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醴陵市松类蛀梢害虫发生现状及防治

2010-11-20王光明漆群林

湖南林业科技 2010年4期
关键词:醴陵市幼林化学防治

王光明,漆群林

(醴陵市林业局, 湖南 醴陵 412200)

醴陵市松类蛀梢害虫发生现状及防治

王光明,漆群林

(醴陵市林业局, 湖南 醴陵 412200)

松树是最主要的造林树种之一,近年来蛀梢害虫对松幼林的危害已造成很大影响。作者经过近3年的调查和防治试验,初步积累了松幼林蛀梢害虫的防治经验。本文总结了醴陵市松类蛀梢害虫的发生现状,分析了松类蛀梢害虫发生原因及防治试验结果,提出了防治对策。

松蛀梢害虫; 危害; 防治

1 松类蛀梢害虫发生现状

1.1森林资源概况

醴陵市位于湖南省东部,居罗霄山脉西北边缘,属中南丘陵腹地,为长(沙)衡(阳)丘陵盆地一部分。地理位置为东经113°9′49″—113°45′43″,北纬27°22′15″—27°58′7″。历年平均气温17.5℃,降雨量1425.3mm,无霜期281d,属中亚热带东南季风湿润气候[1]。渌水自东向西穿流而过。据2005年醴陵市“十五”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森林覆盖率为52.34%,松林面积25533hm2。近年在退耕还林工程、长防林工程、荒山造林等工程造林面积6900hm2中,松类树种造林面积5060hm2,占73%。湿地松(Pinuselliottii)和火炬松(Pinustaeda)造林面积4048hm2,占松类树种造林面积的80%。

1.2松类蛀梢害虫的发生

1.2.1 松类蛀梢害虫种类及生物学特性 我们于2008~2010年期间的调查表明,醴陵市松类蛀梢害虫主要有两种:松梢螟(Diorytriasplendidella)和松实小卷蛾(Retiniacristata)。

松梢螟,又名微红梢斑螟、松梢斑螟、松球果螟、钻心虫。该虫在醴陵市1年3代。老、熟幼虫体长12~27mm,头及前胸背板赤褐色,胸、腹部淡褐色。以幼虫在被害梢及球果中越冬。各代成虫出现期分别在4月中旬至7月中旬,6月上旬至9月上旬,8月上旬至10下旬。成虫白天静伏于针叶基部,夜间活动,有趋光性,卵散产于被害梢枯黄叶的凹槽处,卵期约6d。幼虫孵出后多蛀害嫩梢,主梢受害较多[2]。

松实小卷蛾,在醴陵市1年发生4代。幼虫体长10mm左右,头部黄色,前胸背板黄褐色。胸腹部淡黄色或黄白色。以蛹在松梢或球果内结茧越冬,翌年初春羽化成虫。各代成虫出现期分别为3月上旬至4月中旬,6月上旬至7月上旬,7月下旬至8月中旬,9月初至9月中旬。成虫羽化后当晚即可交尾,卵散产在针叶上或球果基部苞鳞上,初孵幼虫爬至当年生嫩梢上半部开始蛀食[3-4]。

1.2.2 松类蛀梢害虫分布状况 松类蛀梢害虫在醴陵市全境均有分布,其中船湾镇、神福港镇、大障镇、枫林市乡危害严重,白兔潭镇、浦口镇危害相对较轻。危害树种主要为湿地松、火炬松、马尾松(Pinusmassoniana)。以2~5年生松幼林为害最为严重。据2009年6月调查,全市25533hm2松林均有蛀梢害虫分布,其中低虫低感面积14567hm2, 轻度发生面积7000hm2,中度危害2446hm2,重度危害1520hm2。

2 调查研究方法

2.1松幼林蛀梢害虫标准地发生调查统计

2008—2010年, 采取线路踏查和标准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松类蛀梢害虫调查。在醴陵市新兴林业公司的利村基地(1号标准地)、台前基地(2、3号标准地)、陶家垅基地(4号标准地)、柞子塘基地(5号标准地)和船湾镇四和村(6号标准地)的指示害虫发生地分别随机设立6块标准地。根据松类蛀梢害虫的识别标准,分别于4、5、7、9月对标准地内的发生害虫危害的林木进行调查、统计,结果见表1。

2.2防治试验方法[5]

2.2.1 灯光诱杀成虫 采用林业用频振式杀虫灯(河南佳多科工贸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诱杀松类蛀梢害虫成虫。在醴陵市新兴林业公司利村基地,挂灯5盏,按4hm2挂一盏,挂灯时灯离地高约1.5m,与松顶梢齐平或略高,选择在山腰等通透性好的地方挂灯。开灯时间:2008年5月10日至7月30日,每天晚7点至次日早6点,雨天和大风天不开灯。

表1 松幼林蛀梢害虫调查统计表(%)年度月份标准地1号2号3号4号5号6号2008555485225223672300009000100200948795926550565879592655056735210190100002010435403822202353540382220 注:2010年5月,6号标准地有虫株率为0,是因为该处为化学防治区域。

2.2.2 化学防治 在松树新梢开始萌发时,选用药剂氧化乐果,按500倍液的浓度对松树顶芽进行喷雾。防治时间为2010年4月11至15日。

2.2.3 人工物理防治 人工防治分两种:人工除萌和人工剪梢

人工除萌:根据我们的调查和观察,一般在5月15日前后,枝梢被危害枯萎后15~20d,将在松梢被害基部(梢没有枯黄的顶端)松针束中心萌发不定芽,一般每株5~13个(也是被害后形成扫把头的原因)。当松针束膨大至不定芽长在3cm以内时,选留一个壮芽,手工除去其他芽头,进行主梢替代更新。

人工剪梢:当不定芽长于5cm以上时,新梢已具有韧性,手工除萌已不适合,采取的是人工剪梢。方法:选留生长较快,顶端优势明显的萌梢作替代主枝,剪除其他萌生枝,剪除部位为新梢基部。防治时间:5月下旬至6月份。

3 结果与分析

由表1可知,松类蛀梢害虫以第一代危害为主,第二代和以后世代危害较轻,需要进行防治的是第一代;发生规律为2008年暴发,2009年危害最严重,2010年有虫株率和危害开始下降;有虫株率与先年的有虫株率成正相关,2008年高的,2009年、2010年也相对比较高,2008年低的,随后两年也相对较低,与林内害虫的种群密度有关。

3.1松类蛀梢害虫发生的原因

3.1.1 林种单一,天敌种类少,松类为蛀梢害虫的暴发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空间[5-7]据调查,醴陵市有松林面积25533hm2,其中未成林造林地面积485hm2,幼林面积4515hm2,中龄林面积11542hm2,近熟林面积4586hm2,成熟林面积4250hm2,过熟林面积155hm2。由于现有大多为人工纯林,林种单一,林相破损,给松类蛀梢害虫的大发生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使松类蛀梢害虫的种群扩散蔓延有了广泛的生存空间。

3.1.2 极端的天气为松类蛀梢害虫的暴发成灾创造了条件 2008年1月份的特大冰雪灾害,对松类蛀梢害虫的天敌造成毁灭性灾害,同时气候条件有利于松类蛀梢害虫越冬代的发育和羽化。由表2可以看出,2008年3月是2001—2009年中平均气温最高、降雨量最大的年份,但平均湿度是第二低的年份。在森林病虫害预报中有“干蝗湿螟”的规律,降雨量大易造成蛀梢类螟虫的大发生;平均气温高,害虫获得其发育所需的有效积温的时间短,自然死亡率相对降低;平均湿度低有利于害虫成虫的迁飞、扩散和产卵。相对凑巧的气候条件造成了2008年松类蛀梢害虫的大发生。

表2 醴陵市2001—2009年3月份气象资料年度平均温度(°C)平均湿度(%)降雨量(mm)200112.97990.7200214.085151.9200311.48395.5200412.479128.7200511.277151.820068.984195.1200713.784120.6200814.978235.1200912.982204.9 资料来源:醴陵市气象局

3.1.3 不合理的营造林方式和管理措施使蛀梢害虫迅速蔓延[5-7]林业在现阶段仍是一个非常粗放的经营模式。首先是造林的粗放。我们目前的炼山对于病虫害的防治极为不利,也不利于培植天敌,炼山不但使一些长势良好的林木和灌丛被破坏,也使原有的天敌种群减少,数量降低;第二是在当前的营造林工作中仍没将病虫害的防治工作纳入造林规划设计中去,没有做到适地适树,营造混交林等。近几年,醴陵市的造林多选用松类树种,如马尾松、湿地松、火炬松。特别是荒山造林,多营造的国外松(湿地松、火炬松)纯林,亦是松类蛀梢害虫爆发的重要原因;第三是由于林木生长周期长,见效慢,往往只重造,不重管。抚育管理不能及时,造成林内卫生状况差,容易孳生病虫;第四是森林病虫防治的投入大,防治效益不明显,直接挫伤了广大林农的防治积极性,防治不彻底。

3.2防治效果分析

3.2.1 灯光诱杀成虫 我们采用此法是在2008年5月10日—7月30日,开灯时间为每天晚7点至次日早6点,雨天和大风天不开灯。诱蛾量为200~1500g,所诱昆虫种类繁多。2009年5月调查,采用灯诱杀虫地块蛀梢害虫危害株率95%,防治效果不明显。

3.2.2 化学防治 防治时间为2010年4月11—15日,防治地点在醴陵市船湾镇四和村,防治面积80hm2。防治效果十分理想,该林分除林缘漏防的7株外,其他没有蛀梢害虫危害。2009年醴陵市进行化学防治是在4月26-28日,虽杀死了蛀梢害虫,但松梢仍被危害而枯萎。化学防治关键在于防治时间的选择,一定要在新梢萌发时。化学防治适宜在距水源近,地势较平坦的缓坡地采用;地势较陡,距水源远的丘陵、山地会增加防治成本,不宜采用。

3.2.3 人工除萌 人工除萌后保留芽可迅速长成主梢,伤口愈合完整,全株通直,10月份后与没有危害的松树长势一样。该方法可将松梢螟危害降至最低,但时间要求严,一般只有7d的防治时间。防治成本10~22元/667m2。一般选择山场平缓、地被物少、且劳力充足的地方进行。

3.2.4 人工剪梢 经防治后调查,发现伤口愈合比人工除萌稍差,当年树干略有弯曲感,但对松树生长没有影响,替代主梢不会劈裂。防治时间:5月下旬至6月份。未成林造林地和幼龄林均可采用,可与抚育除草结合进行,这样林地的地被物较少,有利于人工剪梢工作的开展,也可以减少工作量,防止漏剪。

3.3影响防治效果的原因分析及建议

3.3.1 灯光诱蛾 一是由于松类蛀梢害虫成虫期较短,挂灯时间必须选择在成虫开始羽化至羽化结束那一时间较为恰当,如果错过成虫羽化的高峰时期,难收到好的防治效果。如果盲目延长挂灯时间会对天敌昆虫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同时也徒增防治的工作量。灯诱杀虫费工、费时,投入较大,且效果差,灯诱的效果与挂灯量和开灯时间有关。2009、2010年醴陵市没有再采用。

3.3.2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可分为两类防治:一是抓住越冬代成虫羽化期进行防治,但防治时间较短,防治工作量大,且羽化高峰期较难掌握;二是幼虫的防治时间,防治时间应选择在第一代幼虫危害早期或转移时期,确保防治效果。一般可以参照物候,当松梢萌发出现黄绿色时是最佳防治时间;三是防治药物的选择要高效、低毒、内吸性强的无公害农药,防治效果好而又不伤害天敌昆虫。

3.3.3 人工物理防治 一是人工除萌时,应将枯萎枝梢摘除、收集,带离山场集中烧毁;二是人工剪梢的时间最好选在每年的5月至6月。同时,人工剪梢的位置必须把握恰当,确保害虫随被剪梢剪除,剪梢时尽可能防止漏剪;三是切口呈马蹄形,枝剪要锋利,减少伤口二次感染危害。

4 结论

松类蛀梢害虫在松林内均有分布,2008年雨雪冰冻灾害后由次生害虫发展成主要害虫,对松幼林危害和影响尤为严重。灾害天气造成蛀梢害虫的天敌种群、种类的减少;每年3月份开始,有适宜蛀梢害虫越冬代发育的气候条件;单一的造林树种结构;不合理的营造林方式和管理措施是近几年松类蛀梢害虫发生的综合原因。灯光诱杀、化学防治、人工除萌和剪梢是对松类蛀梢害虫进行综合治理的有效手段。人工除萌是防治蛀梢害虫最好的防治方法,其次是人工剪梢。在条件适宜的松林可以采用化学防治的方法防治蛀梢害虫。

[1] 醴陵市志编纂委员会.醴陵市志[M].长沙:湖南出版社, 1995: 75.

[2] 湖南省林业厅.湖南森林昆虫图鉴[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705-708.

[3] 张执中. 森林昆虫学[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1993:174-175.

[4] 潘宏阳.我国森林病虫害预防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中国森林病虫,2002,21(1):42-47.

[5] 谭建平,邓长方. 芷江县松梢螟发生现状及防治方法[J]. 湖南林业科技, 2010,37(2): 76-77.

[6] 刘兴峰,刘明红,匡青.湘西地区外来入侵植物调查与防治对策[J]. 湖南林业科技, 2009,36(6): 40-42.

(责任编辑:谭著明)

S 763.712.4

B

1003-5710(2010)04-0076-03

10. 3969/j. issn. 1003-5710. 2010. 04. 024

2010-07-16

2010-07-23

猜你喜欢

醴陵市幼林化学防治
醴陵市陶瓷烟花职业技术学校
醴陵市陶瓷烟花职业技术学校
快乐佳县人
醴陵市陶瓷烟花职业技术学校
塞罕坝樟子松幼林抚育与管理
着着寸进 洋洋万里 漫谈郑幼林寿山石雕刻
醴陵市龙韬瓷艺
植物镰刀菌枯萎病防治的研究进展
华山松中幼林抚育和未抚育对生长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