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的整合

2011-01-10秦亚平

关键词:传统艺术文化

秦亚平

(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广东 深圳 518060)

现代设计已走过了一个多世纪的历程,各国发展的道路与特征均有不同。当我们分析各国的设计时,就会发现它们都有着自己的本土特色,这是它们自身文化的体现。同样,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文化底蕴,孔孟哲学、诗书礼仪,都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这是我们中国本土设计走向世界的重要源泉;而且中国传统艺术丰富多彩,陶器、染织、家具、古建筑、书法、绘画、民间艺术等传统元素是东方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不管是题材、内容还是形式,中国文化都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替代和超越的,它那独特的东方文化魅力正熠熠生辉,这一切无不为现代设计提供着丰富的表现形式和图式语言。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我们既要有前卫、时尚的元素,也不能缺乏民族的、优秀的传统元素。因此,深入探寻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的整合,意义十分重要。

一、寻根问祖——传统元素的探寻与启发

传统如根,有根的设计艺术才能枝繁叶茂、日益强大,否则只是昙花一现,经不起时间的雕琢。西方现代设计乃至现代艺术就是基于传统之“根”才达到了今天的水平。中国的现代艺术设计要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子,必然要建立在中国的传统基础之上。

从浅层次来讲,现代设计运用古代传统的“中国元素”的作品不少,但从文化内涵来看,现状却不尽如人意。很多所谓的对传统的借鉴常常是将传统元素简单地修饰、加工和复制拼凑,传统在这些作品中只是“美丽的外衣”。真正的“中国设计”应该是试图去发现一种既植根于我们民族的本土性,对整个设计语言具有意义的东西,又将潜在于我们无意识深处的“本土记忆”翻腾出来,重新置于大众眼前;应该是在寻找表现某种可以识别、分析、解读我们的传统艺术中渗透的我们民族的智慧、意境、精神的“中国特性”[1]。

在浩瀚的中国传统元素海洋中,我们就能寻觅到这些“中国特性”的影子。很多优秀的传统元素之所以能传千载而不衰不灭,不仅仅是因为它优美的外在形式,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中国式的智慧、意境和精神。这些元素不仅是一种装饰图形,更是一种中国精神的图式,若把这些元素和西方的艺术相比,它们是含蓄的、悠远的,这正是中国传统元素艺术的可借鉴之处。

首先,中国传统元素中的智慧是随处可见的。早在文字诞生之前,先民们就开始使用图形来传达思想与沟通感情。新石器时代的人们在彩陶上创造了成千上万的图案,从一条鱼变化出多少的抽象形、三角形、曲线、直线;殷商时代青铜礼器上庄严、神秘的婴臀纹,初看是有着一对凝立双目的兽面,然而,深入推敲却发现它成了两只夔龙相对而行 (见图1)。这些充满智慧的设计,对今天的设计仍是很有启发性的。

图1 青铜礼器图案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网)

其次,意境之美在中国传统元素中也是永恒的主题。正如佛说:“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在肉眼可见的形态后面,有着更广阔、更高远的人生体悟。一朵悠悠浮云,带出的是人生的自由境界,是王维诗歌中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悠游;一朵折枝的花,带出的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超然气质。传统元素中的一只简朴的鹿,却是李白的“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的隐逸。正如徐复观所说的“文有尽而意有余”[2],中国传统元素创作中的这种意境,是东方美学在艺术上的生动体现,令这些图形绽放出一种和谐的光彩。

再次,所谓“纹必有意,意必吉祥”,古代传统元素在精神追求上也是极其丰富的。典型的如“玉之比德”,一种没有生命的东西,却用来把它喻为人的美德,是因为玉的坚硬、透剔、美好。相对于西方的设计元素,中国传统元素更富有喜庆、热烈、祥和的形式和意义,更利于烘染节日气氛。如仰韶文化多用的鱼元素,在中国语言中具有生殖繁盛的祝福含义;半坡彩陶的多种鱼纹和人面鱼纹,是对氏族子嗣兴旺的祝福;再如太极图中S形的构图,其内敛、封闭、轮回、智慧、平衡、完满、和谐、稳定的特征从新石器时代就为中国人所发现和热衷,代表了生生不息的宇宙规律。千百年来,这一S形的构图,经过人们想象力的传颂、艺术的加工,不知变化出了不少寓意深刻的装饰图案。两条鱼对游、两只花对称、两只鸟对飞等等,它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3]。

在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洗礼之后,传统元素中独特的中国式神韵依然呈现出一种生命力。通过对中国传统元素的智慧、意境以及内在蕴含精神的深层次的理解、继承和发扬,我们可以找到无数现代设计中传承的“根”。

当然,从传统中探寻本土设计的“根”,不是对传统直线性的继承,而是一种发展中的求舍,传承中的扬弃,是在民族传统中融入现代意识的再创造。“真正的传统是不断前进的产物,它的本质是运动,而不是静止。传统应该推动人们不断前进。”真正的设计是融入到具体的生活行为之中的,在传统中寻找本土设计语言,最关键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将传统重新置于当代文化之中切合设计所要表达的主题,用现代人的头脑去理解和表现。把传统中来自于本土语言的特征与时代切合的契机加以扩大、改造和运用,使其富有时代特色。例如传统的回纹元素与现代霓虹灯字的印象,曲折回旋,犹如迷宫,又仿佛记忆[4]。整体设计既体现了汉字的奥妙和变化,又散发着汉字文化的光芒。

二、整合运用——传统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体现

(一)图腾、纹饰在现代设计中的体现

将传统元素衍生后再融合到现代设计中来,香港设计大师靳埭强先生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他的“靳埭强设计有限公司”的司标就是采用了“同心相合、彼此相通”的“方胜”这一传统吉祥图形作为基本框架。司标原形虽然取之“方胜”,但由于靳埭强先生对传统图形内涵气韵的深刻感悟力,使他没有对原形的如实照搬,而是经过了形的提取、衍生、再造,使司标更加具有东方民族个性,也更加适用以后的展开运用。又如凤凰卫视中文台的台标,借用了原始社会彩陶上的凤鸟图形,成功地借鉴了中国传统的凤凰元素,并采用中国特有的喜相逢的结构形式,一凤一凰振翅高飞,铿锵和鸣,将媒体的特点以及品牌立意高远的王者精神表达得淋漓尽至。用两只飞翔盘旋的凤凰形象代表两种不同文化的互补和交融,体现了融汇东西、荟萃南北的文化观念,具有明显的华夏文明的烙印,反映出一种厚实的文化底蕴。在其他视觉传达艺术、环境艺术等设计领域也处处可见图腾、纹饰元素的运用。

(二)汉字在现代设计中的体现

汉字是表达思想语言的符号,同时也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它的构成方式和形式美,在世界各国文字中独树一帜。从皇帝时期的仓颉造字到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再到秦汉时的小篆、古隶和宋明时的印刷字体,直到我们现在常用的宋体、黑体、仿宋、综艺、琥珀、圆体等,汉字已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随着时代的发展,站在信息化、视觉化、艺术化的视角审视,汉字无疑是一种有巨大生命力和感染力的设计元素,被广泛地运用于现代设计之中,成为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靳埭强先生在其招贴设计《自在》中,运用了中国水墨画技法,融合了现代技术的特殊肌理效果,现代又不失传统。作品《甲骨文·众生》中“众生”、“方舟”、“日、月、云、水”都是甲骨文字的设计组合[5]。作者通过新设计的甲骨文力求使古老的文字具有时代气息而又不同于传统甲骨文。

(三)书法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体现

书法是中华文化之精气神的一种独特的表象。汉字的书写是专门的高超艺术。中国的书体丰富多彩,有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等等。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标志“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中,将中国传统的印章和书法形式与现代体育运动相结合,印章中的“京”字似“京”似“龙”又似“人”,把“北京”、“中国”、“人文传统”、“现代运动”包蕴其中,印章中经过巧妙的处理形成一个面向前方奔跑、欢呼的人形,又体现了奥林匹克运动会以运动员为主体的健康向上的精神,充满了朝气和活力,方寸之间把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有机整合得非常完美。

(四)民间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体现

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民众创造并享受的文化,是民众智慧的结晶。许多民间艺术杰作,成为“华夏一绝”被传承和保留下来。剪纸、刺绣、扇艺、风筝、锦人、木板年画、民间玩艺等等,在现代设计中融入民间艺术,给机械化的现代设计增添了一份人情关怀。例如2004年全国大学生设计大赛的一张字体设计作品中,就将民间皮影戏的角色运用到现代设计作品中,将我们的传统符号与现代设计元素融合得非常完美(见图2)。

图2 “2004全国大学生平面设计大赛”皮影字体海报获奖作品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网)

当然,上述这些传统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往往是多元并存的。现代设计与传统艺术从本质上讲,二者之间具有一种天然的关系,这种联系在社会高度商业化、信息化的外因“催化”下相互之间必然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如何以现代审美的全新视点去重新审视传统文化,我们不一定要画上京剧脸谱,穿上龙袍,才能让人认出是中国人。而是要在充分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延其意、传其神,让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得到更新和拓展。

三、鉴古知今——传统元素的传承与创新

现代设计是工业化文明的产物,是为现代人以及现代经济、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提供服务的艺术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设计可以看作是传统的造物艺术之延续。

在传统中探寻现代本土设计,并不是要拒绝外来风格和外来文化。事实上,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结合,一直以来就是催化文化艺术发展的源泉之一。外来新的观念与思维方式的导入为我们提供了重新审视传统文化艺术更多的思考维度和素材,在融会贯通本国与外来文化的基础上,我们才能用自己的方式使合璧的文化与艺术找到新的位置。

对于一个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民族来说,这种因经济和产品消费所挟带来的人文精神与生活价值的一体化,很可能会给日常生活的人们带来一种深刻的影响,这是由于“本土精神”的失落所造成的。而设计则通过商业的营运,籍由从观念到生活的潜移默化,在其中扮演了“推波助澜”的角色。

在走向世界的进程中,“中国传统元素”是中国本土设计的源泉。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中国建筑和时代的精神是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两个基本点。中国的京剧、汉字、红色、中国园林、中国的斗拱给了设计师很多的启发,但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并不仅仅是这些中国元素的拼凑与叠加,而是把这些元素加以整合、领会,以现代的手法提炼构成东方之冠的造型来诠释中华文化。此外,中国馆在细节方面也很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见图3)。

图3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局部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网)

任何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都是在原有的文化基础上进行的,如果离开了传统就会迷失方向、丧失根本。反思传统并不是为了对抗现代化,我们并不反对现代化进程,也无力反对,因为这是人类自身选择的进化过程。只是未经思考的现代化对于传统艺术而言往往是灾难性的。

我们只有充分理解传统装饰元素的文化艺术价值,取其“形”、延其“意”、传其“神”,才能将传统元素的形式美、寓意美、智慧美和精神美融入到现代设计之中。中国的设计需要进步,但前进需要一个起点和底线。这个起点应该是基于中国的传统之上,底线也应该是不能抛弃中国的传统。只有勇于吸收,才能发展;只有敢于继承,善于交融,才能最终发展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艺术[6]。

有句话叫“善学邯郸,不失故步”。只有植根于本土文化精华的土壤中,深刻领悟传统中的 “中国特性”,同时汲取外来优秀的意识、方法,兼收并蓄,融会贯通,才能找到真正为世界所认同的“中国设计”。

应该说,人文主义的精神指向使艺术设计人员的创造带给社会大众以精神满足,并对提高社会化文明程度有积极的认同感,它超越了消费意义的物品,成为现代文化的见证,这也正是传统元素带给我们现代社会深入的价值思考。

[1]周末祥.中国美术主潮[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

[2]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刘秋霖等.中华吉祥画与传说[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

[4](捷)欧根·西穆涅克.美学与艺术总论[M].董学文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0.

[5]徐千里.创造与评价的人文尺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6]杭间.艺术高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传统艺术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
纸的艺术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