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摄影师吕厚民镜头中的毛泽东

2011-01-08班永吉

红岩春秋 2011年3期
关键词:老人家合影毛主席

文◎班永吉

摄影师吕厚民镜头中的毛泽东

文◎班永吉

2011年5月7日上午,我来到了位于北京通州的吕厚民同志家里。这位83岁的老人精神矍铄,在两个多小时轻松、愉悦的访谈中,我分明感受了他的谦逊、质朴和热忱。

吕厚民,1928年9月9日出生于黑龙江依兰县。1948年7月-1949年先后在东北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工作;1950年-1957年在中央办公厅警卫局摄影科工作;1959年-1966年任新华社摄影记者,其间(1961年-1964年)担任毛主席的随身摄影记者;文革期间受到冲击,身处逆境,全家下放农村劳动;1975年-1977年任新华社江苏分社摄影组组长;1978年-2000年在中国摄影家协会工作,曾任副秘书长、书记处常务书记、副主席、党组书记,后担任中国文联副主席。现为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摄影家协会顾问、中国艺术摄影学会名誉会长、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副主席。吕厚民在国内十几个城市以及东京、纽约多次举办个人摄影展,出版多部“领袖专题”画册。他的摄影作品,数十次在国内国际摄影艺术展中获得奖项。

吕厚民自1950年春调到中央办公厅警卫局摄影科后,主要为中央领导人拍摄生活、工作和参加各种会议、社会活动的照片,作为党史资料留存下来。1961年,他成为毛泽东主席的随身记者。拍摄毛主席的工作、生活照片,是他一生中最难忘的时光。

吕老专为我泡上一杯浓浓的龙井茶,并健步回书房取来了一本厚厚的画册。这是2008年由长城出版社出版的大型画册《毛泽东》,我们一起翻阅着其中收选的吕老拍摄的数百张毛主席照片。回想那些逝去的光影,闪现在眼前的是毛主席五六十年代工作、生活的岁月以及诸多珍贵的历史时刻,吕老充满感情地向我娓娓道来——

◎1957年,吕厚民与毛泽东同志的第一次合影

我和毛主席共有5次合影

“第一次是1957年。我爱人刘钟云也在中南海工作,我们是同事。在照片上,我搀扶着毛主席的右胳膊站在他右侧,我爱人右手握住毛主席的左手。这是我和毛主席的第一张合影,我们感到非常幸福。现在我把这张照片放大到36寸挂放在家里,就是刚才你一进门看到的那张。”

“第二次是1958年。我离开中南海外出采访了一段时间,回北京时,正好赶上毛主席接见外宾,在中南海怀仁堂后院。毛主席见到我后,主动地与我握手,正巧被同行拍了下来。我手里拿着的是现在很少再见的那种闪光灯、相机和挎包。”

“第三次是1961年。毛主席在庐山从住地出来散步,他前后都是卫士。那天天气不错,毛主席的心情也很好。他和几个同志合影,我也主动过来和毛主席一起请同事拍了一张。毛主席笑着说:我们过去不是照过了,还照?老人家的一句话把大家说笑了,看得出他老人家也很高兴。”

“第四次是1962年在毛主席武汉住地东湖。一天上午,我们到毛主席住的房子里去,看看有什么活动。卫士说:主席在看报纸。说着我们就到了屋里。毛主席抬头看看我们。我走到桌子前,毛主席坐着看报纸,工作人员又为毛主席和我拍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我觉得毛主席就是和蔼可亲的长者。”

“第五次是1963年在毛主席70岁生日时。12月26日,是毛主席70岁的生日。毛主席是很少过生日的。晚餐结束,毛主席和客人们来到西配房,白色杭纺大帘隔着内外灯光,和谐地把屋内映衬得像摄影室一样。光线的亮度和角度是我提前设定的。宾主准备就绪,拍照留念开始。毛主席老家的那位亲戚、程潜、章士钊……所有客人都分别同毛主席照相。在整个过程中,江青一会儿旁边指挥,一会儿帮老同志选择站位,在快门将按之前,还说:靠近一点儿主席,再靠近,再靠近。当轮到工作人员和毛主席合影的时候,考虑到毛主席连续几个小时的劳累,大家提出集体跟他老人家照一张。没想到毛主席面带微笑说:在天安门三四个小时我都站过,今天我和大家都高兴,你们一个一个来,一个一个照,没关系。江青那天很随和、热情,她主动接过相机,还对我说:你赶紧上去,我来照你和主席的合影。照片上我还背着手,江青也没说什么。”

◎吕厚民与毛泽东同志的第二(1958年)、三(1961年)、四(1962年)、五(1963年)次合影

◎1961年,毛主席在庐山人工湖游泳后上岸晒太阳

毛主席是伟人,但同时又是一位非常慈祥的长者、可敬可亲的普通人

“毛主席最喜欢游泳。北戴河、庐山人工湖、武汉长江、韶山水库等许多地方的水域,毛主席都畅游过,所以我们拍了他不少游泳时的照片。”

“我为毛主席拍照,他从来没说你哪个能拍,哪个不能拍,哪个能发表,哪个不能发表。包括游泳以后,他没穿背心,上来在那儿晒太阳,我拿相机对着毛主席,他还笑咪咪地看着我。这说明毛主席很支持我们的工作,他非常信任我。所以在那个期间,虽然任务很重,但心情很舒畅。”

“我拍摄了许多毛主席和孩子们在一起的照片。他老人家对孩子和身边的人都充满感情和关爱,平和近人。1953年,我为毛主席和李敏、李纳、毛远新在溜冰场上拍摄的一张照片。”

◎1953年,毛主席同志与李敏(左一)、李纳(右一)、毛远新(右二)在溜冰场上

从朝鲜战场回来的女兵激动得拥抱住毛主席,毛主席的表情却很凝重

“1952年5月,毛主席接见中国人民志愿军文艺工作者。作为志愿军归国代表,抗美援朝战争中唯一荣立一等功的女文艺战士谢秀梅荣幸地向毛主席献花。谢秀梅献花握手后,突然扑到毛主席怀里,紧紧拥抱着毛主席,她情不自禁地泪流满面。老人家还挭着脖子,有点矜持。毛主席一看她流泪了,也紧紧地闭着眼睛。当时,正是毛主席的大儿子毛岸英在朝鲜战场牺牲不久,毛主席心里很悲痛,尤其是见到那些从朝鲜战场上回来的人,他的心里就更难受了。这是毛主席很少有的悲伤的镜头,也展露了老人家的父女情怀。”

◎1952年,抗美援朝归国女战士激动地拥抱毛泽东同志

毛主席瞬间的神韵,也传达着他的一种风格

“摄影是瞬间的艺术,需要多年的艺术修养的积累。真实的摄影照片反映真实的事件,这就是明天的历史。要能不忽略转瞬即逝的历史瞬间,一靠好眼力,二看技术操作能力。好眼力,就是你的认知能力;技术能力就是对你的设备的熟练把握技能。技能和认知是统一的。我透过镜头去记录和观察毛主席,让我感悟了伟人的情操与风范,也影响了我的人生。”

“1961年,毛主席与空军司令员刘亚楼亲切交谈时,在‘雕栏玉砌’的石物前显得十分朴素而亲切。”

“1953年,毛主席在赴武汉途中,赶上下大雪。毛主席在郑州火车站临时下车散步,体会‘瑞雪兆丰年’的欣喜。”

“1955年,毛主席参观全国美术展览。凝望每件艺术作品都会生发老人家的诗人情怀。”

“1956年,毛主席接见新疆著名舞蹈家康巴尔汉。毛主席欣然接过康巴尔汉敬送给他的少数民族的帽子,并愉快地接受了‘加冕’,戴在头上。”

◎1961年,毛泽东与刘亚楼亲切交谈

◎1953年,毛泽东在郑州火车站

◎1955年,毛泽东参观全国美术展

◎1956年,毛泽东接见新疆舞蹈家康巴尔汉

毛主席和周总理在一块看文件那张照片是这样拍下的

“作为摄影工作者,参加领导人的活动,一定要跟到底,不要拍几张就走。稍纵即逝的重要时刻随时都有可能出现。1953年我拍毛主席和周总理在一块看文件的那张照片,是在中央人民政府第24次会议上。会议结束,代表们都走了,我还在那里等着。我看见周总理站了起来,没朝外走,拿着一份文件朝毛主席走了过去。毛主席正在看文件,周总理还没走到跟前的时候,毛主席就已经感觉到了,他也站了起来。两个人拿着文件,都打开了,互相指着文件交流,很高兴的样子。当时,我用的是美国产的闪光灯泡,一次性的,每照一次就要换一个灯泡。拍照时,先要把片子上好,装好灯泡,然后把片盒拉开,把距离调好,再按快门。一次只能拍一次。那天,就在毛主席和周总理看文件的一霎那,我摁下了快门,这就是那张人们熟悉的照片。”

“这张照片能显示主席和总理的感情,应该说是比较早的一张代表作。照片《毛泽东与周恩来》发表后,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成为上世纪50年代的一张经典照片。照片中毛主席和周总理并排站着,表情愉快,呈现出两人在长期合作过程中形成的默契、自然与和谐。”

“当时,这张照片家喻户晓,新华社还把它配了颜色,像年画似地摆在那里。作为我个人来讲,能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拍到这张照片,也觉得非常幸福和欣慰。”

◎1953年,毛泽东与周恩来一起看文件

1961年,毛主席的思想压力很大

1961年,毛主席的首任专职摄影师侯波离开中南海另有任用,吕厚民接到通知接替侯波。在吕厚民为毛主席拍过的照片中,他也非常满意毛主席在庐山这张照片。在吕厚民的家里,还专门摆放着这张照片。

“1961年,我国正处于新中国成立后最艰难的时期,持续三年自然灾害,中苏关系破裂。在这样的国内国际环境下,作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毛主席的思想压力很大。这年夏天,我随毛主席来到庐山。上庐山后,老人家心情不很好,连续几天都没合眼,也没走出房门。一个晴朗的上午,在身边工作人员的劝说下,毛主席停止办公,外出散步,他登上了含鄱口。在一个长条石凳边站定后,毛主席右手叉腰眺望着远方,一言不发。大约半个小时左右,他才在石凳上坐下,同英语翻译、秘书林克谈话。”

“林克走后,毛主席一个人侧身坐着,望着远方的天空,微微皱着眉头,表情凝重,一定是在思考着什么…… ”

“当时,我用的是黑白胶卷,忙取出一个黄颜色的滤色镜片装在镜头上,这样把天空压暗一点,把白云更突出一点,坐在其中的毛主席整个轮廓被烘托得更鲜明。”

杨山山】

猜你喜欢

老人家合影毛主席
读毛主席词《渔家傲》“不周山”的注
铭记于心的残缺
《与顾明远并坐合影》
合影
要不要和明星合影
壮锦献给毛主席
毛主席来到我广西
我想去看望上帝
国外无厘头家庭合影等
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