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可持续发展与人口安全策略研究

2011-01-02叶文振

关键词:子系统人口资源

陈 颐,叶文振

(1.闽江学院管理系,福建福州 350108;福建金融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福州 350007)

区域可持续发展与人口安全策略研究

陈 颐1,叶文振2

(1.闽江学院管理系,福建福州 350108;福建金融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福州 350007)

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对人口系统的支撑之上的,关键是要保持人口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并维持资源、环境对人口发展的持续支撑。基于此,该文采用全国各省的横截面数据,建立包括人口子系统、社会经济子系统、资源环境子系统和科技制度子系统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框架,并选取主成分分析法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状态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可持续发展系统的人口安全对策:人口安全的公平建设;人口安全的文化建设;人口安全的制度建设。

区域可持续发展;人口安全;主成分分析法

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1]。如何统筹应对和有效缓解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开展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资源之间互动关系的系统研究,将对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引 言

人口发展是指作为社会生活主体的人口,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其数量、质量和结构及其与外部的关系不断由低级向高级运动的过程。人口系统是个开放的系统,与环境之间存在大量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这也是人口发展的基础与必要条件。人口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既是对人口发展理论的扩展,也是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扩展。可持续发展人口理论是一个包含人口数量、质量、结构、分布等多方面要素的理论体系,任何一个要素的不适都会影响到人口的可持续发展,影响整个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健康运行。

人口可持续发展是对人口发展状态的一种衡量。近几年,国内学者对此作出了许多解释与阐述,如易雯昉、李明德(2007)[2]等认为人口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决定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因素;刘月兰(2008)[3]等人从人口的规模、素质和结构等方面来阐述或构建人口的可持续发展概念或指标。综观这些观点不难发现,要么仅仅从定性的角度将人口发展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一部分来谈,要么只是将人口的可持续发展局限于人口(规模、素质和结构)本身进行定量分析,或者只是从人口与资源的相关性来谈人口发展的可持续性,而没有将人口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整体理念贯穿于人口、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整合协调中。为此,笔者认为,人口的持续、全面发展是建立在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对人口系统的支撑之上,关键是要保持人口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并维持资源、环境对人口发展的持续支撑。本文建立了包括人口子系统、社会经济子系统、资源环境子系统和科技制度子系统的区域人口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框架,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进行实证研究。

从宏观上看,人口可持续发展是对整体发展状况的衡量,人口可持续发展具有宏观整体性。总体上,人口可持续发展是“以人为本”,其实现方式是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终目标是实现和谐发展。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中,日趋适度的人口数量与近乎稳定的人口增长率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不断改善和提高的人口素质是优化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关键,合理的人口结构与人口分布是推动可持续发展进程的重要条件。总之,人口可持续发展是对于可持续发展的主体和客体的一种新认识,是大人口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有机融合。从其内部构成上看,它是一个包含人口数量、质量、结构、分布等多方面要素的理论体系;而从其外部环境上讲,是指人口状况与研究区域的资源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相协调,处理好人的生产和环境生产之间的关系,使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达到和谐。

二、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结构

本文建立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人口子系统、社会经济子系统、资源环境子系统和科技制度子系统这四个子系统以及各子系统内部的各分项指标,下面将具体阐述。

(一)人口子系统指标。人口子系统指标主要包括人口数量指标、人口结构指标和人口质量指标三部分。人口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度是人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表征,这主要体现在:人口数量相对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适度性;人口结构相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合理性;人口质量相对于科技进步、社会发展、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推动性。从具体指标构成上看,人口数量指标包括总人口数(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城市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质量指标包括平均预期寿命(岁)、15岁以上文盲人口比例(%)、每十万人口中高等学校平均在校生数(人)、万人高等学校毕业生数(人);人口结构指标包括性别比(女为100)、总抚养比(%)、城镇化水平(%)。

(二)社会经济子系统指标。社会经济子系统作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发展动力和调节支持系统,在确定指标构成时采用了“压力—状态—响应”模式来进行指标分项处理。从具体指标构成来看,社会经济子系统压力指标包括人均 GDP(元)、从业人口数(万人)、失业率(%);状态指标包括农村与城市恩格尔系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上一年为100)、城乡消费水平对比(农村居民=1);响应指标包括平均工资(元)、人均社保基金支出额(元)、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元)、科研经费占 GDP比例(%)。

(三)资源环境子系统指标。资源环境子系统构成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重要支撑系统。在人口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中,体现自然资源状况的指标主要包括体现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等资源的利用情况、存量情况等的指标;自然环境方面的指标主要包括体现环境污染的现状以及人类治理和改善环境状况的指标。与社会经济子系统指标分项方式相同,也采用了“压力—状态—响应”模式。从具体指标构成来看,资源环境子系统压力指标包括亿元 GDP工业废水排放量(万吨)、亿元 GDP工业废气排放量(亿立方米)、亿元 GDP工业固体排放量(万吨)等;状态指标包括人均绿地(平方米/人)、人均水资源(立方米/人)等;响应指标包括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等。

(四)科技制度子系统指标。区域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科技与制度的支撑,这一子系统主要包括政府办事效率的提高、社会诚信程度的提升、产权制度、契约能得到可靠履行、人口自由流动程度的增加、经济开放程度的提升、教育与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等。系统指标参照《中国市场化指数——各省区市场化相对进程2006年度报告》,根据科技与制度的内容与决定因素并考虑到我国现有各类统计资料的可获性进行指标量化。其中,政府的各项制度政策无疑将是影响“经济人”进行生产和经营活动决策的重要因素,其具体包括政府向农民摊派的各种税费负担、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程度、政府规模的大小等,这些指标主要用来衡量政府制度和政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另外,我们用相对于经济规模(GDP)的劳动争议处理案件发生数作为负相关指标来近似地进行测度,以反映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有效保护的程度。市场中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能否受到有效的保护是市场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针对经济政策因素,主要考虑了经济开放政策,选取了“出口占GDP比重”作为衡量对外开放度指标,反映了地区经济和国际市场的融合程度,也反映一个地区的对外政策制度;用各地技术市场成交额与本地科技人员数的比例来近似地表示技术成果市场化;劳动力的流动性则直接测度了人口迁移、户籍制度等政策对市场发展的影响,但城镇劳动力的流动和从农村到农村的劳动力流动都缺乏完整的统计,于是我们使用“从农村招收劳动力占城镇单位新增就业人员的比例”指标近似反映劳动力的流动性。保护知识产权是维护市场秩序、保障技术进步和创新的重要条件,于是我们使用专利申请与受理的情况来反映这方面状况。这两个二级指标是:三种专利申请受理数量与科技人员数的比例;三种专利申请批准数量与科技人员数的比例。这两个分指标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技术市场的活跃程度。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在建立区域人口可持续发展系统指标体系时,将人口子系统根据问题导向性原则,按照人口数量、人口质量、人口结构作为二级子系统划分方式;社会经济子系统和资源环境子系统则采用了“压力—状态—响应”框架模式,以期更好地体现人类活动与社会经济问题、资源环境问题及政策实施之间的联系。

三、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分析

我们根据分析问题的需要,选取全国31个省市2009年的横截面数据,运用因子分析的主成分分析法对各个区域人口可持续发展系统进行分析。数据来源于我国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和《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

(一)可持续发展系统分析

根据前述的区域可持续发展子系统评价方法,我们在调查数据中选取了31个指标进行分析,选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全国31个省市2009年各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值。将上述指标正向化无量纲化处理后进行相关分析,并进行 KMO抽样适当性参数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最后由SPSS13.0软件给出分析结果。

1.人口子系统分析:

表1 适当性检验

由表1可知,KMO值为0.758,高于0.5的检验标准,Bartlett球形检验p值接近零,也达到1%的显著水平,可以认定样本相关系数矩阵与单位矩阵有显著差异。这表明我们选择的变量内部具有共同因素存在,适合进行后续分析。我们使用主成分方法对因子载荷进行参数估计,根据样本方差-协方差矩阵的特征值确定主因子个数,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人口子系统因子分析

根据上述结果,以方差贡献率作为权数,得到以下模型:P=0.4514F1+0.2230F2+0.1058F3。

2.社会经济子系统分析

由表3可知,KMO值为0.623,高于0.5的检验标准,Bartlett球形检验p值接近零,也达到1%的显著水平,可以认定样本相关系数矩阵与单位矩阵有显著差异。这表明我们选择的变量内部具有共同因素存在,适合进行后续分析。我们使用主成分方法对因子载荷进行参数估计,根据样本方差-协方差矩阵的特征值确定主因子个数,分析结果见表4所示。

表3 适当性检验

表4 社会经济子系统因子分析

根据上述结果,以方差贡献率作为权数,得到以下模型:X=0.2486F1+0.1904F2+0.1894F3+0.1704F4。

3.资源环境子系统分析

由表5可知,KMO值为0.6,高于0.5的检验标准,Bartlett球形检验p值接近零,达到1%的显著水平,可以认定样本相关系数矩阵与单位矩阵有显著差异。我们使用主成分方法对因子载荷进行参数估计,分析结果见表6所示。

表5 适当性检验

表6 资源环境子系统因子分析

根据上述结果,以方差贡献率作为权数,得到以下模型:Z=0.3706F1+0.1209F2+0.1173F3+0.1046F4+0.1030F5。

4.科技制度子系统分析

表7 适当性检验

由表7可知,KMO值为0.758,高于0.5的检验标准,Bartlett球形检验p值接近零,达到1%的显著水平,可以认定样本相关系数矩阵与单位矩阵有显著差异。我们使用主成分方法对因子载荷进行参数估计,分析结果如表8所示。

表8 科技制度子系统因子分析

根据上述结果,以方差贡献率作为权数,得到以下模型:Y=0.6206F1+0.2784F2。

根据以上各个模型,我们计算各省市各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值,采用归一化方法,将可持续发展水平值转化为0~1之间的数值,结果如表9所示。

表9 人口可持续发展系统各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值

续表

(二)结果说明与分析

结果表明,在人口子系统中,第一主成分因子(贡献率45.15%)主要包括了涉及人口质量、结构几个方面的指标;第二主成分因子(贡献率22.3%)主要代表了“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出生率”这两个指标;第三个因子主要代表了“人口密度”。这体现了人口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人口数量、质量、结构等各个方面的共同跟进与改善,如果只是单方面强调人口数量,是不足以实现人口状况的提升,特别体现在反映人口城镇化水平、老龄化水平和平均预期寿命这些体现人口发展质量的指标上。

在针对社会经济子系统的因子分析结果中,第一主因子(贡献率24.9%)主要代表的指标几乎涵盖了响应指标;第二主因子(贡献率19.04%)主要代表了表征社会经济差距的状态指标,其他两个主因子分别代表了压力、状态等方面的内容。可见,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离不开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社会保障是否完善、经济差距是否适度合理必然会影响到社会的和谐发展。

在资源环境子系统中,第一主因子(贡献率37.06%)代表了系统压力、系统响应中的多个指标;第二主因子(贡献率12.1%)主要代表了系统状态指标;第三主因子(贡献率11.7%)则主要代表了工业废水排放压力和系统响应指标。可见,社会转变对自然传统上单向掠夺式利用模式、对资源环境的回馈与反哺能够极大地改善人口自身可持续发展状况。

在科技制度子系统中,第一主因子(贡献率62.1%)代表了系统状态中反映科技发展运作环境的多个指标;第二主因子(贡献率27.8%)主要反映政府干预程度。可见,技术的发展在改善人口可持续发展结构系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技术的创新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推动力,而制度则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可靠保障。

从统计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四个子系统中,人口子系统的发展水平比较波动,且呈现较大的区域差距;技术制度子系统状况也不是非常理想,发展差距较大,与人口子系统的发展状态基本吻合;相对而言,资源环境子系统的发展水平较低,但各个地区发展相对均衡;社会经济子系统的发展也相对平稳,各地区的差距虽有但相较其他系统而言是最小的。此外,人口子系统不仅可持续发展水平值最高,而且水平值的增加速率也明显大于社会经济子系统和资源环境子系统。

从发展状态来看,在人口发展进步的同时,人口、社会、经济、资源、环境这些要素之间的碰撞加剧、矛盾凸显,不协调因素、不协调现象较突出,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变动趋势。虽然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系统之间的协调度并不理想,但是造成这些不协调是两种矛盾共同作用下的结果:一个是社会发展落后于人口发展的矛盾,另一个是随着人类需求不断增加,社会经济取得发展,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却是有限的矛盾。此外,还应该认识到的是,这些不协调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发现不协调、认识不协调的主要目的不仅在于掌握人口可持续发展变化状态,而且在于在了解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例如转变传统的“资源无价、环境公有、人凌驾于自然之上”的观念,把和谐作为人口发展的根本目标,才能改变一些人口发展中的失衡、失调、失序现象,最终实现人口可持续发展。

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分析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人口问题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数量问题,还有素质、结构、分布、迁移等问题以及由此可能引发的经济社会安全问题。人口安全作为一个非传统意义上的安全范畴被提上议程,并逐渐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普遍关注与认同。本文认为,人口安全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一个区域的发展过程中,人口安全远远比人均 GDP更重要,就如同一个人的身体安全比金钱财富更重要一样。对于区域的未来发展来说,人口安全是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影响、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另一方面,人类社会的历史表明,世界上每一种文化都包含着关于社会经济制度的思想,每一种社会经济制度都与一定的文化相联系。社会发展的过程亦可以说是一个文化发展过程。在文化变迁过程中,各部分变化的速度并不相同,在通常情况下,非物质文化往往要落后于物质文化的发展,这就造成了文化滞后现象。当这种情形出现时,文化的滞后部分对于整体所发挥的功能是非整合的负向功能。思想意识、社会制度等常常成为滞后部分。从另外一个角度而言,这就意味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往往都会对初始道路和规则的选择有依赖性,一旦选择了某种道路就很难改辕易辙,以致在演进过程中进入一种类似于“锁定”的状态。当前,人口行为和制度文化“转换成本”的高昂,使得区域发展面临着强烈的文化制度“锁定效应”。因此,在人口安全的实现过程中,制度的完善和文化的形成在打破“锁定效应”中起着关键的“解锁”作用[4]。为此,本文就制度和文化两方面提出一些建议。

(一)人口安全的制度建设

从上述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由人而起,以人为源,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系统之间的协调度并不理想,存在着此消彼长的矛盾关系,因此,如何协调好人口与各种资源要素之间的关系,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而关系的协调离不开制度的完善,激励的和不断创新的制度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快体制转轨进程,建立起有别于成熟市场体制国家对体制转轨绩效评价的标准和思路,强调人口与社会、经济以及资源环境之间的利益平衡。把“依靠人”作为人口可持续发展系统调控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人口可持续发展系统调控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人口可持续发展系统调控的根本要求,把“为了人”作为可持续发展系统调控的根本目的。在民生层面,区域发展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处理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安全之间的关系,使之藏富于民。为此要做到,第一,避免由于行政垄断或过度干预形成市场的人为分割;第二,在社会政策上,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这包括从稳定物价的货币政策、人口素质教育、社会保障价格体系改革、医疗体系改革入手,并避免制度歧视;第三,建立城乡统一、区域融合的政策制度。对于前期体制对结构性增长不适应所产生的成本和费用分摊问题,也需要在这一时期进行核算和处理,通过中央及地方政府的统筹,以财政手段予以支付,并合理制定在国家、行业、地区及劳动者个体之间的费用分摊规则,以便在体制转轨与结构性增长适应之前做好各方利益的妥善安排。

(二)人口安全的文化建设

文化是凝聚和激励人心的重要力量,区域人口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文化建设的参与和支撑。当大众的人口可持续发展意识严重滞后于人口可持续发展变化,就会不自觉地成为阻碍力量,增加可持续发展系统调控成本。同时,影响人口可持续发展的许多矛盾冲突的产生也正是源于这部分滞后的文化范畴。只有培养与时俱进的文化才是先进的文化,才能发挥文化对人口与社会、经济、生态之间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凝聚、润滑和整合作用,通过不断的潜移默化,化解人口可持续发展中的种种矛盾,实现健康、有序、和谐、可持续的人口发展。

(三)人口安全的公平建设

公平是对人口安全的软约束,也是最有效的自我调整。2008年世界金融的崩溃也反映出这样一个事实,即一个没有伦理道德规范的经济系统必然失败,同样,社会整体系统亦是如此。道德规范推动人的全面发展,这个发展不能只重利润,还应注重公平,这主要涉及到对整体利益的关注,特别是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人口安全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和谐,而和谐社会是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我国政府倡导的和谐社会是公平与效率统一的社会,但是在走向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现实发展总是不平衡、不全面的,存在城乡差距、地区差距、社会阶层差距,由此产生的利益分化以及贫富差距不利于社会稳定与发展,是实现人口安全的严重威胁,也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羁绊。对于社会的上层人口而言,通常能够在国家的发展中较多地分享社会进步的成果,而对社会的中下层尤其是下层人口而言,则处于弱势的位置。这部分弱势人口数量众多,占据了社会分层的较大比例,而且基本都是由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工人阶层所组成[5]。在这部分人群中,既存在着简单匮乏型冲突,又存在着群体—身份冲突(如流动人口的就业区隔、福利收入水平差异等)、相对剥夺冲突(如贫富差距造成的)。而人口安全的基本要求就是实现每一个个体的安全,而从人口安全发展到实现和谐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个主要的衡量目标就是看这个社会上的弱势人口是否得到了持续发展,是否能够不断改善社会地位和生活水平。而弱势群体比其他人群的健康风险、经济风险、就业风险、素质风险、动乱风险都大,因此具有更大的安全隐患。在高风险情况下的低资源占有,进一步制约着这部分弱势群体在社会分层中的流动,在他们中间存在着被边缘化的趋势和贫困代际传承的趋势。因此,关注弱势群体需求,提高这部分人口的发展水平,是提升社会合力,推动人口安全以及实现和谐的重要力量。在这种情况下,实现人口安全更需要以保障弱势群体的利益作为我们的基本着眼点,在实际落实中应从以下几点作为调控重点——消除对女性的性别歧视;关注并加强对流动人口、下岗工人、失地农民的住房、就业、生殖健康、医疗保健、子女教育等权益的保障等等;建立公平公正的教育机制,尤其是向农村人口、城市贫困人口和女童的教育资源倾斜;促进社会公益,尊重人的尊严以及为后人负起共同的责任。这些既是对建设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也是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道德保障。

[1]李子.中国到了人口结构调整的关键时刻[N].光明日报,2010-01-12.

[2]易雯昉,李明德.从人力资源开发角度看如何实现我国人口的可持续发展[J].经济师,2007,(5):41-42.

[3]刘月兰.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新疆兵团人口可持续发展研究[J].西北人口,2008,(4):69-76.

[4]余世策,郑智峰.中国人口的可持续发展新思维[J].西北人口,2007,(3):33-35.

[5]李嘉岩.农村反贫困与人口可持续发展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

Strategy of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Population Security

CHEN Yi1,YE Wen-zhen2
(1.Department of Management,Minjiang College,Fuzhou 350108,Fujian,China;
2.Fujian College of Financial Technology,Fouzhou 350007,Fujian,China)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built on the support of society,economy,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The key is to maintain the population and the social,economic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nd maintain the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 to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population.This paper establishes a framework of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opulation system,including population subsystem,socio-economic subsystem,environment subsystem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bsystem.It uses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method to analyze the stat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Based on the results,the paper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of population security of the system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he just construction of population security,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population security;the system development of population security

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population security;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method

F061.3

A

1671-0304(2011)04-0058-07

2011-04-20

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项目(JA09189S);第46批中国博士后基金(20090460753)。

陈颐(1979-),女,福建福州人,闽江学院管理系讲师,应用经济学博士后,主要从事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研究;叶文振(1955-),男,福建福州人,福建省人口学会副会长,福建金融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厦门大学人口研究所兼职教授、博导,主要从事人口与经济、人口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研究。

(责任编辑:云 飞)

猜你喜欢

子系统人口资源
不对中转子系统耦合动力学特性研究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GSM-R基站子系统同步方案研究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驼峰测长设备在线监测子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人口最少的国家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