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汉书》测度问句句型探析

2011-01-18苏晓芳

文教资料 2011年3期
关键词:后汉书语气测度

苏晓芳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目前学术界对疑问句的划分主要有两个标准:一是以结构特点分类,二是以疑问程度分类。依据结构特点,一般可以将疑问句分为是非问句、特指问句、选择问句和正反问句四类。依据疑问程度,可以将疑问句分为有疑而问、半信半疑和无疑而问三类,即询问句、测度问句、反诘问句。但是,这两种分类方法的界限并不是泾渭分明的,询问句包括是非问句、特指问句、选择问句和正反问句,而测度问句从句法特征来看,也属于是非问句。我们认为,应将这两种分类标准结合起来,进行二层分类,先按照疑问程度分类,再按照句法结构进行下位分类,如下图:

图1 疑问句的分类

关于测度问句的定义,我们采用杨伯峻、何乐士在《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中的说法:“测度问句是对事态现状或未来作出推测的句子:用问句的形式可能表示没有充分把握,或表谦虚和委婉的语气,或带有自言自语的味道。”同时我们借鉴楚永安(1994)的观点将测度问句分两种,一种是不要求回答,而是带有感叹或反问的语气,实际是以委婉的留有余地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另一种是提出问题,要求回答,但是带有商量的语气,即问者对情况有所顾忌,可又不敢肯定或者不便于直说,提出来让对方加以证实。前者疑问程度比较低,我们称之为自忖类测度问句;后者疑问程度较高,我们称之为求证类测度问句。在《后汉书》中,自忖类测度问句主要使用副词“殆”、“盖”、“庶(庶几)”、“无乃”;求证类测度问句主要使用副词“其”、“岂”、“将”、“得无”。

当代语言学家在语法研究中注意到,区别三个不同的平面,即句法平面、语义平面和语用平面,有助于语法学科的精密化、系统化和实用化。在汉语语法分析中,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层面的分析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在研究时,需要动态地联系起来。运用三个平面理论对测度问句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全方位、细致化地了解测度问句的语法特征。

一、测度问句的句法结构

《后汉书》中测度问句采用类似陈述句的结构形式,加以上升句调、测度副词和语气词,构成疑问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句式。

1.语气副词+主语+谓语+宾语+语气词?

将残吏未胜,狱多冤结,元元愁恨,感动天气乎?(《光武帝纪》)

2.主语+语气副词+动词谓语+语气词?

A.主语+语气副词+及物动词+宾语+语气词?

帝因笑曰:主人得无舍我讲乎?(《朱景王杜马刘傅坚马列传》)

B.主语+语气副词+不及物动词+语气词?

复二百岁,殆将终乎?(《张衡列传》)

3.主语+语气副词+名词谓语+语气词?

结甕牖而辞三命,殆汉阳之幽人乎?(《李陈庞陈桥列传》)

4.主语+语气副词+形容词谓语+语气词?

借之仪者,殆其惑哉!(《皇后纪》)

5.主语+谓语+宾语+语气词?

休见而叹曰:康成入吾室,操吾矛,以伐我乎?(《张曹郑列传》)

我们可以看出,《后汉书》中测度问句的句式已经相当完备,在句法分布上,测度语气副词并不像其他副词那样总是位于动词或形容词前面,可以位于主语的前面,也可以放在动词谓语、形容词谓语和名词谓语前面,在分布上呈现出相当的灵活性。另外,在与前后成分的搭配上,测度语气副词并不像其他副词那样在静态的短语层次上就能组合,只有在动态的句子层次上才能使这种组合得以成立。

二、测度问句的语义特征

(一)测度语气副词的义素分析

由于测度问句以疑问程度作主要划分依据,在句法结构上并没有明显的区别性特征,在对它进行研究时,需要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仔细揣摩。不同测度语气副词,传达出的意义是不同的。对测度语气副词进行义素分析,可以凸显这类副词不同词语之间的差异,从而帮助我们了解测度问句的语义差别。下面,我们根据某些语义特征(“+”表示正面特征,“-”负面特征)对不同测度语气副词进行分析。

表1 测度语气副词的义素分析

通过义素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推测]、[+不确定]是测度语气副词的共同语义特征,它们存在一些差别特征:

1.自忖类测度副词“殆”、“盖”、“庶”、“无乃”都具有[+结论真]的特征;而求证类测度副词“将”、“其”、“岂”、“得无”的结论可真可假。

2.“盖”系测度问句所提问的都是已然的事情,或者对事态的现状进行推测,或者表示对某一问题的估计和看法,或者对事情产生的原因进行推断,用问句的形式表示谦虚和委婉的语气;“将”系测度问句所提问的都是未然的事情,对事物的未来作出推测,用问句的形式表示没有充分把握;而其他测度副词既可表示已然,又可表示未然。

(二)测度问句的语境义

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 (B.Malinowski)早在1923年就提出语境这一概念。他区分出两类语境,一是“情景语境”,一是“文化语境”,也可以说是“语言性语境”和“非语言性语境”。本文所讨论的测度问句的“语境义”指的是“语言性语境”,根据上下文来正确把握测度问句传达的意义,揣摩其中的细微差别。《后汉书》中的测度问句的语境义主要有以下几种。

1.探询原因

有时候,前文已经说出了事情发生的原因,用测度问句的形式表示委婉,一般具有[+已然]特征的语气副词都可以探询结果产生的原因。例如:

传称:“盛德必百祀。”孔子曰“宽则得众。”夫能得众心,则百事不忘矣。观更始之计,刘氏之余烈,英雄岂能抗之哉!然则知高祖、孝文之宽仁,结于人心深矣。刘氏之再受命,盖以此乎?(《王刘张李彭卢列传》)

通过前文我们知道,刘永趁着更始之乱起兵造反,为帝所伐,后又再受命,原因是光武帝刘秀继承高祖、文帝的优良传统,宽厚仁慈。说话人对“刘氏之再受命”的原因已经有了答案,用疑问语气委婉地表达出来。

2.预测未来

“将”作副词表示将来时间,是它最为常见的用法,用作测度语气副词,是中古时期的新发展。虽用作语气副词,但“将”的意义并未完全虚化,使用“将”的测度问句基本都具有预测义,对将来之事作打算或估计,使用测度语气,表示把握不够充分。其他具有[+将然]特征的测度语气副词,也可以表示预测。

(周磐)建光元年,年七十三,岁朝会集诸生,讲论终日,因令其二子曰:“吾日者梦见先师东里先生,与我讲于阴堂之奥。”既而叹曰:“岂吾齿之尽乎?若命终之日,桐棺足以周身,外棺,足以周棺,敛形悬封,濯衣幅巾。编二尺四寸简,写《尧典》一篇,并刀笔各一,以置棺前,示不忘圣道。”其月望日,无病忽终,学者以为知命焉。(《刘赵淳于江刘周赵列传》)

周磐梦见先师在幽暗的屋子角落给他讲课,预测自己年寿将尽,提前向两个儿子交代了遗嘱。使用测度问句,表示对预测的结果没有充分把握。

3.劝告建议

有时,说话者对听话者提出劝告或建议,使用测度语气表示谦虚。

桓帝世,党锢事起,守外黄令陈留、张升去官归乡里,道逢友人,共班草而言。升曰:“吾闻赵杀鸣犊,仲尼临河而反;覆巢竭渊,龙凤逝而不至。今宦竖日乱,陷害忠良,贤人君子其去朝乎?夫德之不建,人之无援,将性命之不免,奈何?”因相抱而泣。(《逸民列传》)

桓帝时,党锢纷争,宦官作乱,陷害忠良。陈留、张升辞官还乡,路遇友人,劝诫他们离开朝廷这个是非之地。使用测度语气,表示谦虚。

三、测度问句的语用功能

三个平面的语法理论主张在语法研究中把句法、语义和语用结合起来研究。“语法研究中的语用,是指对句子进行语用分析。即着重研究言语使用者在交际中如何通过语用手段和途径,组织语言成分表达特定的语用信息。语法分析中的句法和语义是对句子进行静态、孤立、抽象的分析或描写,而语用研究则侧重于分析语境中句子动态、变化的情况,并结合言语使用者、信息结构的原理和原则给出合理的解释”。

疑问句的信息焦点是疑问点,最早是由吕叔湘在《中国文法要略》中提出来的,他说,在“是非问句”中,“我们的焦点不是在这件事情的哪一部分,而在这整个事件的正确性”;在“特指问句”中,“用疑问指称词来指称疑问所在”。同时还简单涉及到疑点的移动,例如在讨论“吗、呢”时,吕先生指出,特指问句的后头,如果用“吗”,就把疑问点移动了,如“老没见令兄,他上哪去了吗?”“你听见什么话了吗?”后来吕先生在《疑问·否定·肯定》疑问中对疑问点的理论又有所发展,指出了是非问句疑问点的变化,“是非问句一般是对整个命题的提问,但有时也会集中在某一点,形成一个焦点,这个焦点在说话时可以用对比重音来表示”,“在文字上可以用着重点来表示”,“无论说和写,也都可以加用‘是’字来表示”。

跟疑问点密切相关的是答句,吕先生指出:“回答问题,一般不用全局,只要针对疑问点,用一个词或短语就够了。”

与询问句相比,测度问句的信息焦点并不是集中在疑问点上,发问人其实已经对事件的正确性有了相当大的把握,但还不是百分之百肯定。测度问句的信息焦点不是在整个事件的正确性,而是在对正确性的不完全把握。没有了疑问点,也就不需要答句,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后汉书》中的测度问句基本都没有答句。

[1]楚永安.古汉语表达例话[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

[2]范晓,张豫峰等.语法理论纲要[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3]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6.

[4]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

猜你喜欢

后汉书语气测度
明知故问,加强语气
三个数字集生成的自相似测度的乘积谱
R1上莫朗测度关于几何平均误差的最优Vornoi分划
新编《小老鼠上灯台》
克己奉公
非等熵Chaplygin气体测度值解存在性
Cookie-Cutter集上的Gibbs测度
注意说话的语气
王符生平简述——《后汉书·王符传》释读附拾遗二则
《后汉书》郭玉脉法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