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AA~+肉种鸡育成期管理要点

2011-02-03陈合强王宏胜杨创造肖本斌江苏京海禽业集团有限公司江苏海门60

养禽与禽病防治 2011年6期
关键词:种鸡均匀度鸡群

陈合强 王宏胜 杨创造 肖本斌 (江苏京海禽业集团有限公司 江苏海门60

2河南省驻马店市龙华牧业有限公司 河南驻马店463000

3河南省开封兴达种禽有限公司 河南开封475000)

AA~+肉种鸡育成期管理要点

陈合强1王宏胜1杨创造2肖本斌3(1江苏京海禽业集团有限公司 江苏海门226103

2河南省驻马店市龙华牧业有限公司 河南驻马店463000

3河南省开封兴达种禽有限公司 河南开封475000)

AA+肉种鸡育成期是关键,育成期(5~24周)鸡只生长的好坏,决定了它们最终的生产性能,育成期生长不佳就会导致生产性能差,反之就高。育成期的目标是培育健康、适宜种用(体重达标、体格健壮、体型优美和均匀度高)的后备种鸡,这期间的管理要素是通过料量控制确保体重达到标准要求和10周后均衡的周增重达标,严格抓好均匀度并维持之,光照时间和强度都不能随意增加以及加强、强化饲养管理的各个细节,防止疾病的发生等。为了取得较好的生产成绩,育成期应切实做好如下管理工作。

1 育成前期(5~10周)的管理

重点是体重和体型均匀度的控制,确保体重达标和公母鸡体型配比合乎标准要求。

1.1 均匀度控制 主要是体重均匀度、体型均匀度和自然均匀度控制等,较好的增重模式加上良好的体重体型均匀度,再配上合理的光照刺激,才能取得较好的产蛋性能。准确计算鸡群平均体重、均匀度和离均度,对均匀度较好,离均度较差的鸡群需要重点整群;对均匀度、离均度都差的鸡群必要时进行全群称重。10周前抓好均匀度,均匀度的目标必须达到80%以上或更高。在育成阶段必须自始至终使用同一种方法计算均匀度。

1.1.1 目标 缩小鸡只个体间的差异,使鸡群同时达到性成熟,准时开产,高峰突出,便于管理。

1.1.2 方法 对鸡群逐只称重,将鸡群分成大中小群,并饲以不同的料量,经3~4周将体重拉回标准体重。

1.1.3 分群 断喙时挑出小鸡,分栏饲养,延长育雏料饲喂时间或减慢缩短光照时间,完成“小”向“中”的靠拢。3~4周时均匀度达到80%以上可不分,低于70%应全群称重;确定合理的中鸡体重范围,只有确保中鸡的体重范围,均匀度才能提高,并利用限饲日、免疫日和周末称重调整鸡群。分群越早越好,10周以后不建议全群称重,否则大群的周增重可能达不到要求,将影响性成熟。

1.1.4 均匀度良好和达到标准体重同样重要 一般1日龄种鸡的变异系数为8%~9%,如果不加以精心管理21天将会变成10%~13%,42天将大于15%。预防种鸡出现均匀度的问题比已出现问题再采取措施加以改正,其生产价值和经济实效性更高。

1.1.5 影响均匀度的因素 影响均匀度的因素主要有遗传和管理上的差异,管理是造成均匀度差异的主要原因。在生产上,我们不能左右遗传成分,但可以通过改变管理方法来提高均匀度。鸡舍环境(密度过高、极端温度、通风系统不完善、垫料质量、饲喂和饮水设备的条件、光照不均及光照太强或太弱)、饲料营养及质量(颗粒差异、能量过高或过低)、饮水系统(水质、水位、饮水器高度及限水不合理)、雏鸡质量(1日龄来源于不同周龄的母体)、喂料系统(饲料分配的速度及均匀性、采食和饮水位置不足或不均匀、饲养设备更换太快、限饲程序应用不合理及饲喂类型之间的变化)、管理因素(存栏不准或串栏、抽样计算方法、过度抓鸡、断喙不好、育雏条件差及甲醛气味大)、疾病因素(特别是寄生虫病和其他肠道病)和应激因素(如使用毒性大的疫苗,导致疫苗反应太强)等都会造成鸡群的均匀度不佳。

1.1.6 提高均匀度 均匀度是养出来的,不是称、挑出来的,分栏饲养和挑鸡只是提高均匀度的补救办法之一。分栏后,栏内均匀度应达到85%以上。提供充足有效的料位和水位,布料均匀,确保各个料桶(盘)内的料量一致,每个料桶(盘)内的料分布均匀,布料速度快(3~5min)等有助于提高均匀度。为了保证均匀度的持续稳定,每周都应安排挑鸡,挑鸡的数量和范围视均匀度的变化而定,当均匀度很低时,小范围的挑鸡已经不能迅速提高均匀度,此时必须进行全群选鸡。但是,全群选鸡不等于每只鸡都称一遍。训练有素的工人可以通过“随手掂量”而判断出鸡只的近似重量,从而减少了鸡群的应激,提高工作效率。全群选鸡一般2次,即第3~4周和6~7周各1次。

1.2 体重控制 以体重为基础,以累积能量和蛋白为标准,参考标准料量。4周前确保体重达标或略超标,5~10周体重沿标准曲线走。体重调整应逐渐进行,特小鸡推重可快一些,特大鸡降重应慢一些。

1.2.1 原则 各舍、各栏的鸡数要准确;饲料计算、抽样称重要正确,并有专人负责;避免设备漏、洒料;根据死、淘情况及时减料;加料要循序渐进,瞻前顾后;做好各舍及各栏的体重、周增重、料量和死淘曲线并认真分析。

1.2.2 分栏饲养 在大多数情况下,鸡群的变异系数在12%左右时就应该进行分栏,分栏后每栏的变异系数应小于8%。10周后切勿再做任何分栏工作,也不要对各栏内的鸡群进行互换,此时鸡体的骨架基本定型。4周时如果鸡群的平均体重与标准体重相差90g以上应立即纠正,将鸡群按照不同的平均体重分成2~3栏饲养。小鸡分栏后差100g以内,63天达标;小鸡分栏后差100g以上,105天前标准曲线相应向下平移,最终140天达标。中等鸡与标准体重在50g以内,42~49天达标。大体重的鸡,如超100g以上,应重绘曲线,使其56~63天达标,如9周仍超重,应重新设定曲线。10周后体重超标不能强行拉回标准体重曲线,如果将超重鸡群体重拉回体重标准,将会降低高峰产蛋率和受精率。如果15周时鸡群体重偏离标准体重超过5%,应重新绘制平行于标准体重的曲线。经验告知,体重每低50g,在恢复到正常加料水平之前,每只鸡每天需要额外增加54.4kJ的能量,才能在1周内恢复到标准体重。

1.3 称重 称重贯穿于种鸡生产的全过程,是判断鸡群的用料、生长发育及产蛋情况的重要手段,只有真实的体重才能正确地指导饲养工作。准确称重后,正确计算平均体重,对体重变化异常的鸡群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决不能拖延,要做到事不过夜。

1.3.1 抽样要有代表性 取样点应分布在鸡舍的前、中和后,在围鸡前应在舍内来回走动,所有围的鸡应全称。

1.3.2 坚持“六同时”的称重原则 同一天的同一时间(限饲日或喂料后4~6h)、同一地点、同一人(读称的人)、同一衡器、同一精度和比例(称的精度和称重比例,0~6周5g、7~24周 10g;10%、15%)。育成期每周最好称2次。为减少计算误差,计算时应回归到标准抽样比例。

1.4 体型配比 育成前期公母鸡体型配比的好坏对受精率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应确保体型配比合乎标准要求。

2 育成后期(11~24周)的管理

重点是均匀度的维持,11~24周确保群内和栏内均衡的周增重和增重率达标,体型形态发育良好,换羽整齐,性成熟一致。

2.1 均匀度的维持 育成后期由于鸡群的竞争性采食行为增强,均匀度更难维持,均匀度维持不好,会对将来的产蛋造成影响。保持充足的料位和较低的料盘高度,有利于维持好均匀度。

2.2 体重控制 11周后实际体重按标准走,确保群内和栏内足够的周增重、总增重和增重率达标,如果周增重不够,将会影响产蛋高峰,如果周增重及总增重过度,则会影响到产蛋维持。此阶段适宜的周增重可以确保种母鸡的性成熟发育一致。如周增重和均匀度没有遵循体重标准曲线平稳转换,15周到光照刺激期间,性成熟均匀度很容易被破坏。

2.3 体型形态的评估 鸡群均匀生长除了正确的体重增长,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在于良好的骨架发育。体重均匀良好但骨骼大小参差不齐的鸡群身体发育状态有很大的差异,这种鸡群对光照和饲料水平变化的反应并不同步,这会导致光照刺激开始后性成熟均匀度较差,从而会影响到种鸡的生产性能。种鸡身体方面有四个主要部位需要监测,包括胸部、翅部、耻骨和腹部脂肪,在16~23周每周称重时通过目测和触摸对鸡只进行监测观察。母鸡丰满度过度会影响到产蛋高峰,而且对高峰后的产蛋率造成持续性的影响。母鸡过肥会使卵巢发育过盛,将导致双黄蛋率过高;母鸡偏瘦,产蛋会推迟或不产蛋。

2.3.1 胸部丰满度 15周时种鸡的胸部肌肉应完全覆盖龙骨,胸部的横断面应呈现英文字母V的形状;20周时胸部的横断面应呈现较宽大的V形状;25周时胸部的横断面应像窄细的英文字母U;30周时胸部的横断面应像丰满的U型。

2.3.2 翅膀丰满度 翅膀的肥瘦程度通过挤压鸡只桡骨与尺骨之间的肌肉来监测。20周时翅部的脂肪很像人手掌小拇指尖;25周时翅部丰满度应发育成类似人手掌中指尖的程度;30周时翅部丰满度应发育成类似人手掌大指尖的程度。

2.3.3 耻骨开张 测量耻骨开张的程度可以判断种母鸡性成熟的状态。耻骨间距在84~91天闭合;119天开扩1指;见蛋前21天开扩1指半,见蛋前10天开扩2指至2指半,开产时开扩3指且耻骨上有一定的脂肪沉积。

2.3.4 腹部脂肪的累积 丰满度适宜的宽胸型肉种母鸡在产蛋高峰期几乎无任何脂肪累积。

2.4 换羽 主冀羽的更换与性成熟存在一定的关系,换羽是判断种鸡生长发育、繁殖情况正常与否的重要方法之一。一般来讲,应该从第9~10周开始观察和记录种鸡的换羽情况,至25周止。第一根主翼羽更换是从9周开始,自脱落到新羽长完需6周。旧羽边缘残缺,羽片陈旧污秽,羽轴坚硬透明;新羽边缘整齐,羽片清洁,羽轴柔软粗大,不透明,有时还可看到血红色。

2.5 均匀度与性成熟控制 育成后期主要是长宽即胸部长短、宽窄的均匀度,外观和性成熟等的发育要均匀一致。如果性成熟未达到要求,首先要评估蛋白质的摄取量,再评估能量的摄取量。后备母鸡增重主要取决于能量摄取,然而均匀度和性成熟的速率则绝大部分取决于光照刺激前鸡只所摄取的蛋白质总量。

3 种公鸡的特殊管理

3.1 体重应达标 密切关注种公鸡的体重、骨架大小、公母鸡骨架的配比、睾丸和体况(胸肌)的发育。4周末体重应达标,确保早期骨架发育良好和后期周增重达标,育成期不能过度超重,超重后期受精率下降快,太大的骨架会影响后期受精率的维持。

3.2 确保种公鸡的生长发育不能停止 生长发育曲线和睾丸的发育有一定的关系,睾丸发育及受精率和公鸡的饲养管理有关。10~11周以后的体重和生长曲线非常重要,因为此阶段睾丸开始发育,15周以后睾丸发育加快,以后发育不能中断,否则会影响睾丸发育和受精率。限食影响公鸡体重和每周增重,同时也影响荷尔蒙的水平,而这对性成熟和精子的生产是很重要的,公鸡体重和周增重增长曲线都会影响骨架和睾丸的发育及大小,睾丸大小和重量与精子生产有直接联系,见表1。在加光后2~3周是睾丸发育的最重要阶段,试图将体重超标的公鸡带回标准体重,会造成睾丸功能的完全停止。实践表明,在18~23周过度限食会对精子生产造成永久伤害,从而影响受精率。16~20周公鸡必须不能受到热应激,因为这会对公鸡的授精能力造成较大影响。公鸡发育不良的一个关键原因是因为密度过大,造成垫料潮湿、均匀度低、一些公鸡睾丸发育不良和其他一些公鸡早熟。公鸡育成期的密度应该为3~3.5只/米2。保持良好的垫料条件,仅断内趾,在进行免疫和每周称重工作时对公鸡小心对待有助于种公鸡良好的发育。

表1 睾丸重量对受精率的影响

3.3 公鸡的均匀度是受精率高低的关键 分栏饲养能提高均匀度,目标是在混群时公鸡体重适合、均匀度高。

3.4 公鸡的选种 在育成后期应对公鸡进行选种,体重和均匀度是首先要考虑的因素。胸肌发育应结实,不能过多或过少;腿和脚趾强壮挺直无缺陷;背部平直无畸形;胸骨不能弯曲;代表公鸡性成熟的鸡冠、肉髯和脸色应发育良好;对交配的成功起重要辅助作用的喙部要优良,断喙过分的尽可能不留,下喙很长的公鸡交配成功相对较差。

4 饲喂管理

4.1 喂料原则 育成期种公母鸡的料量只能维持或增加但不能减少;避免料量或体重增加忽高忽低,不要过度饲喂,否则会造成较严重的问题;必须准确计算称量当天所需的饲料量;育成母鸡的只喂料量勿超高峰料量;不能连续2天不给料,也不能采用1周增料巨大,下周不增;如果要对鸡群进行分群,在分群前不要改变饲喂方式。

4.2 达到一定的营养累积 作为一般原则,在鸡舍环境温度保持20℃的条件下,25周时种母鸡应至少摄入145.46MJ能量和1875g平衡蛋白质,大约12.2kg全价饲料;种公鸡应至少摄入193.5MJ能量和2430g平衡蛋白质,大约16.1kg全价饲料。

4.3 正确运用限饲方法 为了控制肉种鸡的体重,解决由于每日喂料量太少而不能确保在整个饲喂系统中均匀分配,从而影响到鸡群的增重和均匀度的问题,应选用合适的限饲方法。目标是让鸡群不超过60min吃完,采食时间太长或太短对提高鸡群均匀度都不利。一般情况下,4~12周选用4/3限,13~17周选用5/2限,18~23周选用6/1限。建议隔日限饲的日最大喂料量为90g,4/3限饲110g,5/2或6/1限饲120g,如超过应在下周及时过渡,否则会给鸡只带来损伤,从而影响饲料利用率和正常的生长发育。

4.4 饲料分配应均匀 一般来说,4~8周开始出现饲料分配不均的现象,因此,使用自动喂料器时,不要断续运转,否则鸡群中较霸道的鸡会比较柔弱的鸡吃料多,导致均匀度差。从140天开始,鸡群应使用产蛋期的喂料系统,以减少产蛋期间更换喂料设备所造成的应激,从地面饲喂转为料线饲喂的最初几天应先将喂料器上的格栅去掉。

4.5 采食位置应适当 保证种鸡有足够的采食位置但又不能太富余,布料均匀,速度快(一般不超过5分,最好2分);使用料桶喂料时,每个料桶应配相同的料量,料桶下配重量坠保持桶的稳定性。随日龄的增长,逐步调整料桶高度以方便采食。确保有效料位并保持干净卫生。

4.6 适时进行饲料转换 种母鸡在5~17周使用育成料,18~23周使用预产料;种公鸡在24周更换成公鸡料。

4.7 保持营养均衡 不能使鸡感觉到营养摄入减少。18周后不能使鸡觉察到任何日营养摄入量的减少,密度过高和日营养供给量减少是这个阶段以后鸡群均匀度降低的主要原因。科学拟定各阶段饲料配方,更换饲料时化验主要营养参数,并注意配方的同步性;合理控制不应期(10~15周)累积蛋白和能量,此期间可适当调整大、中、小鸡的料量差,科学合理地增强肌胃的强度。

4.8公母分开饲喂 绝对避免公母鸡互相偷吃料,用公鸡喂料器饲喂公鸡,避免用母鸡喂料器饲喂公鸡,必要时公鸡可以人工喂料。

4.9 在限饲过程中,应特别注意种鸡出现饱食性休克现象。主要是由于嗉囊过多的饲料对静动脉挤压过大,脑供血不足,致鸡麻痹;有时器官也会被压扁,导致窒息甚至死亡。出现后应把种鸡挑出放到通风处饮些水;最重要的是在喂料前至少提前供水0.5h。

4.10 重视细节管理 平养的料位与鸡数应做到2周调整1次;关注喂料均匀性、平养舍转角器和料槽等的检查;注意料线出料口的调整,避免溢料;观察后期料位的情况,发现不足及时补充,以免均匀度出现下降;幅料箱的料不要上得太多;杜绝笼养中间无鸡或缺鸡;称料准确,并对周末舍存料进行盘查,以免出现喂料不准或不正确。

5 饮水管理

5.1 应为种鸡配备足够的饮水器 提供充足的水位,使种鸡在3m的范围内都能饮到水。水温保持在10~12℃。水线安装在距蛋箱1m左右的地方,有助于鼓励鸡使用产蛋窝。

5.2 鸡舍水线乳头的管理 随鸡龄的增长,不断提高水线,每周2次;水线要平直不能弯曲,乳头垂直向下;注意排出水线内的气体;严禁乳头漏水,否则,垫料不易管理,鸡只的腿病发生率增加。经常对水线和饮水器进行清洗消毒,保持干净卫生。

5.3 养成经常触摸鸡只嗉囊的习惯 嗉囊应该柔软顺滑,坚硬的嗉囊意味着饮水量不够。每天必须如实记录鸡只实际饮水量。在非免疫时饮水中加入3×10-6~5×10-6水易净确保饮水卫生和质量。

6 光照管理

6.1 制定合理的光照程序 重视季节变换对种鸡的影响,根据自身鸡舍的条件和地理位置,采用不同的光照程序,特别是对于逆季鸡群建议采用遮黑鸡舍育成,遮黑鸡舍应绝对避免漏光现象出现。

6.2 光照的原则 育成至补光前,光照时间和强度只能维持不能增加;补光后光照时间和强度只能增加或维持,不能减少。

6.3 适时进行光照刺激 根据性成熟日龄、体成熟一致性及生长发育曲线综合评定,考虑种鸡的周龄、累计能量蛋白摄入、体重和周增重、胸肌发育和脂肪积累状况、换羽情况及耻骨间距等,合理选择补光时间。母鸡对光照的反应取决于体重及身体状况,只有合适的肥胖度、脂肪沉积及耻骨间距,母鸡的光照反应才能较好;体重不达标的母鸡不能加光;光照刺激对种鸡适时开产是最基本的工具,逆季鸡群应在21周时接受第一次加光,顺季或遮黑鸡群在22周龄时接受第一次加光,光刺激后一般18~21天见蛋;光照的差异越大,刺激越明显,光强必须是育成期的10倍以上,光时至少增加4小时。

6.4 光照细节 保持灯泡高度的一致,笼养鸡舍必须尽量兼顾上、下层亮度;补光前如需要转舍,后转舍的光照强度不得高于前舍;光照分布均匀,无光照死角;注意光色对鸡的影响;灯泡不可使用软线吊挂,以防风吹使鸡受惊;使用灯罩可使光强增加50%。

7 其他管理

7.1 垫料管理 勤翻换垫料,不能发霉变质,垫料潮湿必须及时更换。

7.2 通风管理 在确保适宜温度的前提下合理通风,一般每200m2的鸡舍约配备1.2kW的风机1台。随着鸡龄的增加,通风量应逐步增加,温差不应超过3~5℃。进风口的面积必须是通风面积的2.5倍左右。根据不同的季节和鸡龄选择合适的通风模式和通风量。

7.3 人员管理 对不同层次人员有针对性地进行技术培训并进行考核;实行人性化管理,提高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减少事故的发生;逐步探索实行全程及阶段性生产成本与劳动报酬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

7.4 绘制报表 合理设计报表并层层上报,对报表及时分析,发现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绘制标准与实际生长、料量和死淘率曲线,对不同生长曲线的鸡群分别记录并进行综合评估,指导今后的生产。

7.5 及时淘汰病弱残鸡 育成期至少每2周集中淘汰1次,确保免疫的一致性,合理控制病原菌,每天对死淘鸡进行无害化处理。

7.6 减少应激 种鸡在育成期经受的应激因素较多,如转群、安装棚架和产蛋箱、公母混群、频繁免疫、环境变化、换料和光照问题等。因此,应严格制定和认真执行科学的鸡舍管理程序,改善饲养环境条件,加强免疫前后的管理,定期消毒,确保鸡群健康和生产稳定。

8 小结

8.1 正确控制体重 注重体重和周增重两条曲线,真正做到鸡数准、料量准及称重正确。许多场在育成期只注重周末体重,对每周平稳周增重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尤其是育成后期正是生殖系统发育的关键时期,它关乎生产性能的高低,有些不明原因的产蛋高峰不高,在排除饲料和疾病因素外,很可能就是此因。

8.2 重视现场管理 深入生产实际,特别是喂料时一定要亲临现场细心观察,真正做到“五勤”即手勤、口勤、脑勤、眼勤和腿勤,以取得较好的生产成绩。

S831.4

C

1008-3847(2011)06-0015-04

董泽敏

猜你喜欢

种鸡均匀度鸡群
种鸡转群注意这七点
肉种鸡的饲养管理措施
影响鸡群均匀度的原因及改进对策
种鸡休产期该咋管理
画里有话
新西兰祖代种鸡加速入关:黑龙江引入3.32万只;江苏引入1.66万只
鸡场免疫失败的原因及注意事项
鸡群日常的观察与应对
蛋鸡育成期的饲养管理要点
喷头高度对防火林带喷淋效果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