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04—2010年载文信息及被引频次统计分析

2011-02-07马文军孙守增刘洪涛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时滞主办单位学报

马文军,孙守增,刘洪涛

(1.长安大学杂志社,陕西西安710064;2.长安大学出版科学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64)

0 引言

学术期刊编辑部应重视本刊文献计量学研究[1]。这类研究有助于总结办刊成绩、揭示存在问题、探讨办刊对策和措施,对本刊读者和作者全面了解该刊内容质量、学术影响以及学科研究和学术交流态势都有参考价值。《中国地震》、《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西安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学术期刊曾做过卓有成效的文献计量学研究[2-6]。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以下简称《学报》)是长安大学主办的地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学报》前身为1979年创刊的《西安地质学院学报》,1998年更名为《西安工程学院学报》,2003年又变更为《长安大学学报(地球科学板)》,并于2004年变更为现名。《学报》刊载的论文涵盖了基础地质、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地球物理学、地球信息科学等地学各领域,以发表研究论文为主。《学报》作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先后被美国《化学文摘》、《石油文摘》、《剑桥科学文摘:自然科学》、《地质参考》及俄罗斯《文摘杂志》、波兰《哥白尼索引》、英国《动物学记录》等国内外十余家文摘或数据库收录。《学报》主要栏目有:基础地质与矿产地质、水资源与环境、地质工程、应用地球物理、地球信息科学等。

为全面考察《学报》自2004年更名以来的发展状况,笔者基于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方法,对《学报》2004—2010年(共7年)载文信息及被引频次进行统计分析,以期全面了解《学报》更名以来的发展现状,并重点关注《学报》各项统计指标的变化趋势,为进一步办好《学报》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来源

笔者以2004—2010年共28期《学报》刊载的562篇论文为资料来源,采取手工检索和自动检索相结合的方法,逐期逐篇进行登记,统计论文信息指标。论文信息指标主要包括第一作者学历、职称和服务单位、论文资助项目来源、研究领域、被引频次、下载次数、影响因子等。被引频次和下载次数来源于中国知网。被引频次是指2004—2010年发表的论文从2004年到2010年被学术期刊引用的次数;下载次数统计时间为2011年4月12日。

2 结果分析

2.1 载文信息分析

从2004年到2010年,《学报》平均每期载文量为20.07篇,总体呈降低趋势;页码从2004年的篇均5.3页/篇提高到2010年的5.9页/篇,其中2006年篇均页码最低(4.8页/篇),2009年最高(6.6页/篇);从2004年到2010年,《学报》篇均参考文献数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从2004年的11.5条/篇稳步提升到2010年的20.9条/篇,其中最高的是2009年第2期的26.5条/篇,其次是2010年第1期的25.8条/篇,都是最近两年出版的,说明《学报》学术交流活跃度有显著提高。

2.1.1 第一作者信息

从表1可以看出,《学报》正高职称作者所占比例基本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并于2010年达到最高点(22.67%),这主要是近几年来约稿力度逐渐加大以及审稿专家和热心科研人员踊跃响应约稿的结果;中级和副高职称作者平均占49.76%,说明这类作者是《学报》作者群的骨干力量;博士研究生平均占15.49%,每年的波动较大,2008年达到最高点(26.58%)。目前,中国科学界中青年研究人员特别是博士研究生,始终站在科学研究的第一线,是科研的骨干力量,因此《学报》应尽可能吸引中青年研究人员的论文,特别是博士研究生的优秀论文。

表1 第一作者职称统计Tab.1 Statistics of Professional Title of the First Authors

从表2可以看出,高等院校作者的论文数量平均占《学报》每年刊发论文总数的78.12%,其中主办单位长安大学作者平均占42.28%。从历年情况来看,主办单位作者所占比例在2010年显著下降,2010年刊发的75篇论文中,第一作者单位为主办单位的论文为22篇(29.3%);其他高等院校作者在2010年所占比例有一定提高,这说明《学报》对外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科研院所作者在2010年则显著提高,这与《学报》加强对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等研究机构科研人员约稿有重要关系;企业作者有零星分布;其他类作者近两年没有出现,以后出现的概率也会非常低。这些都说明2010年是《学报》作者来源呈多元化发展的转折年份。从已经出版的2011年第1、2期来看,这一趋势也得到了很好的延续。

表2 第一作者服务单位类型统计Tab.2 Statistics of the First Authors’Organization

通过对第一作者职称和服务单位类型的分析,认为《学报》要努力吸引中青年骨干研究人员的论文,特别是博士研究生的优秀论文;通过平衡主办单位与非主办单位作者的发文量,提升《学报》刊发论文的整体水平。

2.1.2 论文资助项目来源分布

从表3可以看出,省部级及以上项目支持的论文比例由2004年的63.85%上升到2010年的76.00%,特别是国家级项目支持的论文比例上升了10%左右,而无项目支持的论文比例由2004年的30.12%逐步下降到2010年的6.67%。这些数据反映了《学报》刊载论文的整体水平正逐渐提高,因为通常资助论文的项目都经过了项目立项、论证、评审程序,起点较高,具有较强的创新性,易产生原创性的研究成果,而作为研究成果最直接体现者的研究论文一般也具有较高的水平。

2.1.3 论文研究领域分布

《学报》报道定位的重点学科是基础地质及矿产地质。目前基础地质及矿产地质学科每年刊发论文数量平均占全年的44.96%,已成为《学报》载文的主要方面。从2009、2010年各栏目刊文数量来看,水资源、地质工程、应用地球物理、地球信息科学等栏目刊文数量在正常水平;而环境地学栏目刊文数量偏高,从具体刊发论文质量来看,有一定的压缩空间,因为这个栏目有部分刊发的论文是经过两次及两次以上的审稿才符合出版要求的;矿产地质栏目刊发论文数量则严重偏高,这主要因为石油地质领域的论文刊发数量偏多。为了能实现《学报》的学术定位,在确保基础地质领域论文质量不下降的条件下,通过逐步提高石油地质、环境地学领域论文的审稿要求,安排更多版面来吸引优秀基础地质领域的论文(表4)。

表3 论文资助项目来源Tab.3 Source of Paper Supporting Project

2.1.4 论文出版时滞

论文出版时滞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期刊版面、出版周期、论文学术质量、专家审稿时长、编辑处理周期等。对《学报》来说,论文学术质量是影响出版时滞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学报》对论文学术质量评价有4级:优秀、较好、一般、差。审稿专家评价为优秀的论文出版时滞可以很好地控制在6个月以内,甚至有的论文才2个月,比如毛景文等的论文“斑岩铜矿-浅成低温热液银铅锌-远接触带热液金矿矿床模型:一个新的矿床模型——以德兴地区为例”收稿日期为2010年1月15日,发表时间为2010年3月;但审稿专家评价为较好的论文出版时滞则超过了6个月,甚至超过12个月。只有通过对审稿专家评价为较好的论文进行取舍,才能优化《学报》论文出版时滞。通过统计分析可知,《学报》目前有必要对石油地质、水资源、环境地学、地球信息科学等栏目的论文进一步从严把关,争取实现审稿专家评价为优秀的论文出版时滞压缩在3个月以内、其他论文则尽可能压缩在6个月以内的目标,优化《学报》期刊出版环境,从而吸引更多高质量的论文。

2.2 被引频次分析

论文的被引频次越多,说明该论文在同行中引起的反响越大,受同行关注的程度越高[7]。从表5中还可以看出,高被引频次论文前10名中,长安大学为第一单位的论文就占据了4席。这说明《学报》主办单位的研究人员对《学报》的学术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持,但被引频次为0的论文中,长安大学为第一单位的论文也占据了39.04%,从一个侧面可以反映主办单位作者在《学报》上发表的部分论文质量还有待提升。

表5 2004—2010年被引频次排名前列的论文统计Tab.5 Statistics of Top Cited Frequency of Papers from 2004to 2010

从图1中可以看出,共有375篇论文被引用,占发文总数的66.7%;在被引论文中,被引频次为1~4次的论文占所有被引论文的73.1%。由于发表时间较短,2010年未被引用的论文占当年发文总数的89.3%,2009年未被引用的论文占当年发文总数的46.2%,并且2009年和2010年未被引用的论文数占全部未被引用论文数的51.9%。

图1 2004—2010年论文总被引频次分布Fig.1 Distribution of Cited Frequency of Papers from 2004to 2010

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基于GIS和RS研究环境影响的论文。因为《学报》这一领域已发表的论文被引次数和被引期刊层次总体表现良好。比如,2008年第1期发表的“基于RS与GIS的鄱阳湖典型湿地覆盖变化及生态环境保护”被引频次为5次(总排名为第78名,年内排名为第4名),其中《Chinese Science Bulletin》、《科学通报》、《地理科学进展》等知名期刊就贡献了3次;2007年第2期发表的“基于RS与GIS的鄱阳湖典型湿地覆盖变化及生态环境保护”被引频次为5次(总排名为第78名,年内排名为第8名),其中《地理研究》、《资源科学》等知名期刊就贡献了2次。测绘学领域的论文被引频次和下载次数总体表现有待提高,主要原因可能是“地球信息科学”并不是《学报》的主要栏目,论文出版时滞较长,导致测绘学领域优秀论文流失严重;本领域论文急需提高审稿要求,避免学术影响力低和被引频次少的论文出现在本刊有限的版面上。

2.3 下载次数分析

下载次数是评价论文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学报》2004年篇均下载次数为130.8次/篇,2005年为123.0次/篇,2006年为109.4次/篇,2007年为114.1次/篇,2008年为93.2次/篇,2009年为80.2次/篇,2010年为42.0次/篇。从表6中可以看出,下载次数跟出版时间有一定关系,但与论文质量的关系更显著。表6中所有7篇论文都是特约论文,充分说明特约论文在提升《学报》学术影响力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表6 2004—2010年每年下载次数最多的论文统计Tab.6 Statistics of Most Downloads of Papers of Each Year from 2004to 2010

3 结语

从《学报》7年以来的学术影响力和影响因子来看,《学报》更名利大于弊,这主要因为《学报》定位从大学学报转变为专业性学术期刊,提升了《学报》的专业化程度。《学报》影响因子逐步提高:2004年为0.277,反映了《学报》更名前的学术影响力;2005年为0.584,反映了《学报》更名的益处很快在学术影响力上得到体现;2006年为0.598,2007年为0.576,2008年为0.559,反映学报更名后稳定的学术影响力;据中国引文数据库统计得知,2010年影响因子可能会得到进一步提升,反映学报最近几年实施的跨越式发展战略效果得到初步体现。《学报》目前呈现以下特征:高学历作者比例稳步提升;副高职称和中级职称作者是《学报》骨干力量;作者来源呈多元化发展,主办单位论文呈下降趋势;大多数论文有各类基金项目资助;基础地质及矿产地质是《学报》载文的主要学科;出版时滞需要进一步优化;被引频次计量指标反映《学报》良好的发展态势。

[1] 朱大明.学术期刊编辑部应重视本刊文献计量学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21(1):96-97.

[2] 程琴娟.《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高被引论文分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8(3):104-108.

[3] 张惠民.提高质量,追求卓越,努力打造精品科技期刊——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50年回顾[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8(6):1-8.

[4] 杨忠民,曹雅霞,冯套柱,等.《西安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010年引证数据分析[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1,31(2):248-253.

[5] 王 强,许建礼,吴 霄.基于中国知网的《西安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的网络传播统计分析[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09,29(3):347-378.

[6] 吴 琼.《中国地震》载文信息及期刊评价指标的统计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21(3):291-295.

[7] 孙书军,朱全娥.内容质量决定论文的被引频次[J].编辑学报,2010,22(2):141-143.

猜你喜欢

时滞主办单位学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2021 年铸造行业主要会议一览表
随机时滞微分方程的数值算法实现
变时滞间隙非线性机翼颤振主动控制方法
2020 年铸造行业主要会议一览表
2021 年铸造行业主要会议一览表
不确定时滞奇异摄动系统的最优故障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