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户消费空间行为对村镇空间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以湖北省红安县二程镇为例

2010-09-25李伯华田亚平

关键词:二程空间结构村镇

李伯华,杨 振,田亚平

(1.衡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管理系,湖南衡阳421008;2.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武汉替换为 430079)

农户消费空间行为对村镇空间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以湖北省红安县二程镇为例

李伯华1*,杨 振2,田亚平1

(1.衡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管理系,湖南衡阳421008;2.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武汉替换为 430079)

分析了农户消费空间行为变化对村镇空间结构演变的驱动机制,即消费空间行为通过区位指向、要素集聚和规模效应等作用方式影响村镇空间结构.在湖北省红安县二程镇8个村100家农户的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二程镇村镇空间结构在不同的消费空间行为影响下,依次经历散点状的空间布局、村镇空间结构体系的形成和村镇空间结构的新发展3个阶段.认为农户消费空间行为变化是影响村镇空间结构演变的重要因素,农户空间行为的变化引起连锁反应,促进村镇空间结构演变,村镇空间的合理布局需要积极培育农户消费市场,引导农户消费行为有序移动.

农户;消费空间行为;村镇空间结构

随着市场经济日益深入人心,农户的生产生活消费日益卷入社会化和市场化的进程中,传统自给自足的供需边界逐步被市场化打破.市场化大大拓宽了农户的消费空间,农户消费空间的迅速扩张有可能改变原来村镇空间布局体系,新的经济增长点可能出现,传统的经济重心可能发生位移,体现在地域空间上的集镇(集市)衰落和繁荣的更替,经济增长点的新生和灭亡的生态演进[1].这些变化了的空间结构需要有一个合理的、有前瞻性的村镇布局体系作为载体,维护消费空间的平衡.因此,从微观主体的角度研究农户消费空间行为变化对村镇空间结构演变的作用机制,对重构乡村聚落空间、调整村镇布局以及引导农户消费空间行为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在目前空间结构的理论研究中,城市空间结构和城镇空间结构始终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对村镇空间结构的学术关注较少,村镇空间结构的内涵还没有一个普遍认可的明确界定.从陆大道[2]、曾菊新[3]、李小建[4]等人对空间结构的定义可以看出,关于空间结构的概念大多定位于宏观区域,即使是微观区域也主要倾向于城市空间,村镇空间结构的研究相对匮乏.但根据上述概念的启示,我们认为村镇空间结构就是村镇行为主体作用于一定地域范围所形成的空间组织形态和联系,它强调的是支撑或影响村镇经济社会发展过程的各种要素的空间组合.

关于村镇空间结构演变的驱动因子,国内学者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归纳起来主要有自然环境、城市化、人口增长、社会经济发展、技术扩散以及信息、交通网络等驱动因子.国外对村镇空间结构的研究始终与城市或者城市化紧密相连,战后西方世界城市化快速发展,一些学者开始反思城市对村镇空间的影响,并寻求振兴乡村的路径.如Brown等人研究20世纪60年代后期欧美发达国家人口逆向转移原因和影响[5];Bunce分析了城市化、工业化和商业化对乡村聚落空间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关的公共政策[6];Staffan研究了斯里兰卡的乡村变化和空间重组[7];Jonathan研究了非洲小城镇的城乡互动,认为关联发展是乡村发展和繁荣的重要因素[8].

总体来看,国内关于村镇空间结构演变的机理分析从宏观视角研究较多,微观层面分析不足,从外围环境因子分析较多,内部行为主体研究较薄弱.国外关于村镇空间结构演变研究大多附属于城市或城市化研究,忽略了村镇行为主体——农户的研究.农户空间行为,特别是农户消费空间行为是农户生产生活空间的延伸,是促进经济空间结构演进的重要因子.因此,本文试图以红安县二程镇为例,以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数据为依据,应用行为地理学的经验行为方法,研究农户消费空间行为村镇空间结构演变的作用机制,为村镇空间布局调整和新农村建设规划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1 消费空间行为对村镇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机制

现实社会中,消费者对消费品的选择、消费形式的选择是有一定范围的,这种选择范围构成了消费需求空间的边界[9].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消费者空间行为发生了变化,原来的消费需求空间边界将被打破,体现在地域空间上就是经济重心的转移和村镇经济结构的变化.它从多方面影响村镇空间结构(如图1).

图1 村镇空间结构演变概念模型Fig.1 The concept model of evolution of spatial structural system of villages and towns

(1)消费空间行为的区位指向作用.消费行为实质上是区位移动和过程转化的统一体,消费者的区位选择遵循地点效用最大化原则,即消费地点的选择一定能够给消费者带来某种效用,效用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物质的、精神的或者技术的,但一般呈现距离衰减规律.随着制度的变迁和交通条件的完善,消费者的地点效用曲线会发生变化,区位条件好的经济节点和政策性指向的区位节点往往成为消费者追求的新焦点.以满足消费者消费需求为主要目的商业活动迅速填补了新的经济区域,随之而来的公共管理部门、医疗卫生服务部门等公共行政部门强化了消费活动的正外部性,即优化了消费者的消费外部环境,降低了消费者的外部成本.如消费区域发达的道路系统、高效的行政管理、完善的医疗服务等公共物品将产生巨大的消费正外部性,吸引更多的消费者.由于消费空间行为的区位指向作用具有较大的带动作用,因此成为村镇空间结构演变的重要动力源.

(2)消费空间行为的要素集聚作用.消费者作为基本的流动要素之一,他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决定其他生产要素的流向和流速.消费者的空间行为过程实质上是一次生产要素的流通过程,具有明显的增值倾向,即获得收益最大化.消费空间行为的优区位指向特征决定了消费资本向收益(效用)最高的地区集中,而消费资本的注入极大刺激了地区的商业经济活动,强化了地区消费吸引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空间行为的要素带动效应会增加流入地可供支配的生产要素,使生产力要素相对集中在优势节点上,特别是一些新经济增长点在成长期具有强烈的吸纳要素的能力和动力,生产要素流通形式基本上只进不出,强化了生产要素的“锁定效应”,进一步巩固了新经济增长点的区域地位.

(3)消费空间行为的规模集聚效应.前面提到过消费空间行为过程意味着消费资本向区域节点集聚,并引致其他要素相对集中于该节点,反映在空间上称之为集聚效应,经济上称之为规模效应.消费空间行为的区位指向作用和要素集聚作用降低了行业供给成本,诱发了需求增长,而需求增长又进一步降低了供给成本,如此循环累积,消费规模越来越大,集聚效应越来越强.对消费者而言,消费行为的空间集聚增加了总体效用,因为很多公共物品的消费需要最低的门槛值才能获得这部分效用.因此,当消费空间行为的区位指向发生了变化,要素集聚和空间集聚效应随着发生变化,经济节点的更新演替就在所难免,区域村镇空间经济结构格局将发生显著变化.

2 研究区域和数据来源

2.1 研究区概况

本文选取湖北省红安县二程镇为实证研究对象.二程镇位于红安县西部,东邻城关镇,西接上新集镇(河口镇),南与武汉市黄陂区接壤,北接华家河镇,距离武汉市约90 kg.下辖31个村委会和347个村民小组,总共 10 018户,常住人口46 813人,其中乡村人口41 427人,非农业人口5 386人.二程镇受城市化影响非常明显,农户空间行为呈现多元化和个性化特征,特别是农户的消费空间行为更是体现了新时期农户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空间需求.新时期的农户无论在消费内容还是消费空间上都突破了农村传统的消费空间格局,深深的影响着村镇的空间结构和形态.二程镇的发展过程是中国千百个小城镇发展的缩影,选择二程镇作为案例区域,对于探讨在城市化快速发展背景下农户消费空间行为变化对村镇空间结构演变的作用机制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2.2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在此次调研之前,我们已于2006年4月在我们的科研基地——武汉市新洲区做了预调研,对农户空间行为做了初步研究[10-12].2008年3月在二程镇进行了农户消费行为的访谈和问卷调查,根据研究需要,选取了不同区位、不同居民构成类型的8个村作为调研对象,每个村随机选择10户左右作为入户调查对象(如图2).

图2 研究区及调查区地理位置示意图Fig.2 The study area

访谈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2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农户基本属性,包括了各个年龄段、各个学历层次和各阶层的人群,基本上可以代表二程镇农户消费的整体情况(如表1).第二部分为农户消费空间行为调查,农户购买不同等级商品的地点、农户选择消费地点的原因和交通方式、农户消费不同类型商品的频率、数量、花费等.本次入户调查100户,回收100份,有效回收率100%.本文以问卷调查为第一手资料,以访谈资料和红安县县志为辅助资料,分析建国以来农户消费空间行为变化与村镇空间结构演变的关系.

3 二程镇村镇空间结构演变的实证分析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经济政治体制下,农户消费行为的空间特征不同,对村镇空间结构演变的驱动方式不同.建国以来,二程镇农户消费空间行为发生了较大变化,引致其村镇空间结构的不断演进.

3.1 内向型的消费空间行为:散点状的空间布局

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基于工业化战略的需要,对农村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制度,控制了农户的消费行为.通过统购统销制度,国家低价占有农户生产剩余,农户可供消费的收入很少;禁止农户劳动力自由流动和自由择业,农户不能通过非农产业增加消费收入;国家定量配给制直接决定了农户的消费水平.在消费品普遍短缺的情况下,农户能够消费的物品少,且具有高度的同质性.农户消费的行为空间非常有限,表现出内向型和单一性的空间特征.此阶段,消费流通要素基本上被限制,区位指向具有明显的计划特色,消费空间节点往往因行政地点的变更而兴盛、衰亡,行政地点的变更意味着行政中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转移,强化了区位指向的导向作用.由于消费者的消费空间路径被强大的行政力量所控制,农户不能自由选择消费地点,因而对村镇空间结构的作用力有限,村镇空间结构表现为行政色彩浓厚的散点状布局.

二程镇实行人民公社制度后,全镇分为3个公社,人民公社实质上是一个封闭的社会和经济实体.在公社内部设立生产门市部和合作社,满足农户一般日常生产生活需要,强制性的形成了农户的消费空间结构.以二程镇姜牌公社为例,公社总共管辖8个生产大队,公社总部设在公社1大队姚家田村.在姚家田设有粮店、生产门市部(主要经营柴油、化肥、农药、农具等)、废品收购站和合作社(主要经营衣服、日常生活用品、学生用品和副食)等,基本上涵盖了当时农户能够消费的所有物品.姚家田就成了公社农户消费的基本行为空间,具有内向性和单一性的特点(如图3).所谓内向性就是农户的消费空间是以公社总部为核心,以公社所辖区域范围为边界,与外界很少发生联系,是一个封闭的消费圈层结构,这也决定了农户的消费空间结构单一.在这种消费空间行为的指引下,二程镇初步形成了4个经济节点(包括二程镇政府所在地),每个节点都有固定的经济腹地和特定的消费群体,在空间形态上呈现散点状布局.

表1 被调查者的基本统计特征Tab.1 Statistical features of the samples

图3 农户封闭的消费圈层结构Fig.3 Households'closed consumption structures of circles and layers

3.2 扩张型的消费空间行为:村镇空间结构体系开始形成

在“有计划的市场经济”阶段,消费品的供给由市场机制和计划配给机制共同完成,农户由内向的消费空间特征逐步向开放的消费空间发展.此阶段,农户获得了一定的自由空间,区位优势和市场引力等因素重新发挥巨大作用,消费流动要素开始向优势节点集聚,进一步促进了区域节点的繁荣.就二程镇大部分农户而言,农户传统的消费市场是河口镇(属孝感市大悟县),但计划经济时期,农户消费空间被严格的限制在公社内部,即使是偶尔的消费空间扩张,其空间扩张路径也被严格的限制.二程管理区是姜牌公社的上级单位,二程管理区的行政机构设在大赵家,一些管理机构、国营企业和生产批发部门相应的设在大赵家,“迫使”区域内农户消费空间扩展向大赵家转移.

但随着农村市场的恢复和发展,农户消费空间行为的能力和欲望极大地得到释放,农户新的消费空间结构开始形成.计划经济时期,大赵家因为是区级政府所在地,社会经济发展较快,即使是改革后,大赵家仍然是乡镇政府所在地,农户许多消费都在该区完成.但此时,失去联系多年的河口镇开始成为农户重大消费活动的首选地.其原因有:一是大赵家集镇发展起步较晚,无论是商品数量和商品花样都不及河口镇,而河口镇是一个商业老镇;二是河口镇长期以来是二程镇农户默认的市镇,有历史的、逻辑的供应关系和消费习惯.基于此,传统消费空间的恢复和新消费空间的出现,形成了新的村镇空间等级结构.即河口镇商业发达,是农户消费奢侈品等高档消费品的区域,大赵家集镇是农户乡政府驻地,是农户消费较大型物品和行政性消费的首选地,原公社所在地是农户日常消费所在地(如图4).

3.3 多元化的消费空间行为:村镇空间结构的新发展

到90年代中期,市场机制在资源分配过程中作用逐步占主导地位,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和行政区划的调整,二程镇农户消费空间行为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而改变了原来村镇空间结构特征.此阶段,市场机制在消费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农户有较大的自由选择和行动空间.随着农村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各消费节点的可进入性大大增强,消费者的区位效用函数随之发生变化,一些交通条件优越、消费距离短的节点获得持续的流动要素注入,开始繁荣起来,并在不断地磨合中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消费等级结构.以本次问卷调查为例,本次问卷用日常用品类、蔬菜食品类、衣服服饰类和大型家用电器或农具类商品分别代表由低到高不同等级的商品,调查内容包括农户目前和10年前购买上述不同等级商品的地点变化(如图5).结果显示农户消费日常生活用品类商品的地点变化趋势为逐步向中心村镇聚集;农户消费蔬菜食品类商品的地点变化趋势为逐步向农户居住地靠近;农户消费衣服服饰类商品的地点变化趋势为多中心向核心集聚趋势明显;农户消费大型家电类商品的地点变化趋势为单一核心结构不变,次级中心缓慢发育.调查数据显示如下结果.

(1)河口镇的中心镇地位下降,县城关镇逐渐成为农户消费大型商品的主要场所.随着县内交通网络的完善和农户交通工具的更替,农户消费行为的空间范围和消费频率均有大幅度提升,区位空间指向发生了显著变化.如1993~1995年省道宋(埠)河(口)公路完成沥青铺筑路面,该公路经过城关镇、大赵家、上新集镇,止于河口镇,县城与大赵家之间的公路通过改造拉成了直线,缩短了二者之间的通行时间.1999年,红安县客运公司开始经营县内短途,更是加快了县城与二程镇的联系.2006年大桐公路改为水泥路面,公交车开始进入乡村,拉近了农户与县城之间的距离.而此时的河口镇正逐步由经济中心变为运转中心,逐步边缘化了,成为农户消费空间扩张的中转站.

图4 村镇空间结构体系的形成Fig.4 Formation of spatial structural system of villages and towns

图5 农户消费活动的地点演变特征Fig.5 The features of place evolution of rural households'Consuming behaviors

(2)二程镇商业地位迅速上升.河口镇商业地位的衰落给二程镇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特别是将桐柏集镇合并后,增加了经济腹地,各种社会资源不断向二程镇集中,二程镇逐步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商业地位迅速提升.农户的很多消费行为可以在镇域内完成,而不必到更远的河口镇消费.

(3)传统基层市场内部结构瓦解.进入市场经济时期,农户多样化的消费需求越来越多,近距离消费低档商品成为农户的现实需要.如姚家田是人民公社时期姜牌乡驻地,一直以来是区域内农户传统的基层市场.但在市场经济的调控下,这种单一的消费空间结构开始瓦解,姚家田传统的市场空间被分割成3个部分.即区域内除了姚家田、竹其湾和杨家田还在传统基层市场消费外,其他如宋家湾、薛家田农户日常消费地点基本上都在二程镇,而刘山田和碾子张家农户则大部分在附近冯家湾消费,但总体趋势是农户离消费地点越来越近.

4 结论与讨论

通过分析二程镇农户消费空间行为对村镇空间结构演变的作用机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和启示.

(1)农户消费空间行为变化是影响村镇空间结构演变的重要因素.在制度变迁的前提下,农户通过消费空间指向,带动相关要素流向优势区域,并通过循环累积效应形成规模集聚.农户消费空间行为每一次变革都带来村镇空间结构形态的显著变化,并随着农户消费空间行为的强度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2)村镇空间的合理布局需要积极培育农户消费市场,引导农户消费空间行为有序移动.通过分析农户消费结构的变化,预测和引导农户消费需求,并通过政策诱导、交通条件完善等手段吸引农户向优势区域集聚,增强区域节点的内生动力.

[1]李伯华,曾菊新.基于农户空间行为变迁的乡村人居环境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9,25(5):84-88.

[2]陆大道.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3]曾菊新.空间经济:系统与结构[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6.

[4]李小建.经济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Brown,W.New Directions in Urban-Rural Migration:The Population Turnaround in Rural America[M].New York:Academic Press,1980.

[6]Bunce M.Rural Settlement in an Urban World[M].New York:ST.MartinA,1982.

[7]Staffan O.Rural Change and Spatial Reorganisation in Sri Lanka:Barriers against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Sinhalese Local Communities[M].London:Curzon Press,1977.

[8]Jonathan.Small T own Africa:Studies in Rural-urban Interaction[M].Uppsala:Scandinavian Institute of African Studies,1990.

[9]郭鸿勋.落后地区城市化进程中的消费分析及政策含义[J].财经研究,2004,(5):5-13.

[10]李伯华,李星明,曾菊新.武汉市新洲区农户消费活动的空间特征研究[J].人文地理,2010,(1):89-93.

[11]李伯华,曾菊新.农户居住空间行为演变的微观机制研究——以武汉市新洲区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27(5):30-35.

[12]李伯华,刘传明,曾菊新.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户居住空间选择偏好研究——以武汉市新洲区为例[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2(2):291-294.

Abstract:This article analysis the driving mechanism of evolution of spatial structural system of villages and towns,that is,spatial consumption behaviors effect spatial structure of villages and towns by location directing,factors concentration and scale effect.Based on the interviews and questionnaire to 100 households of 8 villages in Er-cheng town,this article suggested that spatial structure of villages and towns,under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spatial consumption behaviors,underwent 3 stages of spotting spatial structure,formation of spatial structural system of villages and towns and the new development of spatial structure of villages and towns.So the variation of households'spatial consumption behaviors is the key factor that promotes the evolution of spatial structure of villages and towns.The variation of households'spatial behaviors promote the evolution of spatial structure of villages and towns,so households'consuming market should be established to set up rational layout of villages and towns and lead households'consuming behaviors moving ordered.

Key words:households;spatial consumption behavior;spatial structure of villages and towns

Empirical analysis of households'spatial consumption behaviors impact on spatial structure of villages and towns——a case study of Er-cheng town in Hubei Province

LI Bohua1,YAN G Zheng2,TIAN Yaping1
(1.Department of Geography&Tourism Management,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Hengyang,Hunan 421008;2.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Wuhan 430079)

F299.2

A

1000-1190(2010)04-0666-06

2010-06-09.

教育部人文社科学基金项目(10YJZHO67);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基地委托项目(07GD48);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JJ6063);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项目;衡阳师范学院人才引进科研启动项目(09B07).

*E-mail:Libeny_2058@yahoo.com.cn.

猜你喜欢

二程空间结构村镇
山西8个村镇入选第十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
格绒追美小说叙事的空间结构
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已达2409个
理学体用论视域下天的重新发现:基于二程的考察
《宋元学案》中程颐思想的诠释与评价——兼论二程思想的比较及其分派
色彩手法在村镇环境综合治理中的运用与思考——以平度市下辖村镇为例
二程对佛教的吸收和评价
徐州安美固建筑空间结构有限公司
基于社会空间结构流变的统战工作组织策略研究
创建文明村镇 打造幸福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