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孟复:民营经济会有更大发展

2010-12-30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 2010年12期
关键词:富民科技经济

“十一五”即将收官,“十二五”行将起步。

新华社记者近日专访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请他回顾“十一五”、展望“十二五”,并就鼓励民间投资、企业社会责任等热点问题回答提问。

“必须要转变,而且是刻不容缓地转变”

记者:回顾“十一五”,您认为,我们取得了哪些成绩?还有哪些问题需要破解?

黄孟复:“十一五”期间,我们国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十一五”规划制定的主要目标基本都能实现。但是,一些深层次问题还没有很好解决,比如我们讲了很久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等。我们在认真总结“十一五”成绩的同时,也必须看到存在的问题。

“十一五”的一个亮点,是把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更多人,尤其是大量的中低收入者,让他们能够通过经济的发展获得更多的收益,财富上获得更大的增长。这个目标,在“十二五”期间还有待加强,应该作为“十二五”的主要任务之一。

记者:刚刚闭幕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对“关键时期”、“攻坚时期”的判断,您如何理解?

黄孟复: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一直没有摆脱以低价劳动力为成本优势,以大量资源和能源消耗为基础,以国际市场为主要目标的发展模式。“中国制造”大量供应国外消费者,而国内巨大的需求却没有完全激发出来。目前全球经济仍处于不稳定的缓慢增长的状态,希望主要通过国际市场拉动中国经济进一步增长已不可能。此外,过多利用廉价劳动力,使劳动在生产要素的分配中处于一个次要地位,而国内老百姓改善生活水平、改善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通过压低劳动力成本的方式来获得产品的价格竞争优势和经济的发展是不行的。同时,我们的科技发展水平提高得比较慢,导致消耗大量资源和能源,国内经济发展也出现更多依赖国际能源、资源市场的趋势,而目前国际原材料和能源价格持续上涨。这种发展模式也是不可持续的。

“十二五”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我们必须要转变,而且是刻不容缓地转变,这种转变需要全民参与,所有的企业都要行动起来。

“科技”“富民”是“十二五”关键

记者:十七届五中全会描绘了“十二五”发展蓝图。如果请您用关键词来描述这幅蓝图,会是什么?

黄孟复:我最关注的是“科技”和“富民”。“十二五”期间如果能把这两个问题解决好,将为今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也将为百姓带来更多福祉。

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角度来说,关键是“科技”。我们现在经济的增长更多的是和投资联系在一起,如果我们能更多地将科技和发展联系在一起,通过创新获得经济增长的动力,我认为经济发展方式最终将得到转变。“十一五”末期,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提高到40%左右,有很大进步,但是在一些创新型国家,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70%以上。和它们比,我们还有很大差距。我们提出到202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行列,现在只有十年,任务很艰巨,时间很紧迫。

另一个关键是“富民”。要实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十二五”期间就要使绝大多数人过上小康生活,这需要有一整套富民政策,使改革开放成果真正惠及绝大多数人。要让居民的财产有多元性增长,提高劳动在生产要素中分配的比例。如果这两点能执行好,中国会产生更多的中产阶层,更多的中高收入者,而低收入者会大大减少。

记者:怎样让“富民”的设想落到实处?

黄孟复:富民首先要从农村开始,从农业产业化开始。农业发展水平决定着农村需要多少农民,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农村的面貌,“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业。农业必须走产业化道路,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的适度集约化的农业生产模式。当农业产业化真正实现后,相当多的农民就有条件转移到城镇去,从土地上解放出来。

在城市,“富民”就是要使大多数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提高。这是一篇大文章,目前这篇文章做得还不够好。收入分配结构中,劳动者工资增长的水平相对较低,需要采取针对性措施解决这个问题。

富民离不开中小企业。只有中小企业真正发展起来,老百姓的收入才能整体增加。当然,为中小企业服务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对中国来讲更是这样。政府应该把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到解决大量中小企业的发展问题上,将更多的政策、资源配置到中小企业中去。

“把民间创新的力量发挥出来”

记者: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未来五年怎样才能使科技的作用真正得到发挥?

黄孟复:“十二五”期间,国家对科技投入的方式应该发生较大的变化。现在的国家科技计划,大多依托国有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进行研究开发,国家主要资源也向它们配置和倾斜。但我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能完全走这种模式。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到2020年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任务非常紧迫。因此要通过更有力的政策,鼓励、引导千千万万的企业提高科技投入,使广大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其中,民营企业应该得到更多的支持。

现在有些做科技的改做房地产了,搞了房地产就不想搞科技,这样怎么能建立创新型国家?国家应该大力鼓励创新,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将资金引入科技领域。要大力鼓励科技创新,把民间创新的力量发挥出来。

记者:您曾经说过,民营经济也需要转型。那么,究竟应该怎样转型?

黄孟复: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我们国家是“醒得早,起得迟”。政府很早就认识到,有很多很好的目标,但受到很多捆绑和束缚,转变还不够到位。我认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企业要转变,更多的是政府部门要转变,尤其是制定政策的部门要转变,在“十二五”期间,每个政策部门要在具体的措施上真正下力气。只要迈过这道门槛,我们就能有很大进步。

“慈善的理念应是广泛参与”

记者:应如何看待企业的社会责任?

黄孟复:关于社会责任,我们应该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来考虑。慈善是企业社会责任中非常重要的指標,但不是唯一的、也可能不是最重要的指标。对企业家而言,最重要的社会责任是把企业做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员工的收入水平,然后再做更多的事情。

捐款不应该给企业家造成压力。但是每一个企业都应该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预留出一部分资金用于公益事业。我们许多企业也是这样做的。在全国工商联倡导的光彩事业中,大量的企业家参与进来,通过“造血性”扶贫践行社会责任,就取得了很好效果。

有一点需要认识,慈善不光是企业家的事情,慈善的理念应该是广泛的参与,而不是富人主导的慈善。富人主导,有可能是作秀,而大众参与的慈善,体现的是爱。

“中国发展民营经济的大势不会改变”

记者:“十一五”即将过去,非公有制经济也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您怎么看这个“起点”?

黄孟复:新的历史起点意味着什么?我的理解是,这意味着民营经济会有更大发展,在中国经济总量中的比例将进一步加大,对经济的贡献会更大。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民营经济关系国家发展,没有民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就不能很好实现。民营经济关系民生,在吸纳就业方面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民营经济不仅是一个就业经济,也是一个富民经济,全面实现小康,让中国人富起来,要紧紧依靠民营经济。因此,我们应该毫不动摇地发展民营经济。虽然民营经济发展目前仍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但中国发展民营经济的大势不会改变。全国工商联将进一步引导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贡献力量。

(新华网)

猜你喜欢

富民科技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兴边,富民,发展更均衡
富民,幸福如花绽放
振兴志 三代百姓“奋斗史”——思想始终“钉”在治穷富民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茶果飘香 富民一方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