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胀来临?!

2010-10-19祖增

浙江经济 2010年22期
关键词:物价流动性货币政策

文/祖增

在流动性泛滥的大背景下,投机性物价上涨正在加剧通货膨胀预期向全社会蔓延

毫无疑问,物价高涨已成为今年中国经济的主题词之一。10月份,CPI高达4.4%,为两年来最大的增幅,高出银行存款利率1.9个百分点,距公认的恶性通胀咫尺之遥。然而,这个数字与普通民众的感受还有一定的落差,但已大大超出市场预期,也让不少名家看走眼。

此前,有一种比较乐观的看法,认为去年物价前低后高造成的翘尾因素在今年六七月份达到峰值后,物价就会下行,然而事与愿违。CPI连续创出新高,但是仍有人质疑CPI低估了实际物价的上涨。11月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一份研究报告称,2006年1月至2010年5月间,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系统性低估超过7%。尽管国家统计局回应“中国的CPI没有被低估,也不存在被人为调整”,并且“否认全面通胀来临”,但物价的持续上涨引发了人们对通胀的担忧。

在一些专家看来,价格上涨和通货膨胀是两回事,“目前还是结构主导型的价格上涨”,但事实上商品市场已经形成普涨格局,而苹果等“易腐商品”参与助推涨价的现象,更表明市场已较一致地预期通胀短期内将加速拉升。实际上,CPI在近几个月的持续跳升,已让管理层意识到真实通胀形势的严重性。最近,官方对通胀的表态终于有所变化,“由‘安抚’通胀预期到发出通胀风险压力增大的警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马德伦日前表示,“央行不会放任通货膨胀形势加剧”。这也解释了为何央行在短短一个月内意外提高存贷款利率及两次上调部分银行存款准备金率。

说到底,通货膨胀就是一种货币现象。尽管通胀有需求拉动型、成本推动型等不同的说法,但更广为接受的观点认为,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导致当前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达到69.64万亿元,是GDP的1.8倍,而美国只有0.6倍,日本、韩国不过是1倍左右。有专家指出,如果按照央行设定的17%的M2增速计算,两年之后M2规模就将达到100万亿元以上。虽然在2009年之前流动性泛滥就已经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但其对中国经济的危害远没有像今日这般显性化。

在流动性泛滥的大背景下,投机性物价上涨正在加剧通货膨胀预期向全社会蔓延。从“蒜你狠”、“豆你玩”到“油你涨”、“玉米疯”、“姜你军”、“苹什么”、“糖高宗”……价格体系犹如一副被推倒的多米诺骨牌,民间调侃的背后也透露着无奈。而农产品、原材料的炒作并非“孤军奋战”,“水电油气”正呈现齐头并进的势头,高房价更是面对调控丝毫不低头(10月份,全国70座城市房价照样同比涨8.6%,已经连续17个月上涨了),涨价似乎在席卷一切商品。

CPI涨幅不断刷新,加大了实现物价涨幅3%年度调控目标的难度。近期有业内人士纷纷建议,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及未来的走势允许中国可以容忍一个更高的通胀水平。先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建议政府对价格控制的目标上调至4%左右,紧接着,国家发改委专家王建提出中国必须忍受更高的物价上涨率;此后,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提出,有必要将国内的通货膨胀警戒线上调至4.5%,成思危则更是大胆地指出,“相对于GDP预期10%的增速,5%的CPI水平没有什么可怕的”。

然而,高通胀风险并不是纸老虎,高企的物价将吞噬和耗损掉本已聚敛起来却仍很脆弱的经济增长力量。尽管央行对货币政策没有明确表态转向,但2010年以来的一系列贷款控制、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动作尤其是10月19日宣布3年来的首度加息,说明货币政策已有了实质性的转向。而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国际货币泛滥和国内流动性短期难以快速收紧、食品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走高、大宗商品输入性因素等通胀压力仍挥之不去,年内还将再度加息的猜测在进一步升温。据有关人士预计,近期即将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有望改变货币政策基调,明年的货币政策将由“适度宽松”转为“稳健”

猜你喜欢

物价流动性货币政策
两次中美货币政策分化的比较及启示
2020年二季度投资策略:流动性无忧业绩下杀无解
正常的货币政策是令人羡慕的
研判当前货币政策的“变”与“不变”
美联储“顺潮”降息或将提升全球流动性
金融系统多维度流动性间溢出效应研究
——基于三元VAR-GARCH-BEEK模型的分析
“猪通胀”下的货币政策难题
2012,物价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