。

5.人际关系不和谐。

(1)教师的忽视:流动儿童学困生大体上都能受到老师的关顾和同学的帮助,但由于学校目前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经常受到单一评价标准下竞争失败的威胁,而导致心理压力的沉重感,久而久之,心态失衡,遂成病态。再加上有些教师思想工作比较粗,缺乏耐心,与家庭教育缺少有效的配合,对出现行为问题的学生不能及时教育,甚至受到自己心情的影响,工作时松时紧,对学生教育缺乏信心,不作正确的引导,从而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变得不守纪律,厌恶学习。

(2)同伴的看法:一些流动儿童学困生在班上受同学的讥讽,自尊心受到伤害,日久天长,他们感到抬不起头,干脆破罐子破摔,从厌学变成逃学。

(3)家庭教育的不和谐:a.家庭教养态度。在流动人口家庭中,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期望有理想的一面,出于对自身的文化水平、职业状况、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的不满意,多数家长对子女的期望较高,希望孩子能给自己“争口气”,改变自身较低的阶层地位;也有期望值过低的父母,认为“自然成长”或只要身体好,能攒钱就行。b.家庭人际关系。一是夫妻关系失和:由于流动家庭的经济状况相对窘迫,居住设施普遍缺乏,这往往造成家庭成员心理失衡,特别容易引发夫妻的矛盾与冲突,导致夫妻关系紧张甚至恶化。调查中发现,流动家庭中父母当着孩子面吵架或打架的比例高于本地家庭,这种现象给孩子造成的伤害往往影响其人格健康发展。二是亲子关系淡漠:父母由于忙于生计或夫妻关系失和,对子女教育力不从心,相互推诿、相互指责,不愿承担子女教育责任;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在家庭中难以形成和睦温暖、交流沟通的人际关系。

三、对策与建议

1.流动儿童学困生需要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环境。

(1)因人施问,激发流动儿童学困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教师的言谈举止、神情仪容,以及师生间的人际距离,对学困生的思维活动都有一定的影响。如提问时教师表现出不耐烦,动辄训斥、刁难,则会使学困生惧怕、回避,甚至生厌,阻碍教学进程。相反,老师面带微笑,投以期盼与鼓励的目光则能增强学困生的信心,使其思路清晰,学习热情增强,从而喜爱老师及其所授课程。在选择学生回答问题时,应该因人而异,切忌不切实际。难度大的问题由优等生回答,一般的让中等生回答,较容易的让流动儿童学困生回答,比较专门的问题则让这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回答。实践证明,这样的因人施问对培养各层面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消除流动儿童学困生对回答问题的畏惧心理,让他们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有很好的效果。

(2)言语激励,有目的地向流动儿童学困生靠拢。

处于学习成绩底层的流动儿童学困生更加需要得到重视和关怀,他们渴望成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目的地向学困生靠拢,有时学困生的回答不是那么令人满意,这时就要求老师一定要做到尊重学困生,正确评价学困生,及时充分肯定其可取之处,再给他一次成功回答的机会。如给予适当的提示,并注意用语言激励,如“好极了”“不错”“想法有新意”等,就算是较为简单的问题,也不应训斥或冷脸相对,而换之以“再想想看,有点小错误”等,这样既避免了打击学困生,又让他们感受到了学习的兴奋和激动,唤起了他们求知的欲望。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神色赏识。”

2.流动儿童学困生更需要科学、有效的课外指导。

课堂以外的时间,是老师和学困生面对面交流的主要时间,转化学困生,课外交流、沟通的效果是直接的、明显的。不过,教师需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正是教师素质和责任感的体现。

(1)帮助流动儿童学困生树立正确、崇高的学习动机。

有些流动儿童学习动机不明确,如认为学习是为了应付家长、教师的“差使”,是在家长和老师的检查督促下被动地进行学习;学习无目的、无兴趣,没有人检查督促就不学习等。对流动儿童学困生的错误思想认识、学习动机,给予正确引导是转化学困生的根本要求。为此,教师必须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让他们明白:当代学生若没有扎实的文化知识将无法在将来的社会上立足。各行各业的人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刻苦拼搏,都能干出出色的成绩。

(2)制订目标,增强自信心、胜任感。

流动儿童学困生往往容易把自己与学优生比较,从而觉得自己样样不如别人,越比自信心越低。如果自己的现在同自己的过去比,就能使之从自己的进步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加自信心。因此,在对流动儿童学困生个别辅导中,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制订个人目标与计划,并制订出落实这些计划的具体措施。在实施过程中要给他们以切实的帮助,如,由于他们学习跟不上步伐,可采用提前渗透(把要讲的内容提前告诉学困生,并提出1-2个小问题引导,使其在预习时目的明确)和课后辅导(力争使学困生把当天所学的新知识消化吸收)的方式,目的就是使他们通过实现自我参照目标来体验成功,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改变对学习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

(3)进行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倡导人文关怀。

①通过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帮助流动儿童学困生消除心理压力。流动儿童学困生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必须通过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可通过调查测试问卷法,给学困生建立心理咨询档案。在心理咨询时,教师可帮助学困生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我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指导他们运用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调整心态。如音乐法,在疲劳或特定时间里欣赏一些古典或精品音乐;谈心法,找知心朋友或亲人谈心,驱解心头郁闷;分析法,分析自己学科成绩中的利与弊,学会利用高效记忆时间,及时复习所学内容;保证有充足的睡眠和体育锻炼等。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教师要坚持聆听的原则,坚持无批评的原则;要注意身体力行,动之以情,达到相互信任的状态。

②进行有效的归因训练。它有利于学困生分析失败的主客观原因。德威克指出习得性无能学生常常把失败归因于自己能力低下;而自主性学生则把失败归因于自己努力程度不够或策略不对,两类学生的归因倾向与他们的目标与信念有关。

③倡导人文关怀,关注心理健康。学校要坚定不移地倡导人文关怀,师生尤其不能以文化考试成绩好坏来评定流动儿童学困生,可利用同伴的互助力量“帮困扶贫”,给学困生创设良好的、宽松的学习环境,使他对学困生的认知、情感和意志活动产生积极作用。通过重视人文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将人文关怀渗透于每位学困生的心中,以利于他们心理健康的发展。

3.指导家庭教育,形成有效的家庭合力。

对流动儿童学困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长、家庭形成合力共同推动。首先,提高家长素质。“教育孩子的实质在于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是父母影响孩子最有利的方法”。实施家教的过程,也是家长自我教育的过程。针对当前流动家长文化层次、工作情况等特点,积极采取有效方法和措施,提高家长素质,提高他们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可根据不同对象的工作特点,实行分阶段、分类型、分层面的培训,系统传授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科学知识,推广好经验和方法,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如在流动人口较多的外资、民营企业,结合就业、岗位职业培训,增设家庭教育培训内容或通过广播、板报、橱窗、发放家庭教育宣传材料等,传递家教新理念、新信息。其次,辅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养观。传播家庭教育新理念和科学方法,让家长明确培养孩子“做什么样的人”。对孩子的期望值要适度,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欣赏孩子、鼓励孩子,帮助孩子做好人生规划,让孩子拥有一个快乐、幸福的童年,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做自己能做、喜欢做、做得好的事。最后,鼓励家长言传身教,营造家庭文化氛围。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在家庭教育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促进孩子修身养性,养成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家长再忙再苦再累都不能放弃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应根据自己的职业特点、工作情况、思想水平、家庭条件等实际情况,有意识地创设良好的、具有特色的家庭文化氛围。家庭经济、居住条件再差,也要想方设法让孩子有一个相对稳定、安静的学习小空间(哪怕是只有一张小桌子的小角落);家庭条件比较好的,不要只是一味地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而要注重孩子的精神生活,如为孩子开辟小书房或起居室,安置写字台、家庭图书、图片、花草盆景等,以此改善亲子关系,拓宽孩子的知识面,培养孩子的高尚情趣,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总之,流动儿童学困生是客观存在的,转化流动儿童学困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须长期不懈地坚持,在思想上、行动上、课内、课外多下工夫,工作中多一份宽容,少一份责备;多一份关注,少一份轻视;多一份表扬,少一份批评,把爱的甘露洒进每一个流动儿童学困生的心田。要相信走向广场的路不止一条,通往成功的路有千千万。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上册:基础知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2001,80.

[2]裴利芳.学习困难学生的认知因素分析.心理学动态,1995,(4):12-13.

[3]孟繁华.赏识你的学生.海南出版社,2005,68.

[4]叶澜主编,郑金洲等著.学校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56.

[5]刘宣文.学校发展性辅导.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49.

猜你喜欢

学困生流动家庭
流动的光
流动的画
家庭“煮”夫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