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国人物画的传承与创新

2010-11-25周玲子

文艺论坛 2010年3期
关键词:人物画中国画画家

■ 周玲子

2009年10月23日,第十一届全国美术国画作品展在上海展览中心隆重开幕,参展作品形式多样,风格多元,题材广泛,技法丰富,反映出了当代国画家们的艺术创作面貌。其中展出的中国人物画作品,其题材涉及当代社会和百姓生活等多个方面,一方面展示出了作家个人的审美理想,另一方面紧跟时代步伐,产生了强大的正面社会效应。社会的发展、生活的变迁、审美理想的不断更迭促进了人物画艺术语言的更新和艺术技巧的丰富。但是,在肯定这种开拓创新精神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坚守古老的艺术传承,保持民族艺术的独特性。

画家应该如何既把握时代面貌,又坚守传统精神,并且进一步吸收和借鉴国外独特的艺术技巧,丰富中国人物画的表现力,这是目前摆在每一个画家面前的现实问题。只有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了,中国人物画才能更好地表现现代人的精神风范和时代特征。这是一场多方面的微妙角力,具体应该如何操作仍然有待讨论和实践。不过,无论如何,“继承应该是在中国的人文精神上,中国的民族精神上,中国的绘画艺术的独具特色的表现手法和理念、思维、画理研究基础上去鉴别民族艺术的优劣,得其真谛,才能做到中国民族艺术所在。”①所以,我们有必要梳理一下中国人物画发展的脉络。

一、中国人物画的发展脉络

中国画中的人物画历史悠久,蕴涵深厚,对于学画之人应先了解前人画法之技巧和熟悉其中之规律。掌握前人之法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今天卓有成就的画家大都师承古画之技巧,融现代之精神。认真分析和研究前人画法,才有可能得中华艺术和文化的真谛,整体上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要知、要晓、要通中国绘画传统,对其进行研究消化,才能再创新。

中国的人物画,自周代就已经萌芽。发展到汉代,人物画线描技法已经颇为讲究。但是,真正使人物画自成一派,却是魏晋时期的事情。中国人物画至魏晋时期日显成熟,如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烈女图》,杨子华的《北齐校书图》,萧绎的《职贡图》,不仅技法高超,题材也大为扩展。由于士大夫画家的介入,人物品藻的兴盛,人物画的描写能力被大大提高,肖像画在这一时期非常发达,既有传统题材,也有取材于文学作品的题材。东晋大画家顾恺之是这一时期人物画的代表人物,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人物画艺术进入精细成熟阶段。顾恺之使这一时期的人物画不再留于表面形式,开始注意精神的内在表现。画家对生活的认识和艺术表现上跨入了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新高度。例如顾恺之的《洛神赋图》画卷,以神为主导,着力于传达作者主观对外在物象的独特感受,以形写神,借物咏怀,抒发了作者的情感和理想,堪称一代精品。

隋唐人物画在继承的基础上也有较大的拓展和进步,无论从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都有创新,人物画出现全面兴盛的局面。隋代虽仅有30多年,但绘画上成就显著,自南北朝涌现的描绘贵族人物肖像和生活风俗的绘画此时继续发展。初唐延续和发展了隋代风格,其中的代表人物有阎立本、吴道子、张萱、周昉等。阎立本的《步辇图》,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色彩丰富,典雅富丽,构图注意远近高低,错落有致,勾线劲细,强调对人物心理刻画,人物外形更具有形式美感,艺术成就卓越。中晚唐,人物画形成沉郁、深刻委婉抒情的美学特征。到了五代,仕宦地主成为社会主流,于是表现文人生活的题材和体现文人情趣的作品越来越多。五代时期的人物画地域风格特征突出,南唐以画院画家为主,对人物内心情感的探索更为深入,如周文矩、顾闳中等人,其作品以贵族生活为题材,人物形象以及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种恍惚迷离的心绪和含蓄阴柔的美。

进入宋代,对世俗生活的兴趣成为此时人物画的一大特色。这一时期人物画在造型和空间处理上已完全成熟,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堪称不朽佳作,其真切地反映出了这个时代人物生活和社会形态,是这一时期最耀眼的画作。宋代人物画表现题材更为广泛,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与深度得到进一步拓展,既有政治性的绘画,也有宗教画、风俗画、人马画,另外文人画也异军突起,如梁楷、李公麟等以文人的身份在绘画上博取众长,影响深远。

元代由于社会动荡,除了赵孟頫在人、马画题材具有较高成就外,人物画家较少。此时的绘画题材也较狭窄,主要描绘古代高士以及文学作品等内容,很少表现社会生活。明代人物画家以唐寅、仇英等为代表,在仕女画方面较有特色,代表了那一时期人们的精神面貌。到明晚期,陈洪绶和曾鲸的人物画则体现出中国画由古代向近代转型的特点,如表现性与象征性、人物造型的语言性,凸显近代艺术的标志。

清代我国与西方国家交流频繁,许多方面开始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西方的传教士带来新的透视法和油画的技巧,给人物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代。尤其是近现代由徐悲鸿将西方的素描引入到中国人物画的表现当中来,使中国人物画更具表现力。人物画从此不仅仅由传统中启迪智慧从现实生活中搜集素材,同时也开始在国外绘画的精髓中汲取养分。进入现代,中国人物画从表现内容到表现形式,艺术语言,尺幅,技巧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是,同时一些不足和问题也慢慢凸显了出来。

二、中国人物画在传承与创新中所面临的问题

1.中国人物画的题材单一。中国人物画在东晋时就有不俗的表现。在近现代因徐悲鸿先生将西方的素描引用到人物画的表现中,又丰富了中国人物画的表现空间和手段。后来,蒋兆和黄胄等人又将人物画再推进了一步。但无须讳言,现代中国人物画在题材上仍较为单一与保守,虽然出现了几种潮流和风格,当时形式主义的作品较多。作品常常是为了表现某些主题而搜罗几张照片拼凑,没有生活感受,甚至出现同一张照片内容在多幅作品中出现的荒诞现象。而且,作品常常表现出主题大,作品大,但是内容空洞的矛盾。“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②,好的作品要求画家去发现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参与社会,进入现实生活和时代精神的内核。石涛言“受与识先受而后识也”。其中“受”即是指深入生活,亲身感受生活与自然作用于人的心理反应,以真心真情去接受、去认识、去热爱、去触发创作的灵感与方法。传统是根,而新的观点、新的时代精神是丰富的枝蔓。我们的创作题材要站在本民族的文化上,保持开放性和超前性,这样创作的作品才具有更新更独特的面貌,也不会出现创作题材雷同和单调的局面了。

2.中国人物画的尺寸限制和影响。作品尺寸是近些年来大家关注的一个现象,也是中国人物画传承与创新过程中遇到的新挑战。在古代,人物画尺寸都比较小,这与当时的审美习惯与展出场地有关。如唐代阎立本的《步辇图》,画面丰富,人物多达13个,其尺寸却只有38.5×129厘米。现在大型展览的作品,一般尺寸会达到200厘米×200厘米左右。大尺寸的作品可以表现更大的空间,视觉冲击力更强烈。但是,大尺寸也对创作者的绘画技能要求更高,整体的布置、造型,色彩全面协调水平等各方面的要求大为提升。因此大尺寸而小气象,画面空洞的作品大量产生。大尺寸提出的挑战要求我们从观念、造型、色彩材料等多方面传承传统与开拓创新,以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我们的画家仍然需要继续努力,提高艺术修养和绘画技巧。

3.中国人物的过度制作。追溯中国人物画的起源,人们会发现它是因美化日常生活或祭祀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但是功能的多样性却没有影响到绘画整体的和谐。战国时出土的《人物龙凤图》以及岩洞、古墓上的装饰纹样,就既表现了古代艺人的高超手艺,又体现了装饰美和绘画美的高度和谐,这值得我们认真关注和学习。现在的中国人物画在继承传统绘画同时,有了更进一步的创新,但是有一部分作品出现了过度制作的现象,忽略了艺术作品的精神表达,只在表面上作文章,炫耀技巧,失去了远古的和谐特质。如十一届美术作品展上有些工笔人物画,其作品对一根线头、一块布料、一颗纽扣都画得淋漓尽致,但是观者看到的只是一堆布料和繁杂服饰而已。还有一些作品,过多地使用岩彩,画面雕琢的痕迹突出,使作品过多地趋于工艺性,只专注表达事物的质感,将国画画出了油画的效果,画出了摄影的真实,实际内在的东西却被丢弃了。总之,当作品太注重于表现细枝末节便失去了艺术语言的自然和随意,远离了绘画艺术的和谐本质,这是中国人物画创新过程中值得我们认真反思的问题。

4.中国人物画对西方艺术的借鉴。中国人物画在清代由于我国与西方交流频繁,许多方面开始受到西方的文明的影响。尤其在乾隆时期,这种影响更为明显,人物画开始采用西洋的透视法表现对象的明暗和立体感,具有了油画特点。20世纪是一个变革的世纪,中国人物画在社会奔流前进的浪潮中以开放的姿态不断汲取西方的文化的精髓。然而,东西方文化的内涵和精神有着本质的差异,中国画立足于表现精神,而西方的艺术追求科学性的真实再现,两者特点均非常突出。但是,现在有部分国画作品把西方的油画、装置、拼贴等等硬生生地植入国画作品的创作中,本末倒置地将国画的精神丢弃了。我们虽然身处于各种现代的艺术浪潮中,但是我们对自身要有所保留,不能丢弃自己的特质。因此,在立足于中国美学精神,研究、挖掘、扩大、丰富中国画的表现语言应该是国画家努力的方向。中国人物画向现代转型就是在中华文化背景下,在坚持民族性的基础上与国际对接,与其它文明对话,通过新的综合创造出能够象征现代文明的新东方艺术形态的作品。

5.中国人物画作者的体验缺失。目前的中国人物画创作,看上去件件精致、完美,而真正能打动人的,耐人寻味的作品还是不多。相反,同一题材,同一形式的作品重复出现,作品极度缺乏个性,表现出画家内在的体验缺失。为什么一张《洛神赋图》、一张《韩熙载夜宴图》能让我们回味上千年?因为这些作品闪耀着人文品性和文化精神的魅力和光辉,表现了作者的个人观点、个人特质与独特的生活体验。优秀的人物画展现和抒发了人的内心情感与精神活动,这样的作品要求画家具有深厚的生活积淀和充足的思想感情,只有如此才能创造出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和丰富多彩的艺术面貌。现代社会提供给了艺术家更多的创造空间和信息交流平台,艺术家更有条件去潜心研究古今中外的文化艺术的精华,更有机会去自由地感受和体验我们所处的时空。因此,艺术家要把握这样的条件,将对社会、对人生的体验,凝聚成一种真情投入到艺术创作中,使作品更具个性。

三、世界多元文化并存的背景下中国人物画保持民族特质的原则

在世界多元文化的背景下,中国的人物画创作应该力图保持民族的特质。那么,如何才能保持住这种特质呢?一些原则是我们必须坚守和谨记的。

首先,文化艺术的传统就是我们的根。任何艺术形式的产生不是孤立的,它产生于民族的独特文化传承之中与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具有内在的关联,同时它也是民族精神和文化的组成部分。因此,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是加深对国画精神理解和把握的根本。目前很多的艺术家,匠气十足,存在严重忽略传统文化的趋势。甚至对中国文化传统无知到了令人惊讶的程度,一头扎进技法的海洋,以为继承传统就是继承传统的绘画技法。所以,当前的画家首先应该多多学习中国的哲学,只有如此才能知道古人的世界观如何,才能明白古人是以什么样的眼光看周围的事物的,才能知道题材选择和技法创新的深层原则。同时,当代的画家也应该多多学习中国传统的美学。对于艺术的理解,中国自古形成了自己的传统,只有根植于这种传统的对艺术的理解,我们才能知道古典绘画艺术的精神气质和核心元素。另外,中国的其它艺术样式,例如文学,我们也应该适当的多多学习把握。中西均有强调诗画合一的美学思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不是空谈,其它样式的艺术样式常常可以扩展我们的感觉,使艺术的感觉更加精细和广阔。实际上,中国古代的很多绘画大家均是诗、文、画兼通的艺术和文化大家,例如苏轼和郑燮,所以文化和精神气质的扩展对于当前的画家非常必要。

其次,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中国人物画形成了自身独立的体系与艺术规律,特别在技法和理论上,中国人物画有自己的特色,这是我们要继承和发展的。就技法来说,中国画提倡“无法而法,乃为至法”③,“无法”即“忘法”,是指从传统中学习技法,从自然纯熟到率直忘却的出神境界,最终实现引取传统的精华。又如,中国画的笔、墨、点、线、色长期以来形成一种了自己的范式,这种范式博大精深,后人可以在这一范式中钻研、实践。另外,徐悲鸿的画论有句“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④这就是要以发展观来看待中国画的发展。中国画其具体的表现手段曾经制约了中国人物画的发展。中国画的点、线,色、墨从造型功能转向了“抽象”审美意味,并使其形式规范日益严密,结果变成了“僵硬的抽象形式”。结果就是画家便放弃了在绘画观念的开拓,而用千篇一律的技艺去追求“意”和“境”。同时,相应的中国画理论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人物画的发展。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画论在指导绘画实践方面也应不断创新,其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舍弃保守的认识,强调中国人物画的现代绘画观念。中国人物画的绘画观念的改变是中国人物画改革更新的前提,只有进行绘画观念的更新才能使中国人物画走出历史的循环进而走向现代化。

再次,吸收西方绘画要素和技法是中国人物画创新的契机。在中国艺术的历史长河中,国画人物有它特有的风貌,辉耀华芳。但在近百年来中国人对自身传统常常存在忽视与偏见,造成了中国画人物画发展的徘徊。人们在学习西方热潮中呈现出一种偏激的心态,致使多数人忘记了传统,过度强调“西为中用”。他们看到中西绘画技法上的差异却没有看到中西哲学文化的差异,致使中西结合走到了“形式”末路,出现了以西方绘画之“术”改变中国画之“术”的倾向。如清代的郎士宁便是最显著的例子,他将西方的油画技法带入中国,将中国画改造得不伦不类,完全不理解中国画的精髓,生搬硬套。现在很多人物画家用笔墨宣纸来画结构素描。不在哲学与方法相融合与平衡的基础上追求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画家无法将东西方文化艺术融合。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哲学、美学与历史积淀的产物,两千多年来中国画一直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下,这是中国人物画的根基。所以,我们要善于把传统中国人物画中富于生命的东西提取出来,以此为基础,同时利用西方绘画的独特之处,作为一个契机和触发,才能真正做到中西平衡和合理创新。

总之,20世纪是一个变革的世纪,这种变革对中国画产生了深刻而且深远的影响,决定了中国人物画今天的面貌和格局。其实,“变革”是中国画一贯的传统,历史上中国画的内容与形式常常随着社会的改变而改变。而中国古代画论也非常强调“变”,历史上成功的画家都是“敢变”的。不过,绘画不能为了改变而改变,变的目的是“更新、更美”,这种“新”的目的就是“中国画的现代化”⑤,即使中国人物画有时代感且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在这种观念推动下,求新、求变的思想被进一步放大。一个当代的中国人物画家,在研究中国传统艺术的同时也要研究西方的古典和现代的艺术,兼收并蓄,融会古今中西。更重要的是,当代的画家要时刻关注社会,关注人民的生活。我们所处的情境和视野在不断地变化,因此如何保持传承传统与创新的同步,如何以现代绘画特有的构成形式去实现新的创作面貌,如何结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用传统笔墨技法去表现,这些都是需要我们着力研究和探索的。

新时代、新形势必然产生新的要求,对中国人物画的新要求首先是更多地参与社会、更多地表现时代精神和现实生活。其次的要求是“我们的审美应该建立在整个世界文化的角度上”⑥,艺术观念上要具有开放意识,超前意识,创作思想上要具有更新、更独特的理念,让作品更具内涵与深度。最后的要求是发展中国精神,鲁迅说:“中国精神并不凝固在僵化的艺术形态上,而往往更多地是在体现在新的审美理想和艺术追求中。”⑦这样看,发展“中国精神”的新的艺术也就是对传统吸收与创新了。中国人物画的发展是对传统绘画的现代化,也是对外来画种的中国化。我们的作品则将是时代的,又是传统的,是独创性的,又是具有普遍性的,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早在20世纪40年代便有人总结了现代中国画的特点:“第一、不拒绝影响,但不洋化。第二、以现代人生为准则,不拟古。第三、返自然,重独创。”⑧正是对中国人物画新要求的呼应。总之,我们要以发展的观念来思考中国人物画创作中存在的问题,站在世界多元文化对话的立场一方面以保有本民族文化特质为原则,一方面以时代精神为指导,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能充分体现时代面貌、民族精神和画家主体意识的作品。

注 释

①杜滋龄:《大家之路—杜滋龄》,山东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

②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

③石涛:《画语录》,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

④李君毅:《刘国松谈艺录》,河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

⑤徐悲鸿:《新艺术运动的回顾与前瞻》。

⑥李洋:《当代水墨人物画家创意手稿》,江西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

⑦鲁迅:《复李桦》。

⑧黄觉卉:《什么是现代中国画》,《上海艺术月刊》1941年第2期。

猜你喜欢

人物画中国画画家
多彩链接(中国画)
关东风(中国画128cm×68cm 2022年)
丰谷秋歌(中国画45cm×33cm 2022年)
《远方》中国画
酷炫小画家
李湘《红楼梦》人物画选
张翔洲中国人物画
杨文仁人物画选
董辰生水墨人物画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