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筑浙江农业国际化发展先导区探索

2010-09-29赵建华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10年7期
关键词:国际化浙江出口

赵建华

(浙江省国际经济贸易研究中心,浙江 杭州 310025)

构筑浙江农业国际化发展先导区探索

赵建华

(浙江省国际经济贸易研究中心,浙江 杭州 310025)

构筑浙江农业国际化发展先导区,是长三角建设国际化先导区的重要内容和加快浙江农业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确立浙江新时期竞争新优势的战略选择。近年来,浙江农产品国际贸易快速发展,农业利用外资稳步推进,境外投资合作起步探索,通过对浙江构筑农业国际化发展先导区进行的条件评估,建议提高农产品国际贸易综合效益,提升农业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加快农业对外投资合作步伐,完善农业国际化服务体系。

浙江农业;国际化发展;先导区

国务院已经正式批准实施《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明确了长三角的区域战略定位。长三角作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将努力建设成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示范区、改革创新的引领区、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国际化发展的先导区。浙江农业无论是特色产业的地位,农业发展的指标,还是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改革创新等,具备了“走在全国前列”的基础条件,构筑浙江农业国际化发展先导区,是长三角建设国际化先导区的重要内容,是加快浙江农业现代化题中应有之义,也是确立浙江新时期竞争新优势的战略选择。

一、浙江农业国际化发展现状

当前,浙江农业国际化已经从扩大对外交流活动、执行政府间双边技术交流与合作项目和国际组织援助或贷款项目为主,进入推进农产品出口和鼓励农业企业“引进来”、“走出去”为主的全面发展时期。近年来,浙江农业国际化的主要特点是:

(一)农产品国际贸易快速发展

农产品出口是目前浙江农业国际化发展的主要形式,在带动农业发展、提升农产品质量和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农产品出口额增长了150倍。2000年以来,浙江农产品出口规模一直居全国第三位。2008年,全省农副产品出口额达到76.84亿美元,出口依存度达到30%。其中初级产品(WTO谈判口径)出口20.49亿美元,水产品出口13.02亿美元,农副产品加工品出口43.32亿美元。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省农产品出口出现小幅回落,同比下降12.3%。

——出口市场相对集中。目前,浙江农产品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日本、美国、欧盟、韩国、俄罗斯和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近3年出口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农副产品占85%左右,其中日本占36%。

——特色产品优势明显。目前,浙江已形成茶叶、畜产品、蔬菜(包括食用菌和罐头)、花卉等一批特色优势出口产品,其中茶叶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额的57.2%,花卉出口占22.49%,均居全国第一位。

表1 浙江农副产品出口

(二)农业利用外资稳步推进

截至2008年,浙江全省累计引进农业外资项目2409个,实际到位外资31.85亿美元。其中,第一产业428个项目,实际到位外资33773万美元;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1981个项目,实际到位外资284730万美元。

——项目规模不断扩大。浙江农业外资主要以港澳台和日本为主。2008年全省农业合同外资项目平均规模为415万美元,呈逐年上升趋势。

——投资领域不断拓展。近年来,浙江农业外资投资领域由单一的种植业向种、养、加工、休闲观光等全面拓展。主要投向果蔬罐头及果蔬(浓)汁深加工、竹制工艺品及各类板材、蔺草制品、食用菌、蜂产品、皮革鞣制、休闲(观光)农业、花卉、羽绒加工、水产品、畜禽饲料、食品及肉制品加工、生物保健品、保健酒类以及农业服务业等。

(三)境外投资合作起步探索

目前,与国内跨区域经营相比,浙江农业境外投资总体规模较小,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8年,在全省“走出去”跨区域经营的1200多家农业企业和40多万家农户中,到境外投资的农业企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总计仅83家,占0.02%,只有同期全省境外投资企业累计数的2.4%;农业对外投资额累计1.92亿美元,只有全省同期累计数的6.4%。

——投资方式以市场开拓为主。浙江农业境外投资合作方式已经逐步从传统的市场开拓、劳务输出,向资源利用、技术合作、产品营销、品牌建设、资本运作等多方向转变。然而,市场开拓仍然是我省农业“走出去”的主流,主要以贸易公司、办事处、产品超市等形式建立境外营销网络,市场开拓型投资涉及农产品生产的各个领域,项目的数量最多,投资规模差异较大。

——投资领域和地域分布趋广。当前,浙江农业“走出去”虽仅为起步探索,但投资领域和地域分布趋广。投资领域涵盖农林牧渔各业,涉及粮食种植、经济作物种植、设施农业、森林采伐、远洋渔业捕捞、农业机械等;投资地域分布在五大洲31个国家和地区。

二、浙江构筑农业国际化发展先导区的条件评估

(一)优势

1.体制机制领先创新优势

浙江农业依靠农村经营体制、农产品流通体制、农业科技服务体制等一系列改革创新,使市场机制在农业资源要素配置上的基础作用明显增强,形成了体制机制的先发优势,为农业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浙江仅农村领域改革在全国领先的就有4项:率先出台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创建“政府推动+农户自愿+市场运作”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创建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制度,率先实施以省为单位的城乡统筹水平综合评价制度。

2.农业结构优化升级优势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浙江农业就开始在全国率先探索农业多种经营路子,到目前,经过三轮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浙江已形成粮油、远洋渔业为战略性产业;蔬菜、茶叶、果品等为十大农业主导产业;休闲观光农业、观赏渔业、森林旅游等为新兴产业的现代农业产业结构,造就了茶叶产值占全国的30%,产值、出口居全国第一;鲜香菇出口额占全国39%,居全国第一;花卉苗木产业面积全国第一;蜂产品出口全国第一;蚕茧加工出口全国第一等12个全国“单打冠军”。以高附加值农产品为主的农业结构特征标示着浙江现代农业格局已基本形成。短短30年,浙江农业所走过的道路,与发达国家和地区上百年所走过的轨迹基本类似,支撑农业国际化发展的结构优化升级优势明显。

3.农业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优势

按照2000年可比价计算,从1987年到2008年,全省农业劳动生产率由1947元提高到12716元,长期年平均递增率达到6.45%。特别是自1998年开始的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战略实施以来,浙江农业劳动生产率以更高的速度增长,相比于改革开放到1998年和1998-2008年两个时期的变化,前者年递增速度仅为5.11%,而后期增长速度高达9.20%,这样长期、高速的发展速度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是浙江构筑农业国际化发展先导区的又一大优势。

表2 浙江农业劳动率变化

4.农业科技进步提速优势

近年来,浙江农业科技进步提速,优势明显。目前,全省共有各级涉农科研院所30家,设有作物育种、生物技术等19个学科,已基本建成了一个农业科研、教育、推广相结合,省、市、县、乡四级科技机构组成的农业科技体系。全省实施了五大农业重大科技专项,包括农业的种子、种苗,生物技术开发应用,农产品深度加工,工程农业,先进农作物种植技术推广应用等,全省已有50多个农业技术领域研发水平达到全国先进或部分领先水平,农业科技贡献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农产品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56%、45%和85%。

5.地理标志保护成效明显优势

浙江开展地理标志产品培育、注册、使用、管理和保护工作已有10年,已经成为一项接轨国际、服务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截至2010年4月,全省已有31个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对其实施保护后,其经济效益普遍提高。2009年12月以前获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并已实施保护一年以上的绍兴酒、龙井茶、杭白菊、安吉白茶、庆元香菇、萧山萝卜干、长兴吊瓜子籽、黄岩蜜桔、余姚杨梅、常山胡柚、天目山铁皮石斛等27个地理标志产品的总产值为89.73亿元。其中,产值在5亿元以上有6个产品,占总产值的68.7%,在国际上享有较高声誉,具有国际化的品牌优势。

6.农业服务不断完善优势

建立和完善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服务体系,是加快农业国际化进程的必然要求。多年来,浙江大力创新农业服务机制,已形成政府、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多方相互协作、上下联动,基本覆盖全省的服务体系,通过信息服务平台、营销服务平台、科技服务平台、金融保险服务平台等,给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各项服务。另外,全省已经成立了274家农机合作社、294家植保合作社和434家粮食生产合作社等,这些合作社对内实行免费服务、对外实行有偿服务,有效提高了农户经营组织化程度。

(二)制约因素

浙江农业是受制于自然条件的特殊产业,也是高风险、低效益的弱质产业,国际化发展存在很多制约因素,主要有如下几点。

1.农产品出口水平较低,遭遇贸易壁垒形势严峻

目前,浙江农业资源经济特征明显,农产品粗加工率40%,深加工率仅20%。大部分出口农产品加工程度和附加值不高,出口水平较低,自主品牌较少。近年来,许多国家纷纷对进口农产品设置新的贸易壁垒和出台食品安全新标准等,使全省农副产品因各种原因遭受欧美日等技术性贸易措施等冲击,被进口国退货的现象增多,其负面影响不容忽视,显示出农产品出口增长方式亟待转变。

2.农业科技和标准研究能力与国际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较,浙江农业科技创新相对滞后,科技研发低水平重复多、配套整合不够;重大突破少,先进适用科技储备有限,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较低。目前,全省与发达国家75%以上的农业科技贡献率和70%及80%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同时,我省农业标准研究能力相对薄弱,标准水平与国外先进标准存在相当差距,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和质量追溯制度还不健全。

3.小规模分散经营仍占主导地位,农业产业化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浙江通过土地流转的耕地不到1/3,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小规模分散经营仍占主导地位;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化程度较低,运行机制尚欠规范;农业产业化基地规模偏小,建设标准和整体水平不高,停留在传统的区域结构层次和种植水平,难以形成区域优势;农产品物流体系滞后,市场信息不够完整等问题依然存在;农业产业化水平与国际化发展还有较大差距。

4.国际化人才缺乏,跨国龙头企业培育有待加速

目前,浙江农业龙头企业较少,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仅占全国总数7.2%和全省农业龙头企业数的0.7%。现有农业企业总体规模小、实力不强,经营者文化程度偏低,生产经营管理能力有限。第二次农业普查表明,全省农业从业人员文盲占15.2%,小学和初中文化81.8%;30岁以下的仅占5.6%;51岁以上的却占53%。农业国际化经营人才和龙头企业缺乏,将影响其国际化进程。

三、构筑浙江农业国际化发展先导区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农产品国际贸易综合效益

加快国际营销网络建设,调整农产品出口市场结构。支持企业通过建立地区性营销中心、并购海外销售渠道、开设品牌连锁店、设立售后服务站等多种方式建立国际营销网络,巩固传统市场,积极开拓新兴市场,深度挖掘潜力市场。

强化科技创新和标准化建设,提高出口农产品附加值。打造农业知识创新平台、技术创新平台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把农业标准化渗透到农业产业化的全过程中去,加快推进我省农产品出口结构从低附加值初级产品为主向高附加值、精深加工产品为主转变。

推进出口基地建设,引领农产品贸易转型升级。使出口基地成为农业主导产业集聚的功能区、现代农业科技设施应用的核心区,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样板区、农业经营机制创新的试验区,引领全省农产品贸易转型升级。

(二)提升农业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

依托地方农业特色,强化“招商选资”导向。着力引进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外资大项目,利用外资优化当地农业要素投入结构,推进农业特色产业集聚,区域布局优化,培育一批资源特色鲜明,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带、产业群。

提升产业化水平,拓宽利用外资领域。构建农业产业链条和产业体系,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为拓宽利用外资领域奠定基础。积极采用项目融资、经营权转让、收购兼并等方式吸引外商投资农业领域。尽量多吸收农业生物技术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的外资,推动我省农产品生产优质化和农产品精深加工的发展进程。

强化现代农业园区载体功能,确立一批重点合作产业,以培育区内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重点,为其创造与外资合作的有利条件和地位,扩大外资的技术溢出、制度转型和文化建设效应,实现农资的“内外融合”,切实提高我省农业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

(三)加快农业对外投资合作步伐

制定发展规划,强化宏观指导。充分认识农业“走出去”的战略意义,制定农业对外投资合作规划,包括境外农业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境外农业技术合作规划等,列明重点支持品种、重点投资国别和重点支持内容等,明确境外投资合作的阶段性目标,稳步有序推进,并落实具体措施,增强可操作性。

培育经营主体,增强跨国投资能力。在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和有条件的省级龙头企业、农垦企业、远洋渔业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选择一批竞争力较强的予以重点培育。强化人才培训,为农业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增强其跨国经营能力。

搭建平台,营造企业境外投资合作机遇。在农业“走出去”的起步探索阶段,充分发挥政府在推进农业企业境外投资过程中的桥梁和平台作用,采用“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模式。把政府开展的合作、援助项目与我省企业“走出去”有效结合起来。

(四)完善农业国际化服务体系

坚持多元化发展导向,健全农业国际化服务组织。按照推进多元化、社会化的发展方向,积极支持和引导多种服务主体的发育,逐步建立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村经济合作社、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补充,公益性、赢利性和非赢利性组织分层发展的新格局。

重点突出,强化国际化服务平台建设。根据农业企业国际化发展需要,重点强化信息服务平台、营销服务平台、科技服务平台和金融服务平台建设。

(责任编辑:高姗)

10.3969/j.issn.1674-8905.2010.07.002

猜你喜欢

国际化浙江出口
聚焦港口国际化
上半年我国农产品出口3031亿元,同比增长21.7%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一只鹰,卡在春天的出口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浙江“双下沉、两提升”之路
人民币国际化回顾与新常态初期展望
米弯弯的梦里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