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米制种田青枯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

2011-02-09陈兰广

种子科技 2011年12期
关键词:青枯病病株抗病

陈兰广

(商河县农业局,山东 商河 251600)

玉米青枯病是由镰刀菌或腐霉菌引起的为害玉米根和茎基部的一类重要土传真菌病害,近年来在商河县乃至山东省各地玉米制种田及大田均发生较重。该病一旦发生,全株很快枯死,一般发病地块病株率为20%~30%,严重的50%~80%,个别发病早且严重的地块几乎造成绝产,对玉米制种和大田玉米生产影响很大。据记载,目前我国有十几个省份均有程度不同的发生危害,现已成为影响山东省乃至全国玉米制种及大田玉米生产的一种主要病害。

1 发生症状

玉米青枯病是典型的土传根病,一般在玉米灌浆期开始发病,乳熟期到蜡熟期为发病高峰期。发病初期,植株的叶片突起,出现青灰色干枯,似霜害;根系和茎基部呈现出水渍状腐烂。进一步发展为叶片逐渐变黄,根和茎基部逐渐变褐色,髓部维管束变色,茎基部中空并软化,致使整株倒伏。发病轻的也使果穗下垂,严重影响玉米的粒重和产量。该病主要在玉米生长前期侵染,故防治宜早不宜迟。

2 影响发病的因素

玉米青枯病为多种病菌侵染所致,病菌在土壤、病株残体和种子上越冬,翌年从植株气孔或伤口侵入。病害的发生与气候、生长环境和栽培管理因素密切相关,其中高温高湿是病害的主要流行条件。

2.1 气候条件:玉米青枯病发病时期是在玉米生长后期,若灌浆至蜡熟期遇连阴雨天,或暴雨后突然转晴,气温剧升,往往会导致青枯病大流行。

2.2 生长环境:水田玉米重于旱地玉米,低洼地玉米重于坡地玉米,秋玉米重于春玉米,连作地玉米重于轮作地玉米,覆盖地膜玉米重于露地玉米。

2.3 栽培管理:施氮肥过多、连作、过度密植、田间郁闭、通风透光不良以及对植株造成的各种损伤,都会加重发病。

3 综合防治措施

3.1 种植抗病组合或品种。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气候、组合或品种抗病性变化以及栽培制度不同灵活掌握,做到不断更换新组合或品种,扩大抗病组合或品种的种植面积,压缩和淘汰感病组合或品种的种植面积,这是玉米制种和生产上的主要预防手段。

3.2 种子包衣。种衣剂中含有杀菌成分及微量元素,种子包衣既能抵抗病原菌侵染,又能促进幼苗生长,增强抗病能力。

3.3 加强栽培管理。及时做好中耕、培土、除草工作,增强根系吸收能力。施足基肥,亩施用优质农家肥3 000~4 000 kg;平衡施肥,避免偏施氮肥,增施锌、钾肥,玉米幼苗期每亩用锌肥1~2 kg、钾肥10~15 kg,促进玉米生长健壮,能大幅度提高植株抗病能力。低洼地应注意排水,以降低田间湿度,加强土壤通透性,减轻病害的发生。

3.4 控制菌源。及时拔除重病折倒病株,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植株,深翻深埋或集中烧毁,可避免病害传播,并减少侵染来源。秋耕时深翻土壤,也可减少和控制侵染源。

3.5 轮作换茬。在同一地块中连年制种或种植玉米,可造成病原菌在土壤中大量积累,发病会逐年加重。如果与大豆、花生等非寄主作物实行轮作,可显著减轻病害的发生。

3.6 砍除制种田父本。等母本受粉结束,及时砍除父本,可增强田间通风透光性,降低发病程度。

3.7 药剂防治。用25%叶枯灵加25%瑞毒霉粉剂600倍液,或用58%瑞毒锰锌粉剂600倍液喇叭口期喷雾预防。发病初期选用65%代森锰锌1 000倍液,或50%多菌灵、70%甲基硫菌灵500倍液喷淋,一般视病情每隔7~10天喷一次,连喷二三次。

猜你喜欢

青枯病病株抗病
我国小麦基因组编辑抗病育种取得突破
烟稻轮作对烟草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及青枯病发生的影响
云南省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大理试验点结果分析
豌豆抗白粉病资源田间评价试验
中国南北方禽流感病毒蛋白进化差异的探究
辣椒青枯病防治效果试验
bZIP转录因子在植物激素介导的抗病抗逆途径中的作用
早熟优质抗病小果型西瓜新种质的创制与利用
三种堆肥对番茄生长及青枯病防治效果的影响
BiologGENⅢ微孔板在烟草青枯病、黑胫病生防细菌鉴定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