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改变世界的“垃圾”革命》

2010-11-03□文/赵

资源再生 2010年3期
关键词:废旧物资洋垃圾进口

□文/赵 兴

读《改变世界的“垃圾”革命》

"Waste" Revolution will Change the World

□文/赵 兴

我在20多年前认识刚从部队转业到环保系统的刘向群同志时,他就对资源再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长期以来,刘向群同志查阅了大量的国内外资料,并经常邀请一些这方面的专家、企业家进行座谈。因此可以说,他写的《改变世界的“垃圾”革命》一书,是长期调查研究的结果。

随着循环经济的广泛传播,作者对资源再生理论的探索更加深入,他不是坐而论道,而是长期深入实践,甚至还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工厂,把资源再生理念与实践相结合,取得很好的成绩。他在书中以生动的例证和数据,向人们展示了资源再生变废物为财富的广阔前景;展示了以资源再生为主要特征的循环经济、生态文明,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前不久,作者让我为他题词,我写了:“再生资源替天行道,循环经济兴国安邦”两句话,表达了我对发展资源再生产业、促进循环经济所抱有的极大期待。

多年来,作者在大声疾呼发展资源再生产业的同时,还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很值得重视。我很高兴地读了这本书,并愿将此书推荐给读者。一点读后感,权且为序吧。

目前,中国以每年60亿吨的矿产资源消耗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资源消耗超级大国”。而据专家估计,中国要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需要三个地球的资源。美国著名的兰德咨询公司甚至预言:“2020年中国会非常穷”。中国真的会非常穷吗?中国东北、西北地区那些因资源枯竭而陷入困境的城市是否昭示着中国的未来?

为了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改变世界的“垃圾”革命》一书的作者进行了长达5年、行程几十万公里的调查研究。调查的结果正如书中所说:“如果我们能够摆脱‘线性思维方式’的束缚,用循环经济的眼光找出路,我们会发现:路就在脚下”。

再生资源的利用并不是一个新的话题,但该书作者站在国际大循环这一更高的视角重新审视“洋垃圾”问题,提出:要么我们关起门来,拒“洋垃圾”于国门之外,仅仅利用国内的废旧物资搞小循环;要么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引入发达国家的废旧物资,加入国际大循环。

作者认为,在原生资源枯竭、再生资源富集的今天,我们也应适时地将“开采型资源战略”,改变为“再生型资源战略”。改变目前将再生资源归类为“城市垃圾”和“固体废物”的错误定位,恢复其资源领域的本来面目。经工业革命300年的掠夺式开采,全球80%以上可工业化利用的矿产资源,已从地下转移到地上,并以“垃圾”的形态堆积在我们周围,总量高达数千亿吨,并还在以每年100亿吨的数量增加。其中85%“富积”在资源消耗是我们30倍的发达国家,成为一座座永不枯竭的“城市矿山”。而使我们一叶障目的,正是“洋垃圾”这顶大帽子。

作者指出,正是“洋垃圾”这顶最能刺痛中国民族自尊心的大帽子,致使中国进口的再生资源产业长期处于人人喊打、避之唯恐不及的半地下状态,人们争先恐后地痛批“洋垃圾”,而没有人敢于公开支持进口再生资源。

对于管理部门来说,对“洋垃圾”的顾虑更多的是担心其带来污染。作者认为,那些怕“洋垃圾”带来污染的人们,主要是没有对再生资源和原生资源进行环境影响的比较。据作者调查,几乎没有任何矿藏的资源小国日本,经过60年的“垃圾革命”,发展了大量利用国内外废旧物资的循环经济,使再生原料的自给率达到80%以上。如今已宣称自己为“资源大国”。而号称“地大物博”的中国,由于坚持落后的线性经济,经过60年的大规模掠夺式开采,如今已经沦为主要依赖进口矿产资源的“资源小国”。两种不同的结果,正是由于对资源再生产业、“洋垃圾”的不同态度造成的。

作者指出,由于政策上将再生资源错误地定位于“城市垃圾”和“固体废物”,又没有配套的鼓励政策和相关立法,使相关的政府管理部门处于“节约资源无功,出现污染有罪”的两难境地,不得不实施封堵政策。过高、过严,甚至超过新产品的进口标准,使这一静脉系统处于栓塞状态。“在中国,废旧物资含沙量超过2%~5%便不准进口,超过10%甚至还要法律制裁。而不惜调动一切外交手段、耗巨资进口的矿产资源,其中有毒有害成分平均超过50%,污染和能耗是进口废旧物资的几十倍。”“欧共体经发组织审查通过可供出口的70种绿色废弃物中,我国就有50种不许进口,而包括资源极其丰富的俄罗斯在内的其它国家,几乎全都允许甚至鼓励进口。结果,迫于巨大的市场需求,我国南方一些地区走私十分猖獗。”书中列举的案例令人深思。

而相对清洁的再生资源进口受阻,必然加大污染更为严重的矿产资源的用量,其结果是加重污染。“目前,我国每年燃烧和冶炼的60亿吨矿产资源,是造成高能耗、重污染的主要根源(约占全国能耗和“三废”排放总量的70%),是节能减排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如果能将其中的大部分改为废金属、废塑料等再生资源,环境、资源与发展的矛盾是完全可以解决的。”“用废五金等再生资源取代矿砂等原生资源,是最有效的减排手段。如果我国每年进口的不是8亿吨矿砂而是等量的废金属,同比可减少二氧化碳70亿吨、节约环境治理费700多亿元、相对减少80%的能源消耗。”“为资源再生业花一元钱的环境治理费用,其效果超过为矿冶业投入10元钱。”

当前阻碍我国进口废旧物资再生利用产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认识问题。正如书中尖锐指出的,目前,全球的“静脉系统”(再生产业)与“动脉系统”(制造业),正在成为并驾齐驱的两大经济支柱。而如此庞大的资源再生产业,在中国居然没有一个公开、合法、国际化的交易市场,致使流通环节黑幕重重。国家每年对矿冶业、制造业有上万亿的建设和环保投入,而对于解决了上千万人就业,创造了巨额绿色GDP和“碳信用”、为国家提供了30%的原材料、节约了大量能源、减少了数以百亿吨计“三废”排放的再生资源产业,投入几乎为零。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说过:“如果搞好废弃物的再生,两个世界难题(资源与环境)就同时找到了解决的途径”。我们的环境战略也应当由消极的保护型,改变为积极的再生型。进口废旧物资的环境问题并不难解决。如果我们能够将现有的加工区加以规范,同时建立进口废旧物资的“绿色通道”,使我们的再生企业能够拿到发达国家应当缴纳的环境补偿,环境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

本书作者认为,要将运转了三百年的线性经济改造为循环经济,是一次脱胎换骨的产业革命。这场革命不仅涉及到几乎所有的传统企业,而且涉及到由线性经济衍生出来并为之服务的管理体制,以及思想、文化、政治等整个上层建筑。这场革命,宣告了一个资源掠夺的时代即将结束,一个资源再生的时代正在到来;宣告了处于线性状态的工业文明,由于无法适应目前的资源状况而行将就木;一个以循环经济为基础的生态文明,由于能够适应目前的资源状况而正在喷薄欲出。要使地球有限的资源满足人类无限的需求,我们不能只创建一个消耗资源的制造业,还必须共同创建一个能使资源反复利用的资源再生产业。一个健康的地球,不能只有动脉系统,还必须有一个完善的静脉系统,形成生生不息的国际大循环,只有这样,人类才有可能在这个唯一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上世代繁衍下去。

本书提出了一个需要人们,特别是政府主管部门认真考虑的问题: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正在为全世界生产产品的中国,更有必要建立一个“全球物资回收系统”,以补充自身的资源消耗。既然这条“全球静脉系统”将在未来30年为中国提供80%的原材料,解决数以千万计的就业,减少数百亿吨的废弃物排放,那么中国应当倾国家之力予以疏通。

猜你喜欢

废旧物资洋垃圾进口
8月我国进口煤炭同比增长5.0%
2022年上半年菲律宾大米进口增加近30%
废旧物资回收再利用体系建设研究
浅析区块链技术在废旧物资管理方面的应用*
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 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亮剑:对“洋垃圾”再说“不”
中国“洋垃圾禁令”让欧美紧张
宿迁市五项举措促进废旧物资回收行业转型升级
废旧物资回收金属回收行业还需加强监管
把“进口门到门”做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