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找民主政治的脉络

2011-02-10特邀主持人杨光斌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政体公民权利政治学

特邀主持人 杨光斌

[主持人语]政治学曾被称为“国家学”。随着国家合法垄断暴力、政治世俗化、政治专业化、官僚体制、税收体制等现代国家基本制度的形成,政治学也渐渐地从单纯的国家权力研究转而重视公民权利,公民权利研究成为政治学的显学。现代国家的建制不但包括国家权力,同样也少不了以公民参与为基础的公民权利。这样,沉寂了两千年的民主话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再度复兴,成为席卷全球的政治运动,因而今天称政治学为“民主学”也不为过。

然而,民主理论尤其是民主制度充满着争议。当今天的自由主义民主理论家极力张扬民主时,他们说的民主只不过是经过熊彼特修正后的“选举式民主”即精英民主。这是西方世界不得已而接受的大打折扣的有限民主。在20世纪20、30年代,美国政治学所要回答的主要问题就是为什么公民因缺少政治判断力而不适合选举。从古希腊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西方绝大多数主流思想家一直将民主政治视为坏政治。由于知识分子尤其是思想家大多是贵族出身,他们不喜欢大众政治,更不能接受大众民主给贵族式旧秩序带来的冲击。但是,民主不期而至。西方各种大众权利运动和社会主义革命在东方的胜利,使得大众政治和大众民主成为各国绕不开的问题。就这样,西方思想界从规避甚至打压民主转而争夺民主的话语权。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尤其是冷战结束后,自由主义民主开始流行,“人民主权”理论则因为创新动力不足而处于劣势。但是,“民主”并没有终结。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经验层面,民主政治的制度形式,以及民主与社会经济结构、民主与文化、民主与宗教、民主与国家建设等诸多重大关系,都有待我们去发掘、认识和进行理论抽象。为此,本栏目以“寻找民主政治的脉络”为主题组织学者展开讨论。

杨光斌教授从研究政体理论的知识线索和方法论出发,发现近代的政体理论演变为意识形态之争,背离了古典政体理论方法论上的包容性。意识形态语境下的政体争论又演变为民主与非民主的标签之争,而自由主义民主下的民主只不过是中世纪代议制政治的“重述”,即维特根斯坦的理论所讲的不同语境下的话语“重述”,而有了完全不同的含义,贵族式代议制政治被“重述”为民主政治。另外,无论是有限的选举式民主还是激进的参与式民主,都视民主为社会和个人对国家约束的权利,这不符合政治生活常识。为此,需要将“国家”嵌入民主之中,以建构一种超越“左”右的民主观。

刘瑜博士梳理了西方发展主义脉络下的民主理论研究成果,基于对普泽沃斯基和英格里哈特等的研究成果的整理,认为现代化理论经历了兴起、衰落和复兴三个阶段,提出民主发生学上的结构主义与能动主义争论没有实质意义,因为任何民主的到来都是行为者在既定结构下的行为结果。

韩冬临博士对我国的民主观念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民主制度本身与民主观念有很大关联。进一步说,好的民主制度设计如果得不到实行,会大大降低人们对民主的诉求。这一点可以解释为什么受过良好教育的很多知识分子反而没有农民的民主观念强烈,因为农村有村民选举。

三篇文章各有侧重,但具有内在的联系性。杨文着重民主政体理论的反思与重构,刘文集中于民主政治发生学研究,韩文则追问中国语境下的民主观念是怎样发生的。可以说,三篇文章从不同的面向寻找民主政治的脉络。就现实来看,民主的脉象很杂乱,把握民主的脉络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为此,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需要各方贤达一道为民主“把脉”。

猜你喜欢

政体公民权利政治学
“使重臣治其事”——元至清初云南边政体制嬗变与边疆治理研究
70年中国政治学议题变迁与转向
居住的政治学
19世纪中后期中国朝野对西方国家政体的认知
科学的政体和启蒙的进阶
关于城乡社会同构的宪法学研究
微信中的政治学资源及其利用
亚里士多德的政体变迁理论及启示
政治学与和谐社会
保护公民权利优先于行政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