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孔子》的大众文化传播策略

2010-12-20孙风华

新闻爱好者 2010年12期
关键词:大众文化孔子文化

孙风华

2010年史诗巨片《孔子》以2500个拷贝的特大规模投向市场,成为中国当代电影史、文化史上的一次标志性事件。因为电影题材的特殊性和文化意义上的重要性,自电影《孔子》开拍以来一直成为海内外媒体及公众注意力的焦点。

综合电影《孔子》公映以来各方面的情况,尤其是根据观众和专家的意见反馈,我们可以得知电影《孔子》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也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电影《孔子》获得这些成绩与其大众文化传播的成功运用直接相关(电影就是大众文化传播的一种重要媒介)。那么,电影《孔子》的大众文化传播运用了哪些有效策略呢?

中华文化的“形象代言人”与“华语梦之队”——电影《孔子》充分地发挥了孔子本人和主创团体的名人效应

电影《孔子》大众文化传播的成功,首先归功于电影《孔子》充分地发挥了孔子本人和主创团体的名人效应,借助了他们在国内外的显著知名度和影响力。

发挥孔子本人的名人效应。孔子是儒家文化的创始人,是中国文化一块坚不可摧的重要基石。导演胡玫曾经感叹:“2500年来,孔子是我们中华文化的象征,是中华文明的精髓,他是我们民族的英雄,所以能够把这个先贤立起来,会长我们中国人的志气。”片方也看到了孔子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以及大众对孔子教育思想的需求。孔子是中国人的文化圣贤,也成了中华文化的“形象代言人”和全球偶像。所以孔子也就成了适应电影《孔子》海内外大众文化传播宏伟而响亮的中国文化元素、一个强烈而持久的中国文化符号、中国最大腕的“文化英雄”,这也正是电影《孔子》所渴求的。

孔子的名人效应对于电影《孔子》在海内外的大众文化传播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国内不少观众带着孩子去看电影《孔子》,坦言是为了使全家了解孔子,补上传统文化课。导演胡玫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有些年轻人看过《孔子》之后马上跑回家去看书,有观者半夜发短信给她,说是“刚看了《史记》”,或“刚看了《东周列国志》”。“我特别高兴,给我们的国学带来一点引导和刺激,说明我还是做了一件很有益的事情。”10余名知名学者在北大观看了电影《孔子》后表示:虽然电影《孔子》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是它却让一般公众,尤其是年轻一代,甚至是华语世界乃至外国人有了一条比较通俗的“路径”来了解孔子,相信很多人会因为看这部电影而有了去了解孔子的动力。电影《孔子》开拍以来一直受到海外的持续关注,英国《独立报》、《卫报》、法新社、美联社等多家媒体持续报道了电影《孔子》的进展。电影《孔子》于2009年5月正式亮相法国戛纳,吸引了不少海外片商的注意,成为戛纳电影节交易部分最热门的中国影片之一,海外媒体和片商对《孔子》比我们想象中要熟悉得多。一位来自欧洲的片商表示,在西方人眼里,孔子是古老中国近乎神明的存在,不少人把他看成是东方的耶稣。在中西文化交汇碰撞的今天,人们解读的“孔子”已经不只是古代孔子,而是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发挥主创团体的名人效应。一流的演出和制作团队使电影《孔子》颇具魅力,除了著名导演胡玫,著名演员周润发、周迅等巨星的加盟,使电影《孔子》聚集了堪称“华语梦之队”的强大幕后阵容。在参与的制作团队中,有《功夫》及《霍元甲》制片人崔宝珠,有凭借《卧虎藏龙》获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摄影奖的摄影师鲍德熹,有凭《满城尽带黄金甲》而获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服装提名的服装设计师奚仲文,有《赤璧》的编剧陈汗,有我国电影音乐界获奖最多、获奖级别最高的音乐家赵季平配乐,再加上沉寂5年为唱《孔子》主题曲提前复出的歌坛天后王菲,等等。这一个个的业界顶尖人物汇集,本身就是一个耀眼的看点。有不少观众主要就是被这些巨星、名人所吸引而去电影院的。

片方为法国戛纳电影节首次曝光了5张剧照及一段2分钟预告片,这批大气磅礴具有文化感的影音资料一经亮相,立刻赢得了满堂喝彩。不少片商首先被周润发的单人孔子剧照所打动,其中一张是孔子斫简著书,蓦然回首,虽然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形象,却不见“苍老”,他的眼神展现出一种时光积淀的睿智。另一张孔子及其门徒的群像剧照,孔子神情淡泊而威严地伫立其中,众弟子环绕身侧,似在聆听教诲。这张剧照吸引了很多片商的驻足,有人甚至称这张剧照与西方世界著名油画《最后的晚餐》有异曲同工之妙,从而笑言“孔子是不是和耶稣相当”。影片出品人刘荣表示这次曝光的海报基本都是周润发的,考虑到了他的国际影响力。

“心怀敬畏之心”——电影《孔子》恰当地表达了对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和人物的审慎态度

《孔子》可以算是第一部能够向西方世界正面传递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中国式大片,也是历史文化题材和伟人传记题材的影片,因此,电影《孔子》对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和人物(尤其是“圣人”孔子)秉持什么样的态度是十分关键的问题,也是影响其大众文化传播效果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可喜的是,电影《孔子》恰当地表达了对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和人物的审慎态度——“心怀敬畏之心”,从而促进了电影《孔子》的大众文化传播。

通过剧组对影片《孔子》和孔子本人的敬畏心态直接反映出来。导演胡玫表示:2005年,媒体传出韩国宣称孔子祖上是韩国人,同时传出韩国、日本正准备投拍电影《孔子》的消息。胡玫感到了不安和急迫,“孔子这样伟大的文化象征人物,他的传记片应当由中国人自己来拍”。胡玫说它拍电影《孔子》不是“命题作文”,没有人强迫她,完全是因为她自己想拍。她确实是因为带着对孔子的热爱、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家的崇敬心情来创作这部片子的,从筹备、开拍到游走全国各地马不停蹄地宣传,她都是带着极大的热情的。《孔子》的总策划、大地传播董事长于品海表示:从第一天起,剧组就是怀着深刻的敬意拍这部电影的,先后开过6次专家座谈会,剧本改了30多稿,剪辑花了7个月时间。此外,影片本身的思想内容也表现了对于孔子的敬畏之心,尤其是表现了对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伟大精神的敬意。

多名知名学者在公映之前观看了电影《孔子》。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教授说:拍摄这类影片,能够对古代文化传统与人物抱着“温情与敬意”是最根本的原则,在这点上,《孔子》做到了。①“巴蜀鬼才”、著名戏剧家魏明伦认为:这个片子最大的意义是对“仁”的呈现和传承,虽然时下是一个娱乐大行其道的时代,但是优秀的艺术家在拍摄孔子这种极其重要的传统文化人物的时候,必须要心怀敬畏之心,《孔子》的主创人员做得不错。剧组人员对待历史文化传统和人物的这种深刻的敬意以及文化使命感、责任感(这两者往往是紧密相连的),经过一些专家学者的宣传介绍以后(以上陈来教授、戏剧家魏明伦的言论在电影《孔子》公映前后在网络媒体上广泛传播),为更多的社会大众所认识,起到了为电影《孔子》舆论宣传大造声势的作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社会大众对于电影《孔子》的好感,从而促进了电影《孔子》的大众文化传播。

通过剧组对影片“严肃的历史人物传记片”、“史诗性人物传记正剧”的整体定位间接反映出来。电影《孔子》被定位为“严肃的历史人物传记片”、“史诗性人物传记正剧”,正如陈来教授指出的那样:这部凝聚着电影界以及学者心血的影片认真演绎了这位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学者,没有陷入“戏说历史”的圈套,这一点着实难能可贵。其实这也是电影《孔子》对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和人物“心怀敬畏之心”的间接反映,也是整部影片坚持的基本风格。

面对世界孔子后裔联谊总会公开函中“此间大众媒体传闻剧情间有所谓‘孔子感情戏乃至三角恋戏云云,遂致国人哗然、四海耸动”、“要求诸君(指电影《孔子》剧组)对剧情传闻是否属实予以确认,并对吾等意见予以慎重考量”等质疑,电影《孔子》编剧组在中国儒学网进行“正式辟谣并郑重严肃声明”,指出:“《孔子》电影是一部严肃的历史人物传记片。本片剧本经过多位创作者30多稿的慎重创作,且经过国家有关文宣领导部门及国内学术、艺术机构多方面权威专家审核多次,方予批准通过拍摄。”“该片所反映的重大基本史事皆依据《史记》及《左传》等史料,有可信之历史出处。除必要及有益于人物塑造之艺术虚构,并无对孔子生平及历史之篡改、戏说或编造。绝无某些媒体所渲染炒作之戏说剧情。”“我们以巨资倾力拍摄的电影《孔子》,是一部意在弘扬华夏文明,普及国学思想,振兴中华传统文化,将孔子及其伟大思想远播四海的史诗性人物传记正剧。本片全体主创者抱持着以尊重历史为根本,以合理艺术发挥为手段的坚定态度。”此外,与此相配合,电影《孔子》编剧组还在网上发布《史诗电影〈孔子〉全部情节和对话的史料根据》,提出“欢迎观众根据电影情节,进行对比,从而一一检照”。例如电影序篇:“我老了,很久没有梦见周公了……”这段话是根据《论语·述而》:“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电影《孔子》编剧组的辟谣和声明对不利于电影《孔子》的一些社会舆论予以及时的反驳和澄清,确认了影片“严肃的历史人物传记片”、“史诗性人物传记正剧”的整体定位,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和说服力,并且通过网络传播的方式扩大了舆论影响力。此外,电影《孔子》中,无论是场景、服饰、道具还是发式等无不精准考究,都注意了点点滴滴的细节,表现得惟妙惟肖,可谓对2500多年前包括民俗礼仪在内的春秋文化下足了工夫,这也完全符合对影片的这种整体定位,并增强了这种整体定位的可信度。

“圣人孔子”与“功夫孔子”——电影《孔子》成功地实现了艺术品位追求和商业模式运用的有效契合

电影《孔子》成功地实现了艺术品位追求和商业模式运用的有效契合,努力使它成为一部形神兼备的高质量的影片,这种契合我们可以塑造和表现“圣人孔子”与“功夫孔子”这组形象为例加以说明。

影片在塑造“圣人孔子”中表现了对艺术品位的明确追求。电影《孔子》通过塑造和表现“圣人孔子”来追求和保证其高水平的艺术品位。1.影片《孔子》通过对孔子思想和儒家传统精神的深入挖掘、历史追寻以及现代审视和世界观照,以高超的艺术手法为我们展示了在恢弘大气的春秋乱世中孔子跌宕起伏的人生,塑造了一个“圣人孔子”的形象,体现了他的人格理想,彰显了儒家精神的历史价值,突出了精神高度和道德情怀。2.影片《孔子》在一些场景中把《论语》的重要思想穿插进来,使“圣人孔子”思想通过故事来展现,让观众看到了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让我们了解了为什么“圣人孔子”对后世产生这么大的影响,为什么是他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与灵魂。与同期上映的美国大片《阿凡达》比较,电影《孔子》蕴涵的中国文化显得深邃、大气、厚重。3.影片《孔子》多处情节细腻生动、感人至深。如妻女温情相侍,雨夜出走鲁国,为爱徒颜回暖尸等片段。这其中,周润发的表演功底功不可没。他用恰如其分的眼神和姿势,把一个“仁者爱人”的孔夫子表现得淋漓尽致。

影片在塑造“功夫孔子”中表现了对商业模式的成功运用。电影是高度商业化的产业,而商业化紧密地连接着大众化。因此,电影若要广泛传播、深入人心,成功地实现商业化是很重要的条件,电影《孔子》在这方面也有比较出色的表现。1.电影《孔子》以壮观宏阔的场面和苍凉惨烈的景象再现了春秋“四大战役”,让中国乃至世界观众享受到冷兵器时代华丽写实的视听震撼。电影《孔子》在内容上突出孔子人生的传奇性、戏剧性,使之扣人心弦、引人入胜。2.预告片中展示了浩壮的“堕三都”、凶险的夹谷会盟、惨烈的齐鲁大战的一幕。表现了孔子弯弓引箭及随身佩剑的威武形象,片方在海外市场是将片名改为《孔子之决战春秋》,着力宣传“功夫孔子”,主打史诗战争路线。3.影片虽然表现了“功夫孔子”的一面,但注意到孔子的魅力主要来自他的人格和思想。影片既靠近商业,又拿捏好了分寸。

总之,“圣人孔子”与“功夫孔子”这两个形象在电影《孔子》中不是相互割裂或只是简单拼凑的,而是相辅相成的、相得益彰的,这样有效地促进了电影《孔子》的大众文化传播。

影片《孔子》是以特大规模的现代电影表现手法来阐释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大师的一种尝试。这种尝试意义非同寻常,因为中国古代有很多在世界文化史上有卓越贡献的文化大师,除孔子外,还有庄子、屈原、司马迁、朱熹等,将来也有可能以这种形式进行“影视”的释读。在这方面,我们对影片《孔子》大众文化传播的探讨还是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的。

注释:

①《电影〈孔子〉:凭什么“观众看完不后悔”——汤一介、张颐武、孔庆东、陈来、彭吉象等学者各有点评》,《光明日报》,2010-01-28。

(作者单位: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新闻传播系)

编校:董方晓

猜你喜欢

大众文化孔子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谁远谁近?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气排球的大众文化属性探析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