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变化的国际比较及对中国的启示

2010-09-15丽,张

统计与决策 2010年23期
关键词:供应量口径存款

杨 丽,张 浩

(1.中央财经大学 金融学院,北京 100081;2.中国金融培训中心,北京 100800)

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变化的国际比较及对中国的启示

杨 丽1,张 浩2

(1.中央财经大学 金融学院,北京 100081;2.中国金融培训中心,北京 100800)

货币统计与货币层次的划分对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具有重要的影响。文章总结了近年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美国等国对货币统计口经的调整情况,并且概括了这些调整变化中的一些共同特点。最后,结合各国货币统计变化的特点与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将银行卡下的居民储蓄存款纳入M1层次,将财政存款与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在银行的同业存款纳入货币统计口径,以及增加广义流动性统计等建议。

货币统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验方法;理论方法

0 引言

货币统计历来受到各国政策制定者的高度重视,科学统计货币数量、客观分析货币流通状况,是正确制定实施货币政策和及时有效地进行宏观调控的前提。我国人民银行从1994年开始正式向社会公布货币供应量的统计数据,并于1996年将货币供应量设定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之后,我国两次修订货币统计口经,其中2001年6月将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计入M2,2002年又将在中国的外资、合资金融机构的人民币存款业务,分别计入了不同层次的货币供应量。但是随着近年来经济和金融的快速发展,我国原有的货币供应量统计层次划分已经难以适应新的形势,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适用性也受到学界的广泛质疑。如何科学、合理地对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进行调整已经成为当前我国货币政策当局亟待解决的问题。与此同时,近些年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以及主要国家都对货币统计方法与口径都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这些调整的内容是什么?有什么共同特征?对改进我国货币统计有什么意义?这些正是本文试图探讨的问题。

1 IMF及主要国家货币统计口径及变化

为了全面反映当前世界范围内各国货币统计的变化,本文主要介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以及5个代表性国家(地区)货币统计的变化及现状。在5个国家(地区)中,既有经济发达且具有丰富货币统计经验的美国和欧盟,又包括与中国同处于新兴国家的印度,还有在地域上与中国作为邻国的日本。通过这些机构与国家(地区)的分析,应该能够从不同侧面对改进我国货币统计有所启发。

1.1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为了提高成员国之间主要金融指标的可比性,IMF于1996年颁布了《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简称MFSM),随后分别于1997、2000年两次修改。在2000年版的《统计手册》(简称MFSM(2000))中,IMF取消了对货币和货币分层的定义,转而从广义范畴的角度,即从属于广义货币的金融资产、货币持有部门和货币发行部门三个方面来定义货币。目前,基于MFSM(2000)的方法制定的货币与统计报送制度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编制或公布货币和金融数据的国际标准,被众多成员国所采用。

2008年7月,为了进一步加强各国货币与金融统计的全面性、准确性以及可比性,IMF推出了《货币与金融统计编制指南(2008)》(简称 CGMFS(2008))。 该指南不是对 MFSM(2000)的简单重复或修订,而是参照现有国家成功经验对各国编制货币与金融统计数据提供指导性框架,它是对MFSM(2000)在操作意义上的一个主要补充。其中,关于货币的界定,CGMFS(2008)对MFSM(2000)进行了进一步细化与补充,内容主要集中在“货币、信贷和债务”一章中。具体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明确了对财政发行的硬币和纪念币边界的处理;二是针对全球化出现的美元化和货币同盟这类新情况进行了说明;三是对于金融创新带来的电子货币层次归属问题上给出了明确的说明,CGMFS(2008)建议将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的电子货币账户视同为可转让存款。同时,CGMFS(2008)在“货币、信贷和债务”一章中还提到了对时间序列的季节调整方法,强调季节调整货币总量的估计。

1.2 美国

美联储是从1960年开始正式公布货币统计数据,但在早期,货币统计仅包括M1层次,并且当时的货币政策也是以M1为目标。从1971年开始,美联储开始公布两个更广义的货币层次,即M2和M3。其中,M2包括M1及在商业银行的储蓄存款和除大额可转让存单外的定期存款。M3包括M2及互助储蓄银行和存贷协会的存款。随着上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创新的不断推出以及金融管制的放松,美国货币层次划分的口径变动日益频繁。其中近年来,美联储认为M3中除M2以外的部分并不能提供更多的关于经济运行的信息,同时M3口径的货币量在货币政策操作中也几乎不发挥作用,因此从2006年3月开始,美联储不再公布M3口径的货币数量。截止目前,美国的货币统计口经划分如下:

M1=财政部、美联储及各存款机构金库外的通货+非银行机构发行的旅行支票+商业银行活期存款 (不包括存款机构、美国政府、以及外国银行及官方机构的活期存款)-托收未达款和联邦储备银行的在途资金+其它支票存款(OCDS,主要包括可转让支付命令帐户NOW、自动转帐服务帐户即ATS帐户等)

M2=M1+储蓄存款(包括货币市场存款账户MMDAs)+小额定期存款(面额小于$100,000的定期存款)-存款机构中个人退休金账户(IRA)和基奥计划份额+货币市场基金份额(非机构持有)-货币市场互助基金中的个人退休金账户和基奥计划份额

1.3 欧盟

欧盟中央银行的货币统计是建立在12个成员国已有货币层次划分的基础上的,其设计的目的是要从众多货币统计口径中挖掘出一套能够被各成员国普遍接受的统一货币统计标准。从发展过程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欧共体中央银行行长委员会(ECB)提出了根据各成员国金融资产分类的“货币性”,建立统一货币总量统计的建议。但是这种统计仍是以各国的货币与银行统计为基础,统一的货币统计是在原有各国货币统计层次的基础上,字母后增加一个“H”以作区别,如M2H。第二个阶段是以1996年7月推出的“欧盟第三阶段统计要求(操作组合)”为标志。根据新的要求,各成员国改革了各自的货币与金融统计系统,并建立了统一的资产和部门分类,在货币定义方面,主要基于以下四种准则:可转让性、可转换性、期限以及通知时效等。其中,可转换性指的是该项资产能够被用来进行第三方支付的便利程度,期限是指在将基金转换为存款之前,签订合同到行使权利的时间,通知时效是指存款持有者给出他赎回金融工具的时间以及被允许无损失地将资产转换为现金的日期。基于新标准的货币统计是从1998年开始公布,目前欧盟中央银行各货币层次及构成主要包括:

M1=流通中现金+隔夜存款

M2=M1+2年内到期的定期存款+3个月的通知存款

M3=M2+货币市场基金份额/单位+回购协议+2年内到期的债券

1.4 印度

印度公布货币统计最早可以追溯到1935年7月。随着时代的变迁,为了使货币统计适应经济与金融环境的变化,印度储备银行 (印度中央银行)分别于1961年、1977年和1998年三次设立货币供给工作组对货币统计口径进行了调整。其中,1998年WGMS剔除原有M2,M3中非“常住单位”的存款,构建了新的货币统计NM2、NM3。目前,印度货币统计主要包括七个层次的货币总量统计和三个层次的流动性指标。在七个层次的货币中,最重要四个层次的货币统计分别为:

NM0=基础货币=公众持有现金+银行在印度储备银行的存款+印度储备银行的其他存款

NM1=公众持有现金+本国企业持有活期存款+印度储备银行的其他存款

NM2=M1+到期日低于1年的定期存款

NM3(广义货币)=NM2+到期日大于1年的定期存款+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在银行系统的通知或定期存款

M3=M2+收益型基金配额+公共部门与金融部门之间用于回购业务的公共债券

M4=M3+非金融部门持有的公共部门发行的证券

1.5 日本

日本早在1949年之前就开始了货币统计,当时货币供应量主要包括货币流通量和银行券两部分。1949年,日本银行建立了“存款货币及现金货币”统计,将活期存款货币纳入货币供应量的统计范围,之后1955年公布的“货币增减因素分析”统计,又将货币统计的范围扩大到即付存款。1967年,日本银行开始建立包括定期性存款(准货币)的货币供应量及相关指标统计,从而大体上奠定了今天的货币供应量统计体系基础。后来,为了适应经济金融结构的变化,日本对本国的货币统计也进行了多次调整,其中最近一次是2008年4月。这次调整的内容主要包括:将证券公司、短期资本公司和非常住居民排除在货币持有者的统计口径中;流动性L不再包括回购协议和现金抵押证券,增加了投资信托和银行发行的固定利率债券。经过调整,目前日本货币统计包括如下:

M1=流通中的现金+活期存款

M2=流通中的现金+存款

M3=M1+准货币(定期存款+零存整取存款+居民外币存款)+CDs

L=M3+除货币信托外的财产信托+投资信托+金融债券+银行发行的固定利率债券+金融机构签发的商业票据+本国政府债券+国外政府在日本发行的债券

2 各国货币统计口径及变化的比较分析

通过对IMF及美、日等国(地区)货币供应统计口经变化的横向比较,可以发现各国货币国供应量统计在口经、层次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但在总体上都遵循了IMF的MFSM(2000)统计框架体系。从具体内容看,各国货币统计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2.1 各国货币界定主要依据经验方法,并根据各国金融市场的变化不断进行修订

对于货币的定义和度量有两种基本方法,即理论方法和经验方法。其中,理论方法是运用经济学的推理来定义货币,而经验方法是在确定何者为最优的货币指标时,主要看哪一个计量指标能够最好地预计通货膨胀和商业周期等。这两种方法都不是完全适宜的,理论方法不够具体明确,而经验方法则为这样的问题困扰,一种计量指标在此时能预测准确,但在未来却未必一只同样准确。从各国货币供应量统计的实践看,各国中央银行在确定货币统计口径时都兼顾了两种方法,但主要采取的是第二种方法,即各国在修订货币供应量的目的是在于提高货币总量对经济变化的敏感度,增强货币总量与经济产出、物价等经济变量的相关程度,如果该金融资产规模较小且对经济变化的影响不显著,即使根据理论方法应纳入货币供应量,也暂时不调整。例如对于货币市场基金(MMMFs)的处理,各国中央银行对于MMFs是否属于货币,其判断标准主要依据其规模及对经济的影响。

由于各国货币界定主要采用的是经验方法,因此各国在货币统计是都充分考虑自身经济与金融发展的特点,编制相应的货币统计与货币层次划分。从横向看,由于各国国情不同,金融发展水平各异,同一金融产品不仅在规模上,而且在功能上都有区别,因此即使两个国家流动性相同的货币层次,实际所包含的具体内容也有很大的差别。从货币的具体内容上看,各国货币统计中狭义货币层次(如M1)在内容上较为相近,但在M2、M3等广义货币层次上,内容差异则相对较大;从纵向看,无论哪个国家,货币层次的划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本国金融产品的创新,经济环境的改变,而进行不断的修正和调整,并且金融产品创新速度越快,金融体制的变化越大,对货币层次进行修订的必要性也就越大,如美国等国家的货币层次划分的变动就很频繁。

2.2 发达国家出现减少货币统计层次的趋势

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金融创新产品的不断推出,发达国家不断将新的金融产品纳入到本国货币统计口径中,货币的层次也相应不断增多,因此逐渐出现了相比经济和金融欠发达的国家与地区,发达国家的货币层次一般较多,货币总量中在内容上也更丰富的现象。但是近年随着各国货币统计的不断调整,在一些发达国家出现了减少货币层次划分的趋势。在美国,近年来美联储认为M3中除M2以外的部分并不能提供更多的关于经济运行的信息,因此从2006年3月开始,美联储不再公布M3口径的货币数量,目前美国货币统计的口径仅包括M1和M2两个层次。根据表1,与印度等新兴国家相比,美国等发达国家在货币层次划分上反而相对较少。在上文比较分析中,印度的货币统计的层次相对较多,包括七个层次的货币总量统计和三个层次的流动性统计。

表1 目前各国货币层次及流动性统计的比较分析

2.3 金融资产的期限与面额大小等是影响货币层次划分的重要因素

目前,各国中央银行在对货币进行层次划分时,都以“流动性”作为依据和标准。流动性是指金融资产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在短时间内以全部或接近市场的价格出售。金融资产的流动性越强,在层次划分上属于狭义的货币层次;反之,资产流动性越低,在层次上则属于广义的货币层次。影响金融资产流动性因素的有很多,根据各国货币统计的实践,各国尤其重视可转让性、到期期限和面额等因素。在这里需要进行重点说明的是期限与面值两个因素:

(1)关于期限。许多国家在设计货币统计口径时都考虑到货币的期限问题。一般认为储蓄存款和期限较短的定期存款可以在没有或是很少的产生拖延或支取罚款的情况下转换成为现金或可转让存款,因此具有较高的货币性,应属于狭义的货币层次中;而长期存款在支取时都会有拖延或是需要支付罚款,因此这种存款有较低的流动性,应属于广义的货币层次,或被排除在广义货币组成部分之外。例如,在欧盟,M2中仅包括2年内到期的定期存款和3个月的通知存款,而2年期以上的定期存款和3月以上的通知存款并不在欧盟中央银行的货币统计口径中;而在印度,定期存款根据期限不同则不属于不同的货币层次中,如果定期存款到期日低于1年,则属于NM2层次,反之,到期日大于1年的定期存款则属于NM3的广义货币层次中。

(2)对于面额。许多国家在货币统计中都对金融资产面额的大小进行区分,在一些国家的货币统计中仅包括特定小面额的金融资产。美国将面额小于10万美元的小额定期存款计入M2,而大于10万美元的大额定期存款却被排除在货币的统计口径之外。

2.4 对于货币持有部门还存在争议

根据MFSM(2000)的规定,“货币持有部门”通常包括除存款性公司和中央政府以外的居民部门。但在实际处理的时候各国之间分歧较大,其中争议主要反映在对非存款性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的处理上。

关于非存款性金融机构是否构成货币持有部门,各国在具体操作中存在较大差异。总体上看,对于非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处理主要有三类方法:一类是将所有非货币性金融机构都作为货币持有者,持有这种观点的国家较多。根据MFSM(2000)的界定非存款性金融机构属于货币的持有者。与MFSM(2000)的规定相同,美国、欧盟、加拿大、韩国等国家(地区)目前都将非存款性金融机构都视为货币持有主体进行统计;第二类是将全部非存款类金融机构都不视为货币持有者,如日本和澳大利亚等;第三类是将部分非存款类金融机构视为货币持有者,如英国。在英国,为了适应国际金融体系的快速变化,英格兰银行在2007年底提出一个从M4统计中排除部分非存款类公司(OFCs)的议案,并从2009年7月开始在发布M4的基础上,增加一项不包括中介类金融机构存款的M4统计。

对于政府部门是否构成货币持有部门,在各国在货币统计上也存在一定分歧。目前争议可以分为对于中央政府的处理,以及对除中央政府以外其他政府单位的处理两部分。

3 对改进我国货币供应量统计的启示

以上概括了世界主要国家在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变化的历史经验,并总结了其变化的基本特征。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国宏观调控,更好地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本文从我国经济与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并结合各国货币统计变化的特征,对于改进我国货币统计提出以下几方面建议。

3.1 将银行卡下的居民活期储蓄存款纳入M1的范畴

中国银行业的电子化起步较晚,在1994年我国初次公布货币统计量时,我国银行业的电子装备水平还比较落后,全国银行卡的发行量和POS机、ATM机均比较少,居民个人使用银行卡进行的交易量也很少,绝大部分居民活期存款必须先在银行提出现金后才能进行支付。因此,当时的狭义货币M1中不包括银行卡(包括借记卡和信用卡两种)项下的个人人民币活期储蓄存款,而是统计在广义货币M2中。但是,随着近年来我国银行业电子装备水平的提高,银行卡的品种越来越丰富,发行量也大量增加,同时由于POS机的大量增加和“金卡工程”的实施,银行卡在安全性和方便性功能上的提高,使个人凭借其在银行办理的各类银行卡用于直接支付的量越来越大。银行卡已经成为我国个人消费最频繁使用的非现金支付工具。

随着银行卡下的活期存款越来越多地被用作支付和结算的工具,居民活期储蓄存款的流动性大幅度增强。根据CGMFS(2008)对于电子货币层次归属上的界定,我国银行卡下居民活期存款应属于一种可转让存款。根据各国货币统计的经验,居民可转让存款一般属于狭义货币层次。因此本文建议将我国银行卡下的居民活期存款在货币层次中由M2层次调整至M1层次之中。

3.2 将财政存款纳入货币统计口径

在我国,自1994年首次公布货币统计口径开始,政府部门就一直没有作为货币持有者进行统计,中央和地方政府在中央银行的财政存款也并没有纳入到货币的统计口径中。本文认为,不同于其他国家,我国应将财政存款纳入到货币统计的范畴中,其原因可以归结为两点:

首先,这是由政府在我国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决定的。不同于国外政府,我国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不仅仅是作为全社会资源配置的调节者,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弥补市场缺陷,而且还扮演着经济建设者的角色。特别是近年来,四万亿投资的大背景下,政府通过不断加大公共投资,引导社会资金流动,在支持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与此相对应,随着由财政收支而导致财政存款的变化也会对货币流通,以及经济运行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在分析我国货币变化时,不应该忽略财政存款的影响。

其次,我国财政存款规模较大及波动较明显的特征导致我们不能忽视政府在货币流通中的作用。虽然,当前我国政府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不仅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而且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但是我国政府的财政存款的相对规模却远远大于其他国家。这主要是由于欧美主要发达国家都采用了较为科学的国库现金管理手段,政府将大部分的财政存款或存入商业银行,或拍卖给其他金融机构,或投资短期债券,从而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的财政存款一般都保持在较小的规模,并且存款余额保持在持续稳定的水平。但在我国,财政资金主要以财政存款形式存放在中央银行,因此规模相对较大,并且财政存款会随着政府收支的变化而波动。

3.3 将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在银行的同业存款纳入货币统计

我国在1994年公布的《中国人民银行货币供应量统计和公布暂行办法》中明确规定货币持有主体不包括金融机构。2001年我国对货币统计进行了第一次修正,将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计入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其他存款项目。由于客户保证金存款一般视为居民和企业持有的货币,因此在这次调整中货币统计中货币持有主体仍不包括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2003年底,中国人民银行在其网站发布了《关于修订中国货币供应量统计方案的研究报告》(征求意见稿),其中建议将保险公司和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在存款性公司的存款、住房公积金存款计入M3。不过,报告征求意见之后再无下文,我国货币统计也未作调整。截至目前,在我国货币统计中仍不包括非存款类金融机构。

随着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中国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得到了非常快速的发展,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证券投资基金公司和保险公司等机构不仅在数量上还是在资产规模上都有大幅度增加,其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中国其他各类企业。随着非存款类金融机构的种类不断丰富,企业数量不断增多,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对货币的需求相应增多,其持有的银行存款规模也不断扩大,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已经成一个重要的货币持有群体,对于货币运行的影响已不可以忽略。因此,根据国际惯例以及我国金融的发展现状,我们应该将非存款类金融机构的银行同业存款纳入货币统计口径。

3.4 增加广义流动性统计,适当扩大货币政策检测的范围

虽然英美等国出现了减少货币层次划分的趋势,但是与各主要国家相比,目前我国不管在货币统计的层次,还是在货币的内容上都是相对较少的。因此本文认为,要使货币总量更好地担当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角色,扩大货币监测范围,增加广义流动性的统计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地区)如印度、日本、韩国等都统计流动性总量,但是我国目前尚未正式统计流动性总量。随着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产品的不断推出,有些金融资产货币性强弱的判断并不是十分清楚,这样就使一些具有一定流动性、但还不足以纳入广义货币之内的金融资产被排除在统计监测之外。为了进一步加强货币政策操作的有效性,我国货币政策当局必要对这些金融资产规模变化情况有所把握,因此产生了流动性统计的必要。

[1]李扬.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及调控——对在我国建立货币供应统计体系的讨论[J].经济研究,1994,(9).

[2]王素珍.关于货币层次划分及其作用的思考[J].金融研究,1996,(9).

[3]杜金富等.对修订我国货币供应量统计的探讨[J].中国金融,2003,(17).

[4]彭兴韵,包敏丹.改进货币统计与货币层次划分的研究[J].世界经济,2005,(11).

[5]米什金.货币金融学(第七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6]InternationalMonetary Fund.Monetary and FinancialStatistics Compilation Guide[M].Washingtion,D.C.:InternationalMonetary Fund,2008.

[7]Bank of England.UK Monetary Aggregates:Main Definitional Changes[J].Monetary and Financial Statistics,2003,(7).

[8]Lim,Ewe-Ghee,Sriram,Subramanian.Factors Underlying the Definitions of Broad Money:An Examination of Recent U.S.Monetary Statistics and Practices of Other Countries[C].IMF Working Paper,2003.

[9]Reserve Bank of India.Manual on Financial and Banking Statistics[Z].2007,(7).

[10]Norbert Janssen.Measures of M4 and M4 Lending Excluding Intermediate other Financial Corporations[J].Monetary&Financial Statistics,2009,(5).

(责任编辑/亦 民)

F820.2

A

1002-6487(2010)23-0028-04

张 浩(1981-),男,安徽合肥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货币理论和货币政策。

杨 丽(1980-),女,黑龙江海伦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猜你喜欢

供应量口径存款
步枪口径之争(下)
步枪口径之争(上)
追回挪走的存款
大口径超高附塔管线安装技术
负利率存款作用几何
全口径预决算审查监督的实践与思考
货币供应量 (年底余额)
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率
货币供应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