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珍藏的黄埔四期同学录

2010-11-27单补生

黄埔 2010年2期
关键词:同学录通告黄埔军校

■ 单补生

(作者为黄埔后代)

本期同学录筹备委员暨指导员合影

民国时期同学录盛行,学校举行毕业每循例为同学录之刊,详其姓氏里居,联络感情,以志不忘。则黄埔同学录者,不啻为黄埔精神之所寄托,而亦为黄埔同学团结力量之写真。

黄埔同学录的编纂,在军校中无论是校方还是学生个人,都是十分重视的一件大事。对校长蒋中正来说,这是拉拢军校生,巩固黄埔系的一个好方法;对大部分军校生个人而言,同学录就人之常情中,它的确能加强同学之间的友谊。更有先期同学已当权,其姓名附于同学录之上,实也使有些学生走出校门后附势而上,因而在国民党军队中有相当大的用处。

笔者幸得一本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四期同学录(黄埔四期同学录),这是民国十五年(1926)由黄埔军校政治部编辑出版,纸本16开,计五百二十余页,铜版印刷,印数3000册,由广州启明公司承印。此同学录历经沧桑,封面、版权页已无,偶有短缺页,但录中照片、字迹清晰,保存较为完好,是研究黄埔军校史的重要文献。

一、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四期简介

1925年7月至1926年1月,全国各地和邻近国家的革命青年陆续来粤应试,报考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四期,先后经九次考试分七批入校,初为入伍生。由于报考本期被取录的人数众多,故将之编为入伍生一﹑二﹑三团,设入伍生部专职管理。经入伍生升学考核转为学生,共编为步科第一﹑二团(每团辖九连)1667人,炮科大队(辖二队)135人﹑工科大队(辖工兵﹑通信二队)131人﹑经理大队(辖二队)198人﹑政治大队(辖三队)500余人。于1926年3月1日举行隆重的开学典礼。学习科目分步﹑炮﹑工﹑政治和经理五科,同年10月毕业。学生人数2654人(含军官政治研究班等)。

本期校名从原称陆军军官学校,易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通称黄埔军校)。在校期间正是军校开始第二次东征和北伐之时,入伍生之勤务最多。入学伊始,就接受驻守惠州﹑卫戍广州、警戒虎门、监视各兵舰和看守“廖案”要犯等任务。迄至1926年3月军校扩大改组后,学生的政治与军事学习课程日臻于正规,投身社会工农运动和政治宣传的实践也极为频繁。在7月北伐誓师前后,本期学生就相继派入国民革命军的八个军内担任连长﹑连党代表﹑排长﹑班长或战斗骨干等基层领导职务。成绩优秀的学生,指定调入北伐军总司令部和直属的警卫团﹑补充团等部队服务。在北伐战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时,也证明了本期军事训练和政治素质已达到高水准。

二、黄埔四期同学录筹备委员会和同学录印刷情况

编纂同学录,是一件相当繁杂的工作。首先要在黄埔军校政治部指导下,组成本期同学录筹备委员会,委员由各科同学推举,各科指导员为当然委员,共计25人,然后分成若干组进行编纂工作,如:设计组、摄影组、排版组、校对组、总务组、文书组、事务组、出纳组等。

编纂黄埔四期同学录大致包括以下内容:一是照片、图片类。有党旗、国旗、校旗、国民党要人照片、军校教职员照片和本期各科学生的照片,以及校景、军事训练、学习生活等图片。二是文字类。有校训、校歌、守则、训词、军政要人题词、录序、本期教职员、同学通讯录和先期同学的姓名及籍贯等内容。

黄埔四期同学录的编纂启始,得到训练部严重主任的大力支持,而后又得到教育长邓演达的具体指导,他替委员会做预算经费,就前三期编印同学录的情况向委员们提示许多工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至编纂后期,筹备委员会改名为办事处,只留常务委员几人办公,进行收尾工作。

1927年5月28日,汉口民国日报刊登了一则由“黄埔第四期同学录办事处”廖朴、王昌楚等人具名发布的通告,对同学录印制情况和未能及时分发给同学们的原因做了详细介绍。通告说,“本期同学录,在启明公司印制”,“印刷费一万四千三百元(系三千本计算),分四期由该公司向学校经理部领取”。通告重点说明了由于承印的启明公司违约,迟迟不交书,委员们已诉诸司法解决。经诉讼办理数月后,才收到二千余本,全部存放在广州校部。而廖、王等人因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事变,已离开广东到了武汉,对同学录的后续事情无法办理,特请同学们谅解并出主意想办法了结。这则通告是笔者所看到的有关第四期同学录最后的文献资料。

“黄埔四期同学录”蕴蓄着不尽的同窗情谊,它亦是两千多名黄埔师生在历史瞬间中的清晰留影。它能侥幸在民间遗存下来,保留至今,已成为见证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一件珍贵历史文物。●

猜你喜欢

同学录通告黄埔军校
2021年国家级检验检测机构能力验证结果的通告
国家药监局关于7批次药品不符合规定的通告
1926年3月24日,李济深前来黄埔军校参观
浅谈黄埔军校卫生与营养
黄埔军校分校概览
同学录,你让我如何是好?
取消航行通告(NOTAMC)在航行通告(NOTAM)中的应用
当纠结症遇上漂亮同学录
我不该乱猜疑
同学录(外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