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能力体系的动态演化分析

2010-12-20炎,王涛,任

华东经济管理 2010年11期
关键词:动态体系能力

邹 炎,王 涛,任 荣

(1.北京市首开鸿诚实业有限公司,北京 100009;2.中国社会科学院 工经所,北京 100836;3.山东大学 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管理论坛

企业能力体系的动态演化分析

邹 炎1,王 涛2,任 荣3

(1.北京市首开鸿诚实业有限公司,北京 100009;2.中国社会科学院 工经所,北京 100836;3.山东大学 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企业能力是现代企业理论研究中的重要关注点。在以往的研究中更多的是关注单个能力及其对企业的影响,很少关注到企业整体的能力体系。文章通过对制造企业能力体系的分析,探讨其中的动态特性,提出其本质在于能力的演化。并进一步指出企业在发展中应突破能力惯性来构建适应企业发展特征的能力体系,才能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

制造企业;能力体系;全球价值链;演化;惯性

一、引 言

20世纪末的产业转移过程中,中国通过吸引外资、技术引进等方式加速了制造企业发展而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加工制造基地。经过十余年的快速增长后,现在很多地方的制造企业开始陷入发展困境,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在以往的发展中企业更多地强调资源获取和市场占有,而忽略了能力的重要性。随着以初级资源为基础的比较优势开始逐渐丧失,这就导致在未来发展中陷入“转型危机”中。

现在企业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是如何发展企业能力,进而使资源以一种新的形态来成为竞争优势源泉 (Henderson&Cockburn,1994)[1]。然而在以往的研究中,大部分都是针对特定的能力来进行分析,虽然也有部分研究开始讨论企业内部的能力体系,但是很少从动态角度来探讨能力体系的演化及能力间的关系,这就导致还是未能对企业能力实现更深层次的认知。为了弥补以往研究中的这种缺失,本文基于企业能力体系的分析,从制造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升级的视角来探讨企业能力体系的动态演化。同时,也希望能帮助企业更深刻认知企业能力及指导企业实践中的能力体系构建活动。

二、相关文献回顾

现在的大部分学者已经接受能力作为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虽然对于能力理论作了大量研究,但是在能力概念的界定上仍然未能达成共识。部分学者从对企业资源加工的功能角度来界定,认为企业能力是对企业资源产生作用的能力(Amit&Schoemaker,1993;Teece et al.,1997;Helfat et al.,2007)[2-4]。然而在这些研究中,分别使用 Ability,Capacity等多个术语来界定能力 (Capability),这就导致同义反复的问题。Zollo&W inter(2002)认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因为,“虽然在以往对能力理论作了大量研究,但是仍然没有弄清能力的本源 (Origin),还需要对此有更好地认识”[5]。对于能力的本源,Selznick(1957),Grant(1996)和 Kusunoki et al.,(1998)均指出,能力来自于知识的动态交互作用,是一种知识的集合[6-8]。综合以往的研究,我们认为对于能力的界定必须同时考虑本源和功能两个方面,因此,本文认为能力是指在动态环境中,企业为实现其战略目标,在对资源进行加工的价值创造活动中所必需的知识集合。

企业是一个在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有机体,而构成该有机体的基础是企业内部长期积累的能力(W inter,2000;刘刚,2005)[9-10]。企业需要因外界环境而变(Prahalad&Hamel,1990)[11],因而,能力必须具有一定的弹性来实现应对性变化。这也导致不少学者开始引入演化思想来分析企业能力。演化通常用来针对一个组织、体系的稳定性和变化性,连续性和非连续性进行解释和说明。Nelson&W inter(1982)基于 Schumpeter的破坏性创新和 Simon的有限理性,通过借鉴达尔文进化论—自然选择的基本思想发展出经济演化理论[12]。Ziman(2000)针对个体对外部环境适应的角度,指出演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为适应外部环境变化而自然发生的[13]。而 W itt(2001)则强调演化来自于个体内部的自我变化,提出演化是指所考察的系统沿时间轨迹的一个自我变化过程[14]。企业作为一个不断变化的有机体 (韩福荣、徐艳梅,2002)[15],演化的作用则是使企业在变化的外界环境中产生的一种具有自我防御的目的性行为,其本质在于组织通过吐故纳新,根据内外部因素来对组成组织的特质组合进行优化,使组织能够适应发展需要。

在传统的战略管理研究中更多地是关注组织对环境的适应性,认为企业能够随着环境变化而调整自己的战略和能力(Henderson&Mitchell,1997)[16]。Teece et al.,(1997)也认为,能力的本质是在嵌入一个组织的过程中,企业能够在任何时间点发展竞争优势,并在其演化路径中形成显著的企业资产[3]。然而对于企业来说,很可能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具有竞争优势,但很难具有持续竞争优势,因为竞争优势存在于动态的环境中,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能持续地改变其能力,否则就会被市场所淘汰 (Foil,2001)[17]。在动态的机会和环境中,要实现能力对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也要求其能在动态环境中实现自我更新发展。这就需要企业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充分利用可能存在的内外部资源来形成能力集合,从而获得竞争优势。这种资源与能力的融合,可以使竞争对手很难模仿或者模仿成本很高,进而获得持久竞争优势 (Day,1994)[18]。企业在任何时候都被看作拥有各式各样的能力、程序和决策规则,它们决定在外在情况既定时企业做什么(Nelson&W inter,1982)[12]。在每个发展阶段的末期,企业期望能够形成一个新的、合适的能力来实现收益,每个阶段的竞争优势的延续最终形成了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

三、企业的能力体系分析

现在企业能力理论已经提出,企业可以看作是一个能力体系,它是由一系列具有关联关系的能力所构成。Nelson&W inter(1982)将能力看成企业的一系列惯例的组合,惯例是可分解,因而,能力也存在细分[12]。W inter(2002)提出“零级”的概念来表达能力层次中的基础能力,并认为在对于能力的研究中必须注意到能力的层次性问题,同时还应该更多地强调层次中的动态性和梯度性[19]。国内学者刘晔(2007)也指出,“能力本身是一个抽象的复杂理论概念,为了实践中能更加清晰的界定和运用能力理论,有必要对企业能力结构层次进行进一步的探索研究,以增加能力理论的实践价值”[20]。能力层次系统中每一种能力都不是孤立的,它要受到能力间相互作用的制约 (互补、增强、削弱)。因此,在企业能力层次系统中必须注重研究各企业能力之间的关系(崔婷 ,2006)[21]。

在已有的关于能力层次的研究中,其中较为典型的有,Chandler(1990)的战略能力和功能能力[22];Collis(1994)的开展基本职能活动能力,动态提升各项业务活动能力,认知和开发自己潜能能力[23];Henderson&Cockburn(1994)的要素能力和构架能力[1];W inter(2000)的运营能力和动态能力[9]。然而能力之间又是存在交互作用,例如,战略能力可以作用于功能能力 (Lenz,1980)[24];“动态能力并不直接影响企业产出,而是通过运营能力间接影响绩效”(Helfat&Peteraf,2003)[25]。虽然学者们对企业内的能力体系作了深入的思考,并提出了不同的能力层次结构划分,但是总体而言可以看出基本上都是围绕着“不变、变和如何变”的思想。因此,在对企业能力体系的分析中必须考虑两个核心方面:一、由于能力内部知识集合的结构、知识特性等方面的差异必然会导致能力间的差异,所以能力体系在横向上具有层次性;二、企业目标导向的差异也会导致对能力需求的不同,这就导致能力体系在纵向上具有动态性。横向关系既可能是能力之间的交互作用关系,也可能是其间的互补关系;纵向关系则是由于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定位、导向的差异而导致部分能力可能存在于整个发展过程,而部分能力仅可能仅存在于某个特定阶段,这又会表现为能力的替代关系。基于此种思考,在此我们将能力体系中的能力分为基础能力、功能能力和演化能力三种类型。

(一)基础能力

基础能力是指企业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为了实现正常运营所需的基本支撑能力。能力是通过对可控资源实现加工利用来进行价值创造的 (Helfat et al.,2007)[4],而企业的可控资源主要包括人力资源、资金、技术和信息四类,因此,根据基础能力对企业内资源要素加工类型的不同,可以细分为人力资源管理能力、财务能力、组织能力和学习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能力是为企业提供合适的人力资源供给;财务能力是施加于财务可控资源的作用力,使企业维持正常的现金流;组织能力是通过企业内部分工来实现协调整合;学习能力是获取知识,并对其进行初步处理来形成新的组织技能和知识。这些子能力综合形成了企业的基础能力,进而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营活动 (图 1)。

图1 企业基础能力

(二)功能能力

从外部探讨企业的整体活动,可以看到其在更宏观的环境中扮演着某个或几个特定的基本功能活动,例如,生产、销售、流通等,因此,本文使用功能能力来对此进行归纳性表征。功能能力是企业为了实现其外部战略目标所必需的能力,它是基于特定任务或活动而形成的针对具体职能领域的专业性知识集合。功能能力可以细分为生产能力、研发能力和价值实现能力 (Meyer et al.,1997)[26]。生产能力是强调有效地将研发成果转化成最终产品来实现产品供给;研发能力是企业运用创新资源获取生产效率突破性提高来进行新知识创造;价值实现能力则是通过有效地协调、配置、获取、整合和发展各种资源来主导产业链活动,最终实现相应的产品或服务的价值。而这些能力间又会因为知识存量上存在结构性差距而形成纵向梯度,它是由于能力内部知识的不断积累和创新而造成的。

(三)演化能力

演化能力是一种动态能力,是一种可以改变能力的能力。随着企业的发展,其主导业务活动会不断地发生更替,这就需要不断地调整其功能能力来满足企业的动态需求。演化能力能让企业在现有的环境下进行创新活动,从而完成新能力的构建活动 (Luo,2002)[27]。尤其是当经营环境发生巨变或市场处于完全竞争状态 (竞争对手接近于同质)时,就会导致原有能力内部的知识集合可能无法满足需要,此时企业必须突破常规完成自我转变发展来实现与外部环境间的一致性动态变化。因而,演化能力主要是强调企业如何进行能力调整来实现企业能力更替,进而满足能力需求的动态变化。

四、企业成长中的能力体系演化

在以往的研究中,能力体系的动态演化大多是局限在企业边界范围内来分析能力,这就导致研究会被压缩在一个有限的时空范围内进行,而很难对企业能力体系的动态演化获得更深刻的认知。为了使这种能力体系的调整活动得到更清晰的展示,一个很好的分析思路就是拓展研究范围,突破企业边界将视角扩大到企业外部活动的时空范围。基于此考虑,本研究根据 Gereffi(1999)[28]和 Gereffi et al.,(2003)[29]和Meyer et al.,(1997)[26]的相关研究,利用全球价值链活动中的企业能力体系的动态变化来反映能力演变。价值链最开始来自于 Porter(1985)关于企业竞争优势的思考[30],随着理论研究的逐渐拓展和深入,现在的价值链分析中已经突破了企业边界而拓展到全球范围中。在全球价值链中,每个企业都是链条中的一个结点,因而,企业会表现在一种特定的外部特征,例如,OEM、ODM和 OBM三种基本类型。而每种类型的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表征功能不同也就要求每个企业都会依据其特定的功能能力来占据价值链中的特定节点 (图 2)。从更广的意义上来说,此时的功能能力可以看作是价值链中某些特定节点的特殊的技术和产品的知识集合(Das&Nagendra,1993)[31]。

图2 全球价值链中的企业能力体系动态演化

(一)OEM阶段企业能力体系

OEM企业的主要活动为代工制造,在产业链中从事产品的生产活动,因而,其外部功能能力表现为生产能力。企业通过对内进行资源调整,对外进行资源搜寻 (Nelson&W inter,1982)[12],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弥补现存资源的不足。在企业运营的过程中对内部人力资源和生产资料进行合理有效配置,同时在生产活动中控制产品质量,进而通过累积学习形成在生产中的加工制造、生产流程管理、成本控制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因而,OEM阶段企业能力体系是由生产能力居于主导的,它会同基础能力和演化能力共同构成的综合能力体系。

(二)ODM阶段企业能力体系

ODM企业通过创新活动形成具有知识产权的新资源来实现产业链中的 R&D供给,因此,企业的外部功能能力表现为研发能力。企业是通过对现存内部资源的分析、整合、加工和外部资源的获取来进行有效地处理和融合,使其能够同原有基础实现协调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技术和知识。这种新知识必须能够满足两个条件,否则无法形成竞争优势。一是必须能够转换成具有经济效益的产品 (Langlois,1994)[32];二是成为企业专属,并为市场所接受。企业一旦发展到ODM阶段,就必须开始实行战略导向转移,合理地调整财务资源配置,加大对研发活动的投入和支持,加强企业智力资本积累,扩充研发人员队伍等,形成由基础能力支撑的知识创造综合能力。因而,ODM阶段企业能力体系是由研发能力居于主导的,连同基础能力和演化能力共同构成的综合能力体系。

(三)OBM阶段企业能力体系

OBM企业作为是一个产业的领导企业需要加强同其他企业之间的业务联系和合作来共同解决在运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规划、设计和整合产业的价值创造活动,因此,OBM企业的外部功能能力是价值实现能力。企业会对产业链中的资源进行重新配置来探索还没有开发的潜在新资源来完成创新活动 (Kogut&Zander,1992;Dyer&Singh,1998)[33-34]。同时,作为领导企业还需要负责为整个产业寻找新的价值增长点。因而,OBM阶段企业能力体系是由价值实现能力居于主导的,连同基础能力和演化能力共同构成的综合能力体系。

如果从能力体系的动态演化角度来看,企业功能能力的差异性,即企业的能力梯度又会导致最后企业所获得附加值的差异。在获得更多附加值的刺激下和激烈竞争的压迫下,企业开始出现升级活动,而这种活动有需要得到其内部相应的主导功能能力的支撑。当企业处于 OE M发展阶段时,其内部的生产能力居于主导,而到了 ODM阶段,其内部的研发能力则会居于主导地位。虽然我们试图去使能力体系的动态演化更明晰而将特定的阶段的功能能力进行特定指代,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企业在升级发展后一定抛弃原有的支撑能力,它主要由企业业务活动及能力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来共同决定。此外,为了保持企业发展的稳定,其基础能力的属性并不会发生质变,只是会通过不断的量变来增强。某种程度上来说,企业成长可以看作是在企业能力体系的动态演化支撑下的发展过程。

然而在外部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时,由于路径依赖的自我强化作用往往使企业难以发展新的企业能力而陷入 “能力惯性”中。由于以前所投入的沉没成本、专用资产等,会导致企业在对能力调整上采取保守的态度而很少采用变革的方式。这就要求企业能够克服能力惯性的作用,通过变革的方式发展新的能力对原来能力进行替代,例如,在企业中引入“构架性创新”(Architectural innovation)使能力能实现自主演化来形成新的能力体系以支撑企业发展。同时,也需要认识到虽然企业可以从以前的经验中得到发展启示,但是绝不是盲从于以前的经验,否则只会陷入到路径依赖的陷阱中。Ahuja&Lampert(2001)的研究就指出了在企业发展中可能存在三种陷阱:熟悉性陷阱、成熟性陷阱和接近性陷阱。熟悉性陷阱来自于过分的强调提炼和提升现有的知识,通过阻碍企业探索外部知识源,从而限制了企业的认知;成熟性陷阱来自于企业对可靠性和可预测的结果的需求,主要是限制了企业进行知识探索的活动;接近性陷阱则反映了企业所采取的知识探索接近现有知识,而排除可能存在的根本性变革[35]。

五、结束语

任何一种单独的能力对企业的支持和贡献程度都是有限的,因而,很难能保证企业获得持久竞争优势。对企业而言必须能够形成一个合理有效的能力体系来企业发展,但这种能力体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要根据企业需求来进行适当地调整。企业发展的现实条件是企业会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原有发展阶段的能力体系可能很难继续支持企业的未来发展,甚至会成为未来发展的阻碍。为了未来的生存和发展,企业必须不断地学习、积累和进化来实现能力体系更新。在战略发展目标的指导下,企业需要构建新的能力来替代不适合未来发展的能力,进而完成对原有的能力体系结构的重组,并以新的能力体系来支撑发展而获得持久竞争优势。虽然本文基于现有理论对企业能力进行了相关分析,但还是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本文仅进行了能力体系的框架分析,而对演化能力如何作用于功能能力并来使其发生动态转化的内在机理并没有进行讨论。此外,本文只是针对制造企业来进行分析,而对于非制造企业的能力体系构成又是如何?则也是在未来研究活动中需要思考的一个方向。

[1]Henderson R,Cockburn I.Measuring competence?Exploring fir m effects in pharmaceutical research[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4,15:63-84.

[2]Amit R,Schoemaker P J H. Strategic assets and organizational rent[J].StrategicManagement Journal,1993,14:33-46.

[3]Teece D,Pisano G,Shuen A.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7):509-533.

[4]Helfat C.Relational capabilities:drivers and implications.In Dynamic Capabilities:Strategic Change in Organizations[M].Blackwell:Oxford,UK,2007:65-80.

[5]ZolloM,W inter S G.Deliberate learning and the evolution of dynamic capabilities[J].Organization Science,2002,13(3):339-351.

[6]Selznick P.Leadership in Administration:A BriefOverview of Themes and Contributions[M].Harper and Row,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7.

[7]Grant R M. Prospering in dynamically-competitive environments:organizational capability as knowledge integration[J].Organization Science,1996,7:375-387.

[8]Kusunoki K,Nonaka I,Nagata A.Organizational Capabilities in Product Development of Japanese Fir ms:A Conceptual Framework and Empirical Findings[J].Organization Science,1998,9(6):699-718.

[9]W inter S G. The satisficing principle in capability learning[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0,21(10):981-996.

[10]刘刚.企业的异质性假设——对企业本质和行为的演化经济学解释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1]Prahalad C,Hamel G.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 (5/6):79-91.

[12]Nelson R R,W inter S G.An evolutionary theory of economic change[M].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1982.

[13]Ziman J.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s an Evolutionary Proces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14]W ittU.Evolutionary Economics:An Interpretative Survey[M]. In:Dopfer,Evolutionary Economics;Program and Scope,KluwerAcademic Publishers,2001.

[15]韩福荣,徐艳梅.企业仿生学 [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

[16]Henderson R,Mitchell W. The Interactions of Organizational and Competitive Influences on Strategy and Performance[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1997,18:5-14.

[17]FoilM.Revisiting an identity-based view of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 [J].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1,6:691-699.

[18]Day G S.Continuous learning AboutMarkets[J].CaliforniaManagement Review,1994,36(9):9-31.

[19]W inter S G.Understanding Dynamic Capabilities[M].A Working Paper of the Reginald H.Jones Center,The Wharton School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2002.

[20]刘晔.人力资本对企业能力作用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7.

[21]崔婷.企业能力系统涌现机理及层次演进研究 [D].天津:天津大学,2006.

[22]ChandlerA D.Scale and scope:the dynamics of industrial capitalis m[M].Cambridge,Mass MA:Belknap Press,1990.

[23]CollisD J.Research note:How valuable are organizational capabilitie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4,15:143-152.

[24]Lenz R T. Strategic capability:a concept and framework for analysi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0,5(2):225-234.

[25]Helfat C E,Peteraf M A.The dynamic resource-based view:capability life cycle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3,24:997-1010.

[26]Meyer M,Tertzakian H P,Lehnerd A R.Metrics for managing Product development in the contextof the Product famil[J].Management Science,1997,43:88-111.

[27]Luo Yadong.Capability exploitation and building in a foreign market: implications for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J].Organization Science,2002,13 (1):48-63.

[28]Gereffi G.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in the Apparel Commodity Chain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9,48:37-70.

[29]Gereffi G,Humphrey J,Sturgeon T.The Governance of GlobalValue Chains:An Analytic Framework[EB/OL].http://www.ids.ac.uk/globalvaluechains/.2003.

[30]PorterM E.Competitive advantage:creating and sustaining superior performance[M].New York:Free Press,1985.

[31]Das S K,Nagendra P. Investigations into the impact of flexibility on manufacturing performan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1993,31(10):2337-2354.

[32]Langlois R N.Cognition and Capabilities:Opportunities Seized andMissed in the History of the Computer Industry[M].New York: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1994.

[33]Kogut B,Zander U.Knowledge of the fir m,combinative capabilities,and the Replication of Technology[J].Organization Science,1992,3:383-397.

[34]DyerJ H,Singh H.The relational view:cooperative strategy and source of inter-organiz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8,23(4):660-679.

[35]Ahuja G,Lampert C. Entrepreneurship in the large corporation:A longitudinal study of how established firms create breakthrough invention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1,22:521-544.

An Analysis on Dynam ic Evolution of the Firm's Capabilities System

ZOU Yan1,WANG Tao2,REN Rong3
(1.CapitalDevelopm ent Hongcheng LTD,Beijing100009,China;2.Institute of Industrial Econom ics,CASS,Beijing100836,China;3.School of M anagement,Shandong University,Jinan250100,China)

The research of firm capability isone of key research fields inmodern theory of the firm.Mostof prior researches pay attention to single capability and its affecton firm,few researches focuson fir m'swhole capabilities’system.Manufacture firm's capabilities system and its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are analyzed in this paper.The nature of dynamic capabilities’system is the evolution of fir m's capabilities.Firms have to overcome capabilities’inertia to build new dynamical capabilities’systems,which supports firm's sustain development.

manufacture firm;capabilities’system;global value chain;evolution;inertia

F270

A

1007—5097(2010)11—0095—04

10.3969/j.issn.1007-5097.2010.11.022

2010—02—15

邹 炎 (1968—),男,湖南攸县人,博士,研究方向:企业并购,创新战略;

王 涛 (1980—),男,山西阳城人,博士,博士后,研究方向:企业能力,技术创新,组织理论;

任 荣 (1979—),女,山西临汾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创新战略,企业能力,国际商务。

[责任编辑:程 靖 ]

猜你喜欢

动态体系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国内动态
国内动态
国内动态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动态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