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侧重点的定向运动课程对大学生群体凝聚力的影响

2010-10-20刘景宗尹红松张惠红郑秀星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定向运动大学生课程

王 翔,刘景宗,尹红松,张惠红,郑秀星

(1.韩山师范学院体育系,广东 潮州521041;2.东南大学体育系,江苏南京210096 3.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体育科学系,湖南娄底417001)

不同侧重点的定向运动课程对大学生群体凝聚力的影响

王 翔1,刘景宗1,尹红松2,张惠红2,郑秀星3

(1.韩山师范学院体育系,广东 潮州521041;2.东南大学体育系,江苏南京210096 3.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体育科学系,湖南娄底417001)

通过教学实验探讨侧重于个人项目和侧重于集体项目的定向课程对大学生群体凝聚力的影响,发现侧重于个人项目的定向运动课程对大学生群体凝聚力的发展没有明显影响,侧重于集体项目的定向运动课程能明显提高大学生的群体任务一致性,但对群体社交一致性的影响可能具有双向性,其方向可能受课程教学组织与实施的影响。

关键词:大学生;定向运动;群体凝聚力;课程

群体凝聚力是反映一个群体在追求其工具性目标的过程中团结在一起、保持整体倾向和为了满足成员的情感需要倾向的动力过程”[1]。群体凝聚力是产生于群体内的两种主要过程之一,是最重要的小群体变量,它不仅有助于群体的维持和发展,而且影响着群体目标和目的的实现[2]。在学校体育领域,群体凝聚力是学校体育群体存在和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群体凝聚力的发展对大学生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3]。

定向运动项目分为个人项目与集体项目,本研究探讨侧重于个人项目和侧重于集体项目的定向课程对大学生群体凝聚力的影响,旨在为定向运动课程改革与教学设计提供参考资料

一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来自东南大学大二定向运动选项班中随机抽取的4个班共120人和来自韩山师范学院大二定向运动选项班中随机抽取的2个班共80人。研究对象被分为两组:课程内容偏重于个人项目个人组和偏重于集体项目的集体组。个人组为东南大学学生,集体组为韩山师范学院学生,所有学生在以定向运动为选项前均没有参加过定向运动。

(二)教学实验

教学实验于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进行,第1周进行前测,第18周进行后测,第2至第17周进行教学实验。教学实验中每周安排1课次定向运动教学,每两周安排1次定向运动课余竞赛体验活动。定向运动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定向运动基本知识教学、定向运动基本技能教学、各种定向运动形式的教学与竞赛活动三个部分。个人组和集体组在课程内容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第三部分。个人组在学习与体验各种定向形式,包括集体项目的基础上,主要进行个人项目竞赛体验。集体组在体验各种定向形式,包括个人项目的基础上,主要进行集体项目竞赛体验。集体组学生在教学实验开始的第一周被随机分为5人一队的团队,各团队由其成员选出自己的队长、队名和口号,以团队为单位进行集体项目竞赛体验。

(三)群体凝聚力测量

采用马红宇编制的群体环境问卷[4]。该问卷以卡伦等人编制的“群体环境问卷”(GEQ)为基础,适应中国文化背景进行了修订,包括群体任务吸引、群体社交吸引、群体任务一致性、群体社交一致性四个分量表。测试方式为集体施测,分别在教学实验前后进行测量。个人组和集体组分别收回前测和后测均有效问卷114套和66套,有效问卷回收率分别为95%和82.5%。

(四)统计处理

所有统计处理均采用SPSS 11.0 for Windows进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统计用显著性水平取双侧0.05。

二 研究结果

教学实验前后个人组与集体组群体凝聚力测量结果见表1。T检验结果显示,教学实验后,个人组群体任务吸引、群体社交吸引和群体任务一致性均有一定降低,而群体社交一致性却有所提高,但均没有显著性意义。集体组相反,群体任务吸引、群体社交吸引和群体任务一致性均有一定升高,而群体社交一致性却降低,其中群体任务一致性升高和社交一致性降低有显著性意义(T=-5.178,p=0.000,T=3.879,p=0.000)。

表1 教学实验前后群体凝聚力测量结果

个人组与集体组比较,教学实验前两组间在群体任务吸引、群体社交吸引、群体任务一致性和社交一致性上均没有显著性差异;教学实验后两组间群体任务吸引、群体社交吸引、群体任务一致性和群体社交一致性上均出现了显著性差异,其中集体组群体任务吸引、群体社交吸引、群体任务一致性显著高于个人组,但群体社交一致性却明显低于个人组。

三 讨论

在国外,定向运动是童子军的常设项目。定向运动原是一项强调个人英雄主义的个人体验性项目,是与团队协作精神相冲突的项目。为弥补定向运动在团队协作性上的缺陷,童子军教育人员开发了团队定向,从而使定向运动在保持独立性和个人体验性的同时被赋予了团队协作性。在团队定向中,参与者组成团队分工协作完成比赛,体验团队力量、展现团队及个人对团队的价值,培养和发展团队精神,满足个体社会归属感、社会群体培养团队文化的需要[5]。

群体动力学认为,一个群体既有个人特征,也具有群体特征。群体对个体的吸引力是个体特征的标志,而群体的一致性是群体特征的标志。凝聚力的个体特征和群体特征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由各个成员的感受去表示。各种因素对凝聚力的影响都是通过群体成员的感受而发生作用的,从而使凝聚力表现出动力的性质。每一个群体成员对群体凝聚力的感受都包括群体对个体成员的吸引程度以及成员对群体作为一个整体的感受程度。这两大类感受又根据群体目标的不同划分为对任务凝聚力与社交凝聚力的感受。这样可以从群体任务吸引力——群体成员就其自身对群体任务和目标的投入程度的感知、群体社交吸引力——群体成员就群体对其接受程度及社交关系的感知、群体任务一致性——群体成员对群体作为一个整体围绕群体任务的相似性、亲近性的感知、群体社交一致性——群体成员对群体作为一个群体围绕群体社交的相似性、亲近性的感知等四个方面考察每一个群体成员对群体凝聚力的感受。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侧重于个人项目的定向运动课程教学与竞赛对大学生的群体凝聚力没有明显影响,而侧重于集体项目的定向运动课程教学与竞赛能明显提高大学生的群体任务一致性,但降低群体社交一致性。

按照运动项目所需要的合作努力和相互依赖的程度,可以将项目划分为互动项目和共动项目,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共动—互动项目。互动项目指需要紧密团结合作才能获得优异成绩的项目,共同项目指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的任务很少的项目,共动—互动项目指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的任务中等的项目。由共同项目到互动项目,对任务凝聚力要求的程度不断提高[6]。定向运动个人项目是典型的共同项目,对任务凝聚力没有要求,因此,侧重个人项目的定向运动课程不能提高大学生的群体凝聚力。团队定向是共动—互动项目,对任务凝聚力有一定的要求,因此,侧重集体项目的定向运动课程可提高大学生群体凝聚力的群体任务一致性。

任务凝聚力和社交凝聚力两个各自独立的维度,可以相对独立的发展也可以同步发展[7]。侧重集体项目的定向运动课程从内容上和教学形式上看,具备了发展群体社交凝聚力因素。但是,内容和形式只为发展群体社交凝聚力提供了基础,群体社交凝聚力能否真正得到提高更有赖于课程的教学组织与实施。群体凝聚力受群体成员特征相似性和领导因素的影响。本研究中,集体组在进行团队划分时没有考虑学生的意愿随机进行,结果将相互不认识的学生分在一个团队,并要求他们在相互不了解的情况下选出队长、队名和口号。这样形成的团队可能不利于群体社交一致性的形成。集体组群体社交一致性降低可能还与教学组织与实施有关。定向运动的个人体验性要求教学组织与实施重视定向活动后的交流与讨论。在个人项目教学与竞赛活动中,通常要求教师在活动后要注重引导学生间进行自由的交流,原来就彼此喜欢和彼此愉快地交往的学生间,或在定向学习过程中相识并彼此喜欢和彼此愉快地交往的学生间往往有更多的交流机会,结果导致群体社交一致性出现一定程度的提高。在集体项目教学与竞赛活动中,通常要求教师注重让来自团队内部的动力引导群体的发展,忽视对群体内部活动后的交流和讨论进行引导,加之群体形成方式这一不利于群体社交一致性形成的因素存在,结果是导致群体社交一致性降低。由此可见,为促进群体群体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定向运动课程应同时关注课程内容的设计和课程组织与实施的设计。

四 结论与建议

侧重于个人项目的定向运动课程对大学生群体凝聚力的发展没有明显影响,侧重于集体项目的定向运动课程能明显提高大学生的群体任务一致性,但对低群体社交一致性的影响可能具有双向性,其方向受课程教学的组织与实施的影响。

定向运动不但能培养大学生的独立精神和独立能力,也能培养大学生的群体凝聚力。其具体效应与定向运动课程内容和教学的组织与实施有密切关系。为更好地发挥定向运动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定向运动课程内容应有较高比例的集体项目,在教学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中,特别是在集体项目的教学组织与实施过程中,应注重创造出良好的人际交往氛围,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和讨论,促进大学生独立精神与独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与团队协作能力的同步发展。

[1]王渊.国内外关于群体凝聚力研究的综述及发展[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68-70.

[2]漆昌柱.运动群本凝聚力研究的现状与方向[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4(3):63-66.

[3]赵海燕,祝大鹏.体育锻炼对大学新生群体凝聚力的影响[J].湖北体育科技,2003(4):479-481.

[4]马红宇.我国高水平手球队群体凝聚力的研究[R].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博士后出站报告,2004.

[5]王翔,彭光辉,梁方勇,等.定向运动[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6]张力为,任未多.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7]季浏 .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6.

(责任编校:松仁)

Influence of Orientation Movement Curriculum of Different Emphases on Group Cohesion of College Students

WANG Xiang1,LIU Jing-zong1,YIN Hong-song2,ZHANG Hui-hong2,ZHENG Xiu-xing3
(1.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Hanshan Normal Institute.Chaozhou 521041,China;2.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Southeast University,Nanjing 210096,China)

Through teaching experiment,the orientation curriculum of focusing on individual event and focusing on group event are discussed,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former has obvious effect on group cohes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later can obviously improve group task consistence,but the influence on the group social consistency may have two - way characteristics,the direction may be influenced by teaching organiz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college student;orientation movement;group cohesion;curriculum

G819

A

1673-0712(2010)06-0069-03

2010-09-17.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DLA070076)子课题。韩山师范学院教改课题(091030)

王翔(1962—— ),男,湖南邵阳人,韩山师范学院体育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定向运动教学与训练。

猜你喜欢

定向运动大学生课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大学生之歌
新兴智慧型体育项目——定向运动
定向运动植入初中体育教学中的方法
定向运动制图能力与定向运动员能力提高的研究
浅析普通高校开展定向运动的价值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