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乡村旅游发展的城乡二元结构困局破解研究——以福建省环三都澳区域为例

2011-01-29吕群超谢新丽谢新暎郑立文

关键词:困局城乡区域

吕群超,谢新丽,谢新暎,郑立文

(宁德师范学院管理与工程系,福建宁德352100)

城乡二元结构困局是一个困扰我国城乡经济一体化、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难题,其形成和发展受到来自历史、制度、区位、资源禀赋和二元意识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城乡二元结构的现实造成了贫富差距扩大、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文化素质差距的扩大等,已经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及现代化进程的障碍。城乡二元结构困局的破解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采取一系列措施。

一、城乡二元结构困局的表现及破解的迫切性

(一)城乡二元结构困局的表现

城乡二元结构是指以社会化大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城乡二元结构的内涵丰富,其困局表现为多个方面。

1.制度差异明显

城乡二元结构困局的根本原因就是制度差异,诸如城乡户籍制度、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教育制度等。虽然近年来有所改善,但是根本性的制度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并且在其持续影响下,城乡之间各方面的差距变得愈发明显。

2.经济实力与产业结构差异明显

受二元制度影响,城市在大工业布局与发展方面得到各项支持与保证,而农村地区则仍旧以小农经济为主。在此背景下,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且产业结构较为完善,而农村地区则相反。农村的产业结构无法得到优化,农民收入无法得到根本改善。

3.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差异较大

受到二元制度影响,国家采取了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制度。城市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基本由国家投入,而在农村地区则投入相当有限,有相当部分由农民负担,这造成了城乡间巨大的差异。[1]

4.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差异大

由于产业结构与经济实力之间的差异,农村地区农民依靠农业所获得的收入较之城市居民差距甚大。受到社会福利制度以及预期收益等影响,农村居民在消费意愿以及消费能力方面表现出一种弱势。

5.二元意识与二元经济的互动

城乡之间的二元经济与两类居民的划分,形成了社会的二元意识,这种二元意识表现为简单的均一意识、家族观念与寡均意识。其反过来又影响农村居民的日常经济行为和社会行为。两者相互作用不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城乡二元结构困局的破解与协调统一。

(二)困局破解的迫切性

城乡二元结构困局成为了当前制约 “三农”问题破解、小康社会建设以及和谐社会构建的重大障碍。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具有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1.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需要

截止2010年9月,中国城市化水平达45.68%。[2]受高房价和高生活成本等影响,农民无法从中真正受益,“三农”问题没有真正得到解决。即便城市实现了现代化,但是 “三农”问题这一短板制约了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2.扩大内需与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要

受到2008年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扩大内需成为解决需求不畅的重要手段。但拥有强大刚性需求的农村市场因为实际收入与预期收入的不理想,实际消费能力较弱。要扩大内需,则需要促进城乡二元结构困局的破解。

3.维护社会稳定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经济收入与公众的生活质量是维护社会稳定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然而城乡二元结构困局导致了农民收入增长跟不上国民经济快速发展、进程农民工无法融入城市生活等问题,在通货膨胀背景下,要实现社会稳定与构建和谐社会需要迫切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3]

4.促进文化现代化与传承的需要

广大农村地区是中国传统文化赋存度最高的区域,村落景观、民俗文化以及文化的传承者均集中在农村。在城市化进程中,传统民俗文化及其传承者出现濒危与断代的尴尬局面,实现文化的现代化与传承是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文化产业的介入便变得日趋重要,通过文化的产业化让农村地区居民从中受益,并保证其持续的驱动力。因此,需要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困局为前提。

二、困局破解的现实途径及乡村旅游产业途径选择

(一)二元结构困局破解途径

从国内理论学术层面与实践层面分析,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途径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制度建设

城乡二元制度是造成城乡之间二元结构的根本原因,因此,学术界和实际操作层面对此有共同认识。二元制度体现在城乡之间的各个方面,如户籍制度、教育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和就业制度等。因此,要解决城乡之间的二元结构困局,应首先在制度建设方面取得突破,实现城乡之间的同等国民待遇,消除制度歧视,促进城乡之间协调发展。但是现实操作过程中,因受到多方利益博弈制约,制度建设始终无法取得突破性进展。[4]

2.农村社区与城镇化建设

农村社区就是聚居在城镇以外的,以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为主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农村社区既包括农村居民生活的自然区域环境,也包括在这些辖区内进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活动的社会群体。[5]通过农村社区与城镇化建设促进农村人口的转移、农村城镇化或城市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居民收入结构转变、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改善,缩小城乡差距。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成为了制约前期投资的重要难题,政府公共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前期投入、公共服务的广覆盖均受制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在农村社区和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政府、社区、居民、开发商等各方利益协调困难,均成为制约农村社区与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

3.产业布局与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布局与产业结构调整即通过布局工业、旅游业以及农村地区以传统农作物生产为主的产业结构模式,以达到改变农村地区农民收入增长过缓、农业发展过慢以及城乡二元结构困局破解乏力的局面。但是从经济、社会、文化与环境的综合效益考虑,乡村旅游业在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文化的现代化与传承、和谐乡村的构建与环境的保护方面均具有比较优势。因此,应通过整合乡村旅游资源,促进在旅游资源具有特色与比较优势的村落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以实现城乡二元结构困局的破解。[6]

(二)乡村旅游在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困局中的作用机制

乡村旅游是在国家力求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困局背景下实施的经济行为。在国家宏观调控的背景下,通过市场规律作用,促进城乡之间各要素顺畅流通,进而实现乡村和城市的融合,并最终实现城乡二元结构困局的破解(见图1)。从城乡一体化融合的途径分析,乡村旅游业发展促进了乡村和城市的共赢。乡村旅游业发展在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困局中的作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图1 乡村旅游业在城乡二元结构困局破解中的作用机制Fig.1 The function of rural tourism industry in the solution of the predicament of the urban-rural dual structure

1.乡村旅游对乡村发展的作用机制

(1)促进乡村经济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

乡村旅游业发展通过景区自营、租赁经营和其它合作方式实现乡村旅游业发展。村集体通过景区内的店铺租赁、旅游商品的运营、餐饮接待设施的运营等获得经济收益。乡村旅游业的发展通过直接与间接方式为农民带来就业机会。通过社区增权方式让村民参与景区管理、接待设施运营、景区卫生管理和治安管理等实现直接就业。旅游商品的开发为村民带来了间接就业的机会。村民参与乡村旅游业发展为其带来了相应的收入。乡村经济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促进了乡村的发展,缩小了与城市的差距。

(2)促进内需扩大与乡村基础设施的建设

在乡村经济发展与村民收入增长的背景下,村民需求开始增长,购买能力提高,且需求层次不断上升。乡村需求的扩大为城市工业与商贸发展提供了机会。乡村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在旅游景区、旅游交通、旅游接待设施、游客集散中心等方面进行建设,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了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乡村城镇化。

(3)促进乡村社区建设与文明素质的提高

在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同时,乡村城镇化客观上要求对乡村进行社区建设,其要求开展社区公益事业服务,发展社区卫生,繁荣社区文体活动,美化社区环境,调解社区民间纠纷,倡导社区互助精神,树立社区良好社会风气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通过以上途径构建一个适合于新型农村社会管理的新模式。在乡村社区建设的同时,村民文明素质在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得到提高,且逐步实现与城市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接轨。

(4)文化现代化与传承和环境保护

乡村旅游业发展为乡村传统民俗文化、聚落景观等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模式。传统文化与聚落景观构成了乡村旅游业发展重要的资源,在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的过程中,其亦被产业化与产品化,同时也丰富了乡村文化产业与村民的文化生活。乡村旅游业对于环境要求极高,在日趋恶化的乡村环境现实前提下,乡村环境因旅游业发展得到改善,且得到持续保护。

2.乡村旅游对城市发展的作用机制

乡村旅游业发展不是一种孤立的经济行为,其通过市场与政府的作用,实现与城市的各要素流通,城市因其发展而受益。

(1)为城市提供了市场

乡村经济发展与需求扩大为城市工业产品和商贸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尤其是进行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时,其对于原材料的需求更是为城市经济提供了市场。乡村旅游商品的开发、对于易耗品的需求均离不开城市工业和商贸业,因此,城市在其发展过程中获得了广阔的市场。

(2)为城市剩余资金提供了投资方向

乡村旅游景区的运营与管理、基础设施建设、景区员工培训、营销、社区建设、旅游产品开发与旅游商品开发等无法通过乡村自身予以解决,其均需要来自城市企业的支持和合作。这一定程度上为城市剩余资金提供了投资的方向和市场,城市因此而从中受益。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乡村旅游景区的各项建设与工程项目同样离不开城市资金的支持。

(3)有利于解决城市就业问题

乡村旅游景区管理是一项技术性要求较高的工作,旅游产品的策划、旅游景区的营销、财务管理、营销管理均需要具有一定专业素养的员工,这客观上要求城市为之培养专业人才。乡村旅游景区的发展所带来的人才需求为高校旅游专业学生的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平台,在带动村民就业的同时,也带动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

三、环三都澳区域城乡二元结构困局及其破解途径分析

(一)环三都澳区域城乡二元结构困局现状

1.环三都澳区域概况

环三都澳区域位于福建省东部,距离温州都市经济圈核心圈层252.3公里,位于其协作圈层,距离福州都市经济圈核心圈层118公里。该区域包括福建省宁德市蕉城、福安、霞浦、东侨四个县 (市、区、开发区)的20个乡镇 (街道),陆地面积1630.10平方公里,占宁德全市面积的12.2%;海域面积714平方公里,占宁德全市面积的1.6%;2009年末,该区域人口91.08万人,占宁德市总人口的21.7%。[7]

2.环三都澳区域城乡二元结构困局表现

受制度、交通条件、区位、资源禀赋等因素影响,环三都澳区域各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文化事业的发展等均优于农村地区,且二元结构明显。该区域城乡二元结构困局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经济发展方面

受到区位、资源禀赋以及政府投资导向等因素影响,环三都澳区域城乡二元结构在经济方面的差异明显。从经济总量分析,2010年宁德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32.89亿元,总产值917.60亿元,而同年以渔业为主的农业产值仅25.26亿元,三大产业结构比为18.8∶40.8∶40.4。[8]三大产业结构的比例明显地反映了宁德市农业在全市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同时也说明了全市城乡二元结构的困局所在。2010年环三都澳区域内部的福安市工业总产值为320亿元,而农业生产总值仅为39.44亿元,工业总产值是农业生产总值的8.1倍,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差异明显。环三都澳区域的另外三个城市也同样存在类似的问题。居民收入是环三都澳区域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困局的另外一个衡量指标。2010该区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5 679.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是6 692元,两者相差8 987.5元。居民可支配收入直接影响了城乡需求的差异以及社会发展差异等问题。产业结构亦是城乡二元结构经济困局的重要表现之一。福安、霞浦以及东侨工业以电机、电器、船舶制造为主,而上述各城市的农村地区则是以茶叶种植、渔业养殖为主,工业生产规模和生产总值远高于种植和养殖业,结构差异较大。

(2)社会发展方面

环三都澳区域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困局直接影响了社会发展方面的差异,具体从以下两方面分析。

第一、就业机会差异。城市工业产业集群分布集中,第三产业发达,两者提供的直接与间接就业机会较多,截止2010年环三都澳区域城市人口达40万,城市人口的大规模集中和该区域城市化水平是第二、三产业提供大量就业机会的结果。相比较而言,广大农村地区则因传统茶产业和养殖业无法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导致人口向该区域城市集中或流向经济发达的区域就业。

第二、公共服务设施。城市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随着该区域城市化进程,政府在城市对公共服务设施投资较多,比如,东侨区的南北岸公园、沃尔玛购物场所、娱乐场所、公共交通、教育设施等。这些公共服务设施只有在经济发达的城市才会拥有,而农村地区则因为经济落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落后,与城市存在较大差距。

(3)城市化进程方面

城市化进程差异是城乡二元结构的又一重大表现。因此,由于产业布局与结构的差异,城市在城市化进程方面远远高于农村地区。首先,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达。因为城市有政策、税收收入等支持,基础设施建设较完善。环三都澳区域城市公共交通建设、通讯设施、供水、供电等设施完备,而该区域的广大农村地区公共交通不够完善、通讯落后。其次,人口规模差异大。福安市区和霞浦市区人口分别为10万人左右,东侨和蕉城区城区人口20左右。该区域的农村地区则人口分布稀疏,一般村落人口300~500人左右,即便是乡镇也仅几千人,这不利于形成规模市场和扩大内需。

(4)文化生活方面

文化生活方面的差异表现是城乡二元结构差异的更高层次的表现。首先,日常文化活动需求差异明显。环三都澳区域城市因为经济发达、受教育程度高,需求层次也高于农村,在文化生活方面的需求较多,比如,工作之余的集体文体活动、影视娱乐活动、体育活动、旅游活动等,而农民则因为收入较少,文化生活方面的需求较少。其次,文化产业发展存在巨大差异。会展节庆活动、影视娱乐产业、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网络文化业、图书报刊业等是城市化进程的产物,而广大农村地区则因经济落后、公众需求层次低而文化产业处于空白状态。

(二)环三都澳区域城乡二元结构困局的消极影响

1.不利于海峡西岸经济区整体协调发展

环三都澳区域是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的城市群和经济体。实现该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和协调发展是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整体发展的重要一环。[9]环三都澳区域城乡二元结构困局是制约其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重要因素。乡村经济发展的落后成为了环三都澳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短板,并严重阻碍该区域现代化的进程。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的经济体,其发展的滞后,成为了海峡西岸经济区一体化进程的短板,并制约海峡西岸经济区作为区域增长极发展的步伐。

2.不利于环三都澳区域和谐社会的构建

经济发展是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基础。环三都澳区域农村村民就业机会少、收入不高、社会福利覆盖面窄的现实导致了农民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心态浮躁、仇富等心理,进而增加导致社会不安定和不和谐的风险。环三都澳区域以山地为主,农村地区远离城市,交通不便,农业生产单一,社会管理职能不健全,随着该区域经济建设的推进,农村地区受到的辐射带动作用有限,广大农民在无法分享到区域发展带来的实惠背景下,更容易产生不和谐的因素。

3.不利于扩大内需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扩大内需是当前国家解决金融危机后续影响的重要措施。该区域城乡二元结构的现实导致农民在收入不高和收入增长缓慢的现实背景下,现实需求和消费意愿无法得到有效提高,这种现实不利于对农村地区市场扩大和内需的扩大。该区域农村地区因区位、自身产业结构等因素没有实现与城市的同步发展。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发展的滞后严重制约该区域城乡一体化进程。

4.不利于传统民俗文化的现代化与传承

环三都澳区域城市经济实力的强势对农村地区形成极强的极化作用,各类优质资源从农村地区流向城市。该区域各类传统民俗文化赋存度极高,且内涵丰富,作为民俗文化传承主体的农民因农村经济的弱势,纷纷前往环三都澳区域城市就业,导致其对传统民俗文化疏于锻炼,且更无暇培养文化的传承主体。因此,该区域城乡二元结构困局不利于闽东传统民俗文化的现代化与传承。[10]

(三)破解环三都澳区域城乡二元结构困局措施分析

以山地为主的环三都澳区域农村,因其独特的地质与地貌构造、相对封闭的区位和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为该区域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较好的基础。要改变环三都澳区域城乡二元结构困局,应通过乡村旅游的发展促进该区域农村地区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等领域的发展,实现城乡二元结构困局的破解。

1.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乡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在环三都澳区域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以其独有的优势成为了农村地区实现与城市同步发展的重要选择。乡村旅游业实现村落景观的产业化运营。门票是其主要收入,通过门票销售能够获得相当可观的收入。福安西塔葡萄沟就是典型的运作案例,其门票定价为30元。通过门票销售促进了该村集体经济的增强。与此同时,与乡村旅游业相关的产业也促进了集体经济的发展。蕉城区上金贝村的农家乐、乡村旅馆以及作为旅游商品的柚子的销售促进了该村集体经济的快速发展。环三都澳区域其它乡村可以借鉴福安西塔葡萄沟与蕉城区上金贝村的运营模式,促进集体经济的发展,进而缩小与该区域城市的差距。

2.实现社区增权,促进农民受益

环三都澳区域乡村旅游业发展必然会产生因景区征地导致农民失去生活来源问题。为了避免因此带来的城乡二元结构困局问题,社区增权显得尤为必要。通过社区增权,实现农民的受益。可以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

(1)为失地农民解决就业问题。旅游景区的管理,尤其是环境卫生、后勤保障、游客引导、景区交通车辆驾驶等均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为失地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农民受益,缩小城乡之间的二元差距。蕉城区上金贝村就通过让村民参与景区建设、果园管理等为本村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增加了农民收入。

(2)提供旅游商品以及相关产业经营的机会。乡村旅游景区内部的旅游商品零售、农家乐经营、特色小吃经营可以快速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生活水准与质量。蕉城区三都澳海上鱼排就通过给岛上渔民提供经营餐饮、旅游纪念品等机会,大大地提高了海上渔民的经济收益。

(3)通过产权制度,实现利益分享。乡村旅游景区产权制度可以通过土地置换景区产权、个人出资获得产权等方式实现。居民通过获得一定的景区经营产权,可以在参与景区管理的同时,通过年终分红等方式实现受益。产权模式是实现农民、村集体、地方政府和资本多方 “多赢”的模式,是环三都澳区域实现城乡二元结构困局破解的重要途径。

3.加强农村社区建设,完善农村社会服务功能

农村社区建设通过借鉴城镇社区建设的管理经验,促进农村社区建设,实现农村社会发展,完善农村社会服务功能。农村社区建设的内容和途径包括下面几点:

第一,完善村民日常服务功能。环三都澳区域农村一般区位僻远,农民的许多生活设施不完善,生活上存在许多不便之处。在进行与乡村旅游相关的设施建设时,应同时完善村民日常的生活服务设施,比如管道疏通,水气接送,生产资料供应等,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第二,完善社会保障服务。城乡之间的社会保障与福利制度存在巨大差异,农民养老仍然沿袭养儿防老的模式。乡村旅游在增加了村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增长的同时,应积极鼓励和支持环三都澳区域偏远农村地区农民积极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解除农民对于养老的顾虑。

第三,加强村民的教育与培训。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为该区域农民提供了就近的就业机会,但是为了适应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应加强对农民进行专业技能教育与培训,提高其适应经济发展的能力。

第四,强化乡村环境建设。环境是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提高该区域农民的环保意识与积极性显得非常必要。应提高该区域农民保护旅游景区植被与环境的认识。

4.深度开发民俗文化,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民俗文化是提高乡村旅游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要素之一。观光型乡村旅游资源无法保证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应深度挖掘环三都澳区域乡村民俗文化。一方面,系统开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该区域民俗文化赋存度极高,包括民间舞蹈、民间音乐和民间习俗等七个大类,如畲族民歌、宁德 (蕉城)铁枝传统表演技艺、蕉城霍童 “二月二”灯会和闽东畲族婚俗等。对这些民俗文化进行系统开发,并进行最优组合,促进该区域乡村旅游业内涵和形式的发展与优化。在提升了对民俗文化利用率的同时,促进了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实现民俗文化的舞台化。民俗文化的舞台化即通过旅游节庆模式实现民俗文化由静态化向动态化的转变。蕉城区和福安畲族村落的 “三月三”歌会就是最典型的旅游节庆利用模式。通过类似的旅游节庆利用模式,实现该区域民俗文化的舞台化,并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四、结语

乡村旅游作为破解环三都澳区域城乡二元结构困局的新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环三都澳区域城乡二元结构差异明显,但是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且特色鲜明,这为该区域农村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基础。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应该系统地整合该区域内部旅游资源,避免产品同质化,实现区域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且促进该区域城乡二元结构困局破解以及协调发展。

[1]李淼.城乡二元结构下的社会分层因素和教育公平[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26(5):25-33.

[2]江正茂.中国城市化水平达45.68%[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09-28(5).

[3]韦朝烈.从社会阶层结构角度看现代和谐社会的建构[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5,16(6):128-132.

[4]李学.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制度分析与对策反思[J].公共管理学报,2006,4(4):87-93.

[5]郝勇.农村社区建设:破城乡二元结构的关键[EB/OL].(2008-04-15)[2011-02-24].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8-04-15/content_7979595.htm.

[6]尹戟.乡村旅游中的农民阶层分化研究 [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27(7):7-11.

[7]郑立文.都市经济圈断裂层承接产业专业过程中的利益协调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4(1):76-78.

[8]彭小妮.宁德市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发展[EB/OL].(2011-02-20)[2011-02-24].http://www.ndwww.cn/news/ndwnews/201102/183258.html.

[9]郑立文,吕群超,谢新暎,等.福建省环三都澳区域旅游业协调发展研究——基于区域旅游节庆开发 [J].湖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10,32(4):463-468.

[10]吕群超,谢新丽,郑立文,等.宁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研究——以旅游节庆模式为例 [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0,25(5):18-21.

猜你喜欢

困局城乡区域
中小银行外币清算困局与应对
Trouble I’m In
城乡涌动创业潮
三株直销困局
文一波的困局
分区域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