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

2011-02-10杨丽秋赵大梅杨丽英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1年16期
关键词:心理特点心肌梗死病情

杨丽秋 赵大梅 杨丽英

急性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导致冠状动脉的血流中断或急剧减小,使相应的心肌出现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最终导致心肌的缺血性坏死。

急性心肌梗死属冠心病的严重类型,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也是死亡率较高的一种类型,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及身心健康。因此掌握急性心肌梗死的特点,做好心理护理,对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有重要意义。现将我科近几年来收治的72例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72例心肌梗死患者,其中男50例,女22例,最小年龄60~87岁,在疾病的不同过程中,患者不同的心理特征。

2 心理特点及护理

2.1 恐惧感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突然,患者常感到心前区压榨性剧痛,有窒息感,难以忍受,随之恐惧的心理加剧,使患者紧张,心慌意乱,不知所措。此时护士应热情接待,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减少探视,减少不良刺激,使患者得到充分的休息。并备好各种抢救 药品及抢救器械,尤其是第1周,一切由护理人员帮助,尽量减少患者的体力活动,进行耐心解释病情,使患者有安全感。在治疗过程中,心理护理要紧密配合药物治疗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在观察病情的同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理变化,稳定患者的情绪,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之安心接受治疗及护理。通过亲切,体贴的言行和认真熟练的操作,选择性地向患者介绍患者病情,这些措施可稳定患者情绪,减轻紧张,恐惧的心理,鼓励患者配合治疗和护理,经过治疗及周密的护理,使患者安全地渡过了急性期,直至痊愈出院。

2.2 悲观失望心理及护理 患者患心梗后,多担心病情及预后而产生悲观失望,情绪低落等现象。继而出现急躁,孤僻,易怒,对痊愈信心不足等特点。此类患者情绪随病情变化而波动,为此需耐心做好解释工作,掌握患者心理变化。控制患者易怒情绪,在生活上多加照顾,在精神上多给予抚慰和理解,当患者出现消沉、悲观的情绪时应加强心理疏导,态度要耐心,护理要 周到,不怕麻烦以取得患者的信任,在积极对症治疗,预防并发症的同时,要让家属及患者更多的了解疾病的基本知识。增强治疗的信心,使他们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2.3 焦虑情绪及护理 患者患病后,思想有许多顾虑,情绪陷于焦虑之中,此时护士的每一个细微动作,每一句话,都对患者心理状态有直接影响。另外,还要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了解各种药物的治疗作用和毒副作用,熟练掌握各种技术操作,以便正确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减轻其精神负担。对这种患者,护理人员应与他们谈心,讲明医学科学的发展,心肌梗死的治疗措施,患者在心电监护下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渡过危险期,早日恢复健康。

2.4 心理依赖型及护理 恢复期患者仍然有余悸,尽管病情基本稳定,但还是不敢动一下,整天躺在床上,这对心功能恢复是不利的,甚至会引起静脉血栓的形成,导致肺栓塞的发生。应在医生指导下,根据心脏的情况,合理安排运动量,有利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建立,从而改善缺血状态。对这种患者,护士要根据患者的心理状态,做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阐明病情,稳定后适当活动,但需严格掌握运动量,避免过度劳累及剧烈体力活动。同时,不良的精神因素会明显加重心脏负荷,避免情绪波动,科学合理安排生活,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对心功能恢复有一定的意义。对这类患者,护士应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做好出院指导。

3 小结

总之,减轻精神负担及心理压力,心肌梗死后受损心脏完全有可能恢复功能,患者也可能以最佳状态恢复原来的生活和工作。所以,要放下思想包袱,相信科学,正确对待疾病,善于调适暴怒狂喜,惊恐哀怨等不良情绪,保持最佳心理状态。

猜你喜欢

心理特点心肌梗死病情
不戒烟糖友病情更难控制
低GI饮食模式或能显著改善糖尿病病情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分析
掌握学生心理特点 有效开展写字教学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血清TSH对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患者病情的影响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
中医药防治心肌梗死:思考与展望
替格瑞洛在老年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