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011-02-02任国平

城市学刊 2011年6期
关键词:比重指标体系指标

刘 艳,周 慧,任国平

建立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是两型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科学、完整、系统的评价指标有利于总结、推广试验区建设经验。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积累经验是长株潭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建设的重要目的。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长株潭两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有利于总结经验,促进两型社会建设,有助于试验区经验在全国的推广。长株潭两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应该是一系列反映长株潭城市群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内在因素的有机结合。为建立这种评价指标,应该遵循科学性、整体性、针对性、动态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指标体系的科学性是是准确、科学评价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根本保证。指标体系应反映长株潭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从而保证评价结果能客观、准确地反映实际情况。在长株潭两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中,所设计的指标应科学、完整、全面地反映和体现两型社会的内涵,科学、准确地把握两型社会建设的实质。[1]党的十七大要求加大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增强国家可持续发展能力。在设计两型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时,必须紧紧抓住两型社会的内在特征和要求,指标体系应能准确反映两型社会的内涵。

(二)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是指两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要能完整、全面体现两型社会建设要求,指标体系不是一些项目的简单堆砌,而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指标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每个指标都应具有新的性质与功能。从整体上看,指标体系应能全面反映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从内部来看,各指标均反映两型社会建设的一个独立因素,[2]相互之间没有交叉和重迭,信息冗余度最小化。

(三)针对性原则

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要求全社会重视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随社会进步,工业化给地球造成水资源污染、臭氧层破坏、冰川退化等问题。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消耗了大量自然资源,现在世界范围内能源危机、粮食危机、淡水危机都是这种消耗的后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加大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力度。评价两型社会,必须突出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两大主题。[3]长株潭城市群发展面临,如能源主要靠外部供应、城镇化率较低、部分地区污染较严重、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建立长株潭两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应充分体现地区特点,具有针对性。

(四)动态性原则

长株潭城市群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是不断发生变化的。对这样一个系统进行评价,就要求评价指标能动态地反映内部影响因素,这样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客观情况。两型社会建设是一个新事物,很多事物需要我们去探索,去总结,因此,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应应充分体现这一特点,并根据长株潭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形势和客观条件的变化加以调整。[4]同时,各指标应尽量使用相对值,这才能反映两型社会建设的发展过程。

(五)可操作性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是用来对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进行评价与分析的,因此必须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一方面,指标体系中所需要的数据、资料应该是透明的,可以从各种统计报表或报刊上中获得的,另一方面,指标应尽量量化,数字是最通俗易懂、便于比较的,不能量化的指标应尽可能说明处理方法,如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同时指标的计算方法应当简明,不要使用很高深的数理理论,要让大家看得懂,学得会。[3][4]

通过这些原则建立起来的指标不仅限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要有全局性,全面综合性的反映“两型社会”的内涵。

二、评价指标体系构成

根据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涵、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结合长株潭城市群经济、环境和社会发展的特征,初步构建一套突出科技创新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5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和57个三级指标,其中一级指标包括: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科技创新、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等。

(一)资源节约

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必须利用自然资源,包括森林、矿产、水、大气、植被等。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造成资源的相对短缺,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提倡节约资源。长株潭地区是纯能源消耗地区,90%以上的能源需要从国内外其他地区调入;湘江贯穿整个长株潭地区,但近年来湘江水流量不断减少,并伴有污染产生,水资源日益紧张。长株潭地区的发展必须走资源节约之路。在这个一级指标中选取资源消耗减少值、资源综合利用等2个二级指标。二级指标分为多个三级指标,资源消耗减少值二级指标下的三级指标包括:万元GDP能耗(吨标准煤)、万元GDP水耗(吨)、万元GDP木材消耗(m3)、万元GDP水泥消耗(吨)、万元GDP钢材消耗(吨)、无纸化办公率;资源综合利用二级指标下的三级指标包括: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工业固体废弃物利用率、三废综合利用产值占工业产值比重、农业耕地覆种指数、退化土地恢复率。

(二)环境友好

赖以生存的环境是人类构建两型社会的基础。长期以来,长株潭地区的经济增长主要是效率低、污染重、科技含量低的粗放型增长模式,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的污染。株洲地区是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起来的工业城市,是南方地区最大的交通枢纽,但该地区工业污染比较严重,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建设两型社会,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促进环境友好,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个一级指标中选取环境质量、污染控制、环境保护等3个二级指标,二级指标分为多个三级指标,环境质量二级指标下的三级指标包括:人均绿地面积(m2)、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饮用水质达标率、湘江长株潭段水质;污染控制二级指标下的三级指标包括: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生活污水处理率、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吨)、万元GDP废水排放量(吨)、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环境保护二级指标下的三级指标包括: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例、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区域面积比例、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

(三)科技创新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两型社会建设离不开科技创新,只有利用科学技术进步,才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在这个一级指标中选取创新主体、创新投入、创新成果等3个二级指标,二级指标分为多个三级指标,创新主体二级指标下的三级指标包括: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数量、从事R&D人员占就业人数比例、两院院士人数、百万人口在校大学生(含研究生)人数、省级以上重点学科数量;创新投入二级指标下的三级指标包括:R&D经费占GDP比重、人均教育经费、科技三项经费占G财政收入比重、科创新成果:技进步对GDP贡献率、高新技术产值占GDP比重;创新成果二级指标下的三级指标包括:发明专利授权量、科技成果转化率、技术市场交易额占GDP比重。

表1 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科技三项经费占G财政收入比重 1科技进步对GDP贡献率 2高新技术产值占GDP比重 0.5发明专利授权量 0.5科技成果转化率 0.5创新成果(4)技术市场交易额占GDP比重 0.5 GDP增长率 2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值 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 1工业投资增长率 1经济增长(7)储蓄存款余额增长率 1第三产业占GDP比重 3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 1产业结构(5) 信息产业占GDP比重 1城市化率 3城乡科技素养差异 1城乡恩格尔系数差异 2经济发展(20)城乡差异(8)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 2社会保障覆盖率 4社会公平(10) 基尼系数 4群体性事件发生次数 2犯罪率 1失业率 1幸福感指数 3安全感指数 2社会和谐(18) 社会稳定(8)恩格尔系数 1

(四)经济发展

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是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根本目的,只有老百姓富裕了,才能真正实现国强民富。因此,经济发展是两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这个一级指标中选取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城乡差异等3个二级指标,二级指标分为多个三级指标,经济增长二级指标下的三级指标包括:GDP增长率、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工业投资增长率、储蓄存款余额增长率;产业结构二级指标下的三级指标包括: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信息产业占GDP比重;城乡差异二级指标下的三级指标包括:城市化率、城乡科技素养差异、城乡恩格尔系数差异、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

(五)社会和谐

环境友好包括自然环境,也包含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只有社会和谐,经济发展才能得到保证,人们才能安居乐业,社会才能稳定。在这个一级指标中选取社会公平、社会稳定等2个二级指标,二级指标分为多个三级指标,社会公平二级指标下的三级指标包括:社会保障覆盖率、基尼系数;社会稳定二级指标下的三级指标包括:群体性事件发生次数、犯罪率、失业率、幸福感指数、安全感指数、恩格尔系数。

确定一、二、三级指标后需要根据每个指标的重要性确定指标的权重,从而形成完整的指标体系。各指标的权重采取专家打分法进行。根据问卷调查结果,一级指标权重分配为资源节约20%,环境友好28%,科技创新14%,经济发展 20%,社会发展 18%,各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的权重分配如表1所示。

[1] 李新平,申益美.基于熵值法的“两型社会”经济建设评价体系的构建[J].统计与决策, 2011(13):84-87.

[2] 廖小平, 孙欢.两型社会指标评价体系的构建逻辑[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1(4):90-94.

[3] 戴永光.旅游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06, 12(l):35-38.

[4] 李新平.两型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综合评价研究[J].求索, 2011(6):91-92.

猜你喜欢

比重指标体系指标
一类带临界指标的非自治Kirchhoff型方程非平凡解的存在性
最新引用指标
莫让指标改变初衷
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或仍下降
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及比重
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及比重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制造强国的主要指标
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建立中‘3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