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头穴丛刺结合康复治疗脑卒中研究进展

2011-02-11邢艳丽王艳朱路文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1年4期
关键词:功能障碍康复训练脑梗死

邢艳丽,王艳,朱路文

头穴丛刺结合康复治疗脑卒中研究进展

邢艳丽1,王艳1,朱路文2

通过对近10年来头穴丛刺结合康复治疗脑卒中的研究进行综述,指出该方法能明显降低脑卒中患者各种功能障碍,提示将头穴丛刺与现代康复技术有机结合,是脑卒中康复治疗的新方法。

头穴丛刺;康复;脑卒中;功能障碍;综述

针康法是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唐强教授提出的治疗脑卒中的创新方法,是头穴丛刺与现代康复技术的有机结合,相互协同,同时发挥干预作用,在脑卒中的康复治疗过程中取得显著的疗效,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现将近几年针康法的临床及基础研究做一综述。

1 临床研究现状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受损后会产生共济失调、平衡能力、肌力下降等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工作及社会活动能力,给患者、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最初,针康法主要用于治疗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渐扩展到言语障碍、吞咽障碍、认知障碍等方面。

1.1 运动功能障碍 脑卒中后大部分患者存在运动能力低下,以及足下垂、足内翻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唐强等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改良的巴氏指数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临床疗效为指标,观察针康法、康复法、头穴丛刺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情况。结果表明,针康法的临床疗效优于头穴丛刺及单纯康复训练,总有效率达97.14%。另外,在纠正足下垂、

足内翻,减少肩关节半脱位、肩手综合征、关节挛缩、误用综合征及预防异常运动模式的出现上,针康法也取得良好效果[1]。刘波等也发现针康法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2]。

1.2 平衡功能障碍 平衡功能是人体的一项重要功能,日常生活中各种动作以及站立、行走等活动都依赖有效的平衡作保障。脑卒中、颅脑损伤患者由于高位中枢失去对低位中枢的控制,出现平衡反射功能障碍,感觉功能障碍,肌肉的力量、张力及肌群间的相互协调收缩能力丧失,均可导致平衡障碍[3]。针对脑梗死平衡功能障碍,邢艳丽等采用针康法进行治疗,选择于氏头穴七区划分法的顶区、顶前区、枕下区进行丛刺,留针期间进行静态平衡训练、动态平衡训练30 min,用Berg平衡量表、Sheikh躯干控制积分量表对其疗效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改善脑梗死恢复期平衡功能障碍上,针康法优于头穴丛刺针法和单纯康复组[4]。

1.3 言语障碍 运动性失语表现为语量少、说话费力、发音和语调障碍和找词困难等。临床研究表明,针康法是一种积极有效的脑卒中运动性失语的治疗方法[5]。张慧敏采用北京医院汉语失语检查法、失语商、功能性语言沟通能力检查法、失语症严重程度分级标准评定作为指标,观察针康法、单纯康复疗法对脑卒中运动性失语的作用,认为针康法明显提高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的语言功能。在语言功能的评分、失语商指数、功能性语言沟通能力评分及失语严重程度分级方面,针康组均不同程度地优于单纯康复组和对照组[6]。

1.4 肌力障碍 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肌力障碍,严重影响步行和平衡能力。有报道称,在脑梗死发病后接受常规药物治疗且病情稳定7 d后进行针康法治疗,按肌力LovettⅥ级分类法对其疗效进行评价,1个月后其瘫痪肢体肌力分级明显提高,且优于其他治疗方法[7]。

1.5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是一种以认知功能损害障碍为主的临床状态,是痴呆发展的过渡阶段,如果能在此阶段采取有效措施干预认知功能的发展,将有可能降低痴呆的发病率[8]。患者存在一个或几个认知区域损害,典型表现为记忆减退或者与年龄及教育程度不相符合的认知功能下降。目前,对早期MCI的诊断有了突破,但在干预治疗方面存在很大不足。大量文献从基础研究与临床试验方面论证针刺与认知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认知功能恢复的有效性。曹华通过对比针康法与认知训练对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发现针康法干预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具有较好的疗效,且优于认知功能训练[9]。

1.6 并发症

1.6.1 偏瘫肩痛 偏瘫肩痛是脑卒中患者临床常见并发症之一,多发生在卒中后第2周内,也可早于2周或2周以后,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而且延缓上肢运动功能恢复,阻碍脑卒中康复进程[10]。龚辉将60例偏瘫肩痛患者随机分为针康组和康复组,观察两组病例治疗前后的肩关节运动功能、疼痛评定、肩关节活动度,对针康法治疗偏瘫肩痛的临床疗效做出客观的评价。结果表明,针康法及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均有效,但针康法的治愈率显著优于康复训练,且症状减轻所需时间亦明显较康复训练短。在缓解患肩疼痛、改善肩关节的活动度方面,针康法也明显优于康复训练[11]。

1.6.2 肩关节半脱位 肩关节半脱位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高达60%~70%[12]。严重影响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也是导致肩痛和肩手综合征等并发症的主要原因之一[13]。研究者采用针康法对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进行干预,以单纯康复训练作为对照,治疗30 d后,针康法干预组总有效率为90.0%,显效率为3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显效率为20.0%。针康法在治疗肩关节半脱位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康复训练[14]。

1.7 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 IL-6是一种典型的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细胞因子,参与机体多种组织细胞的生长、分化和功能调节,在免疫和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基因表达和基因调控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15]。TGF-β1在缺血脑损伤中起抗炎、组织修复和重建作用,参与梗死后血管生成。研究表明,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脊液 TGF-β1浓度升高,且与脑梗死患者梗死灶大小及神经功能障碍程度相关。宋畅发现,针康法可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含量,增强脑保护,改善脑机能;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TGF-β1含量,保护受损中枢;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降低致残率[16]。

2 基础研究

2.1 脑的可塑性 脑的可塑性理论是1930年Bach提出的,主要指神经系统随环境改变而发生适应性变化的特性。主要包括替代论、远隔功能抑制论、神经发芽论、突触功能调整论、神经再生微环境变化论[17]。这些理论各有侧重地阐述了大脑损伤后功能恢复可能的机制,为脑卒中后的治疗和康复奠定了理论基础。刘云认为,针康法能够提高脑梗死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促进运动功能的提高,降低缺血区神经元的损伤,从行为学、病理形态学及超微结构角度证明针康法能够促进脑梗死后的大脑的重塑[18]。

2.2 内源性神经干细胞 脑缺血后中心区神经细胞坏死是引起神经功能缺损的根本原因。近年研究发现,成年哺乳动物神经系统中,位于侧脑室附近的室管膜下区(subventricular zone,SVZ)和海马结构的齿状回是目前公认的成年个体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NSC)最为集中的区域[19]。选用Dil荧光染料预标记大鼠SVZ的原始细胞,后制备局灶性脑缺血模型,观察在局灶性脑缺血后针康法对大鼠内源性NSCs的调控作用[20]。研究表明,针康法能使局灶脑缺血后脑组织中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2,FGF-2)mRNA及神经细胞黏附分子(neuron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NCAM)mRNA表达更高,表达时程更长,同时促进内源性FGF-2及NCAM合成增加;针康法能促进局灶脑缺血后脑组织神经生发中心SVZ NSC增殖,并且随时间递增减少其增殖衰减,能促进局灶性脑缺血后室管膜下区NSC的迁移,并且数量更多,同时表达BrdU/NeuN及BrdU/GFAP(即成熟神经元及胶质细胞)的阳性细胞更多,即该法可促进内源性的NSC的增殖、迁移、分化。

2.3 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能力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由各种脑血管病引起的获得性、持续性智能损害综合征,其突出的临床表现是学习记忆等认知功能下降,有/无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研究认为,VD大鼠海马CAl区胆碱乙酰转移酶(choline acetyl transferase,CHAT)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纤维数量明显减少,大量神经元变性、坏死,与大鼠学习记忆障碍程度正相关。马萍等采用两血管阻断加高脂饲养法构建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应用电针、针康法对其进行干预,4周后应用Y迷宫法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用RT-PCR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海马CHAT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研究显示,针康法在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和促进大鼠海马CHAT mRNA和蛋白阳性细胞表达比传统电针治疗更明显[21]。

3 小结

作为脑卒中功能障碍康复的新方法,针康法在脑卒中的康复治疗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如何将针灸和康复理论、实践的精华进一步融合,充分发挥对脑卒中的保护作用,以取得最佳的临床疗效,还有待我们在临床实践及基础研究中进一步深入探索、寻求突破。

[1]唐强,朱冬梅,刘景隆,等.头穴丛刺结合康复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4,10(11):697-698.

[2]刘波,唐强,孔妍.头穴丛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9,25(10):32-34.

[3]丘卫红,胡昔权,郑金利,等.平衡功能对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活动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像[J].中国临床康复,2004,8(31):6872-6873.

[4]邢艳丽,杨龙,张立,等.头穴丛刺结合康复治疗对脑梗死患者平衡功能影响的研究[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2(30):126-127.

[5]王艳.头穴丛刺结合康复技术对运动性失语语言功能的影响[J].中医药学报,2002,30(4):19.

[6]张慧敏.头穴丛刺结合言语康复治疗脑卒中运动性失语临床研究[J].针刺研究,2007,32(3):190-194.

[7]马金龙,唐强,周海纯.头针丛刺结合康复技术对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肌力恢复影响的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7,(8):26-27.

[8]李国辉,苏秀群,何希俊,等.针刺结合认知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疗效观察[J].中医药学刊,2006,24(9):1759-1761.

[9]曹华,王宇,邢艳丽.头穴丛刺结合认知训练对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J].针灸临床杂志,2010,26(10):4-6.

[10]高圣海,倪朝民.偏瘫肩痛的康复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11(4):279-280.

[11]龚辉,唐强.针康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0,26(1):10-12.

[12]王刚,王彤.临床作业疗法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1.

[13]钱开林,王彤.功能性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3,25:37-38.

[14]杨庆红,陈慧杰,唐强.头穴丛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疗效观察[J].中医药学报,2010,38(6):97-98.

[15]Terreni L.Role of the brain in interleukin-6 modulation[J].Neuroimmunol M odulation,1998,5(3-4):214-219.

[16]宋畅.头穴丛刺结合康复技术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及 IL-6、TGF-β1含量影响的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8.

[17]缪鸿石.中枢神经系统(CNS)损伤后功能恢复的理论(一)[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1995,1(1):1-4.

[18]刘云.头穴丛刺结合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大鼠神经可塑性影响的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4.

[19]Dietrich J,Easterday MC.Developing concepts in neural stem cells[J].Trends Neurosci,2002,25(3):129-131.

[20]周海纯.针康法对大鼠脑梗死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迁移分化影响的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8.

[21]马萍,唐强.针康法对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及海马CHAT表达的影响[J].中医药信息,2009,26(3):54-57.

Advance in Cluster Needling of Scalp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for Stroke(review)

XING Yan-li,WANG Yan,ZHU Lu-wen.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the 2nd Hospital af f iliated to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Harbin 150001,Heilongjiang,China

The researches that stroke was treated by cluster needling of scalp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in the past 10 years were reviewed,noting that it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dysfunctions in stroke patients,prompting that the cluster needling of scalp acupuncture and modern rehabilitation techniques was combined,was a new method for stroke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cluster needling of scalp acupuncture;rehabilitation;stroke;dysfunction;review

[本文著录格式]邢艳丽,王艳,朱路文.头穴丛刺结合康复治疗脑卒中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1,17(4):304—306.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二院康复医学科,黑龙江哈尔滨市 150001;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市 150040。作者简介:邢艳丽(1958-),女,黑龙江哈尔滨市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神经功能障碍的康复研究。

R245,R49,R743.3

A

1006-9771(2011)04-0304-03

2011-03-16)

猜你喜欢

功能障碍康复训练脑梗死
糖尿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浆P-tau217相关性研究进展
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机制研究进展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卒中后运动神经反馈康复训练研究进展与前景
勃起功能障碍四大误区
护理干预在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中的作用分析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脉血康胶囊治疗老年恢复期脑梗死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