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施“粮草轮作、林草套种”促进畜牧业持续发展

2011-02-03王文庶云南省昌宁县畜牧工作站

中国畜牧业 2011年11期
关键词:粮草昌宁县林草

文|王文庶(云南省昌宁县畜牧工作站)

粮草轮作,既保证粮食生产安全,又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优质饲草。在泡核桃幼林套种紫花苜蓿既可以覆盖地表、防止水土流失、提高土地肥力、节省耕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又可以净化环境、改善气候、提高土地产出率、增加农民收入。

云南省昌宁县以超前的意识和发展的眼光,实施“粮草轮作、林草套种”,将为全县乃至全市探索“农、林、草、畜”一体化循环模式,稳定粮食生产、巩固林业发展、促进草地畜牧业高产、高效发展探索新的经验。“以种带养,以养促种”将成为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昌宁县草地畜牧业现状

1.1982 年昌宁县草地畜牧业状况。全县草山分为宜牧林地类、灌木林地类、疏林类、撂荒地类、山地草丛类、农隙地类6个类型。全县草场总面积165056.6公顷,占全县总土地面积43.5%。其中,宜牧林地类草场12934.5公顷,占草场总面积78.4%;灌木林地类草场18065.5公顷,占草场总面积10.9%;疏林类草场8769.7公顷,占草场总面积5.3%;撂荒地类草场5268.8公顷,占草场总面积3.2%;山地草丛类草场2245.5公顷,占草场总面积1.3%;农隙地类草场1361.5公顷,占草场总面积0.9%。全县草场可利用面积有131174.1公顷,占毛面积79.5%。

1982年全县各类草场(包括人工种植)载畜量为59719个黄牛单位,农副产物载畜量为27030个黄牛单位,合计全县理论载畜量为86749个黄牛单位,实际载畜量为114743个黄牛单位,超载27994个黄牛单位。

2.2010 年昌宁县草地畜牧业状况。2010年末,全县草食畜存栏17.17万个黄牛单位,充分开发利用现有草山草坡、冬闲农田地种植饲草、各种农作物秸秆,实施粮草轮作、林草套种,全县理论载畜量为28.33万个黄牛单位,还可发展11.16万个黄牛单位。

二、发展草食畜牧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农、林、牧争地,导致宜牧草山草坡面积大幅度减少。由于撂荒地类草场和农隙地类草场已被开挖种植泡核桃等经济林木,这部分草场已不存在;漭水、田园、温泉、翁堵、鸡飞等温凉地区的灌木林类草场已被开挖种植茶叶,导致这一类型草场大面积减少;湾甸、卡斯、柯街、更戛、勐统等亚热带地区的河谷地带都被开挖种植甘蔗或橘园,使这部分牧场有95公顷左右不能放牧。近年来,随着退耕还林政策的贯彻落实和经济利益的驱动,原有的1500公顷人工草山被林业部门按荒山处理,人工种植了林木;由于山林土地承包到户,草食畜不断增加,管理上是“草山无主、放牧无界、建设无责”,使草地早衰。据不完全统计,近30年来全县可利用草场面积减少了85263.2公顷,2010年末只剩9966.7公顷。

2.粮、经、饲结构比例不合理,不适应畜牧业发展的需要。2010年昌宁县统计年报,全县粮食作物种植面积597675亩,经济作物种植面积412327亩,饲料作物种植面积31228亩,粮、经、饲结构比例为57.4∶39.6∶3。

三、实施“粮草轮作、林草套种”促进畜牧业持续发展

1.实施“粮草轮作、林草套种”是实现土地资源综合利用的必然选择。通过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的转变创新,充分发挥资源潜力,提高现有耕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一方面牧草种植获得的生物产量远远高于以籽实为最终产品的粮食生产量;另一方面通过牛羊等草食家畜对牧草的转化利用,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从而实现高效率、高效益和较强竞争力的目标;同时,通过轮作、套种及牧草根际微生物的作用,可以解决土壤理化性状恶化的问题。

2.实施“粮草轮作、林草套种”是解决草畜矛盾的有效方法。提倡粮草轮作,把种草作为一个多用途、多功能的重要资源加以利用,最大限度发挥草的生物优势,使其在发展畜牧业、扩大肥源、培肥地力、保持水土、美化环境、提供工业原料、解决能源等方面发挥作用。

3.实施“粮草轮作、林草套种”是改革农村耕作制度的有益尝试。以高产、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农牧、林牧结合耕作制度取代传统耕作制度,实施“粮草轮作、林草套种、以草养畜、以粪养林养草”工程,建立起良性循环系统,增加林下空气湿度,有利于牧草和牲畜的生长,提高土地复种指数,达到既能改善生态环境,又可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经济收入的目的,实现林业牧业双丰收。这样既改善了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又可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促进传统的粮食和经济作物为主的二元种植结构逐步转变为牧草饲料、经济作物、粮食作物的三元结构,同时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还可对传统畜牧业生产进行优化升级,降低养殖成本,提高畜产品竞争能力,生产适应国际市场需求的质优、价廉和安全的畜产品。

4.实施“粮草轮作、林草套种”在新一轮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具有重要意义。畜牧业前接粮食种植,后连加工流通,已经成为大农业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一项主导产业,无疑是新一轮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重点加强的产业,而牧草种植为畜牧业发展特别是为牛、羊等草食家畜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可以说,发展粮草轮作、林草套种,正当其时,草业完全可以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一个新兴产业。

5.实施“粮草轮作、林草套种”是富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种草养畜是畜牧业可持续稳定发展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粮、林、烟、蔗、畜、茶、蚕桑等各项产业争地的情况下,实施粮草轮作、林草套种、蔗畜配套,实现各项产业协调发展是富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

四、比较种植效益分析

1.粮草轮作比较种植效益分析。通过种植紫花苜蓿与大田坝乡中等肥力条件下传统种植品种小麦、玉米以经济效益相比较,发现苜蓿蛋白质饲料开发的经济效益有两个方面,即直接经济效益和饲喂家畜的转化效益。

(1)苜蓿种植的直接效益。如对华严村石桥组16个农户苜蓿生产调查后进行了综合评价,得出的结论是:按周年生产比较,在临近地块上采取小麦-玉米轮作方式的农业生产与苜蓿生产比较,每亩可产苜蓿干草1500千克,其产值1500元,生产成本360元,每亩纯收入达1140元;而种粮地块每亩产小麦和玉米分别是300千克、400千克,总产值1250元,生产成本635元,每亩纯收入仅有615元。即使将麦秸、玉米秸的产值150元计算在内,每亩的纯收入也只有765元,仍不如种植苜蓿的纯收入高。以种植紫花苜蓿与种植谷物的生物量比较,紫花苜蓿干草粗蛋白质含量高达24%~26%,按亩产1500千克干草计算,亩产粗蛋白近400千克;如果种谷物,年平均亩产按700千克计算,乘上8%的蛋白率,仅合56千克,加上秸秆也不超过70千克粗蛋白,种植紫花苜蓿获得的生物量是种谷物的5~8倍。

(2)牧草饲喂畜禽的效益。效益因畜种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但肯定要比单种粮食的产业链条长,增值的潜力大,是农户增收致富的一个好手段。紫花苜蓿比种植玉米、小麦等作物耕作管理简便,节省劳力,投入少,收效期长。据试验,种植1亩黑麦草就能解决200只鹅整个饲养期(60天)的饲草量,而两个人工割野草饲养鹅的数量不超过100只,因此,种植1亩黑麦草相当于节约了240个人工。利用冬闲田种一季黑麦草养鹅,平均每亩产值达1800元,效益是种植大麦或小麦的6倍以上。

2.林草套种比较种植效益分析。

(1)社会效益好。据分析,种植合适的青饲料作物与种植谷物相比,地的预期产出率有可能提高一倍左右。大力发展人工饲草,实行以草代粮,草畜联动,将促进昌宁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种植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结构转化,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2)生态效益好。饲草具有很强的固土、涵养水分和培肥地力的能力,发展饲草业不仅能够带来较高的社会经济效益,而且可以恢复和保护生态环境。据专家测算,草地比农田的水土流失量低40~100倍,种草的坡地比种粮的坡地地面径流量可减少37%,冲刷量减少67%,生长两年的饲草地,拦蓄地表径流的能力可达到43%。并且豆科饲草每亩每年可固氮5~10千克,大量根系和有机质留在土壤中,既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地力,又可以减少化肥使用量,是目前发展持续农业的一条可行之路。

五、实施“粮草轮作、林草套种”的对策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对实施“粮草轮作、林草套种”的认识。通过产业化开发,提高肉牛、肉羊和牛奶的生产水平,实行舍饲或半舍饲饲养方式。采取多种形式举办科学养牛、科学种草技术培训班,把养牛要种草,种草为养牛落在实处,认真宣传奶业与牧草的关系,草业与草地畜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结合实地参观学习等方法,让他们看到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身上长的是优质的肉。从根本上转变农民“养牛为耕田、养猪为过年”的陈旧观念,提高各族群众的科技水平,提高其对发展草业的认识。

2.提高科技含量,加大资金投入。根据牧草品种的生物学特性,因地制宜筛选好牧草品种,提高播种及移栽技术,山区乡镇以种植非洲狗尾草、多年生黑麦草、紫花苜蓿、红三叶、白三叶为主,坝区乡镇饲养水牛居多,以种植德宏象草、高丹草、多花黑麦草为主。加强对人工草地除杂、松土、施肥等的科学管理。做好技术培训工作,提高人工草地的持续利用技术,积极探讨对各类退化草地的替代种植或生态恢复技术,为草地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通过各种渠道,要求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在资金上给予倾斜,增加对草地保护和草地建设的资金,可优先扶持积极性高、素质好的农户,调动种草的积极性,建立有效的投资机制及优惠政策,纳入地方财政预算。

3.加强草地法制建设,科学合理利用草场。草场不仅是草食畜牧业的重要生产资料,而且对维系生态环境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保护和建设好草场,必须走法制的道路。要认真学习《草原法》,使广大人民群众做到知法、懂法,才能促进草业的稳步发展。农、林、牧相互结合,配套发展,做到以草定畜,合理利用草地资源、林草结合、果草结合,不仅有利于草地恢复生长,同时减轻了草场退化的程度和草畜矛盾突出的问题,而且能起到较好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还应积极推广圈养,促进草场的持续利用。

总之,昌宁县发展草业,自然条件好,发展前景广阔,也为昌宁草食畜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促进了草场持续利用,推动了山区大牲畜圈养的步伐,减轻草场退化和草畜之间日益突出的问题。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农民增收为目的,提高牧草种植及生产加工技术,提高科学种草养牛技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对草业的认识;提高科技含量,加大资金投入,加强草地法制建设,科学合理利用草场,促进昌宁县草业持续、稳步、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粮草昌宁县林草
刊首寄语 林草风采
刊首寄语 林草风采
刊首寄语 林草风采
昌宁县档案馆获赠379幅脱贫攻坚主题摄影作品
昌宁县总工会:顺利完成第十五期互助金收缴工作
着力做好林草生态扶贫
联合调研备足询问“粮草”
A NEW CONCEPT AND EXHIBITION PROGRAM FOR THE EGYPTIAN MUSEUM IN CAIRO
论粮草给养在三国时代战争的重要性
昌宁县收集到清代地契原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