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资源建设与应用的良性循环

2011-01-16

中国教育网络 2011年10期
关键词:精品课程教育资源图书馆

推进资源建设与应用的良性循环

经历十几年的探索,资源建设理念产生质的蜕变,“以人为本”深入人心,资源得到极大的积累,并将重点转向应用实效。信息化资源的点滴积淀与全局设计,让人们在“十二五”期间站在全新的高度,谋划未来。

中国教育信息化在资源建设与利用,以及各种应用和服务模式的改革历程中取得了许多变化:在“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的指导下,教育资源得到了丰富和积累;伴随教学方式的改革,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在各种培训活动和实践中得到提高,Web2.0正在改变传统授课方式,成为教学的有益补充;与资源的组织、管理、获取和展示相关的搜索技术、IPTV,正与新兴的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相结合,以期给师生带来更便捷的、智能的体验;图书馆也在找寻更好的服务模式,移动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是不错的选择;教育信息化的迅速发展迫切要求信息化管理手段与之匹配,业务流程重组、再造,变得更加人性化和科学化。多年积淀的信息化成果将成为使教育信息化在“十二五”期间,乃至更长的时间里稳健而快速地发展的资本。

形成资源和服务的气候

站在2004年,我国教育信息化已经在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应用、资源建设、标准化建设、法律法规建设和相应的管理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但是普遍存在“重建设,轻应用”、见物不见人的现象。对教师的培训、教育资源配置及建设、应用平台的建设等重视不够;资源开发与设备建设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十分严重。因此,对当时的一系列问题,如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缩小东西部教育差距、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提高教育投资效益、推进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等的解决尤为紧迫。

在“十一五”期间,资源建设和获取、教学改革、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模式、新技术的应用都在不同的规划与实施中并行发展。新技术改变资源结构

我国精品课程的建设从2003年开始,形成庞大的网络课件群。截止到2011年2月,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共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3835门,省级精品课程8279门,校级精品课程8169门。同时,为了盘活教育资源,不同地区的高校结成“对子”,进行互选课程和学分互认。这为教育资源的分享开了一个好头,不过这种分享未从根本上满足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的庞大需求,专家指出,由于机制的滞后,精品课程的建设重积累、轻实用,大量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针对这一问题,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将共建共享作为资源建设的机制保障提上了议事日程。

IPTV是教育资源转变为网络课件的重要技术。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近年相继推出网络电视,实现娱乐生活、网络教学、视频会议等应用。与IPTV相关的视频公开课在2011年形成迅猛发展之势。西安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都有所动作。

而Web2.0技术的引入,使得教育资源不仅仅是在网上公布,而且可以让人人在互动的氛围中创造资源,这改革了传统的教育模式,体现了社区网络时代的新特征。资源获取出现新模式

教育资源建设与人力资源建设初具规模。但是,各个高校重复建设相同的教育资源,造成浪费。教育云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很好的思路。目前已经有一些高校,比如中山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兰州大学等在尝试云服务。同时云服务在图书馆区域联盟中形成新兴力量。

人们还利用搜索技术,在“云”中,将用户需求与资源可靠地匹配起来。随着北京大学的天网搜索引擎,清华大学的网络指南针搜索引擎,华南理工大学的木棉搜索引擎等教育领域的搜索平台的发展,将为行业用户提供专业、深入、智能化和个性化的学术服务。

移动图书馆和信息共享空间是资源获取的新手段,属于起步阶段。但是,已经有一些学校在新技术的大环境下开始尝试,并推出相关业务。师生可以通过手机进行文献搜索、查询、阅读等,也可以到图书馆专门开辟的互动空间进行交流和小组协作,并得到图书馆馆员专业的深度服务。信息化管理展现服务功能

高校的信息系统建设正在向人本主义时代迈进,突出个性化和协同的特点。信息门户和一卡通系统是其突出的代表。信息门户将数字校园的应用系统集成到统一门户,实现了单点登录和应用的集中访问,并提供多种接入方式,使学校教师可以移动办公,学生也可以随时获知相关信息。信息门户正在向“服务门户”转型。而校园一卡通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经可以实现数字迎新、离校、自助注册、自助打印复印、自助洗衣等功能。同时,由于一卡通系统积累海量数据,所以,人们正在积极挖掘和分析数据,为校务决策提供“情报”。

“十二五”谋划未来

以国家牵头、各学校为主体的各级各类资源建设,已经使我国教育资源体系在取得阶段性突破,并带来显著的社会效益。如今,我们迎来了“十二五”,这将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信息化建设中的跨部门业务流程整合有困难,信息门户展现与用户期望有距离,积累的资源和数据未得到充分利用,以人为本的服务价值体现不足等问题有望在“十二五”时期得到改进。

2011年上半年,教育部科技司召集研讨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相关专家指出,“十二五”教育信息化在资源建设和服务方面,首先要强调以人为本,考虑人的需要在哪里,不能只见物不见人,加强顶层设计;其次,坚持创新机制,共建共享是关键性的机制问题,而共建可能比共享难度更大,所以要给予共建更多的关注与支持,探索市场机制,调动各方力量,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促进资源共建共享的良性循环;第三,教育资源建设要突出网络资源的建设,实现网络资源与人力资源的有效结合,使优质教育资源的发展,从形式、载体到内容和机制都要有发展和提升;第四,充分研究技术条件的发展趋势,不断满足新型学习的需要,通过各种终端设备提供灵活多样的体验;第五,教育管理信息化处于进一步完善“单个应用”并同时向“数据互通”过渡的阶段,适时启动“流程再造”。

各个学校已经在紧锣密鼓地落实“十二五”规划。建立良好且有效的资源共享机制、通过顶层设计将不同的资源有效地整合,建立标准,实现数据互联互通,业务流程再造等,都是“十二五”的重头戏。

十多年的教育信息化的积淀,人们的教育信息化理念已发生质的蜕变,资源建设被提到首要位置,逐步突破过分看重“所有权”的思想牢笼,开始关注如何利用资源,从重管理向重服务转变,应用平台的建设更加注重用户体验。随着新技术深度应用、资源共享范围不断扩大,“资源孤岛”和“信息孤岛”现象将消失,当资源在真正意义上的共建共享成为可能和普遍时,建设学习型社会和构建公民终身教育体系才有可能。

猜你喜欢

精品课程教育资源图书馆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图书馆
党校精品课程建设研究
——以南宁市委党校精品课程建设为例
高校精品课程教学录像制作技术的研究
高职院校网络精品课程的建设与管理探索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
自主学习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文献综述(上)
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认识与思考
去图书馆
“五老”是金钱买不到的优质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