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讲述茶马古道历史 记录古道背夫沧桑——川藏茶马古道重要历史遗存“落户”中国茶叶博物馆

2010-11-16赵燕燕孙状云

茶博览 2010年8期
关键词:汉源县拐子雅安

■ 文/赵燕燕 图/孙状云

讲述茶马古道历史 记录古道背夫沧桑
——川藏茶马古道重要历史遗存“落户”中国茶叶博物馆

■ 文/赵燕燕 图/孙状云

7月22日,承载着川藏茶马古道历史记忆的系列文物“落户”中国茶叶博物馆,这批文物包括一个长达40余年历史、重达64斤牛皮包装的老茶包,古道背夫背茶用的背夹子、脚码子、汗刮子、拐子,以及历经数百年的拐子石等,捐赠者是四川省旅游局巡视员、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雅安市茶业协会会长孙前先生及雅安汉源县旅游局。

茶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二战中后期最为兴盛。茶马古道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域称谓,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是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和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主要分川藏、滇藏两路,连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境内,直到西亚、西非红海海岸。

茶马古道的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场景复原展示及马帮文化在中国茶叶博物馆基本陈列——《中华茶文化展》中有展示,其中的场景和马帮用品也是博物馆这两年派专业研究人员从云南征集而来的。本次由四川雅安方面捐赠的文物包括历史长达40余年的茶包子,古道背夫背茶用的背夹子、脚码子、汗刮子、拐子,以及历经数百年的拐子石等,是对“茶马古道”文化的有力补充,促进了茶叶博物馆对古道背夫历史及文化遗存的收藏、保护与研究。

改装过的藏区老茶包——见证消失的缝茶业

拐子石

背夹子

茶包子

茶包子

捐赠的这件老茶包重达64斤,已有40余年的历史,由牛皮包装而成,顶部和底部都裹着成块的牛皮,两边用线牵拉缝合而成,内装的茶包是由3条竹篾包装的茶包改装而成。

历史上,雅安茶主销甘孜和西藏,人们习惯称之为“南路边茶”。因此,雅安既是南路边茶的生产基地,又是川藏茶马古道的起点。两千多年来,川西茶叶经人力背运到康定,再转运到西藏、青海,满足藏族同胞的生活需要。为方便运输和背夫背运,边茶往往那个被做成块状,每块是1斤,每20块边茶装成一条,用篾条编织的框密封起来,因此称为茶包子。茶包子在康定被二次包装,每条茶包子会被从正中拦腰割开,对叠起来包装在一起,然后用牛皮裹住,缝制成牛皮口袋,随着牛皮包的越来越干燥,茶包也随之收紧,从而使更适合长途运输。改装后的茶包子,便由马驮进西藏。通常情况下,一匹马驮两个牛皮茶包子。即使是现在,传统边茶依然沿袭这样的包装方法。

孙前先生在考察川藏茶马古道时,走访了17个县,最后在四川甘孜与西藏、青海的交界处发现了一个经过改装后的茶包子。如今,孙前将其捐赠给茶叶博物馆。他认为,用牛皮包装的茶包子在藏族同胞游牧搬迁时不易损坏,即使放在帐篷里,也不容易受潮;另一方面也证实了曾经出现在康定的一个行业——缝茶业,一种专门用牛皮重新包装茶的行业。

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缝茶师傅现在已经见不到了。

飞越岭上的“拐子窝”——记录古道背夫沧桑

据另一捐赠方汉源县旅游局局长郭朝林介绍,古道背夫背茶用的背夹子、脚码子、汗刮子、拐子,以及历经数百年的拐子石等,全部是由汉源县旅游局、文体局相关人员在汉源县三交乡找到的。

三交乡为中高山地区,海拔2000米以上,东面与汉源县宜东镇相邻,西边的飞越岭则与泸定县交界,是当时背夫的必经之道。而与三交乡相邻的宜东镇,更是川藏茶马古道上的重镇,历史上曾形成旅店、茶市、马店、仓库、兵营等综合一体的古街。从雅安出发的背夫,有的走到宜东镇就返回,茶包子改由当地人继续背着前进,这种背夫称为“短脚背夫”,而背完全程的则称为“长脚背夫”。

让我们来看看这些背夫用品的作用:

背夹子(1副):木质,上有绳索编织而成,背夫背茶所用。

茶包子(3件):每件大约20斤重左右,运送的茶叶商品,背夫将之置于背夹之上,负重前进。

拐子(1副):背夫背茶时手持,用于帮助行走和歇脚时支撑背夹。

汗刮子(1个):背夫胸前系的一个个椭圆形小篾圈,称为“汗刮子”,专用于刮汗用。

脚码子(1个):在冰雪天,背夫穿于脚上,防滑所用。

拐子石(1块):茶马古道上的石头,背夫们手持拐子长年累月行走在古道上,在古道的石头上留下一个又一个小洞,称为“拐子窝”。这和滴水穿石有异曲同工之妙。

雅安走向杭州——展现古道历史辉煌

川藏茶马古道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不仅满足了藏族同胞的饮茶需要,也加强了藏族同胞与汉族同胞的沟通和交流,让长期处于比较封闭状态的藏族聚居区打开了门户,将各种土特产交易到内地,形成了一种持久的互利互补关系。2004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就委托雅安茶人寻找茶马古道上的实物。当时,中国茶叶博物馆内只有关于茶马古道的图片介绍,没有实物展示,而此次赠送给中国茶叶博物馆的川藏茶马古道实物,则可以弥补这一遗憾。

随着川藏公路的通车,川藏茶马古道上的背夫早已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只有这些历史实物诉说着古道千年的繁荣与历史,记录着古道背夫们的足迹与沧桑。

猜你喜欢

汉源县拐子雅安
战斗在抗震救灾前线的雅安媒体人
汉源县:四项治欠措施为农民工工资护航
拐子湖凹陷中生代构造样式特征
汉源县理疗热矿水资源开发利用前景分析
汉源县马铃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关于汉源县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
罗拐子
隆力奇慈善雅安行
雅安地震房屋倒损情况遥感影像解译
祝福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