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A+I”结构的句法新析——兼论名词无宾格假说

2010-12-26余丽娟

关键词:宾格宾语主语

余丽娟

(中南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

英语“A+I”结构的句法新析
——兼论名词无宾格假说

余丽娟

(中南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

在梳理A+I结构研究文献的基础上,运用题元理论,格理论,vP壳理论分析了A+I结构中名词短语格的获取,认为“主语至宾语提升结构”比“例外格标记结构”更有说服力。论证了肖娴的名词无宾格假说的合理性及局限性,指出:格与句法的对应关系及格的获取是否依赖于句法结构等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A+I’ 结构;RtoO;ECM

一、问题的提出

自 Rosenbaum(1967)[1]第一次对 A+I结构做出“提升解释”以来,A+I结构便成为转换生成语法的核心课题,近几年更是成为句法学研究的热点话题之一。如何解释A+I结构中主动词后面所接的名词短语的属性及其格的获取方式是生成语法研究领域面临的挑战。笔者拟在生成语法的理论框架下,分析英语中的A+I结构。

A+I (the accusative plus infinitive construction)结构即“谓语动词+接名词短语+一个不定式”结构。例如:

(1)Cindy believes Marcia to be a genius.

在例(1)中,动词为believe,名词为 Marcia,动词不定式是to be a genius。按以上条件分析,下列句子都被认为是A+I结构。

(2)a.They asked the children to bring some food.

b.Mike supposed Sam to be innocent.

c.I believe Jean to have arrived.

在(2a-c)中,斜体名词看起来是不定式的主语,实际上它们不仅是不定式短语的主语,同时也具有许多与直接宾语相同的特点。

A+I结构中主动词后面的名词具有混合特性,即它同时具备主语和宾语的特点。那么,主动词后名词短语到底是不定式短语的主语还是主动词的宾语?或者同时具备这两种特性?对于这些问题,笔者拟从分析语言现象在感官上的句法特点入手,分析A+I结构的实质句法特征,试图对以上问题做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二、A+I结构研究现状扫描

A+I结构在前人的分析中被称为“主语至宾语提升结构”(Raising-to-Object structure,简称RtoO)或“例外格标记结构”(Exceptional Case Marking structures,简称ECM)。RtoO 分析研究,主要包括表层结构词序,副词在句中的位置,先行指示词的关系及代词限制几个方面;ECM分析研究则包括主语位置成分提取研究和tough movement①两方面。

(一)RtoO 分析

最早在生成语法研究文献中对 A+I结构做出“提升解释”的是Rosenbaum(1967)[1],其后许多学者(如 Postal (1974)、Runner(1995)[2-3])不断发展和完善了R to O分析模式。他们将主动词后面的名词短语在派生的初始阶段称为不定式补语分句的主语,如(3a),通过句法派生转换为主动词的直接宾语,如(3b)。

(3)a.Mike proved[[Sam the butcher]to be innocent]].

b.Mike proved[Sam the butcher][--to be innocent].

认为A+I结构是“主语至宾语提升结构”的学者指出,主动词后面的名词生成于补语分句的主语位置,被提升为主动词的宾语位置,从而获得宾格。学者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其观点:

1.表层结构词序

(4)a.Mike expected [Greg incorrectly to take out the trash].

b.She made [Jerry out to be famous].

在(4a)和(4b)中,在主动词后面的名词Greg和Jerry与其后的不定式之间分别可以插入副词incorrectly和out,这些副词修饰位于补语分句之外的主动词,说明主动词后的名词Greg和Jerry也属于主句,是主动词的宾语。对这些句子的表层结构的语序,ECM无法进行合理的解释。

2.副词在句中的位置

(5)a.I believe very strongly that Jack is clever.

b.*I believe very strongly Jack to be clever.

副词可以位于补语从句之前,正如(5a)所示,所以如果按照ECM所说Jack是属于嵌入的补语从句中,并且作为不定式补语的主语,那么(5b)就应该完全符合语法。但是(5b)是错误的,因为Jack同时具有一些宾语的特点,而不仅仅是不定式补语的主语。

3.先行指示词的关系

(6)a.The DA accused the defendantsito be guilty during each other'sitrials.

b.*The DA proved [that the defendants were guilty]during each other's trials.

因为照应语each other必须在约束域内受其先行语的约束,因此照应语只有成为主句主动词的直接宾语才能在约束域内受其先行语的约束,(6a)之所以符合语法是因为defendants是accuse的宾语。(6b)之所以不合语法是因为 that阻止了 the defendants提升到更高的位置统制each other。

4.代词限制

根据乔姆斯基的约束理论第三原则(1981∶188)[4],代词不能位于其先行词之前并且统制其先行词。

(7)a.John believes that heiis a genius even more than Bobi’s mother does.

b.* John believes himito be a genius even more than Bobi’s mother does.

(7b)之所以不合语法,因为句中 him已经提升到了更高的位置并且统制了先行词John,违背了约束理论的第三原则,所以只有(7a)符合语法,这更进一步证明了RtoO观点的正确性。

(二)ECM分析

ECM是由乔姆斯基在1971年提出的,该分析方法同意RtoO观点,认为动词后面的名词短语在派生的初始阶段是处于内含不定式补语的主语位置。但是,ECM认为,在表层结构中主动词后名词短语仍然处于不定式的主语位置。“例外格标记结构”认为是主动词越过管辖障碍“例外地”向其非域内论元的名词赋格。“例外格标记结构”从主语位置的成分提取和tough movement两方面论证。

1.主语位置成分提取

乔姆斯基(1971)提出如果主动词后面的名词真的是主动词的直接宾语,下面的这两类句子难以解释[5]。

(8)a.Which famous singer does Marcia always believe [gossip about __].

b.*Which famous singer does Marcia believe[gossip about__]to have ruined his career?

乔姆斯基指出(8a)符合语法,而(8b)是一个错误的从主语位置提取成分的句子。对此,Postal (1974)[2]指出阻止从主语位置提取句子成份的条件是被提取的词是派生的句子结构中的主语。(7a)和(7b)的对比表明不定式之前的成分在句子中充当不定式的主语,所以不能提取。

2.Tough movement

tough movement是乔姆斯基(1971)反对RtoO的观点的另一证据[1]。一般说,宾语可以完成 tough movement,而主语不行,所以下文中(9b)是错误的。

(9)a.Bobby is easy to please.

b.*Bobby is easy to believe [___ saw Big Foot].

(cf.It is easy to believe Bobby saw Big Foot.)

c.* Bobby is easy to believe ___ to have seen Big Foot.

(cf.It is easy to believe Bobby to have seen Big Foot.)

在A+I结构中,主动词后的名词短语同样不能进行tough movement,如(9c)所示,如果句中名词短语是主动词的宾语,这句话就应该符合语法的。

(三)以往研究局限

对比以上研究资料,发现“主语至宾语提升结构”比“例外格标记结构”的论证依据更充分,优点更多。但无论是RtoO分析,还是ECM分析,先前的研究者们都未能明确A+I结构中主动词后名词短语的句法生成位置,也没能合理解释该名词短语的题元角色。

三、A+I结构句法新析

由于以往研究的局限性,笔者在生成语法的理论框架下以题元理论、格理论和vP壳理论为依据,对A+I结构中名词短语格的获取进行探讨。

(一)分析的理论依据

(1)题元理论。题元理论主要研究名词与动词的关系。题元理论认为,句子结构中表示主体、来源、目标、处所、时间、施事等各类元素均可称为题元(theme),其中,主体是指动作的中心经历了位置移动或转变的物体,其余题元与格语法的语义角色类似,在此不一一解释。题元理论把动词当成句子的核心,因为宾语的题元角色一般是动词直接赋予的,主语的角色则可以由动词词组赋予。从动词的语义特征的角度出发,题元被分成典型性施事和典型性受事两种。Williams提出把句法上可认定的题元分成“内部题元”(internal theme)(指动词子语类成分)和“外部题元”(external theme)(指主语)两大类[6]。

(2)格理论。格是所有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语法特征,有结构格和内在格之分。结构格(structural case)指主语和补语位置上名词的授格,英语中的结构格主要是主格和宾格,它的授予要受管辖和邻接两个条件的限制。按照这种观点,Culicover(1997)将结构格的授予条件表述如下:如果授格成分A管辖B,且A与B邻接,则A能授结构格予B[7]。英语中动词和介词给其补语授宾格,即要求其补语以宾格形式出现。所谓“内在格”(inherent case)是指带有主目结构的语类在分派题元角色时授予的格,例如名词和形容词给其补语所授的内在格是属格(genitive case)。Chomsky(1986)提出:如果A是一个内在格授予成分,那么只有在A给NP分派题元角色的前提下,A才能给NP授格[8]。格鉴别式(case filter)是格理论的核心,是一条可以用来检查句子是否合法的标准。格鉴别式要求句子中的每一个名词短语都必须得到一个抽象格,否则句子就不合法。在用格理论分析句子时,还需注意名词词组和格的对应关系是否为一一对应的关系,也就是说一个格只能授给一个名词短语,一个名词短语只能承载一个格。

(3)vP壳理论。vP壳理论是在Larson壳理论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9],它将一个动词结构纳入到另一个动词结构中,由此在维护X阶标二分叉原则的前提下对含三项谓词的结构进行合理表征 (三项谓词结构有双宾结构、使役结构等)。在vP壳理论中,vP壳上层动词结构的中心词是轻动词“v”。轻动词是语音和语义都很轻的动词。大多数轻动词都没有语音形式,语义弱或干脆没有实际语义,但具有强句法特征,能吸收下层动词上移与之合并,它在vP壳理论中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

(二)A+I结构后名词短语的句法分析

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笔者认为“主语至宾语提升结构”比“例外格标记结构”更有说服力。为论证这个观点,下文用RtoO的分析方法分析一个实例,探讨英语A+I结构主动词后面的名词短语的句法生成位置及其特征(图1),指出:提升结构的主动词后名词短语为补语分句的主语,生成于不定式分句动词的指示语位置,作为分句动词的域外论元获得题元角色,并提升至AgrOP的指示语位置上,核查为宾格。

(10)They supposed [the childrenito tibe guilty].

图1 They supposed the children to be guilty 的句法分析树形图

名词the children 首先移到spec-IP的位置,但是因为to没有授格能力,所以其宾格得不到核查,不得不提升到 spec-AgrOP位置。主动词 supposed首先位于VP的中心语位置,然后提升到AgrOP的中心位置,从而使名词宾格得到核查。根据 vP壳理论,主动词带有一个 vP壳,其中的轻动词吸引主动词提升到其位置。

(三)A+I结构中名词的无宾格假说的局限性

在无宾格假说论[10]框架下,肖娴(2008)解释了A+I结构中名词短语充当不定式的分句的主语获得宾格的情况。肖娴不赞同ECM或RtoO中对主动词后名词短语格的获取的解释,认为名词的无宾格假说能说明这一问题。在对一些特殊语料研究的基础上,她对格理论中宾格的概念提出质疑。如:

(11)(a)A: Who is knocking at the door?

B: It’s me/ * I.

(b)A: Who can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

B:Me/*I/I can.(肖娴,2008)

肖娴指出了(11a)和(11b)中me的宾格的指派以及来源问题。例(11a)中的 be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动词,而是一个系词(copular)。be动词后的NP不是宾语,与动词后的NP具有不同的属性,因此它不能给me赋格。(11b)中me是独立成句的一个词,找不到赋格成分。她指出格理论无法解释某些句子中宾格的指派和来源,因为这些句子中没有任何的赋格成分,也没有受任何驱动而发生移位。肖娴认为格理论在关于宾格的解释上存在局限,因此有必要对格和句法关系进行明晰的区分,对格理论中的宾格重新定位,进而提出名词短语无宾格假说:宾格只是名词短语在词层面的形态变化,与句法无关;宾格是NP的原初形态,是基础生成的;NP在进入句子之前都体现为“宾格”的形态标记,属于无标记项,处于“默认值”状态。

肖娴的假说在其理论领域内可以解释例外授格、小句的赋格和同源宾语,显示了其假说合理的一面,但假说中提到的格理论的局限性以及论证中依靠分析个别特殊的语料而做出的推论还有待进一步论证。

对比肖娴假说和笔者的研究,发现肖娴对A+I结构中名词宾格的获取的解释还是脱离了句法,并且对乔姆斯基的格理论提出了质疑,而我们对A+I结构中宾格的获取的解释是基于格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句法研究,与肖娴假说不同。

综上所述,用RtoO和无宾格假说论分析A+I结构,引出了格与句法的关系问题,对生成语法研究有一定意义,但是还有些问题有待解决,如:格与句法是否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格的获取是否依赖于句法结构。

注释

① Tough movement在正式的句法学中,是指下列句子的移动,例如:(a)This problem is tough to solve.(b)John is easy to please.在这两个句子中problem是solve的宾语,而John是please的宾语,而这两个句子都可以写成(c)It is tough to solve this problem.(d)It is easy to please John.因此转换生成语法认为,动词的宾语都可以经历从(a-b)到(c-d)的移动,也就是tough movement。

[1]Rosenbaum P S.The Grammar of English Predicate Complement Constructions[M].Cambridge,Mass: MIT Press,1967.

[2]Postal P.On Raising:Rule of English Grammar and Its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M].Cambridge,Mass:MIT Press,1974.

[3]Runner J T.Noun Phrase Licensing and Interp-retation[D].GLSA :University of Massa- chusetts,1995.

[4]Chomsky N.Lectures on Government and Binding[M].Dordrecht:Foris,1981:88.

[5]Chomsky N.Deep structure,surface structure and semantic interpretation[C]//Steinberg Jakobovits D L.Semantics:An Interdisciplinary Reader in Philosophy,Linguistics and Psycholog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1.

[6]徐烈炯,沈 阳.题元理论与汉语配价问题[M]//沈阳,陆俭明.配价理论与汉语法研究.北京:语文出版社,2000:30.

[7]Culicover P W.Principles and Parameters:An Introduction to Syntactic Theory[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42.

[8]Chomsky N.Knowldge of Language:Its Nature,Origin,and Use[M].New York: Praeger,1986:194.

[9]Larson R.On the double object construction[J].Linguistic Inquiry,1988(19):335-391.

[10]肖 娴.名词短语无宾格假说[J].外语与翻译,2008(4):50-55.

Syntactic Analysis of the Accusative Plus Infinitive Construction in English——relating study on non-object case for nominal phrase

YU Li-juan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Central South University,Changsha 410083,China)

This paper is an attempt to probe into the syntactic analysis of ‘A+I’ Pattern in English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Generative Grammar.Firstly,it defines the A+I construction and lists some superficial syntactic characteristics,followed by a further analysis with a view to making an alternative account of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construction,with such basic theories and principles as Theta Theory,Case Theory,VP Shell Theory introduced.Furthermore,some previous studies on the A+I construction in English are summarized.We believe the RtoO Analysis is more convincing than the ECM Approach.The thesis puts forward an alternative account of the A+I Construction by RtoO analysis.We think Xiao’s hypothesis of non-object case for nominal phrase has some reasonable points,but she points out some limitations of the Case Theory in explaining the object case assignment based on some special examples.Though contrast the different analysis of the A+I construction,we put forward the problem whether the case and syntax are one-to one correspondent and whether the object case assignment depends on syntax or not.

A+I construction; RtoO; ECM

H314.3

A

1009-2013(2010)01-0099-05

2009-12-24

余丽娟(1978—),女,湖南长沙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句法学。

黄燕妮

猜你喜欢

宾格宾语主语
连词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英语非宾格动词被动泛化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主语从句用法“大揭秘”
满语宾格的用法
宾语从句及练习
消除隔阂,呈现新面孔
Past, Present, Future
无加诸人
中考试题中的宾语从句
英语中的虚主语“it”和汉语中的虚主语“他”异同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