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省浙西地区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0-10-09吴海亮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6期
关键词:衢州市居民社区

瞿 昂,吴海亮

(浙江工业大学 浙西分校,浙江 衢州 324006)

浙江省浙西地区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瞿 昂,吴海亮

(浙江工业大学 浙西分校,浙江 衢州 324006)

本文对浙江省浙西地区社区体育的场地设施、体育健身项目、体育健身活动时间;高校大学生体育运动存在的问题;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动关系等现状调查为依据,提出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结合的重要性以及策略,从而把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统一起来,使之相互协调配合成一个统一整体,从而实现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的良性发展.

高校体育;社区体育;互动发展

社区体育作为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的有效途径之一,以其灵活的组织形式、融洽的地域亲情、便捷的练习方法和良好的健身效果吸引着众多的社区成员,它能够不断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娱乐、健身、交往需求,丰富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因此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但据多项资料显示,社区体育工作许多地方的开展还不尽如人意,未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在开展中出现“三难”,即缺少设施、缺少专门体育人才、居民参与率低.高校拥有充足的场地设施,拥有大量的具有知识、经验丰富的体育教师,抓好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协调发展,不仅可以解决社区体育人才、设施紧缺的现象,还可以提高我国体育人口的数量,推动体育的普及,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加速体育社会化的进程.所以,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合理互动,从理念融合到制度构成,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互相提升,必将使高校和社区双方全民健身运动向纵深发展,共筑一座互动、互利、联动共享的通向终身体育的桥梁,使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达到一个新的阶段.

1 研究的对象、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结合对浙江省浙西地区代表性的城市:衢州市的2317名社区居民和1206多名在校大学生的体育现状问卷调查的结果,在了解浙江省浙西地区社区体育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浙江省浙西地区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的互动结合进行探讨.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查阅有关社会学理论、社区体育、社区建设及高校体育改革的论文及专著40余篇(部).

1.2.2 专家访谈法:访问相关的理论专家及衢州市体育局负责干部数十人.

1.2.3 问卷调查法:根据本文的构思和研究目的,设计问卷对衢州市社区人员及高校学生进行调查.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社区体育

2.1.1 社区体育场地设施上的状况

自全民健身运动开展以来,国家已经实施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大量健身路径的出现逐步方便了广大社区居民进行体育健身运动,尽管如此,仍然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在被调查的居民小区中64.02%的社区只拥有简单的空地等健身场所,还有21.48%的社区甚至连适用于健身的简单场所都没有.这说明,衢州市中大多数社区的体育健身场所是比较简陋的.

2.1.2 居民所喜欢的体育健身项目

衢州市居民喜爱的体育项目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器械项目、健身操以及武术和太极拳.分析出现这种果的原因可能与这些项目自身的特点以及社区人群结构有关系.器械锻炼因其对身体各部锻炼的针对较强,所以最受喜爱;健身操则因其对场地、器材要求较低,比较容易开展的目特点以及容易适合不同人群的需求而受到广大社区居民的喜爱,已经在群众体育当中得广泛的开展.武术、太极拳等传统体育项目则一直以来多受到中老年健身者的喜爱,在群中广为开展.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政府在很大程度上人力、物力的投入,但是与居民的实需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这种情况无疑会给居民进行体育健身活动造成很大的限制与不便,而城市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的互动结合可以凭借自身体育健身器材、设施以及人力的势来缓解目前体育设施和体育相关人才不足的问题.

2.1.3 居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时间选择情况

据调查发现,社区居民对于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时间选择特征,按人数的从多到少排序依次为:双休日、节假日、晚上、早晨、下午和上午.高校体育教学一般的时间都是在上午或下午,而居民健身活动的时间集中在双休日、节假日、晚上和早晨,正好与高校的体育教学时间错开,并不影响正常的体育教学活动.

通过以上调查我们得知衢州市社区体育的发展令人担忧,其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社区居民体育运动场地多集中在公园、街头、河边湖畔的简单空地上进行,场地设施较为欠缺;

(2)社区体育组织的自发性、随意性特点很明显,缺乏正规人员的科学指导;

(3)社区居民科学运动健身的意愿强烈,并有半数以上的居民希望参与到大学校园里的健身团体或健身俱乐部里来.

2.2 高校体育

2.2.1 体育活动与大学生业余时间和娱乐活动比例的调查

据调查,业余时间选择体育活动的大学生有426人,占总数的35.3%;在大学生业余时间内容安排的二十个选项中列第五位,前四位分别是玩电脑、上网59.8%;看电视54.9%;看小说、杂志、报刊54.8%;听音乐、电台节目42.7%.可见体育活动在大学生业余时间安排上已占有一定的比例.说明体育运动在丰富大学生业余文化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因为高校体育的娱乐活动内容比较单一,大学生自身的经济条件也不富裕,除了紧张的学习外,就利用学校现有的设施放松和调节,既和同学促进了友谊和交流;也没有任何费用;又得到身体锻炼;也起到了放松、调节的目的,一举几得.所以,这是多数大学生选择体育活动作为娱乐方式的主要原因.

2.2.2 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的调查

本文拟订在过去一年里每周至少参加一次体育活动人(体育课除外),为体育活动的人数.据调查,在大学生过去一年里每周至少参加一次体育活动的人数是671人,占总人数的55.6%;不参加体育活动的人为535人,占总数的44.4%.大学生中一年每周至少参加一次体育活动的人仅为总人数的一半左右,这一结果表明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状况并不乐观.其中男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为668人,占参加体育活动总人数的55.4%,女生为538人,占参加体育活动人数的44.6%.男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情况略好于女生.

2.2.3 大学生不参加体育活动的原因

大学生不参加体育活动的原因是学校体育学界和体育社会学界都非常关注的问题.根据调查统计,列在首位的是学习压力大,没有时间进行锻炼.选择人数是498人,占不参加体育活动人数的55.1%;第二位的原因是对体育没兴趣,其百分比为29.6%;第三位的原因是没有令自己满意的体育项目和设施.其百分比是27.9%.大学生不参加体育活动的因素中,有近20%的学生从小就没有养成体育运动的习惯,这一数字应引起我们界内人士的关注.在大学生中有8.5%的人心理逆向,认为体质弱不宜进行体育锻炼,正因为不健康才更应该加强体育锻炼;还有6.6%的人态度偏激,认为参加体育运动有失其举止;在大学生中不应出现这样的观点,应培养他们正确的体育意识,使之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另一方面,学生们在学校所学到的体育教学内容毕业后在社会体育与生活实践中几乎用不上,而所需要的与生活相关实用的、锻炼身体的内容和方法在教学中又学不到,故出现学校体育教学与社会体育活动相互隔离的状态.总之,若要改变这种状况.第一,应加强其观念上的认识,使其在理性上增强对体育的了解.第二,使大学生克服其自身的惰性,积极地投入到体育运动中来.第三增加有意义、趣味性强的体育项目.

2.3 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的互动

2.3.1 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在管理上的互动状况

对衢州市体育局和衢州市高校进行走访调研,获悉衢州市高校的体育有关机构都没有设立与社区体育联系的组织,衢州市体委以及社区也没有设立与学校高校联系的机构.社区与学校通常都是在各自的领域内发展.衢州市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在管理上的互动匮乏.表1调查结果表明,对衢州市来说,当前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结合最大的问题是没有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表中数字显示62%的居民反映本社区不存在组织管理机构,33%的居民不知道是否有这样的机构存在,因此,管理上更谈不上有何相互联系,通常的联系与沟通都是通过双方体育活动的热心人促成的,由于随意性大、不稳定、不连贯、不持久,使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结合受到极大影响.

表1 社区体育组织管理机构的统计表n=2117

另外,走访高校学校领导,他们对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区开放几乎都持反对意见,认为社会太复杂,学生缺乏判断力,开放不利学生身心发展,学校不会把和社区的互动纳入到学校会议的议程中.因此,学校和社区双方需要建立专门的组织管理机构,协调、改变衢州市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现状.

2.3.2 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在场地设施上的互动状况

表2 社区体育组织管理机构的统计表n=2035

自全民健身运动开展以来,国家已经实施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大量健身路径的出现逐步方便了广大社区居民进行体育健身运动,尽管如此,仍然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在被调查的居民小区中64.02%的社区只拥有简单的空地等健身场所,还有21.48%的社区甚至连适用于健身的简单场所都没有.这说明,衢州市中大多数社区的体育健身场所是比较简陋的.

表2调查结果表明,在被调查的社区居民中有78.33%的居民选择在公园、街头、小区附近的空地、河边湖畔等体育场所进行健身活动,有9.83%的居民目前选择到体育健身俱乐部进行健身,7.17%的居民选择在家里或单位健身,只有4.67%的居民选择在中小学或大学里进行健身运动.分析形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经济原因、工作原因、家庭原因、传统观念的原因都可能成为影响社区居民体育健身质量的因素.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居民目前选择的健身场所与居民实际需要的健身场所相比有一定的差距.据调查结果显示:有53.17%的社区居民希望参与到大学校园里的健身团体或健身俱乐部里来,有17.02%的居民选择了有人指导的收费健身场所.可见,社区居民科学的健身要求是很强烈的,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动结合还是有其建立和发展的主体需要条件.

但是衢州市高校场地几乎都不向外开放,部分学校也只限于体育场馆的外借与出租等体育设施方面的开放;个别学校因某些原因的制约,开放后又关闭了.体育场地没有较好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理利用.对外开放场地很大部分是利用体彩公益金建成的全民健身路径和健身公园.

2.3.4 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专业指导人才的互动状况

根据衢州市体育局2009年提供的数字,全市社会体育指导员有200人,全市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人数有10.5万.衢州市500名参加体育锻炼者中才有1名体育指导员.

居民对社区健身指导者职业的分类,普遍认为社区健身活动指导者主要来源:社会体育指导员、离退休体育积极分子、其他体育服务志愿者等;高校的专业体育人才参于社区体育指导的人数比例较小,他们通常都是以教练或裁判的形式受邀在社区担任体育指导工作,这些体育教师具有开展体育竞赛、组织体育活动的丰富经验和知识,如果能更加充分地发挥他们的指导和管理才能,对市民养成科学健身将起到很大的帮助.对衢州市高校以及社区的各个活动点走访调查发现,由于缺乏专门的组织机构从中协调联系,社区有体育专长的居民几乎没有受过高校的邀请进入校园发挥专业优势.社区与学校的体育专业人才不存在互动.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浙江省浙西地区社区存在体育场地、设施和体育专业人员缺少的情况.

3.1.2 浙江省浙西地区居民大部分愿意进入高校进行健身或参加高校组织的健身俱乐部.

3.1.3 高校学生在学校能够达到体育人口的标准,但走向社会后大部分达不到体育人口的标准,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没有养成真正的“终身体育”习惯.

3.1.4 高校体育只有融入到“社会体育”中才能真正解决“终身体育”培养的目标.

3.1.5 社区体育需要高校中的场地、设施和人力,同时高校体育需要社区的体育环境和氛围,因此,两者具有互动结合的可行性.

3.2 建议

3.2.1 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融合互动,不是学校、社区的一项阶段性、突击性的任务,而是一项长期性的系统工程,因此,必须建立长效机制,健全制度体系,完善管理体制.

3.2.2 高校可以利用自身的各种优势(比如高校在各个地方上的影响力)加上宣传的作用来吸引社区居民的参与.

3.2.3 在高校与社区的互动结合上教学管理模式是重点,各个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创建适合自己的教学管理模式.

3.2.4 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开展难度较大的原因是,二者在互动中无法实现双赢,我们可以通过推进学校体育的社会化、产业化来使学校在互动中产生效益,以此达成双赢,实现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融合互动.

〔1〕顾渊彦,李明.21世纪中国社区体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2〕周沛.社区社会工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6.

〔3〕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

〔4〕刘志敏.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的比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12).

〔5〕王港,吴健春.城市社区全民健身系统的构建与功能[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24).

〔6〕王捍东.论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社会化效应[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

〔7〕张洪潭.试论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关联互动[J].体育与科学,2004(9).

G812.5

A

1673-260X(2010)06-0107-03

猜你喜欢

衢州市居民社区
石器时代的居民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衢州市常山县天马一小
衢州市衢江区第一小学
高台居民
如何积极应对社区老年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