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经济合作对中越边贸的衍生影响

2010-12-25

关键词:边贸区域性老挝

马 进

(哈姆斯塔德大学工商学院,瑞典哈姆斯塔德 30118)

MA Jin

(School of Business and Engineering,Halmstad University,Halmstad30118,Sweden)

区域经济合作对中越边贸的衍生影响

马 进

(哈姆斯塔德大学工商学院,瑞典哈姆斯塔德 30118)

中越边境贸易自1991年中越关系正常化之后发展迅速,但近年来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东盟次经济合作区等超越地缘界限的区域经济合作的扩展以及2008年金融危机的发生,影响了中越边境贸易的走势。基于此,文章分析了以“柬埔寨-缅甸-老挝-越南”为主要代表的东盟次经济合作区与中越边境贸易进程的联系,论述了区域性经济合作对中越边境贸易产生的周边地区贸易传导、贸易差额区域分布、贸易业务转移及一体化程度等衍生影响。

中越边贸;区域经济合作;贸易结构;贸易业务转移;一体化;贸易差额分布

一 引言

自1991年中越关系正常化后,中越边境贸易近二十年发展迅速,越南近年来以连续保持平均7.5%的经济增长率成为亚洲新的经济看点,成为中越边境贸易持续走高的主要原因,形成了中越双方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失衡的态势,使中国在中越边境贸易进出口结构中一直保持着比较优势。由于2008年越南遭遇了全球金融危机的重创,发生了通货膨胀走高、贸易赤字加大、进出口逆差上扬等大幅度的经济波动,加之近年来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强劲,超越地缘界限的区域合作及区域经济集团间的合作渐呈扩展趋势,如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以及三个东盟次经济合作区等,这些多边贸易体系下的经济组织既体现合作又蕴含竞争,所衍生的新问题影响着后金融时代下中越边境贸易的形态和走势,不利于中越边境贸易的平衡及比较优势的保持,有必要基于区域经济合作的基点给予关注和研究,以寻求应对之策。

二 与中越边贸相关联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

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是一种有限的或较小型的国际组织,其成员国以某一地区为范围,具有地域局限性。自世界二次大战后,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获得很大发展,其构成形态由最初的发达国家延展到发展中国家,著名的有欧盟(1993)、北美自由贸易区(1992)、东盟(1961)、加勒比共同体(1973)等,当今世界有80%左右的国家均参加了不同的区域经济组织。这些区域性经济组织或区域经济集团特点各异,欧盟以欧洲经济共同体(1958)为前身,清一色由经济水平相当、文化传统接近、社会制度相同的发达国家组成,并无实质性的主导国家,北美自由贸易区是由发达国家美国为主导,而东盟则是全部由亚洲发展中国家组成。自1991年中越关系正常化后,中越边贸发展迅速,越南也跃居为中国与东盟十国进出口贸易之首位,[1]但在东盟先后衍生三个东盟次经济合作区——“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1993)、“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1994)、“柬埔寨-缅甸-老挝-越南”(1996)后,中越边贸受到多边贸易体系下进出口结构的影响,亦曾因越南1997年和2008年两次遭遇金融危机重创而起伏,所衍生的新问题最终影响了桂越、滇越、琼越边贸等贸易形态的末端,其整体性波动使桂越、滇越、琼越边贸相互惯以区位优势的单纯比较失去了意义。特别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010)于今年正式启动后,中越双方共处自由贸易区内,而区域内贸易的零关税将改变中越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轨迹和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虽然这种非关税壁垒的破除激活了新的商机,但中越边贸难拒衍生新问题的影响。限于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或经济集团的界限,自由贸易区建立的目标是于区域内实现贸易的零关税,而中越边贸尚处于非自由贸易状态,受到关税或配额的限制,地理交集问题将衍生于二者间。

三 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对中越边贸的衍生影响

(一)区域经济合作于周边国或地区的贸易传导

在区域性经济组织中,若成员国相互间的依存度较高,则通常会影响到彼此的进出口贸易结构,而贸易是否平衡将受限于各具比较优势的差异状况,可通过比较贸易竞争优势指数TSC值而得到计量。表1是笔者根据广西、云南两省区 2002 -2009 统计年鉴[2][3]对桂越、滇越边境小额贸易的分类计算,从中可以观察到2002-2008年中越边境小额贸易的实际走向,特别是滇越边贸于2008年遭遇金融危机的负增长。多年来,中国总体上保持了对越出口顺差,主要以较高附加值的机电类产品(如汽车、机器设备、微电子产品等)出口越南,而越南对华出口则主要是较低附加值的资源类产品(如橡胶、海产品、矿产品等),二者相应的TSC值差异明显,中越边贸处于中国以产业间贸易相对占优的失衡结构,但产业内贸易并不占优,其贸易份额已于周边国或地区发生了转移。

表1 2002-2008桂越、滇越边境小额贸易总值表(单位:万美元)

近年由于区域性经济合作进程推动迅速,区域性组织的形式愈来愈拉近了成员国之间经济的距离,特别是产业内贸易因同质化共同市场的存在,转而形成了互补性的贸易结构,逐步泛化于产业间贸易,且因中国对越出口大量廉价工业品而降低了价格因素对工业品出口增长的贡献率,使中国占优的产业间贸易愈来愈依赖于数量增长的带动而非高附加值。

在以越南为贸易主体成员国的“柬埔寨-缅甸-老挝-越南”东盟次经济区中,越南对柬埔寨边贸出口产品是汽车、机车用油、水泥、建材、家用品、蔬菜、水果、糖果、塑胶、烟草和清洁剂等,而从柬埔寨边贸进口产品则是橡胶、家用电器、内部装饰品、服装服饰和汽车配件等,2001年越南对柬埔寨边贸出口总值为1.6亿美元,2009年则为15亿美元,而2010年和2015年的目标分别是23亿美元和65亿美元;[4]越南对缅甸边贸出口产品是建材、药品、塑料等,而从缅甸进口主要是水产,2001年越南与缅甸边贸进出口总值为931万美元(对缅出口与进口分别为536万美元和395万美元),2008年越缅边贸进出口总值为1.08亿美元(对缅出口与进口分别为3260万美元和7560万美元);[5]越南对老挝边贸出口产品是汽车、摩托车、服装、室内装饰品等,从老挝进口产品则是木材、橡胶、大米、烟草、汽车零部件等,2006年越南和老挝边贸进出口总值为2.4亿美元,2010年和2015年的目标分别是10亿美元和20亿美元。[6]比较而言,2008年桂越、滇越边贸进出口总值就达到21.1065亿美元,超过了越南与东盟次经济区柬埔寨、缅甸、老挝三个内部成员国的边贸进出口总值之和,但同时考察中老边贸与越老边贸状况,2006-2008年中老边贸进出口总值分别为2.18亿美元、2.49亿美元、4.16亿美元(对老挝出口为2.68亿美元、从老挝进口为1.47亿美元),而2006年越老边贸进出口总值为2.4亿元,二者总体差异不大,说明越南与老挝之间区域经济合作分担了中国与老挝的边贸额,相当于分流了中越边贸额。

中国以往并未足够关注“柬埔寨-缅甸-老挝-越南”东盟次经济区,原因在于区域性合作组织内成员国的经济总量规模不大。根据区域性经济经验,当一国或地区的经济总量较小时,倘若与区域内国家贸易比例不高时,试图通过国际贸易渠道传导到周边国家或地区的可能性则不大,越南经济规模恰符合该规律,即使越南经济增长率位于东盟十国之首,只要中国对越边贸出口的产业间贸易TSC值较大,而产业内贸易同质化市场可控且有限,则区域性经济合作于周边国或地区的贸易传导必然有限。但随着东盟次经济区进程的推进,中越边贸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转移,包括产业间居比较优势的贸易,如汽车零部件、摩托车等工业品,一部分产品可能为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内的进出口业务所取代,越老边贸恰印证了该结论。

(二)区域性合作拉近经济距离衍生了贸易业务转移

自1991年中越两国关系正常化后,中国以桂越、滇越边贸为主体始终对越保持顺差,进出口贸易结构一直居比较优势,并在贸易形态末端延展为桂越、滇越、琼越边贸三个不同区位,其边贸优惠政策限于双方接壤的边境地区,但东盟次经济合作区拉近了成员国区域经济差距,有所抵消优惠的边贸政策,使优惠政策难于集中体现于相应的边境地区,易引起边贸不同程度转移(尤其占优的贸易),一部分贸易可能被国际业务所取代,其结果是桂、滇、琼三个各具不同区位优势的边境省区与内地省区的竞争将日趋激烈。

越南是东盟十国的主要成员,也是三个东盟次经济合作区——“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柬埔寨-缅甸-老挝-越南”之一的主要代表,因而该经济组织的合作及竞争,可能影响到中越边贸的形态和走势,分化掉一部分相同或相似生产要素所产生的产业内贸易总量。虽然中国相对于越南居产业上的比较优势,中越边贸也是以基于不同类型生产要素禀赋而产生的产业间贸易为主体,但区域性经济组织及自由贸易进程的衍生影响不容小觑。越南加入的东盟次经济合作区毕竟是一种背离非歧视原则的安排,成员国数量的增加或贸易合作领域的扩展,必然逐步压缩非歧视原则的适用空间,而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内成员国的贸易优惠安排,会演变成实际上普遍适用的原则,而中越边贸于接壤的边境地区的贸易优惠原则却反之成为实际的“例外”,故区域性合作组织的存在形成了对非成员国的歧视性,桂越、滇越、琼越边贸额近年下滑虽与金融危机及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经济复苏有关,但与区域性经济合作进程亦有关,特别是滇越边贸于2008年出现-56.41%的负增长及越南于2006-2009年同柬埔寨、缅甸、老挝三国的边贸进程都说明于此。

从中越边贸的角度来观察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东盟次经济合作区,会发现与欧盟及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的路径不同,欧盟基本上是由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地缘政治等关系密切的发达国家组成,缺乏主导性国家,因而贸易结构互补性好,而东盟、东盟次经济合作区及泛北部湾经济区的成员国均为发展中国家,多为相同或相似生产要素产生的产业内贸易,往往会因为比较优势不显著而在劳动力成本价格上形成相互竞争,最终影响进出口,此景也曾在北美自由贸易区最初的发展阶段出现。虽然中越边贸波动于周边国或地区的传导相对有限,但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于2010年正式启动,中越边贸更多面对的是多边贸易与自由贸易体系并存的格局,桂越、滇越、琼越边贸较之以往更趋竞争性。[7]因此,单纯考察贸易额易掩盖产业间与产业内贸易的区别,不利于调整中国的进出口贸易结构。

(三)区域性经济合作影响了贸易差额区域分布格局

中越边贸结构多年处于失衡状态,越南对华贸易存在持续性逆差,是中越贸易争端及磨擦的主要原因。分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报告,[8]贸易逆差主要源于中国因边贸的显著性专业化分工而在产业间贸易上的占优,即中国多以越南附加值较低的资源型产品为进口源,对越出口则多为高附加值的机电类工业产品。由于价格因素对工业品出口增长的贡献率较高,如忽略汇率变动的作用,则越南只能以增加对华出口产品数量平抑对华贸易逆差。

从贸易差额区域分布看,中越边贸的比较优势是基于桂越、滇越边贸而获取,越南对华贸易逆差于2006-2009年间逐年加大,年增幅达到1-2亿美元,2009年达到113亿美元的历史高位,约占越南总贸易逆差的92.28%。但观察琼越边贸,会发现中国并未占优,仅2007-2009这三年来的边境小额贸易一项,海南对越进口逆差分别达到4937万美元、8484万美元、9317万美元,[9]再追溯至2002年,琼越边境小额贸易进口逆差已经存在八年,并在“柬埔寨-缅甸-老挝-越南”东盟次经济区进程的推动中而上扬,如越南遭遇金融危机的2008年,琼越边境小额贸易进口逆差仍逆势增长71.84%,而后金融危机时代的2009年则又增长9.81%。

从区域性组织边界看,越南对华贸易的逆差也影响到了它与东盟次经济区成员国的区域内贸易。一是越南通过与中国在产业间贸易互补而受益,越柬、越老、越缅边贸中所获得的较大贸易出口额,已有一定份额转移到了从华贸易进口;二是运作10年之久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于2010年的启动,关税壁垒的破除及降税优惠,刺激了越南国内的贸易需求;三是越南将一部分同质化产品进口业务份额转移到了具更好优惠安排的东盟次经济区成员国,以间接实现对华贸易逆差的平抑,如越南在与老挝具有同质化共同市场的橡胶产品上,形成了区域性组织内成员国之间的默契,钳制了源自中国进口橡胶的贸易需求。越南在2008年与2009年对老挝的出口逆差已分别达到1.56亿美元与1.9亿美元。

中越边贸失衡结构在桂越、滇越、琼越边贸的区位比较上有所体现。金融危机前的2007年,桂越边境小额贸易总值以6.251亿美元为最高,是同期滇越边境小额贸易总值0.6995亿美元的近9倍,二者局部上并不平衡,而琼越边境小额贸易总值所占进出口比例低,即使琼越边贸于2007-2009年逆势上扬,边境小额贸易进口总值接近1亿美元,但对越边境小额贸易进口逆差显著,区位排在桂、滇之后。海南虽与越南在农业、汽车、边贸、航线港口、旅游等居比较优势,但航线港口与旅游的优势挖掘有限,同质化共同市场比例较大。加之历史形成的心理障碍、经济总量与波动,以及越南企业现代管理制度的滞后与缺失等,制约了中越边贸的不同区位。基于此态势,中国加大从越南进口产品比例来平抑越南对华贸易逆差,有助于平衡中越及东盟次经济区组织的利益,于中国长远经济战略是有利的。

(四)中越边境贸易一体化程度与区域性经济合作尚未匹配

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或区域性经济集团之所以能占据重要地位并日趋增强,开放性和一体化是必要条件,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莫不如此,前者竟然货币都得到了统一。以越南为贸易主体成员国的东盟次经济区无法与之类比,国内外贸企业机制改革的进程缓慢与现代企业制度的滞后,相悖于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诸如多年来中越边境地区怪胎似“地下银行”的存在等,都表明越南的边贸管理尚处于有待开放与一体化进程之中。中越边贸是东盟次经济区边界之外的两国边境贸易关系,但又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一个相对子集,自由贸易的关税优惠或零关税将惠及到中越边贸,这利于桂越、滇越、琼越边贸长期稳定的发展,也利于借助中越边贸来推动双方企业合作向两国内地和东盟其它国家发展,而基于边贸、次经济区及自由贸易区相互交织的框架下,中越既有区位的优势也有本身的短板,应以水平分工的合作方式加以共同解决,并于此进程中对面临的边贸责任相互分担与磋商,以建立与完善有效的争端解决机制,包括第三方货币及一体化外汇结算的缺位问题。

东盟次经济区域内部贸易自由化与中越边贸并不互斥,应兼有与多边贸易体系的互补性,而现有桂越、滇越、琼越边贸模式也并未走到终结,尚存许多有待深化合作的领域,如简化边贸通关手续、增建海关硬件设施等。中越边境地区长期以来以人民币为主要汇兑结算货币,本身符合中国利益,但现有《边境贸易外汇管理办法》蕴含的开放性不完全适于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中越边境地区“地下银行”的存在与此并非莫无关系,故应基于区域性经济区的模式与国际惯例予以适当调整,以便优惠贸易安排能延伸至边贸银行结算,助推边贸银行结算一体化的进程。北美自由贸易区与此相仿,它不乏美国主导下的发展中国家,虽然北美货币并未统一,但成员国边贸仍在一体化下实现了多边贸易及自由贸易的良性共存,进出口贸易结构兼具了产业内与产业间贸易,为桂越、滇越、琼越边贸及泛北部湾经济区可资借鉴,毕竟这三个区位的边贸终将被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自由贸易所覆盖。

四 结束语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以发达国家为主体成员国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已采用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绿色贸易壁垒等标准对贸易方进行限制,推进中的东盟次经济区可能成为另个翻版,以此为背景来研究中越边贸,不应唯一关注降税与普惠,还应兼顾处于贸易末端的桂越、滇越、琼越边贸所衍生的新问题,它可能孕育从具体领域到全面的合作,从局部领域到全面的整合,其意义可延伸至经济战略层面,包括泛北部湾经济区等中越经贸的后续合作。

[1]Ariel Hui-min Ko.China’s Foreign Economic Policy towards Vietnam,1991 -2005[DB/OL].www.ccn-y.cuny.-edu/aacs/2008conference.

[2]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广西统计年鉴-200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8.

[3]云南省统计局.云南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12.

[4]东盟博览.2010 年:越南 -柬埔寨的贸易将上升 27%[EB/OL].http://www.asean35.com/news/9779.html,2009 -07-27.

[5]中国商务部.越南与缅甸贸易额持续增长[EB/OL].http://www.peoplegx.com.cn/spezhibo/dmzmq/news_-show.asp?id=27,2009-11-27.

[6]黄信.自贸区建以来中老贸易增长居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首[EB/OL].http://sub.gxnews.com.cn/staticpages/ 20091103/newgx4aef6562-2375961.shtml,2009-11-03.

[7]鲁特项北.越南在老挝柬埔寨与中国展开“竞争”[EB/OL].http://www.huanqiu.com,2009-12-31.

[8]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Direction of Trade Statistics Yearbook-Vietnam:Statistical Appendix[M].Washington,DC:IMF,2007:7(386).

[9]海南省统计局.海南统计年鉴-200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11.

A Talk on the Impact of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on Sino-Vietnam Border Trade

Sino-Vietnam border trade has developed rapidly since the normalization of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Vietnam in 1991.However,the acceleration of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in recent years,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including the sub-region economic cooperation zones of ASEAN,which oversteps the geopolitical boundary and the financial crisis of 2008,have affected the trend of Sino-Vietnam border trade.Based on the f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tact between the sub-region economic cooperation zones of ASEAN chiefly involving“Cambodia,Burma,Laos,Vietnam”and the process of Sino-Vietnam border trade,discusses issues on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for Sino-Vietnam border trade such as the trade conduction for the surrounding region,regional distribution in the balance of trade,transactions transfer,integrated degree,and proposes some personal viewpoint.

Sino-Vietnam border trade;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composition of trade;transactions transfer;integration;distribution in the balance of trade

F752

A

1674-5310(2010)-05-0151-05

2010-06-01

马进(1987-),女,浙江杭州人,瑞典哈姆斯塔德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国际贸易及国际市场营销。

(责任编辑胡素萍)

MA Jin

(School of Business and Engineering,Halmstad University,Halmstad30118,Sweden)

猜你喜欢

边贸区域性老挝
老挝肉牛输华实现突破
朝发夕至 乘着火车去老挝
7月继续停止边贸口岸过货
缅中边贸额同比下跌约10亿美元
引发四川盆地区域性暴雨的高原MCS 特征分析
正确认识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
透析新闻采访的独特视角与写作中的区域性特点
区域性综合管理模式对妊娠期糖尿病的效果分析
关于推进海南对越边贸发展的思考
小镇边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