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蚓激酶胶囊联合阿司匹林在缺血性卒中后遗症期的疗效和安全性观察

2010-10-31江苏省邳州市人民医院221300徐敏冯仰柏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0年4期
关键词:全血激酶脑血管病

江苏省邳州市人民医院 (221300)徐敏 冯仰柏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具有发病率、致残率高的特点,是目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约60%~80%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经救治后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因此,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后遗症期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自2009年1月~2009年6月采用蚓激酶胶囊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后遗症期患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后遗症患者,均为急性发病后3~6个月的患者,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2],经CT或磁共振检查确诊。严重心、肾功能不全、血液病、精神疾病昏迷等患者除外。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将106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3例。治疗组中,男性30例,女性23例,年龄55~80岁,平均63±5.2岁;病程3~6个月,平均4.9±2.1月;偏瘫40例,失语20例,体像障碍5例,偏身痛觉减退30例,假性球麻痹11例,合并高血压病40例,糖尿病18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28例。对照组中,男性32例,女性21例,年龄56~80岁,平均64±6.1岁,病程3~6月,平均4.9±2.1月;偏瘫38例,失语19例,体像障碍10例,偏身痛觉减退28例,假性球麻痹15例,合并高血压病44例,糖尿病16例,冠心病25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附表1 2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s)

附表1 2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 ☆P<0.01

组别 全血高切黏度(mPa·s)全血低切黏度(mPa·s)全血还原黏度(mPa·s)血浆黏度﹙mPa·s﹚纤维蛋白﹙g/L﹚对照组(n=53) 治疗前 4.51±0.08 8.89±0.67 17.58±1.05 1.19±0.17 4.33±0.71治疗后 4.28±0.03* 8.54±0.76* 16.20±2.60* 1.12±0.18* 3.89±0.62*治疗组(n=53) 治疗前 4.99±0.06 10.00±0.09 19.00±0.23 1.28±0.05 4.23±0.63治疗后 4.20±0.07* 7.04±0.08#△ 14.81±0.05#△ 1.17±0.31* 2.45±0.51#☆

附表2 治疗2个月后2组神经功能缺损的临床疗效评价

1.2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蚓激酶胶囊(北京百奥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300万U/粒)60万U,po,tid,肠溶阿司匹林(南京白敬宇药业)75mg,po,qd。疗程均为2个月。治疗期间停用其他改善循环药物,继续服用降压降糖药。

1.3 观察指标

1.3.1 血浆黏度 2组患者采集空腹肘静脉血,将800μl全血混匀加入R80a全自动血液黏度仪后,离心15分钟(3500r/min)后,取血浆测定血浆黏度。

1.3.2 疗效观察指标 2组患者于治疗前后分别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治疗期间检测血压、脉搏及药物不良反应等情况。

1.4 疗效评定 按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标准评分[3]。治愈: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生活完全自理,评分76分以上;显效: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大部分消失,可独立行走,生活部分自理,评分51~75分;好转: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部分消失,可扶立,生活不能自理,评分11~50分;无效或恶化:治疗后病情无明显改善,或治疗后症状加重或死亡,评分0~10分。

1.5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0.0统计软件,计量数据以±s表示,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数据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液流变学变化 2组患者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明显下降(P<0.05或P<0.01),而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以全血低切黏度、全血还原黏度和纤维蛋白原下降更为明显(P<0.05或P<0.01)。见附表1。

2.2 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变化 治疗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为11.3±5.8分,治疗后为8.2±2.1分;对照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为16±6.2分,治疗后为11.4±3.3分。治疗组治疗前后评分、2组间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2 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见附表2。

2.4 药物不良反应 在治疗期间患者均未出现药物不良反应。

3 讨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高发病之一。流行病学统计表明我国脑血管意外患者每年累计40万~50万人,且致残率高[4]。康复锻炼、针灸、推拿等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的功能恢复有一定的疗效,但这些方法需要在有一定条件的医疗机构或社区康复中心完成。

蚓激酶是从蚯蚓中提取分离而得的酶复合物,属两种类型酶,即纤维蛋白酶原激活物和纤维蛋白溶酶,其中还有类似组织型纤维蛋白原激活物成分,可直接水解纤维蛋白原,显著改善纤溶活性及血流动力学指标[5][6],并可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纤维蛋白原激活物[7],对体内血栓有溶栓作用。基础研究证实[8],蚓激酶无论在体内或体外均能抑制血小板聚集,且有明显的量效关系,这种抑制作用在正常及高凝大鼠中均可出现,说明蚓激酶在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上既有治疗作用,又有预防作用。蚓激酶还能在缺氧状态下保持ATP含量,延迟体内糖原氧化过程的启动,显著减轻缺血再灌注过程中组织内Na+、Ca+的储积和K+、Mg2+的丢失,能直接清除氧自由基,降低总胆固醇,抑制脂质过氧化物的生成,从而保护和减轻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改善患者预后[9]。

本研究观察到蚓激酶胶囊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微循环,能降低缺血性脑卒中后遗症期神经功能评分,提高临床有效率;而用阿司匹林治疗的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提高程度小于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提示蚓激酶胶囊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可降低残障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蚓激酶胶囊无明显药物不良反应,临床应用安全。

综上所述,蚓激酶胶囊口服方便安全,在本研究治疗期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可作为缺血性脑卒中后遗症期康复治疗的口服用药,对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全血激酶脑血管病
献血间隔期,您了解清楚了吗?
不足量全血制备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研究*
蚓激酶对UUO大鼠肾组织NOX4、FAK、Src的影响
蚓激酶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应用快速全血凝集试验法诊断鸡白痢和鸡伤寒
脑血管病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相关性分析
CT全脑灌注成像在脑血管病变中的临床价值
黏着斑激酶和踝蛋白在黏着斑合成代谢中的作用
超声扫描心脑血管治疗仪治疗急性脑血管病50例
益气祛瘀丸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