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物防疫新模式
——“分片包干、集中免疫、整村推进”

2011-02-03颜亨铭云南省文山州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国畜牧业 2011年11期
关键词:免疫抗体病原学口蹄疫

文|赵 敏 颜亨铭(云南省文山州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依据云南省文山州的发展目标,截至“十二五”末,全州实现生猪存栏380万头,大牲畜存栏185万头,出栏肉牛70万头,家禽存栏1200万只,出栏家禽1900万只,畜牧业产值80亿元,年递增9.8%;农民人均畜牧业纯收入1000元,年递增11.5%。要实现目标,关键在于动物防疫,基础在于科学免疫。

目前,基层动物防疫工作仍面临着对动物疫病免疫工作重视不够、防疫经费无法保障、民族群众对动物防疫的意识淡薄等诸多问题,致使畜禽群体免疫密度不高、免疫进度不一致、免疫效果参差不齐、群体免疫保护没有形成,尤其在边境地区,免疫密度和免疫质量更难以保证,有效防疫屏障不够牢固,防堵境外疫情压力巨大。针对存在的弊端、面临的困难和压力,转变现有的防疫工作方式,探索切实、高效、易实施、好推广的防疫模式已经成为云南省文山州动物防疫工作的紧迫任务。为此,文山州借鉴国内先进的防疫方式,在全省率先建立“分片包干、集中免疫、整村推进”的动物防疫模式,该模式以改变现有防疫工作方式中存在的防疫队伍薄弱、组织松散、防疫质量不高为主线,围绕“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努力确保不发生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目标,全面整合技术资源、物资保障、组织保障等行政管理职能,落实强制免疫、疫情监测、疫情防堵、应急处置等综合防控措施,促进全州畜牧业又快又好发展,努力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2010年,该模式在砚山县全面试点,成效显著。全州计划用1~2年时间全面推广应用“分片包干、集中免疫、整村推进”模式。

一、模式的建立

“分片包干”是以建立政府与业务部门签订《动物防疫目标责任书》为基础,明确县、乡(镇)人民政府领导为防疫工作第一责任人,县、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分片挂钩到村,业务部门整合县、乡、村三级技术人员分片挂钩到村,共同配合开展防疫注射工作,建立健全防疫目标考核管理机制,做到责任到人、目标明确、奖惩分明。真正做到动物防疫工作“政府保密度、业务部门保质量”。

“集中防疫”是以成立县、乡、村技术人员组成的防疫工作队,统一组织形式、统一技术规范操作、统一疫苗运输管理、统一培训、统一食宿安排,加强宣传,确保防疫的进度和质量。

“整村推进”是防疫工作队以重大动物疫病为重点,突出抓好公路沿线、养殖密集区,活畜交易活跃地区、边境线、区域界线的免疫注射,依次再向山区、偏远地区延伸,做到“县不漏乡、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畜、畜不漏针”的防疫要求。

二、模式的实施应用

1.规范免疫档案管理,纸质与电子免疫档案同步推进,准确掌握各类动物的免疫状态和入栏、出栏时间。充分发挥免疫档案在防疫工作中的作用,县属站、所、中心、各乡镇畜牧兽医工作站均配置了电脑,开通了集域网,局属各单位按工作进度对纸质免疫档案项目进行全面、详细登记,同时,录入电子免疫档案,实现了纸质档案与电子免疫档案同步管理。做到全县动物免疫底子清,情况明,管理方便。

2.疫苗管理由专人专车统一配送疫苗。县畜牧兽医局为11个乡(镇)畜牧兽医工作站新增冰箱(冰柜)40台,疫苗冷藏包500个,进一步完善了疫苗领用及管理制度,设专人管理。严格按照疫苗说明书保管,建立疫苗领用台账,发放疫苗时做到有登记、有签名。在集中防疫期间,设专人专车按各乡镇防疫工作的进度及指定地点准时运送疫苗,保证了疫苗效价,提高了防疫质量。

3.强化业务培训,统一操作方法,提高业务水平。先后对全县畜牧兽医科技人员、村级兽医人员、养殖大户(核心户)防疫技术人员560人进行了技术操作培训,并根据动物种类、大小,对针头选用、疫苗知识、免疫剂量、注射部位及深度、注射反应治疗和抢救等内容进行讲解、现场演示和操作,进一步提高了防疫能力和防疫水平。

三、项目实施结果

1.动物疫病防控成效。2010年,砚山县通过推行“分片包干、集中免疫,整村推进”模式,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与2009年相比总体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综合防控效果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十个明显”,即“一个明显缩短、两个明显增强、三个明显减少、四个明显提高”。

(1)“一个明显缩短”。2010年,砚山县春秋两季免疫工作时间合计为90天,比2009年的180天减少了90天,免疫工作时间明显缩短,工作效率大幅提高。

(2)“两个明显增强”。一是县、乡党委政府领导和业务部门的防疫工作责任意识明显增强,政府保密度和业务部门保质量得到全面有效落实。二是广大人民群众防疫意识明显增强,群防群控的局面得到加强,促进了防疫工作的顺利进行。

(3)“三个明显减少”。一是免疫反应和反应死亡数量明显减少,2010年春秋两防,全县猪、牛、羊免疫反应由上年同期的5163头只下降至4531头只,下降了12.24%,免疫反应死亡猪、牛、羊由上年同期的485头只下降至388头只,下降了20%,免疫反应死亡补偿经费由上年的10.8万元下降到2010年的4.4万元,减少了6.4万元。二是畜禽疫病死亡率明显下降。通过疫病死亡率调查,猪疫病死亡率从上年的1.58%下降到1.16%,下降0.42个百分点,牛疫病死亡率从0.73%下降至0.55%,下降0.18个百分点,家禽疫病死亡率从4.58%下降到4.04%,下降0.54个百分点。三是防疫成本明显减少。通过推行这种防疫工作模式,减少了防疫注射工作时间,克服了以往疫苗利用率和免疫质量不高等现象,减少了注射器、针头等消毒、毁损开支。

(4)“四个明显提高”。一是免疫密度明显提高。通过抽检,全县免疫密度普遍提高了20%以上。二是免疫抗体水平明显提高。全县猪口蹄疫免疫抗体合格率由上年的65%提高到78%,提高了13个百分点;牛口蹄疫免疫抗体合格率由上年的56%提高到80%,提高了24个百分点;猪瘟免疫抗体由去年的71%提高到88%,提高了17个百分点,高致病性禽流感免疫抗体由上年的78.8%提高到85.8%,提高了7个百分点。三是疫苗利用率明显提高。防疫期间根据各小组的疫苗使用量,注射进度,设专人专车配送,按时送到指定地点,保证了疫苗质量和免疫质量,克服了过去使用浪费的现象,疫苗利用率由上年的85%提高到95%。四是村级防疫员工作效率和积极性明显提高。通过推行这种防疫模式,工作进度明显加快,过去每人每天免疫注射牛50头,增加到每人每天注射120头,免疫注射猪100头,增加到每人每天注射150头。

2.对2009—2010年重大动物疫病病原学及抗体监测结果比较。

(1)高致病性禽流感监测。在全县11个乡镇44个村中随机抽选鸡鸭混养场、种禽场、规模养禽场及重点活禽交易市场,采集不同品种的鸡、鸭的喉头气管作病原学监测和免疫抗体监测。

病原学监测。2010年,检测禽流感(H5N1)70份,阳性率为13.64%,比2009年下降10.12个百分点。2010年检测禽流感(H9N2)40份,阳性率为12.50%,比2009年上升12.50个百分点。结果显示,2010年野毒感染禽流感(H5N1)的比例比2009年低,防控效果较好;而禽流感(H9N2)的野毒感染有上升趋势。

免疫抗体监测。2010年,检测935份血清样品,免疫抗体合格率为85.88%,比2009年提高7.02个百分点。结果显示,2010年免疫抗体综合水平达到群体免疫合格指标。

(2)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监测。在江那、平远、稼依乡镇屠宰场随机抽选采集猪组织样品,送云南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监测。2009—2010年共送检样品260份,无阳性。

(3)口蹄疫监测。以养殖户、散养畜,交易市场、屠宰厂(场)、异地调入的活畜为监测范围。对种畜场、近期发生疫情及疫情频发等高风险区域的家畜进行重点监测。在全县11个乡镇31个村中随机采集猪、牛、羊的血清作病原学监测和免疫抗体监测。

病原学监测。2010年,猪口蹄疫检测22份样品,阳性率为13.64%,比2009年上升6.55个百分点,野毒感染几率上升;牛口蹄疫检测23份样品,阳性率为60.87%,比2009年上升41.82个百分点,野毒感染几率上升;羊口蹄疫检测42份样品,阳性率为42.86%,比2009年下降17.61个百分点。野毒感染几率下降。

免疫抗体监测。2010年,猪口蹄疫检测血清样品700份,免疫抗体合格率为78.57%,比2009年提高13.57个百分点,达到群体免疫合格。牛羊口蹄疫检测血清样品130份,免疫抗体合格率为80.00%,比2009年提高24.12个百分点,达到群体免疫合格。

(4)猪瘟监测。以病原学监测为主,结合流行病学调查、血清学监测。对近期发生疫情及疫情频发等高风险区域的猪进行重点监测。在全县11个乡镇23个村中随机采集猪血清作病原学监测和免疫抗体监测。

病原学监测。2009年检测猪组织样品70份,猪瘟阳性率0.57%。2010年,检测猪组织样品100份,猪瘟阳性率0.19%。野毒感染猪瘟的比率下降。

免疫抗体监测。2010年检测137份,免疫抗体合格率为88.39%,比2009年提高17.03个百分点,达到群体免疫合格。

四、效益分析

1.降低畜禽死亡率。根据疫病死亡率调查,猪疫病死亡率从2009年的1.58%下降到2010年的1.16%,下降0.42个百分点,牛疫病死亡率从2009年的0.73%下降到2010年的0.55%,下降0.18个百分点,家禽疫病死亡率从2009年的4.58%下降到2010年的4.04%,下降0.54个百分点。

2.减少免疫反应死亡率。据统计,2010年春秋两防,砚山县猪、牛、羊免疫反应死亡率较2009年下降20%,因免疫反应少死亡97头(只),减少经济损失6.4万元人民币。

3.降低防控经费投入。2010年,砚山县共支出防疫成本34.8万元人民币,比2009年少支出11.97万元人民币。

4.缩短防疫时间,减少防控工作投入。2010年,砚山县春秋两防工作时间合计90天,比2009年减少90天,按砚山县现有村防疫员100人,每人每天可产生40元收入计算,可产生3.6万元的经济效益。

5.提高免疫抗体合格率。通过抽检,全县免疫密度普遍提高了20%以上,且免疫抗体水平明显提高。

6.提高疫苗有效利用率,疫苗利用率由上年的85%提高至95%,降低疫苗成本支出。通过转变防疫方式,推广实施“分片包干、集中免疫、整村推进”模式,有效提高了动物防疫的质量和数量,降低动物疫病死亡率,促进了畜禽存栏的增加,大力夯实基层动物防疫队伍的业务技能和素质建设,稳定动物防疫队伍,充实防疫物质,突出体现当地政府组织核心职能,形成“政府保密度,业务部门保质量”的防疫体系。

猜你喜欢

免疫抗体病原学口蹄疫
牛口蹄疫的鉴别诊断与防治
2017—2021 年湖南省规模养禽场高致病性禽流感免疫抗体监测
人腺病毒感染的病原学研究现状
猪注射口蹄疫疫苗 出现应激反应咋办
一起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的病原学分析
ICU呼吸衰竭并肺部感染患者的病原学及耐药性分析
2019 年平顶山市主要猪病免疫抗体水平分析
口蹄疫
农村散养鸡群H5高致病性禽流感免疫抗体监测结果评价
神经内科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及病原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