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院2007~2013年抗血栓药和促凝血药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2010-11-18李宝林

中国医药科学 2015年1期
关键词:不良反应

李宝林

[摘要] 目的 分析抗血栓药和促凝血药不良反应情况及影响因素。 方法 对2007~2013年我院疑似抗血栓药和促凝血药不良反应746份进行分析,了解影响抗血栓药及促凝血药不良反应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结果 发生不良反应的抗凝血药药品主要为阿司匹林(37.2%)、前列地尔(31.7%)等;给药途径主要是口服和静脉滴注。582例促凝血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中,男性和女性不同年龄段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发生不良反应的促凝血药物药品主要为维生素K1(60.7%);主要给药途径为静脉滴注。 结论 临床工作中在使用阿司匹林、前列地尔、双嘧达莫、维生素K1等药物时应加强监控。

[关键词] 抗血栓药;促凝血药;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 R9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5)01-97-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adverse reaction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antithrombotic drugs and promote blood clotting drug. Methods 746 reports from 2007 to 2013 about antithrombotic drugs and promote blood clotting drug adverse reactions were analyzed to know adverse reaction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antithrombotic drugs and promote blood clotting drug. Results Adverse reactions of anticoagulants medicine kinds mainly were aspirin(37.2%) and alprostadil(31.7%), and so on. Drug delivery approach mainly was oral and intravenous drip. In 582 cases of promote blood clotting drug adverse reactions reports, men and women of different ages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P<0.01). Promote blood clotting adverse reactions was mainly for vitamin K1(60.7%). The main method was intravenous drip. Conclusion In the clinical use of aspirin, dipyridamole, Vitamin K1, monitoring should be strengthened.

[Key words] Antithrombotic drugs; Promote blood clotting drug; Adverse reactions

WHO统计每年全球死亡的人群中有1/7死于不合理用药。血栓形成是导致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临床上用于抗血栓的药物也越来越多,同时抗血栓药物的不良反应也逐渐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1]。促凝血药物主要用于临床出血性疾病,尤其对出血危及生命的患者抢救中,其能加速血液的凝固,促进止血尤为重要。促凝血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广泛,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发生[2]。本研究对2007~2013年我院各科室上报的疑似抗血栓药物及促凝血药物不良反应病例进行整理、分析,了解抗血栓药物及促凝血药物的不良反应情况以及影响因素,为临床用药安全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各科室上报疑似抗血栓药物不良反应病例共164例,促凝血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共582例。抗血栓药包括低分子肝素钙、低分子肝素钠、华法林、阿斯匹林、尿激酶、双嘧达莫、前列地尔、西洛他唑、硫酸氯吡格雷。促凝血药包括氨甲苯酸、氨甲环酸、酚磺乙胺、鱼精蛋白、维生素K1。

1.2 研究方法

登记患者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重、民族、病史、所患疾病、使用药物、用药时间、用药剂量、用药途径、用药目的等,收集发生不良反应情况,包括发生时间、表现、处理方法、结果等。应用Excel表格对资料进行汇总归类,采用统计学软件分析不良反应发生与年龄、性别、给药途径的关系。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164例抗血栓药物不良反应情况

164例抗血栓药不良反应中男99例,占60.4%,女65例,占39.6%。年龄12~89岁。严重不良反应6例,占3.7%,一般不良反应158例,96.3%。治愈75例,占45.7%,好转88例,占53.6%,1例患者留有后遗症,占0.7%。患者性别、年龄段分布见表1。抗血栓药不良反应主要累及的系统和器官:胃肠系统损害38例,全身性损害30例,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15例,血小板和出血、凝血障碍14例,用药部位损害13例,心血管损害12例,皮肤及其附件损害12例,交感副交感神经系统损害11例,呼吸系统损害7例,心率及心律紊乱2例,肝胆系统损害2例,泌尿系统损害1例,听觉和前庭功能损害、胶原组织损害、代谢和营养障碍、白细胞和网状内皮系统异常、视觉损害、女性生殖系统损害、心血管系统一般损害、免疫功能紊乱各1例。

2.2 引发不良反应的抗血栓药物构成比

发生不良反应的抗凝血药药品主要为阿司匹林61例(37.2%)、前列地尔52例(31.7%)、双嘧达莫19例(11.6%),低分子肝素钙10例(6.1%),低分子肝素钠8例(4.9%),华法林5例(3.0%),尿激酶4例(2.4%),西洛他唑3例(1.8%),硫酸氯吡格雷2例(1.2%)。

2.3 给药途径与抗血栓药不良反应的关系

发生不良反应的抗血栓药的主要给药途径是口服82例(50.0%)和静脉滴注71例(43.3%),皮下注射8例(4.9%),静脉注射1例(0.6%),肌内注射1例(0.6%),动脉注射1例(0.6%),合计164例。

2.4 582例促凝血药不良反应情况

582例促凝血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中,男266例,占45.7%,女316例,占54.3%。年龄1个月~91岁,≤10岁75例(12.9%),11~20岁3例(0.5%),21~30岁102例(17.5%),31~40岁123例(21.1%),41~50岁107例(18.4%),51~60岁78例(13.4%),61~70岁44例(7.6%),71~80岁21例(3.6%),81~90岁29例(5.0%)。严重不良反应38例,占6.5%,一般不良反应544例,93.5%。治愈337例,占57.9%,好转245例,占42.1%。性别及年龄与促凝血药不良反应的关系见表2。促凝血药不良反应主要累及的系统和器官:全身性损害171例,胃肠系统损害108例,交感副交感神经系统损害84例,皮肤及其附件损害68例,呼吸系统损害47例,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37例,心率及心律紊乱23例,心外血管损害15例,心血管系统一般损害11例,用药部位损害8例,白细胞及网状内皮系统异常2例,视觉损害、肝胆系统损害、血小板和出血、凝血障碍、神经紊乱、代谢和营养障碍、泌尿系统损害、免疫功能紊乱各1例。

2.5 引发不良反应的促凝血药物构成比

发生不良反应的促凝血药物药品构成比中维生素K1 353例(60.7%),比例最高;其次为酚磺乙胺129例(22.2%)、氨甲磺酸57例(9.8%)、氨甲苯酸39例(6.7%)、鱼精蛋白4例(0.7%),合计582例。

2.6 给药途径与促凝血药不良反应的关系

发生不良反应的促凝血药主要的给药途径为静脉滴注540例(92.8%),其次为肌内注射28例(4.8%),静脉注射10例(1.7%),口服3例(0.5%),皮下注射1例(0.2%),合计582例。

3 讨论

临床中有较大一部分不良反应是不合理用药导致的,例如阿司匹林是临床上较安全常用药物,但是长期服用可导致胃肠道出血,诱发或加重胃溃疡,甚至出现溃疡出血、穿孔等,长期服用还会导致缺铁性贫血,部分患者还会出现粒细胞、血小板下降[3-4]。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复杂,包括药物本身的原因、用药途径、个体体质差异等[5-7]。对不同年龄段的患者构成比进行比较,显示抗血栓药中61~70岁的患者比例最高,其次为51~60岁的患者,促凝血药物中31~40岁患者的比例最高,其次为21~30岁和41~50岁。

误用药物、滥用药物、配伍不当、患者自行滥用药物等均可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8-9]。静脉给药可直接使药物进入血液循环,迅速发生效应,因此容易发生不良反应,而口服刺激性药物主要可导致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10-12]。在本研究中,抗血栓药不良反应的给药途径前两位的是口服和静脉滴注。抗血栓药大多为口服药物,容易导致上腹痛、恶心、呕吐、胃肠黏膜溃疡和出血等。促凝血药物不良反应的给药途径以静脉给药的构成比最高。

抗血栓药物常见的发生不良反应的药物主要是阿司匹林、前列地尔、双嘧达莫、低分子肝素钙、低分子肝素钠、华法林、尿激酶、西洛他唑、硫酸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胃肠道症状是其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或疼痛等,口服阿司匹林可直接剌激胃黏膜引起上腹不适及恶心呕吐。前列地尔不良反应主要有休克、注射部位发红、硬结、瘙痒、局部血管疼痛、胸闷、面红、心悸、头晕、血压下降食欲不振、呕吐、腹胀、便秘、头晕、头痛、疲劳、荨麻疹或皮疹、瘙痒、白细胞减少、嗜酸细胞增多等。双嘧达莫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头晕、头痛、呕吐、腹泻、脸红、皮疹和瘙痒,罕见心绞痛和肝功能不全。低分子肝素钙和低分子肝素钠不良反应少。发生不良反应的促凝血药物主要是维生素K1、酚磺乙胺、氨甲环酸、氨甲苯酸、鱼精蛋白。维生素K1静注过快,超过5mg/min,可引起面部潮红、出汗、支气管痉挛、心动过速、低血压等。酚磺乙胺不良反应主要有恶心、头痛、皮疹、暂时性低血压等,偶有静脉注射后发生过敏性休克。

综上所述,抗血栓药和促凝血药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性别构成比没有差异,抗血栓药不良反应患者以51~70岁的构成比最高,而促凝血药不良反应患者以21~50岁的构成比最高。发生不良反应的抗血栓药物主要是阿司匹林、前列地尔等,发生不良反应的促凝血药主要是维生素K1等。发生不良反应的抗血栓药的给药途径主要是口服和静脉滴注,抗凝血药主要是静脉滴注。

[参考文献]

[1] 褚冬蕾,郭良君,孔飞飞.257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海峡药学,2014,26(3):158-160.

[2] 王裕宏.2012年我院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3(12):2097-2098.

[3] 史瑞林.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及常见不良反应[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16(13):130-131.

[4] 陆逸雁.84例血塞通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上海食品药品监管情报研究,2014(1):44-47.

[5] 傅书勇,张方.基于最优化理论的药物不良反应率问题研究[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6(1):20-22.

[6] 朱玉洁,彭碧霞,钟瑜绿.基层医院护士对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知识调查及对策[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4,34(1):80-82.

[7] 赵琼,翟永宏.外科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特征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4,18(4):428-430.

[8] 赵贵红.78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吉林医学,2014,35(6):1219.

[9] 赵春霞,王卫军.126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药物与临床,2010,34(1):22.

[10] 毕轶平,王淑梅,某院应用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的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2):234-235,

[11] 李建朗,我院212例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1):223-224.

[12] 张敏红,王海宝,裴萌.463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回顾性分析[J].海峡药学,2009,21(4):171-173.

(收稿日期:2014-11-13)

猜你喜欢

不良反应
不同剂量黄体酮治疗无排卵性月经失调的对比分析
综合护理干预对心脏瓣膜置换患者术后抗凝药治疗的影响
32546例疏血通注射液医院集中监测研究
综合护理干预对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持续献血应用效果分析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
紫杉醇脂质体治疗妇科恶性肿瘤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