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坎儿井精神

2011-01-05新疆谢继强

吐鲁番 2011年2期
关键词:吐鲁番绿洲

新疆 谢继强

坎儿井精神

新疆 谢继强

关于“坎儿井”,书本给出的定义是:干旱地区利用地下渠道截引砾石层中的地下水,引至地面,实现地表自流灌溉的水利设施。坎儿井的结构,主要由竖井、地下暗渠、地面渠道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

我国北方冬季多有积雪,春夏时节积雪融化、或者少量的雨水流下山谷,潜入地下。人们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

“坎儿井”,是中文汉语称谓,维吾尔语称它“坎儿孜”,伊朗波斯语称为“坎纳孜”(Kanatz)。从语音上来看,彼此虽有区分,但差别不大。对于坎儿井的来由,一直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现代众多史学研究专家也有专门的考证,大体上对坎儿井的来由有以下几种看法:一为“坎儿井”从陕西关中一带传入新疆;二为“坎儿井”从伊朗(波斯)传入新疆;三为“坎儿井”是新疆吐鲁番人民的劳动创造,“丝绸之路”使之东进西出,名播远扬。

在吐鲁番就有一个研究坎儿井的专家,他叫储怀贞,一直从事史学研究,由于热爱坎儿井文化,退休后,还注册了一个“坎儿井研究院”的民间社团组织。他通过到北京、陕西等地图书馆查阅资料,通过对吐鲁番几百条坎儿井的逐个调查取证,并收集到唐代专用于坎儿井挖掘的定向灯等一系列证据,他提出坎儿井是吐鲁番人的创造。从发现的坎儿井挖掘定向灯可证明,坎儿井远在唐代时就有,坎儿井是汉代屯垦者在吐鲁番的发明,是随着丝绸之路传到中亚各国。

坎儿井是中华文明的产物。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云:“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为匿空旁出。舜既入深,瞽叟与象共下土实井。舜从匿空出去。”舜穿井时,就挖了一条从旁出的“匿空”(地道),这与坎儿井的挖掘方法极其相似。如果:“匿空”为水平地道,就是坎儿井,《庄子·秋水》篇的“埳井”,即“坎井”。这类井似同于壑,应是流水深沟或地下暗渠。(荀子·正论)又云:“坎井之蛙,不可与语东海之乐。”坎井之名,正式出现在先秦典籍之中。从一系列资料可知,坎儿井是中国人的发明,它的发明时间远比《史记》中记载的从波斯传入中国的时间早出近千年!

清代光绪年间的陶葆廉是对吐鲁番坎儿井起源作解释的人之一,他在《辛卯侍行记》一书中记述鄯善连木齐(沁)西面的坎儿井时说:“又西多小圆阜,弥望累累,皆坎尔也。坎儿者,缠回从山麓出泉处作阴沟引水,隔敷步一井,下贯木槽,上掩沙石,惧为飞沙拥塞也,其法甚古,西域亦久有之。”

清代萧雄《西疆杂述诗》云:“道出行回火焰山,高昌城郭胜连环。疏泉穴地分浇灌,禾黍盈盈万顷间。”它说出了“疏泉穴地”是吐鲁番盆地独特的水利工程最大特点。

从吐鲁番出土的大量文物证明:坎儿井的修建有中原文化的痕迹和使用过的工具。这说明坎儿井即便渊源于吐鲁番,也受到中原文化的深刻影响,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当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途经吐鲁番时,见到了坎儿井,并在日记中赞曰:“见沿途多土坑,询其名曰:‘卡井’,能引水横流者,由南而北,渐引渐高,水从土中穿穴而行,诚不可思议之事!”于是大兴“坎儿井”工程,在吐鲁番修建了200多条坎儿井,深得百姓拥戴,至今还有人称“坎儿井”为“林公渠”。

据说,目前世界上有40多个国家拥有坎儿井。吐鲁番坎儿井有一千多条,其暗渠总长约5000公里,接近于黄河的长度,相当于从乌鲁木齐到哈尔滨的里程,被地理学界称为“地下运河”,是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齐名的中国古代三项伟大工程之一。直到今天,坎儿井每年仍然在源源不断地向吐鲁番提供着近3亿立方米的地下水,滋润着盆地内两县一市30%的土地,特别是在相当部分的乡、村,坎儿井仍是当地饮用和灌溉用水的主要源流,是“生命之泉”。

伴随经济发展和思想解放,现在对坎儿井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在科技发展的今天,坎儿井显得落后,可以由现代机井和水库等取而代之。另一种观点认为,坎儿井是我国世代劳动人民留下的珍贵物质和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不可比拟的旅游开发价值,应进行保护并维护。

我赞同第二种观点,正如汽车飞机和轮船永远替代不了徒步健身一样,坎儿井赋予我们的是历史厚重,是文化传承,是劳动创造,是精神财富,是无价之宝。

其一:坎儿井昭示着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中国古典哲学认为,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的。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不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在于“成万物”。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之道是实现原则,二者缺一不可。

“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简单概述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二是天人相应。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人类生存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无处不在,例如在中国特有的茶文化中,由盖、碗、托三件套组成的茶盏就分别代表了天、人、地的和谐统一、缺一不可。

“坎儿井”在吐鲁番盆地大量兴建,与自然地理条件是分不开的。吐鲁番是中国极端干旱地区之一,年降水量只有几十毫米,而蒸发量达到3000毫米。由于坎儿井是在地下暗渠输水,不受季节、风沙影响,蒸发量小,流量稳定,可以常年自流灌溉,所以吐鲁番的气候特质决定了坎儿井在这里兴建的必然性。

吐鲁番虽然酷热少雨,但盆地北有博格达山,西有喀拉乌成山,每当夏季大量融雪和雨水流向盆地,渗入戈壁,汇成潜流,为坎儿井提供了丰富的地下水源。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峰高达5445米,而盆地中心的艾丁湖,却低于海平面155米,从天山脚下到艾丁湖畔,水平距离仅60公里,高差竟有1400多米,地面坡度平均约四十分之一,地下水的坡降与地面坡变相差不大,这就为开挖坎儿井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条件。吐鲁番土质为砂砾和粘土胶结,质地坚实,井壁及暗渠不易坍塌,这又为大量开挖坎儿井提供了良好的地质条件。

吐鲁番先民们适应自然、改造自然,不为恶劣环境所吓倒,反而发挥聪明才智,寻找出可被利用的天山雪水,巧夺天工,创建出坎儿井,将天山雪水引流下来,造就出一个“绿色宝库”,把一个生命禁区的“火洲”改造成“人间天堂”。吐鲁番坎儿井是人类善于与大自然相处,巧于向大自然索取,从而能在恶劣环境中求生存的范例。坎儿井的文化价值,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予取关系的哲理。

在吐鲁番,在全新疆,在地球所有荒漠地区,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有一个颠扑不破的共识,那就是绿洲稀少,绿洲极其宝贵。有水源,才会有绿洲;有绿洲,才会有人烟;有人烟,才会有农耕;有农耕,才会有人类生活。吐鲁番就是因为其先民挖掘出坎儿井,将天山雪水渗潜在戈壁滩底下的地下水引流出来,才开辟出一片片绿洲,因而也才创造了绿洲农业文明。历史上曾经也是“丝路明珠”的楼兰、米兰等古代西域名城,就是因为缺水,其绿洲相继被风沙湮没,成为茫茫荒漠中的一片黄土堆。想一想沙漠底下的楼兰、米兰,再看一看今天戈壁滩上的“明珠”吐鲁番,还会有谁不认知坎儿井确是“火洲”的命脉,绿洲的泉源!

吐鲁番是“坎儿井”的故乡,坎儿井是吐鲁番各族人民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大奇迹,是吐鲁番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共同创造的丰功伟绩。没有吐鲁番或许就没有坎儿井;没有坎儿井注定就没有吐鲁番的绿洲兴旺和璀璨文化。所以有人把坎儿井称为“绿洲血脉”、“火洲命脉”、“生命之源”等等,赋予如此众多美誉,坎儿井真是当之无愧。

其二:坎儿井印证了吐鲁番“愚公移山”的奋进精神。

中国有个“愚公移山”的成语故事,据《列子·汤问》记载:古时候有个叫“愚公”的老人家门前有两座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老人“智叟”笑他太傻,认为不可能。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代代传承、挖山不止,两座山终究会被凿平。这个典故告诉我们要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并坚定不移地持之以恒。

吐鲁番的坎儿井,竖井一般长1米,宽0.7米,深几十米;暗渠一般高1.6米,宽0.7米。挖一个竖井,掘一条暗渠,要挖出多少土方?而地上那无数个竖井和地下那5000多公里长的暗渠,又挖出了多少土方?恐怕没人说得清楚。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论是竖井,或是暗渠,全是人工用坎土曼、红柳筐和麻绳等简单的工具,一铲一筐地挖出来的。当地的老百姓说:“开挖一条坎儿井,长达数年,或数十年。”工程的浩大艰巨,先民的战天斗地奇迹,毫不逊色于“愚公移山”。传说吐鲁番有一位老人,平生挖井不止,独自一人竟挖出上百公里长的坎儿井。人们说,他就是当代“愚公”!如此浩大艰巨的工程,仅用几件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工具去挖掘,你能想象得出吐鲁番上千条坎儿井、5000多公里长的暗渠和无数的竖井,需要多少个这样的“愚公”去挖掘多少年吗?如果说“愚公移山”只是一个励志的神话传说,那么“坎儿井”工程就是活生生的现实典范。

20世纪初有位外国学者在吐鲁番考察时记述:“这项工程特别危险,从事这项工程的人必定会受到当地居民的钦佩和尊重。甚至当出现一场事故的时候,受害者将由村民集资殡葬,他们的坟茔也要当作圣贤墓一样地受到朝拜。”

“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每每面对坎儿井,总让我肃然起敬。我想起中学时读过的毛主席语录“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就是由这里头出来的”,我想起了“艰苦奋斗”是必须的,“人定胜天”是完全有可能的。真的是“有志者事竟成,苦心人天不负”,在吐鲁番这个“最干”、“最热”的地方,正因为有了无数前辈们“愚公移山”般开挖出的成百上千条坎儿井,才会有今天这个“最甜”、“最美”的旅游胜地。

吐鲁番民间有一首民谣唱得好:“坎儿井姓挖不姓夸,吐鲁番本是它的家,盆地戈壁全靠它,水润绿洲开百花。种出葡萄哈密瓜,赛过它个金娃娃……”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把吐鲁番盆地看成是一个巨人的身躯,那么坎儿井就是这个巨人身躯里的血脉,流淌生命、活血通络。它承接历史,也奔向未来。它使绿洲有了生命,它使城市有了生机,它使吐鲁番成为丝绸之路上一个璀璨的明珠。

其三:坎儿井喻示着吐鲁番“虚怀若谷”的谦和情怀。

中国古代权势者习惯于建“塔楼”、“牌楼”等作为“功德坊”以示后人。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三项伟大工程的“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也都像丰碑一样傲视群雄,唯“坎儿井”默默无闻地暗香流动、千年不止,似乎正是为了验证“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古训。

水是万物之灵,水化身形于大地,融生命于万物。老子在《道德经》里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他认为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那些主张废弃坎儿井的人,读到这里不知有何感想。

前些日子我到吐鲁番市亚尔乡亚尔村八组的一个朋友家去做客,他家院子里就有一个古老的坎儿井穿过,朋友的父母告诉我:现在生活好了,家家都通了“自来水”,但是烧水的壶里总有水垢,以前饮用“坎儿井”水几十年壶里也没有一点水垢。席间老人还专门为我烧了一壶坎儿井的水泡茶,的确是沁人心脾、回味悠长。

孔子曰:“智者乐水”,坎儿井的水,没有“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情,却有“细水长流润无声”的滋味,它从不张扬、不与别人比高低,总是沿着自己的轨迹坚持不懈地“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这句话出自意大利中世纪文学家但丁的代表作长诗《神曲》,而在吐鲁番大地上流淌了上千年的坎儿井,不正是一部人间不朽的“神曲”吗?!

对建造坎儿井有功的林则徐老人曾在自己的府衙写了一幅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幅对联形象生动,寓意深刻。上联谆谆告诫自己,要广泛听取各种不同意见,才能把事情办好,立于不败之地;下联砥砺自己,当官必须坚决杜绝私欲,才能像大山那样刚正不阿,挺立世间。现代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说:“一个人如要效法自然之道的无私善行,便要做到如水一样,保持至柔之中的至刚、至净、能容、能大的胸襟和气度。”坎儿井正是赋予我们这样的生活哲理。

刘新贵

猜你喜欢

吐鲁番绿洲
当代艺术拓展城市文化新“绿洲”
绿洲现场
深海绿洲
吴茂文 坚守漆画初心耕耘“文化绿洲”
“战黄沙” 郭成旺一家四代与4.5万亩沙漠绿洲
精彩句段
吐鲁番的高
吐鲁番,漫过香甜的长风(散文诗 外一章)
吐鲁番杏花诗社活动剪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