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城乡茶文化的差异谈茶文化旅游的发展

2010-12-22姜卫卫

河池学院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都市茶文化旅游

姜卫卫

(广西师范大学 文旅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1)

由城乡茶文化的差异谈茶文化旅游的发展

姜卫卫

(广西师范大学 文旅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1)

现代社会中,茶文化因其雅俗共赏的特点在都市和乡村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形态。都市茶文化和乡村茶文化一雅一俗,不仅满足了茶文化旅游的不同细分市场,而且二者统筹互动,都市茶文化开拓了客源市场,乡村茶文化丰富了旅游资源,共同推动了茶文化旅游的发展。以此为基础,探讨茶文化旅游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

都市茶文化;乡村茶文化;茶文化旅游

常言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已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物质;又有文人雅士提出“琴棋书画诗酒茶”,茶又和艺术结缘,茶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功能,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领域。自 20世纪 90年代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极大提高,遂开始追求养生保健、返璞归真和文化品位,而茶文化可以同时满足这三种要求。在现代社会中茶越来越受到大众喜爱,茶文化旅游也应运而生。但目前国内对于茶文化旅游的理论方面研究涉及较少,而且人们过于从微观上关注某个地区的茶文化旅游开发,缺少宏观角度的研究。研究类型大都是从表象研究茶文化活动对旅游的影响,缺少从深层次角度探讨茶文化旅游发展的动力问题。本文以茶文化形态的区别作为切入点,首先对城乡茶文化的形态分别进行描述和概括,在此基础上从较为宏观的角度上对于茶文化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做了探讨,城乡茶文化是如何通过差异互补互动,推动茶文化旅游的发展。

1 茶文化发展的两种形态

1.1 都市茶文化

中国茶文化的传统特色与国际大都市的现代化相结合就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都市茶文化。都市本不是产茶地,但是因为都市政治、经济、文化都相对发达,人口相对集中,特别是文人雅士、知识分子比较多,他们在品饮的过程中形成了对茶独特的认识和感受,把对茶的认识上升到精神境界。他们喝茶讲究的是以“舆论倡导”相关群体,影响着其他的人们。所以都市茶文化也称“艺术型”茶文化。这就决定了都市茶文化不可能仅仅发展到“实用型”为止,还会继续有所提高,有所突破[1]。可以这样说,茶资源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文人”的参与,才逐步形成一个文化分支,也就是俗称的“雅文化”。

1.1.1 都市茶文化的特点

包容性与开放性。都市是各种文化汇集交融的地方,包括外来文化、传统文化、地域文化。都市茶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主要表现在对各种茶文化的亲和力,无论是英国茶道还是日本茶道、韩国茶礼;无论是高雅的茶艺还是各少数民族茶俗,凡是先进的、优秀的、经典的茶文化,都可以在这块土地上生根、开花。

感召力与辐射力。都市是地区经济文化中心。感召力表现在无论是本土的、还是他国的文化都会争相汇集;辐射力体现在文化的影响上,它不仅影响一个地区,甚至多个地区以及全世界。中国的茶文化早就已经走出国门,传向世界。

创造性与多样性。都市茶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决定了其多样性与创造性的特质。都市人思想观念的更新,不断接受新文化、新事物,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势必不断赋予都市茶文化新的内涵、新的理念。过去闻所未闻的各种新品名茶,茶饮料,保健茶,减肥茶……还有茶艺展示、少儿茶艺、家庭茶艺、茶席设计等这些新名词接踵而来,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得到了充分体现。

时尚性与休闲性。结合了传统文化与自然精粹于一体的茶,无疑是这个社会里最具吸引力的饮品。去茶馆喝茶也已经成了时下都市人最喜欢也最惬意的休闲活动。小小的茶馆中文人雅士自不必说,其中不乏商贾白领,在这里,滚滚红尘、功名利禄挥洒脑后,轻啜杯中香茗,个中妙趣难以言传。都市茶文化满足了都市人的精神需求和文化需求,所以能蓬勃发展[2]。

1.1.2 都市茶文化主要表现形式

都市茶文化可分为三个不同的层面:广泛贴近日常生活的层面、茶文化艺术形态的层面、与都市内涵和茶科学相结合的层面。

其一,茶的生活层面。茶与服务行业的结合,有悠久的历史。如曲艺演出采用传统的形式:剧场有茶水供应,像解放前的上海成都北路的沧州剧场,八仙桥附近的“雅庐”等等。平时主要供应茶水,有时兼有戏曲清唱或曲艺演出。而如今城市中随处可见的茶艺馆是茶融入百姓生活最好的诠释。茶艺馆与传统老茶馆的区别在于,它除了是一种商业性专用饮茶场所,还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以弘扬茶文化为主要目的,以品茗、赏艺为主要形式。由此也不难解释各种茶艺馆旅游线路何以得到大众的亲睐。都市不是产茶地,反而有多种名茶可供选择和消费。像江南都市各大景点,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南京的玄武湖、武昌的滕王阁等处,都配有好茶供游客消费[1]。

其二,茶的艺术层面。都市是茶文化发展的重地,也是艺术型茶文化发展的根据地。其表现形式包括各茶文化研究机构、茶报刊杂志、茶文学创作、茶戏曲、茶电视剧等。如 20世纪中期的《茶馆》,20世纪末期的《茶人三部曲》,颇受人们欢迎,随着茶文化艺术作品的问世,人们的喝茶热情也越来越高。

其三,茶的科学层面。正因为茶文化与人们的消费观相关,它呼唤茶人以现代营销理念和良好的经营素质,不断地为茶文化注入新的内涵,并以此来影响茶的经营环境和氛围。像现在流行的袋泡茶、茶饮料、各种加工再加工茶类、琳琅满目的茶叶包装,这些企业开拓市场创新的做法对茶文化的积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对于茶文化旅游购物产品的开发有重要意义。

1.2 乡村茶文化

乡村茶文化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茶乡丰富的茶叶资源。茶树喜温、喜湿,不耐寒,不耐旱,只有高山云雾的滋养才会形成优秀的自然品质。所以茶叶一般都长在深山之中;二是茶农与茶树同生同长,在长期的种植和品饮过程中形成了劳动人民对茶的独特理解和感受。比如过去在农村乡间的小路上,每隔五里、十里必有一个供人小憩的路亭,供人小憩、喝茶,对山歌,这就是乡村茶文化。

1.2.1 乡村茶文化的特点

自然性与生态性。陆羽《茶经》有云“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上者生烂石”“野者上,园者次。”所以俗话说,“高山云雾出好茶”。产茶区特别是名茶产区一般都处于深山野外。“生于山野,得云雾之仙气,汲甘泉之灵性,因而,它得以成为天地间仙凡同享、雅俗共赏的灵物”。茶叶的自然之美,是其自然地理环境赋予茶的一种审美属性。中国的道家学说为茶道注入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树立了茶道的灵魂。道家的“人化自然”,在茶道中表现为人对自然的回归渴望。乡村茶文化的生态性与此不谋而合,给人返璞归真,天人合一的高雅感觉[3]。

原生性和民俗性。乡村茶文化内涵,尤其是其中茶与民俗、民风相结合的内容,由于很少受外来文化的侵犯,文化形态原始,很受游客欢迎,所以乡村茶文化不同于都市茶文化,它是没有经过任何加工的、原汁原味的民间文化,也就是俗称的“俗文化”。当远离了城市的喧嚣,你看见胼手胝足的农民为你沏上一杯茶,那种感动是在高档的茶馆里感受不到的。她没有任何表演和修饰成分,有的只是劳动人民的淳朴和平实。

1.2.2 乡村茶文化的表现形式

乡村茶文化主要体现出以下几种形式:

生态观光茶园。“片片茶园绿如染,重重茶山接上天”,茶园为湖光山色增添了诗意。茶树虽然是一种经济作物,但跟一般农作物相比又有点像观赏植物,置身于自然盆景般的茶园中更感到淡淡的茶香,让人陶醉。难怪唐代诗人刘禹锡能写出“人间何处是仙境,春山携妓采茶时”如此美妙的诗句。这一切对久居钢筋水泥之中的人们更有着无限的吸引力。

茶乡特色民俗。茶文化是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逐步形成的,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茶乡民俗游之所以能吸引来自不同文化、不同阶层的游客,原因就在于其文化差异及“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核心吸引力。如白族三道茶、彝族盐茶、苗族虫茶,光是这些名字就已经勾起人的兴趣。而且这些民俗活动都有较强的民众参与性,游客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获得美的享受以及对生活、人生价值的真切体验,达到了文化旅游的最高境界。

茶文化遗址遗迹。茶乡劳动人民在茶的培育、制造和利用,茶文化的形成、传播和发展上,为中国乃至世界留下了诸如茶事井泉、茶韵寺观、古老茶山、茶所遗址、纪茶碑刻等众多的茶文化遗迹。目前,现存于世,有较大影响,又在历史上有过重大作用的茶文化遗迹有近百处之多。在这些遗迹中,既有 2000年以前的名山黄茶院、邛崃文君井等;又有 1 000年以前的天台山葛玄炼丹名圃、长兴贡茶院、云南野生大茶树林、茶马古道等。茶文化遗迹,既是宝贵的中华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不可再生和逆转的茶历史资源,更是人类的价值不可低估的一份文化遗产[4]。大部分茶文化遗迹都散落在乡村,鲜为人知,这些宝贵的资源特别是对茶研究者有着独特吸引力。

2 茶文化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

茶文化旅游是伴随着现代化进程逐渐兴起的一种文化旅游,是以茶叶资源为载体,以享受与茶叶资源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为内容,以旅游为形式的一种文化专项旅游。

2.1 城乡茶文化优势互补

都市茶文化和乡村茶文化各有特色,一雅一俗,满足着不同人群的需要,满足了茶文化旅游的不同细分市场。可以把这两种资源进行整合,形成经典茶文化旅游线路,如都市茶馆游和乡村生态茶园游相结合等,游客也可以全面体会到茶文化的内涵。

2.2 城乡茶文化统筹互动

2.2.1 都市茶文化的带动作用

首先,提高茶叶资源知名度,为乡村茶文化旅游广而告之。通过举办茶文化节、茶文化学术研讨会、茶博览会、名茶评比会等来打造名优茶的名气。上海茶文化节自 1994年举办以来,吸引了来自国内 30个省市自治区、10多个国家的各界人士共 140万人参加了历届文化节的系列活动,达到了“扩大影响、积聚人气、提升形象、体现实效”的效果[5]。2002年上海国际茶文化节前夕,举行了“上海——新昌、上海——安吉茶乡旅游首发式“,上海市民纷纷报名参加茶乡旅游活动。茶文化节的开展为乡村茶文化旅游开辟了新的客源市场。

其次,复兴茶文化,激发人们对茶文化的旅游动机。都市中随处可见的茶艺馆、还有茶博物馆、甚至茶小说、茶戏剧都是普及茶文化的好方法,使得饮茶和品味茶文化成为都市人的生活方式。都市是文化发展的前沿阵地,代表了茶文化发展的最新形态。而都市又存在大量的潜在客源,如何通过都市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把这些潜在客源变成现实的乡村茶文化旅游者,使他们到茶乡去旅游,是都市茶文化发展的重要使命。

最后,改变农民的意识,增加他们开展乡村茶文化旅游的动机。通过都市茶文化旅游的蓬勃发展带来的效益特别是经济效益,刺激农民的意识:没有种茶的地方茶叶都火了,种茶的地方还能不行?促使他们认识到,文化不仅仅是都市人的特权,农村文化也有自身的特点,有适应农村生活需要的形式和内容。旅游也非都市的专利,农村照样可以搞旅游,在开展茶文化旅游上甚至更有优势。近年来都市茶艺馆风风火火的开展,使得很多小镇和农村派专人去大城市的茶艺馆学艺、充电。他们也意识到,没有文化的内涵,旅游的生命力不会长久。

2.2.2 乡村茶文化是茶文化旅游的源泉和归宿

乡村茶文化的发展丰富了茶文化旅游产品,满足了旅游的市场需求。茶叶资源是开展茶文化旅游的本源。这主要体现在乡村茶文化的看点上。乡村茶文化的生态性、民俗性使得茶文化旅游资源极具观赏性、参与性。茶园更是美的,而且不同地域的茶树其特征不一,美态各异,例如,云南的野生大茶树、江西婺源的生态茶园、浙江安吉的白茶园等等,就有着各领风骚的丰姿。至于各地民俗不同,由此衍生出来的不同茶俗,不同茶礼,不同茶点,则更是千姿百态,令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6];乡村茶文化更为旅游者提供了一个真正接触自然和理解自然的机会。比如采茶、炒茶,旅游者不仅零距离与吸天地之精华的茶树亲密接触,而且可以从中知晓采茶的技巧、炒茶的要领,从而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更可以亲自参与体会各地茶俗,体验中国茶文化的源远流长。

如果说都市茶文化让人们知道茶、了解茶,那么乡村茶文化真正让人们认识茶,体会茶。都市茶文化旅游只提供给人们了解茶的一个窗口,但它无法满足人们对茶文化的进一步探索,人们渴望走出都市来到茶的出产地以加深了解,透过都市茶文化的窗口真正走入茶的世界。这才是茶文化旅游者的真正目的。所以说茶文化旅游市场在城市,资源在乡村。这二者共同推动了茶文化旅游的发展。

图 1 茶文化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图

3 城乡茶文化的差异对茶文化旅游开发的启示

3.1 准确定位,打“乡村牌”

明确了乡村才是茶文化旅游的发生地之后,在对资源丰富的乡村茶文化旅游进行定位时,要抓住游客进一步探索茶文化的心理需求,突出乡村特色,同城市茶文化区别开来。可以根据这一特点,在风景优美、环境宜人的乡村尝试发展茶农旅馆,将农家茶园、茶作坊作为参与型的旅游项目。在一年四季的采茶季节中,让旅游者参与茶叶的采摘与制作,亲自体验与采茶姑娘一起采茶的生活,还可以把游客制作的茶叶卖给他们。

3.2 深挖内涵,打“特色牌”

茶文化本身是一种十分高雅的文化产品。作为旅游资源,游客消费的不是一种有形的实物产品,而是一种无形的艺术氛围和精神体验。所以文化内涵在茶文化旅游的开发上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突出本地区茶叶文化特色,事实上,每一种茶叶背后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不同地域也会形成不同的茶俗、茶艺,如盛产绿茶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可以突出绿茶对人的身体健康的益处。而云南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可以主打少数民族茶俗,茶礼。对于乌龙茶艺的发源地福建、台湾等地,可以把闻名的功夫茶艺作为特色招牌,吸引游客。

3.3 找准市场,打“形象牌”

都市茶文化打开了人们认识茶叶的窗口,扩大了茶文化旅游的客源市场,所以茶文化旅游的客源流应该是从城市到乡村。茶文化旅游的目标市场是城市中有文化有知识的爱茶人。而很多茶文化资源丰富的产茶地因为没有和城市茶文化互动,在城市中宣传自己,还停留在“藏在深闺无人识”的境地。像中国传统十大名茶之一信阳毛尖的产地河南信阳,随着信阳毛尖名气的日益没落,信阳的茶文化旅游几乎处于未开发状态。相比于浙江新昌、开化、诸暨等地,由于发展名优茶,在茶文化节亮相,并通过冠名活动、申请指定专用茶、与上海联合发展茶乡旅游等方式打响品牌知名度[7]。

3.4 循序渐进,打“大众牌”

都市茶文化的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茶、了解茶,所以如何确立茶的“国饮”地位是都市茶文化的重大使命。以杭州为例,满大街的茶馆就可以看出茶在杭州人生活中的重要性。19世纪中叶,杭州包括近郊在内,全市已有大小茶馆二百多家。有调查显示:杭州市民中有 48.15%的人平时非常喜欢喝茶,只有 9%的人平时不喝茶。通过在杭州市举办茶文化节、开茶节、迎春茶宴等等活动,提高杭州茶文化旅游的知名度。自 98年开始,中国国际茶博览交易会迄今已经在杭州成功举办了七届,对杭州市民和外地游客来说,这些活动无疑是让人大开眼界的机会,它本身就是旅游项目,而且又是强有力的旅游宣传方式[8]。可以说龙井现在成了继西湖之后杭州的又一张名片,从龙井茶乡到径山茶乡、天目青顶茶乡,杭州各茶乡旅游都红红火火。

通过城乡茶文化相互配合推动茶文化旅游发展,我们可以看到,植根于中国农业文明的茶文化,有旺盛的生命力和适应性。茶文化的博大精深、雅俗共赏使得它与旅游的结合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1]黄志根.中华茶文化[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

[2]沈海宝.上海都市茶文化的特征与发展[C].茶文化与 2010年上海世博会——2006年上海国际茶文化节学术论坛论文选编 .

[3]王薇.乡村生态旅游与中国茶文化——以云南民族地区为例[J].昆明大学学报,2005,(2)A.

[4]姚国坤,姜育发,陈佩珍.中国茶文化遗迹[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4.

[5]陈铭华.茶文化是促进文化交流、推动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J].茶报,2002,(4).

[6]刘清荣.乡村茶文化发展谫论[J].农业考古,2005,(5).

[7]张琳洁.现代茶文化现象研究[D].浙江大学,2004,(5).

[8]赵浪平.发展杭州茶文化旅游[J].中国茶叶,2005,(5):20-22.

On the Development of Tea Culture Tourism from the D ifference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Tea Culture

JIANGW ei-wei

(History Culture and Traveling Institute,Guangxi Normal Un iversity,Guilin,Guangxi541004,China)

In modern society,the appealing characteristics of tea culture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have developed into different cultural for ms.Elegant urban tea culture and secular rural tea culture not onlymeet different markets of tea culture tourism,but also coordinate and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The city tea culture open up the source market and the rural tea culture enrich the tourism resources,which jointly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tea culture tourism.Based on this,the article explores the internal dynamic mechanism of the development of tea culture touris m.

urban tea culture;rural tea culture;tea culture tourism

F590

A

1672-9021(2010)02-0066-05

姜卫卫 (1984-),女,河南信阳人,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旅游管理 2008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旅游文化。

2010-01-20

[责任编辑阳崇波 ]

猜你喜欢

都市茶文化旅游
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茶文化的“办案经”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别具特色的俄罗斯茶文化
穿越水上都市
威尼斯:水上都市
旅游
都市通勤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