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物流产业发展分析

2011-01-12汪银枝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物流业物流发展

汪银枝

(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安徽合肥 230601)

物流产业发展分析

汪银枝

(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安徽合肥 230601)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使得物流业成为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加快中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应尽快出台前瞻性的产业发展规划,构建现代物流产业结构,支持企业间合并重组,提高物流产业的整体服务水平,营造一个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以适应现代物流快速发展的需要。

物流产业;快速发展;竞争环境

21世纪,物流产业正成为为国民经济中的新兴产业。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正形成一个巨大的物流市场,物流企业和企业物流都快速发展。虽然中国目前物流产业的总体发展水平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差距,但在各地政府高度重视推动下,物流业将进入一个持续快速发展的时期[1]。

一、中国物流业发展现状

1.物流业运行企稳回升,物流业增加值增幅略有回落

国内外物流发展的经验表明,物流发展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GDP年均增长约11%,即使2009年,GDP增幅也达到8.7%,持续的经济增长构成了强大的物流需求。统计测算表明,自2005年至2009年,反映物流需求规模的全社会物流总值从48.20万亿上升到96.65万亿,增长了1倍,中国物流产业增加值从2005年的12 271亿元,上升到2009年的23 100亿元,也增长近一倍,年均递增15.8%,高于同期GDP年均增速约4个百分点。物流增加值占服务业的比重在16%以上,已经成为拉动第三产业发展的稳定因素。物流增加值占GDP比重均在6.7%以上,物流增加值的增幅高于国民经济增长水平,说明中国物流社会化程度在不断提高,专业化物流正在加快发展,物流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2-4]。

近5年社会物流总额及物流业增加值统计

2.物流成本占GDP比重逐渐下降,但总体水平依然偏高

物流业越发展,物流效能越高,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例就越低,物流业水平的高低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形成了由完善的物流基础设施、高效的物流信息平台和比较发达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组成的社会化物流服务体系,现代物流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据专家统计,美国25年前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为14.4%,2000年降为10.1%。日本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为11.4%。中国香港地区,其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为13.7%。

当前中国物流成本占GDP比例,2001至2006年基本维持在20%左右,2009年物流成本占GDP的18.1%,与2008年持平。中国物流成本高,下降也较为缓慢,反映出物流效益整体水平仍然较低。与世界上发达国家物流成本比较,大约相差8至10个百分点。中国经济运行的物流成本远高于欧美发达国家,物流领域的管理水平和效率还比较低,反过来说明物流成本节约的空间还很大。根据计算,如果物流成本降低1个百分点,就可以节约894亿人民币;如果物流成本与世界上的平均成本相持平,即降低约9个百分点,则可节约物流成本8 046亿元。这一数字约是当年新增GDP的八成,相当可观。

3.物流业基础设施投资持续快速增长,物流条件明显改善

2009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家实施总额4万亿的两年投资计划。其中,铁路、公路、水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占到较大比重。随着《物流业调整与振兴规划》的出台,物流园区等设施日益成为国内外企业的投资热点。外资物流地产商也加快收购改造。2003年以来,美国的普洛斯、美国的MBA、日本的新熙地集团、新加坡的丰树信托和腾飞集团等外资企业都大力开展物流地产投资,为客户提供现代化物流仓储设施租赁服务。国内众多的地产巨头如美林基业、合生创展、富力地产、恒大地产、珠江投资和和记黄埔等纷纷将物流地产作为近期发展的重要方向。中储、中远、中铁、中外运、宝供等物流企业积极投身于物流基地建设。

4.物流装备业经受较大冲击,结构调整幅度较大

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物流技术装备业影响巨大。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叉车行业降幅较大,但中国叉车市场仍是世界上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的;中国托盘与货架行业也出现了一定幅度的负增长;在烟草、医药、食品、铁路、电力等行业的拉动下,自动仓储系统的市场需求和项目建设基本保持平稳;输送分拣设备需求呈先抑后扬的态势。近几年是中国物流装备业的整合时期,也是行业从粗放式经营向精益化发展的阶段。同时,金融危机引发国内企业洗牌。国内一些资金雄厚的企业借此契机开始考虑并购,组建战略联盟或进行产业整合,形成国内系统集成领域的“航母”地位。

5.全国已形成三大区域性物流网格局

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了以沿海大城市群为中心的三大区域物流圈格局:以北京、天津、沈阳、大连和青岛为中心的环渤海物流圈;以上海、南京、杭州和宁波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物流圈;以广州和深圳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物流圈。这三大物流圈占据了中国大陆物流系统的主要市场,目前中国物流市场近80%的收益都来自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但中国中西部是资源基地,以武汉、郑州为中心的中部地区,以重庆、成都为中心的西南部地区,以西安、兰州为中心的西北部地区都在崛起,物流业发展将呈现多地并起的态势。

二、中国物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物流业服务能力和发展水平仍然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需要

新世纪以来,中国物流业总规模快速增长,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不断改善,但总体上仍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需要。特别是2008年第四季度以来,经过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暴露了中国物流业存在的突出问题。2009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呈现五年来增幅最低,中国的物流业发展基础还比较脆弱,服务能力不强,发展水平还很不稳固。

2.物流业结构性失衡依然存在

一是供需结构不平衡。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部分企业进一步强化自营物流,需求不足的问题更加突出。二是行业发展不平衡。汽车、家电、电子等先进制造业,社会化比较高;烟草、医药等集中度和附加值较高的行业,一体化运作、供应链管理等现代物流管理模式发展较快;与消费市场紧密相连的连锁零售、网上购物、城市配送、快递服务等行业物流需求旺盛,供给能力较强。处于产业链上游、资本密集型的钢材、煤炭、矿石等大宗商品物流发展相对滞后;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的集中度低,物流发展相对滞后,也是中国物流业发展的“短板”。三是物流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较快,物流基础设施相对发达,物流管理水平相对较高。中西部地区经济以内生性需求为主,跨区域物流需求较低,物流基础设施和管理水平相对滞后。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城乡之间物流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显现。

3.物流运行效率仍然不高

极高的社会物流总费用与极低的物流企业利润,形成强烈反差。一方面,中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比发达国家高出一倍左右;另一方面,中国物流企业处在“低价格、高成本、微利润”的生存状态,发展后劲明显不足。资源利用不充分,运行效率不高,是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所在。

4.物流市场环境需要规范

物流企业的赢利能力越来越低。由于产业集中度不够,同质化竞争日益加剧,降低了物流企业自身的议价能力,形成了“低价格、低成本、低技术”含量的物流运作模式,产业自身积累能力较弱,直接影响了产业的转型升级。物流市场失范问题越来越严重。涉足跨区域的物流基础设施衔接、市场准入规定、分支机构设置、资源兼并整合等问题日益成为企业做大做强的制约因素。

5.物流业专业人才紧缺,成功物流产业发展的巨大障碍

相比较而言,中国在物流研究和教育方面还非常落后,从事物流研究的大学和专业的研究机构还很少,企业层面的研究和投入更是微乎其微。物流教育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缺乏规范的物流人才培育途径。在高等院校开设物流专业课程的大学很少,研究生教育更是刚刚起步;物流职业教育则更加贫乏,企业的短期培训仍然是目前物流培训的主要方式。

三、对中国物流业发展的建议

1.制定前瞻性的产业发展规划,引导物流产业发展

物流产业的合理布局,是发达国家早已高度重视的问题。日本1966年制定了《流通业务城市街道整备法》,把集中在大城市中心部位的流通设施向距离20公里左右的郊区集中搬迁,以提高大城市的流通机能,保证道路畅通,增强城市的整体功能。德国联邦政府在统筹考虑交通干线、主枢纽规划建设的基础上,通过调查生产力布局、物流现状,根据各种运输方式衔接的可能,在全国范围规划物流园区的空间布局、用地规模与未来发展。英国、荷兰、比利时等国家也都有自己的物流园区。

2.支持企业间的并购重组,实现物流企业规模经济

政府应对现有的各种资源要素进行重组或结构的调整,有必要加快传统运输与仓储企业的资产重组,全部或一部分转为第三方物流,并利用自己的优势,扩大自己的客户群,与外国物流公司开展竞争、合作。市场竞争的加剧将会导致专业化分工加快,需求的专业化将带来市场的细分化,目前已出现了诸如汽车物流、医药物流等更加专业化的物流企业。

3.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

首先政府部门要对现行政策中影响物流产业发展的相关制度进行清理,为物流产业发展创造相对宽松的政策环境。其次是研究和制定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物流管理制度和有关政策,以保障中国物流产业在规范管理制度环境中健康发展。此外,还要加快网络建设,建立企业之间跨地区、跨专业的业务协作关系,实现由传统的分散经营向统一流程一体化运作的网络经营转变。

4.研究构建现代物流产业结构,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物流产业整体服务水平

一是构建物流基础产业,包括由各种不同的运输线路、交汇中心与节点以及理货终端构成,主要有铁路、公路、水运、空运、仓储等部门。运力如何合理布局,如何有效连接,是物流产业发展的基础。从长远看,应考虑建立运输委或大运输部,对这些运输方式实行统一管理。

二是构建物流装备制造产业。目前中国对各种物流装备进行综合、系统开发的能力不均衡。集装箱生产能力和国际市场份额都已居世界首位,而其他行业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都比较低,没有规模优势。很多物流装备还要靠进口。建议把物流装备制造产业作为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加大改造和提升的力度,创造物流产业新的生产力要素。

三是构建社会化的第三方物流产业。在国外,第三方物流已经成为现代物流产业的主体。今后推动物流产业的发展,要重点发展第三方物流,用信息化、智能化、服务综合化及个性化塑造先进的物流服务形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市场主体。

四是构建物流信息系统产业。信息网络技术是现代物流的生命线,通过信息传输可实现客户、制造商、供应商资源共享,对物流各环节实施跟踪、有效控制和全程管理。建议加强物流信息商品化、数据库化、代码化的研究,加强物流信息处理电子化和计算机化的研究,加强物流信息传递标准化、实时化的研究,加强物流信息存储系列化、规范化的研究,并尽快形成操作程序和管理文本。同时借鉴国际上成熟的物流技术标准和服务标准,加快研究制定中国相应的标准。

5.加强物流理论的研究和人才培养,适应中国现代物流快速发展的需要

目前中国物流产业的研究工作还相当薄弱,政府应积极支持和引导物流科研工作,特别要充分调动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积极性并促进它们之间的应用性物流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建议尽快研究相关的物流学科设置,建立完整的现代流通理论、商业经济及物流科学学科体系。同时要采取多种形式,加速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养,把学校培养和在职培训结合起来,把长期培养和短期培训结合起来,抓紧培养具有跨学科综合能力的专业人才。

[1]厉无畏,王振.物流业—中国重点产业的发展与前景展望[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49-52.

[2]何黎明,戴定一.中国物流综合报告—中国物流发展报告2009-2010[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10: 44-52.

[3]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综合报告—中国物流发展报告2008-2009[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9:4-15.

[4]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综合报告—中国物流发展报告2007-2008[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8:8-17.

On the Development of Logistics

WANG Yin-zhi
(Anhui Finance and Trade Vocational College,Hefei Anhui 230601,China)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modern logistic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modern economy and the most reasonable service model in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To speed up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logistics in China,we should take the following measures:developing a forward-looking industrial plan,building a better structure for modern logistics,supporting the merger and reorganization among enterprises,improving the overall level of service,guiding the development of logistics industry as well as regulating the market for a fair and orderly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sui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 logistics.

logistics;rapid development;competitive environment

F252

A

1009-315X(2011)04-0407-04

2011-03-02;最后

2011-04-09

汪银枝(1969-),女,安徽安庆人,讲师,主要从事企业管理、物流管理研究。

(责任编辑 董邦国)

猜你喜欢

物流业物流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企业该怎么选择物流
物 流 业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我国物流业的供给侧改革的突破口
营改增对物流业税负的影响与对策
基于低碳物流的公路运输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