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面设计中的汉字残缺设计

2010-09-15陈涛

关键词:视觉艺术观者骨架

□陈涛

(重庆邮电大学 传媒艺术学院,重庆 400065)

平面设计中的汉字残缺设计

Incomplete design of Chinese characters in graphic design

□陈涛

(重庆邮电大学 传媒艺术学院,重庆 400065)

残缺汉字的意蕴美在于,它利用局部缺陷反衬出整体的亮点,从而构成残缺美。汉字的残缺设计应遵循整体性原则、知觉经验原则、简化原则和结构骨架原则,让观者在完形冲动的心理下补充完成残缺部分,从而实现设计主题的传达。

汉字残缺设计;视觉完形;平面设计

汉字作为中国通用的交际工具和中国文化的脊梁[1],其独特性是其他文字无可比拟的,其特有的美感特征更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心理。因此,汉字本身的设计以及汉字元素在众多平面设计作品中被广泛运用。其中有些设计作品对汉字运用了残缺设计的表现形式,即对字体本身的偏旁、笔画进行省略或替换,这种设计不但没有影响文字的可识别性,还有其独特的意蕴美,成为平面设计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一、残缺汉字的意蕴美

残缺即不完整,是事物表象的破坏或不完美、事物恒常的破坏或夸大,是秩序的颠倒。当涉及图像的形状、轮廓、结构、肌理、质感等物理性质时,残缺与完整相对应。当残缺存在于整体中,局部的缺陷恰好可以反衬出整体的亮点,由此构成的残缺美给人以独特的审美享受并留下深刻印象。

在视觉艺术中,残缺可分为有意性 (刻意)和无意性(偶然),由此产生不规则的痕迹和肌理,或呈现出不完整的形式结构。从视觉艺术的语言特征上看,一方面,刻意产生不完整的痕迹来自于个人对当时客观事物的特殊反映。在古人题墨中,就有许多刻意的残缺字。比如在泰山上有一块摩崖石刻,上面镌刻“虫二”两字,“虫”字上多了一撇,探其究竟:繁体字的“風”字,去掉外面的边儿;“月”字去掉周围的边儿,就是“虫二”。这两个字隐喻“风月无边”之意,用来形容这里风景优美。另一方面,偶然产生不完整的痕迹来自于媒介材料的特性,它的残缺往往是自然的造化。以书法中的用笔为例,由于墨的焦淡、纸的皱平等因素,所书写出的文字都有着偶然性的、残缺的表象,如轮廓、笔痕等。从书法的角度来看古代的碑刻,虽然某些字个别笔画有些残破斑驳,但看上去仍不失美感,“因为笔画上的破损没有影响到字的笔画间气势的贯通,没影响到结构及整个字的神韵,自然也就没有影响到字的意蕴美 ”[2]。

残缺的形象很容易形成感官刺激,并成为视觉的焦点,引起视觉注意,这也是它最大的优势。按照格式塔心理学,当不完全的形呈现于眼前时,会引起视觉中一种强烈的追求完整、达到和谐的愿望,这种愿望会使观者形成一股将它补充或恢复到应有的完整状态的冲动,从而刺激了知觉的兴奋,活跃了想象思维。对此如果运用合理,即能产生震撼人心的效果,获得审美的满足。

二、汉字残缺设计的原则及其应用

汉字残缺并非都意味着美,唯有合乎秩序的残缺才能使人产生美感,而秩序即原则。

1.知觉组织的整体性原则

对残缺设计形式在汉字中的运用,为什么会“笔断而意不断,形散而意连”,还能具有准确的识别性呢?这首先要从人的知觉来寻找依据。“知觉是选择、组织和解释感觉刺激,使之成为一个有意义的和连贯的映象过程。这一过程的最终产物是对特定对象的认知,形成该物体的完整映象。”[3](P58-59)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共同完成了知觉的整体性,其最有代表性的理论是格式塔心理学派提出的完形心理理论。格式塔心理学由韦特墨、考夫卡与苛勒于 1912年创始于德国,以强调知觉的整体性、独特性和重要性为特征[4]。“格式塔理论的合理性在于,人的视知觉实际上是一种视觉思维,它有着主动性和选择性。它有一种‘完形’意志,将不完整或不规则的图形联系起来。”[5]“这时候,虽然刺激物本身是残缺的,但仍能获得一个完整的知觉对象”,“线条画之所以能成功地把物体再现出来,完全得益于知觉的‘完结效应’,正是这种特殊的效应,才把轮廓线之内的形状转变成了物质实体”。[6]客观事物具有许多不同的属性,并且由不同的部分组成。当客观事物作为刺激物对人发生作用的时候,通过人的感觉器官,大量离散的感觉信息传送至大脑,然后按照一定的规则将它们组成某个完形的整体。如图1中两种完全不同属性的文字元素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之”字,但并没有扰乱其视觉信息的传递。这是因为它紧紧抓住了文字形态的整体视觉感,人们在看到“之”字这一设计之前,它的整体视觉感就已经在大脑中存在。当客观对象的整体特征刺激作用于大脑,大脑便按照一定的组织原则将残缺文字与客观对象进行“对号”。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残缺文字所传达的具体意义了。下面这句话可以很形象地概括并解释知觉的这种组织判断规律:“把许多个单独的音符组合在一起,便能产生一支曲调,但这支曲调并不存在于任何单独的曲调之中。”[7]

2.视觉经验原则

小阿德尔伯特·阿姆斯曾说过:“有机体总是将他对不断变化的外部事件的预测与他固有的意义框架进行比较。如果这些外部事件与他的预测相符,或说‘行得通’,他就不再对它感兴趣了;如果不相符,那么就对当时的情形作一番估量。”[8]这种估量实际上就是视觉的焦点和矛盾所在,观者往往在审视判断和评估中获得与以往经验不同的认识,这种认识会对其产生巨大影响,并留下深刻印象。

“对于不完全的刺激,知觉倾向于完善,这是过去经验对当前知觉作用的一种表现,即部分刺激作用于感官时,人脑中存贮的信息能够补充该事物的其他部分刺激的信息”[3](P71),以产生视觉对形象的完形。换句话说,由残缺设计所引发的“文字信息中断,形成视觉焦点,使阅读受阻,造成心理的缺憾和焦虑,但视线很快又被替代物所占据,形成新的视觉焦点、中心。观者在新与旧、前与后的信息重叠中,通过自己的经验判断和知识重组”[8],来使汉字、句子或词组的残缺部分得以完整,重构一种新的语义,从而完成了信息的解读。最突出的例子是成语和诗句,如“龙凤呈□”、“雪中送□”、“恭贺新□”等。正是由于人们对某些事物的熟悉和了解,缺失并未影响正常的信息传达,反而增强了表达效果。

高明的设计师以敏锐的感知力,巧妙利用上述原理并把它运用到平面设计中去,更好地实践了汉字的残缺设计,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形式及内涵。如图2在设计中空出“油”字左边偏旁的两点,构成了残缺的“油”字,让观者通过大脑的储存信息自己去完善,使之形成完整的“油”字。这一方面极大地调动了观者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凸显了广告的诉求主题。图3虽然把“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中的每个字都模糊掉了一半,但并没有影响到人们的正常阅读。如此残缺设计,使观者在惊讶之余深深记住了它,从而达到了广告诉求的目的。

3.简化原则

在视觉艺术中,由于简化所表现出的残缺的形式结构呈现了知觉简化的完型趋向,符合艺术简化的视觉艺术法则,体现了视觉艺术语言的一定规律,因而这一原则也被广泛应用于汉字的残缺设计中。中国书画更推崇以意写形的残缺的形式结构,如“留白”的处理手法会给人们更多的想象空间。“中国书画把对不完整的理解,上升到宏观的哲学的美学高度”[5],正所谓“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美学家库尔特·贝德特把艺术简化解释为“在洞察本质的基础上所掌握的最聪明的组织手段。这个本质,就是其余一切事物都从属于它的那个本质”。[9](P111)因此,在抓住事物本质的情况下,无论如何简化,“残缺的形式痕迹都蕴涵着丰厚底蕴,它是‘内在’简化原则的外在表现”[5],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利用表象的残缺,将理念融入其中,赋予残缺新的内涵,使残缺的形象得到艺术的升华,从而创造性地完成理念和信息传达。如图4,设计者巧妙运用残缺的设计手法对汉字“公”和“私”进行了极有创意的简化,把“公”下边的部分和“私”右边的偏旁简化掉,其文案“廉洁奉公光荣,损公盈私可耻”深刻揭示了廉洁奉公的广告主题。

4.结构骨架原则

一个视觉对象的形状并不仅仅是由它的轮廓线组成的。著名画家欧仁·德拉克罗瓦曾说过,要想把一个物体画出来,“在动笔之前,画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眼前物体之主要线条的对比。在很多时候,主线条并不是物体的实际轮廓线,而是构成视觉物体之结构骨架的线条。”[9](P111-112)结构骨架是指主要轴线的骨架,其次还包括由主要轴线确定的部分与部分之间的独特对应关系。由结构骨架来确定一个式样之特征的事实,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只要一个形象的结构骨架与观者个人的视觉概念的结构骨架相类似,这个形象就可以被观者毫不费力地认出来。[9](P67)因此,汉字残缺设计的魅力体现在不完整的形式结构中,其缺省的或残缺的部分则靠图形暗示和心理联想来补充。

所有汉字都有自己的结构骨架。从整体来看,汉字具有“方块性”。任何以汉字为元素的设计作品,有很大一部分都要遵循汉字的结构骨架,否则就会产生误认。不难发现,汉字的笔画与偏旁千变万化,但书写起来它的结构骨架是不变的,具有稳定性。

设计师依据汉字的结构在进行作品设计时可以游刃有余,尽情发挥创意灵感。如图5中“美”字的左半部分被替换成五个手指印,与背景的半圆形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美”字,其创意别有一番情趣,传达出美与人的关系。值得注意的是该作品的“美”字之所以没有被误认成“养”、“羊”、“丰”等字,主要是因为作者抓住了汉字的结构骨架。如图6肖勇的招贴设计《抗击非典》,画面中“非”字的两个竖笔画没有表达完整,“典”字右边少了一捺,“非”字同构在“典”字中间,并与红色的圆形禁止标志重合,视觉冲击力极强,清晰地传达出了设计的主题——禁止非典。

三、结语

汉字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故也是设计师发掘创意的巨大宝库。在现代设计中,以汉字为主题元素的设计作品已初具规模并逐步发展,其中汉字的残缺设计颇具代表性。从古到今,残缺汉字给人们留下无数的“缺”,让人们去猜想和补全。现在的设计师们正是在这些“缺”中找到了美,找到了丰富的设计内涵。汉字的残缺设计不仅揭示了其形式美感,更被作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广泛运用于平面设计中,让观者感受到那种把客观的缺失和主观的趋于完美的冲动相结合所产生的心理碰撞,因而回味无穷。

[1][英]帕默尔.语言学概论 [M].李荣,王菊泉,周焕常 ,等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4:89.

[2]许东方.“残缺美”之我见 [J].美与时代,2007(4):33.

[3]马谋超.广告心理[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

[4]秦波.完形心理理论对产品形态的作用与意义[J].包装工程 ,2005(2):153.

[5]叶明辉.视觉艺术中的残缺美 [J].理论月刊,2006(6):134.

[6][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 [M].滕守尧,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147.

[7]沈榆.现代设计 [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1995:59.

[8]王宏香.残缺美的视觉表达[J].装饰,2004(6):79.

[9][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腾守尧,朱疆源,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J52

A

1009-3729(2010)02-0058-04

陈涛 (1980—),男,山东省临沂市人,重庆邮电大学助教,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装饰艺术与现代设计。

猜你喜欢

视觉艺术观者骨架
不只是拼贴的视觉艺术
浅谈管状骨架喷涂方法
李阳 让品茶成为视觉艺术
端午节观龙舟赛
骨架密度对炭/炭多孔骨架压力浸渗铜的影响
手机UI界面设计中视觉艺术元素的构成
电视综艺节目宣传中视觉艺术的创新思考
周博士考察拾零(六十六)日光温室前屋面开机具作业门处骨架的处理方法
光影行者
心中的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