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生涯规划理念下大学生就业促进机制研究

2011-01-22谢伟

关键词:职业生涯个体职业

谢伟

(华侨大学,福建厦门361021)

一、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促进大学生就业研究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体在职业生涯历程中所经历的职位、职业及相关社会角色、活动、成就的总和,是个体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对决定个体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确定个体职业奋斗目标,并选择实现这一事业目标的职业,确定发展目标和途径,根据社会发展和自我发展现状调整发展策略实现自我职业发展的一种策略和安排。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由职业指导发展而来,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以佛兰克·帕森斯 《选择职业》的出版标志着职业指导理论的创立。50年代,美国的生涯教育家舒伯提出了生涯发展理论,非常强调个体的全方位发展,重视自我概念和生涯成熟度,尊重个体的差异和特质,强调不同阶段的任务不同。使职业生涯规划理论逐步由静态的、一次完成的职业辅导向发展的、多次完成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转变。这一时期也是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进入美国各高校,被广大学生所接受、所运用的阶段。

70年代,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在美国各高校已经普及,主要内容有生涯察觉、生涯探索、生涯决定、生涯准备等生涯发展理念和技术促进大学生就业。学者们致力于研究在政策上如何实现全面就业,同时在微观上主要涉及如何增加个体的知识和技能,以使个体尽可能地具有就业能力。

1994年美国联邦政府颁布了 《从学校到工作机会法案》(School-to-Work Opportunity Act),促使高校积极地和社会机构建立协同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许多从学校到工作的方案,使高校的学习内容和真实世界的工作经验相结合。

同时,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的研究也集中到了个人层面,也就是个人要对自己的就业负责。研究劳动者和就业之间的关系,个体具有的能力资源和获得工作保有工作的能力。也关注政府为个体所提供的就业培训和学习资源,并且逐渐成为政府推动的公共政策。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研究逐步从研究个体就业和生涯发展深入到研究政府、企业、高校、个体各个方面如何有效地促进个体和组织的职业生涯发展和就业全面实现,形成了一系列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和技术,对促进当前的大学生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二、职业生涯发展理念下大学生就业促进机制的构建

当前,大学生就业受大学生个体成长经历、个性特质、发展动机等个体因素,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水平、社会服务质量等因素,社会政策、企业发展、家庭环境、社会发展程度等社会因素以及他们之间相互作用的综合影响。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下,大学生就业是大学生结合个人成长经历,自我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教育资源,个性特征、专业技能、发展动机等自我资源,整合社会政策、文化、经济、家庭等社会资源实现的更好就业。(图1)

图1 职业生涯规划理念下大学生就业模式Fig.1 Career development horizon college students'employment mode

职业生涯发展理念下,促进大学生就业就是要建立基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校教育培养以及个人主观和客观实际情况,整合高校、社会、个体这些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发挥高校、社会、个体对于大学生就业的协同和促进作用,有效促进大学生就业互动机制。(图2)

图2中的三个小三角形分别指高校、学生和社会。三方面的因素及互动都对大学生就业具有直接影响和责任,共同促进大学生就业和发展。

高校和大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主要是高校作为大学生培养的责任主体,在大学生培养中占有主动优势和更多的资源。大学生则有受教育及学习和发展的责任,充分利用高校的各项资源有效就业,实现个体发展。

高校和社会之间的互动主要是要加强人才培养的合作和协调,高校根据社会需要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设置,加强产学研的结合,为社会服务,社会要为高校办学提供就业、办学支持,实现高校和社会的共同发展。

大学生和社会之间的互动主要是大学生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实习和就业来实践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社会要为大学生的就业提供实践、实习机会,最终在社会实现就业,实现自己的生涯价值,促进社会发展。

三、职业生涯规划理念下大学生就业促进机制探讨

(一)高校与大学生的互动

职业生涯规划理念下高校是大学生实现自我发展的最重要的教育资源,高校要为大学生的个人发展和全面发展提供教育和发展资源。高校要建立 “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机制,有针对性地根据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不同的培养方案和内容,根据社会需求和发展趋势来设置专业和人才培养方案,增强专业设置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建设开放和灵活多变的人才培养体系。

职业生涯规划理念下,高校人才培养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尊重大学生个体的特殊性,重视大学生个体的主体性和发展性。要充分考虑大学生个体发展和全面发展,辅导大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道路,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和实施途径,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提供有效辅导机制,为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提供支撑,为大学生就业搭建平台和途径。

教学相长,大学生主动学习和高校人才培养互动。大学生是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主体,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关键还在于大学生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学习,客观地分析自我的实际情况,掌握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的理念、技术和方法,找准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途径和方法,不断实践和调整,有效就业以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如何主动、科学整合社会、学校和个人的资源,挖掘自身潜力,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职业的要求,补足短板,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培养自己个性化的发展能力和差异化职业生涯发展优势是大学生和高校人才培养互动,促进就业的关键。

(二)社会与大学生互动

大学生要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最终要走上社会,参与社会竞争和建设,所以大学生加强同社会的联系,把社会发展最新的需求,最新的动态结合到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中来,成长在社会中,学习在社会中,服务在社会中,形成向社会学习的良好机制,让自己更好地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明确社会需求,不断结合社会需求调整自身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方向,在向社会学习的实践中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

社会发展与大学生互动。社会发展趋势是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的基础和方向,社会发展也是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进行检验和实施的基础。职业是社会劳动分工的产物,社会发展促进职业的变迁,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与发展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技进步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新兴行业不断兴起,新兴职业不断涌现,对于大学生就业来说都是更好的发展机遇。同时经济的持续增长将给社会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减轻大学生就业压力,反之亦然。大学生如果能够积极适应和把握社会发展变化,结合自身特点,找准在社会变化发展中的自我发展方向,科学规划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的途径,有效结合社会发展实际,就能在就业中获得先机。

政府与大学生互动。政府政策和措施都将影响到大学生就业。政府可以通过政治、经济、社会等政策调整经济社会发展结构、发展方式、发展速度等,同时影响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影响大学生就业。政府还可以通过调整教育、就业等政策,直接调整大学生就业措施和就业实现途径。同时,大学生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积极参与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发展,反之有效地促进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和政府一起共同推进社会的共同发展,形成促进大学生就业的良性循环机制。

企业与大学生互动。企业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企业发展不仅仅关系到个体的职业生涯发展,同时也深刻地影响到个体的生涯发展,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和载体。同时企业也是个体职业生涯发展和组织职业生涯发展的有机结合,是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基础和载体。企业发展需要大学生宝贵的人力资源,大学生实现自我发展需要企业的发展平台,企业发展过程中建立有效的与大学生学习、实践、实习、职业见习、入职就业的对接和互动机制,对于大学生更好地找准自我发展方向,有针对性发展和锻炼自己,适应社会的需求,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企业更好地开发和建设推进企业发展的有效地人力资源机制。

家庭与大学生互动。家庭是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社会单元,是大学生职业生涯和社会角色间的衔接点。家庭资源互动机制对大学生就业有直接影响,家庭价值观和、家庭生活环境和社会地位会形成一定的社会或职业价值观,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有相当大的影响。家庭价值观和社会资源会通过教育、支持等多种方式遗传和发展给大学生,并体现在就业上。家庭价值观和社会地位会影响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影响大学生就业选择和实现。

(三)高校与社会互动

高校为社会培养人才,社会需要高校培养人才,高校是社会人力资源开发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功能组团。高校应该主动征求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总结和分析人才培养的优势和不足,社会要及时反馈对人才的相关需求,对人才培养的建议和意见,对于高校人才培养给予大力支持,建立更紧密的高校-社会人才培养合作关系,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规划社会的人力资源开发与发展,有效提升社会的人力资源保障和开发水平。从而加强高校、社会、大学生三方资源的整合,打通大学生和社会间桥梁,拓展教育空间,优化大学生培养体系,有效促进大学生就业。

高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源应该为全社会所有,也包括图书、文献、网络等,包括教室、校园、活动场所等硬件资源,同时还包括教学、科研和创新能力等无形资源,这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和服务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培养优秀大学生,辐射新的、最前沿的科技知识,不断推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将在促进社会理论研究和应用科学的研究,以及将科学转化为生产力上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同时,社会为高校办学提供支撑。高校为社会发展服务,和社会发展同步,社会也要为高校发展提供保障。高校人才培养要契合社会需求,时刻了解社会需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开放办学,突出学校人才培养优势,健全质量监控体系,立足于大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提升,吸纳和接受社会最新成果、优秀成果和最新信息,推动学校的教学和各项改革。社会将实际生产和实践中的问题及时和高校共享,完善“产、学、研”结合机制,主动吸引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大学生培养和企业人力资源发展中来,共同促进高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大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缩短大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距离。一方面可以让大学生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加以检验,以便发现自身的不足;另一方面,在实践的过程中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刺激其思考,从而产生创新,使理论运用于实践,实践又产生新的理论,这样便可以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领域内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共同发展,追求社会、学校、学生等的 “多赢”,促进大学生就业。

[1]刘宣文.学校发展性辅导 [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蔡翠娉.台湾大中专毕业生青年就业力之调查研究 [D].国立交通大学,2007.

[3]许玫,张生妹.大学生如何进行生涯规划 [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7-20.

[4]张福喜.日本、加拿大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考察报告 [J].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3(3):6-11.

猜你喜欢

职业生涯个体职业
论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大学生职业生涯团体辅导对促进就业的研究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家庭教养方式对西部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