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称词语意义的获得与构建*
——心理空间视角

2010-09-12柴磊刘海燕

山东开放大学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所指指代语篇

柴磊 刘海燕

(济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济南250022)

指称词语意义的获得与构建*
——心理空间视角

柴磊 刘海燕

(济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济南250022)

指称功能是语言表达的一项基本功能。在认知语言学快速发展的今天,指称词语的研究得到了新的动力。本文以心理空间理论为依据,从认知角度对指称词语进行分析,指称对象是一种认知存在,指称词语是指称对象在人脑中活跃程度的标志,指称意义的获取与人类认知的心理空间息息相关。

指称词语;心理空间;认知

指称是一个在哲学界和语言学界都倍受关注的概念。在西方哲学家中,罗素、弗雷格、维特根斯坦、塞尔等人是研究指称的杰出代表。他们认为,指称就是该语词的意义,意义就是独立于语境的真实条件的含义。在语言学界,指称表达如何能够超越自身而指向所指物,指称词语在语篇中的功能、分布模式、衔接格局等问题已成为许多领域的研究焦点。从语篇角度看,指称研究的主要理论有M.A. K.Halliday&R.Hasan(1976)的“语篇衔接模式”(textual linguistic paradigm)、B.Fox(1987)的“语篇层级模式”(the hierarchy model)等。其中,“语篇衔接模式”把指称语描述为语篇衔接标记,成为话语指称研究的开山之论。语篇分析学家(如Brown&Yule,1983)则坚称,指称即“成功的指代”。从语用角度进行指称研究的以S.C.Levinson(1987)和T.Matsui(2000)等学者为代表。他们认为,指称词语的使用反映着人们使用语言的理据,隐含着语用制约。指称词语的语义阐释必须结合所发生的语境进行。[1]

以上研究均从不同的视角揭示了指称的含义及实质,但是指称词语的意义是通过什么机制获得与构建的,这个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本文拟从心理空间理论(mental space theory)的角度探析指称词语意义的认知与构建,提出指称词语实际上指向某种心理体现,它不是单纯地存在于语篇中,更不仅仅是客观世界中的存在,而是一个认知存在;指称词语意义的获得与人们的认知息息相关。

一、指称词语的概念与范畴

对指称词语本质与表达的认知分析,首先需要我们明确有关指称词语的几个概念:指称(reference)、所指对象(referent)以及指称词语(referring expressions)。指称(reference)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功能之一。实际话语中,我们常常要用某一词语表示我们所指的人或事物,使该词语与所指对象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建立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即指称关系,所使用的词语即指称词语。Brown和Yule在其著作《话语分析》中将指称定义为“说话人通过语言的使用来表达他们正在谈论的实体(entities)”。其中的“语言”就是指称词语,“谈论的实体”就是所指对象。[2]

(1)I do not like Rock music.It is too noisy and crazy for me.

在例(1)中,说话人表达了“我”(“I”)的看法,表示不喜欢“Rock music”,是因为“它”(“it”)太吵、太疯狂了。其中的“I”、“Rock music”和“it”是指称词语,它们所表达的实体——说话人、摇滚乐就是所指对象。指称词语和所指对象作为所指项和被所指项共同构成了指称。同时,“Rock music”与“it”指称同一个对象,这种现象也被称为同指(coreference)。

关于指称词语的范畴,K.M.Jaszczolt将指称词语一般划分为两类:直接指称词语(directly referring expressions)和由话语语境来保证其指称作用的词语(expressions whose referring function is secured by the context of utterance)。直接指称词语包括专有名称、指示代词和指示词组;另外一类包括有定和非定描述语。[3]

二、心理空间理论

意义建构是以话语为基础的。Fauconnier(1994)提出的心理空间理论把语言看成一系列复杂认知程序的触发机制,深入挖掘话语的多层级概念。该理论指出,只有当认知程序启动后,语言方产生意义。“语言并非携带意义而是引导意义”,[4]这一理论成果为研究指称词语意义的构建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框架。

心理空间理论主要考察意义的实时建构,即人们在说话、思考时即时构建的暂时的信息集合。心理空间是人们在进行思考、交谈时为了达到局部理解与行动之目的而构建的小概念包(conceptual package)。话语的形成和理解涉及一系列心理空间的连续层级构型,这些构型随着话语的展开而不断调整,并受到语义、语用和认知等多种因素的约束。具体来看,话语构建首先起始于发话人的基础空间(base space),然后,随着话语的不断展开,不同视角或焦点的心理空间将随之建立起来。空间之间由空间构件(spacebuilder)相互联系,不同空间的内部成分相互映射,从而形成藤架空间结构[5]。Fauconnier将空间构造语词(spacebuilder)分为以下四类:

a.介词性词组:in Len’s picture,in his mind,in 1929 b.副词:really,probably

c.连接词:if A,then…;either…or…

d.主谓搭配;Max believes…;Mary hopes…

要理解语言的组织结构就要研究人们谈话或听话时所建立起来的域(domain),以及人们用成分(element)、角色(roles)、策略(strategies)和关系(relations)建构的域,这些域就是心理空间,它们不是语言自身的一部分,也不是语法的一部分。[6]

心理空间理论对于探索指称词语意义获得的机制有没有解释力呢?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说明认知语言学理论,尤其是心理空间模式与指称意义研究的相关性。

三、心理空间理论对指称词语的认知诠释

上文中提到,话语的形成涉及一系列心理空间的连续层级构型,即一个语篇不是由单个的心理空间构建的,而是由多个心理空间构建的。这个观点可以充分解释在下面两个例子的对比分析中,指代同一个指称对象的代词it为何决定了句子的成立与否。

(2)I don’t have a car.It is red.

(3)I don’t have a car.Otherwise,I would drive it to work.

两个例子中虽然都有I don’t have a car这样的句子,但(2)不成立,(3)却成立。原因是例(2)只有一个心理空间,而这个心理空间里没有角色car,既然car这个指称对象不存在,我们自然也就无法用it来指代它。而例(3)中有两个心理空间,即:

虽然第一个心理空间R中没有角色car,但第二个心理空间H里有,所以这样的指代可以成立。其中R是reality,代表现实空间,而H是hypothetical,代表虚拟空间,这个虚拟空间的建立不是凭空的,而是借助了一个空间构造语词:otherwise。可见,心理空间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我们确定指称词语的使用是否合理。

再看下面这个例子:

(4)Plato is on the top shelf.It is bound in leather.(Fauconnier 1994:5)

(5)柏拉图在书架顶层,皮面精装。

该句中,“Plato”是专有名词。不考虑语境的情况下,它被解读为“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在一定的语境下,它有不同的解读:“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Plato的著作”,“象Plato一样的人”,或“外号叫Plato的人”等等。如果谈话双方正在谈论柏拉图这位古希腊哲学家,这种共有知识就会自然成为桥梁,把“柏拉图”和“他的作品”这两个心理空间连接起来,接下来,用作者名字来指代他的书也是很自然的事。即使不做此推想,受话人听到这句话也会在大脑记忆中调集、激活有关柏拉图的深层信息,在后续信息“shelf”“bound”等词的提示下,顺利完成指称建构。

Langacker说,“所有语义阐释关系取决于被阐释概念适当的活跃(激活)区域的确定”。心理空间模式对指称词语意义获得的认知历程是有很强的解释力的。在共享的时空以及一定的语境中,说话人通过指称性表达来指称物质实体或可感知的物质实体,而听话人也能正确分辨出所指的对象。[7]这种交际成功的过程可以通过分析以下例句来解释:

(6)Last night a man and a girl came to the house collecting for charity.The man acted pretty drunk…

该例中的第一个句子,通过空间构造语Last night,发话人邀请受话人建构出一个时间空间。“a man and a girl came to the house collecting for charity”邀请受话人将这个时间空间精致成“有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来收取施舍”的时间空间。在第二句中,“The man acted pretty drunk…”邀请受话人构建一个对当时实际情况了解的心智空间。但是,如何确定第二个空间中的普通名词The man就是指向第一个空间中的a man呢?

根据心理空间理论,一个心理空间中对一个成分命名或描述的表达式可以在另一个心理空间中找到那个成分的对应体。这样,一个空间中的a man则与另一个空间中的The man相互指称。按照心理空间模式,空间和空间之间的互动,必须依赖它们之间共享的框架,即类空间(generic space)。该例中,两个空间共享的类空间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来到了一所房子”。在这个类空间的制约下,两个心理空间中的a man与The man形成互指,受话人可以准确无误地理解The man即前句中首次出现的a man。

既然一个语篇是由多个心理空间构建而成的,我们还应该考虑这些心理空间的关系问题。Epstein(2002)指出心理空间不是线性排列的(linear),而是有层次的(hierarchical configuration)。[8]例如:

(7)她走进E市惟一的那间土产公司,买了一顶有绿色飘带的草帽戴上。那一年,他们在这里度夏令营的时候,也是在这家店里买的草帽。

……

她在一片礁石旁收住了脚。这便是那一年,他们游泳时的出发点,叫做老虎头。

……

那一年夏天,在E市的海滨,他们度过大学里第一个夏令营的生活。

——张洁《祖母绿》

该例中,有两种不同的心理空间,一个是现实空间,“她走进E市惟一的那间土产公司,买了一顶有绿色飘带的草帽戴上”和“她在一片礁石旁收住了脚”都属于现实空间,另一个是以“那一年”为空间构造语构建起来的时间空间。

原著中的女主角“曾令儿”是“她”在现实空间(R)里的所指,“曾令儿和左葳”是“他们”在时间空间(T)中的所指。尽管邻近的语篇中没有明确提到“曾令儿和左葳”,仍然使用了“他们”,但是读者能够准确地解读“他们”即“曾令儿和左葳”,因为y在T中是活跃的。而且,该例中第一段和第二段之间,以及第二段与第三段之间都没有明确提到“曾令儿和左葳”,“他们”指称的成功在于第二段和第三段都不断地回到时间空间T,尽管我们引用的第一段和第二段之间在原文中间隔了46段,第二段和第三段之间在原文中间隔了49段。可见,心理空间不是线性排列的,否则“他们”的指称不会成功。

此外,心理空间理论还认为,谈话双方能够交际成功,基础在于他们可以根据相同的语言和相关的语用信息建立起类似的心理空间。如果说话人和听话人分别建立起构造几乎相同的心理空间,且该空间中的某个成分有一段时间没有被提及,说话人仍然有可能突然用代词指代它,因为它仍然活跃在交际双方的心理空间里。比如:

(8)“他们常唱这个么?”她问那替她燃蜡烛的哨兵。

“是的”,那老兵在灯笼底下霎了霎眼,微微笑着。

“我们都有些不信那班北方汉子有这般好的喉咙哩。”——张爱玲《霸王别姬》

作者此时构建的心理空间是“四面楚歌”。在这个心理空间中,作者着重引入了刘邦的士兵。而在(8)之前,作者连续讨论了虞姬的心理活动,没有谈及刘邦的士兵,却在(8)中用代词“他们”来指代“北方汉子”,但这种指代并没有给读者造成什么困难,原因在于“四面楚歌”是读者熟悉的场面,它处在读者的心理空间中。见下图:

通过以上对指称词语的认知分析,可以看出指称虽是一种复杂的语言现象,但其实质还是人类体验并将其范畴化和概念化的结果,语言和世界之间的联系是通过认知和概念来完成的。指称意义的获取与人类认知的心理空间息息相关,指称词语意义的构建是一种认知过程。因此,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指称词语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指称词语,也可以加深我们对人类在产生和理解话语时所遵循的生成、解释原则的认识。

[1]王义娜.概念参照视点:语篇指称解释的认知思路[J].外语学刊,2005,(5):83-87.

[2]Brown,G.&Yule,G..DiscourseAnalysi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3]Jaszczolt,K.M.Referring Expressions:A Unified Approach[J].外国语,2001,(2):1-22.

[4]Fauconnier,G.Mental Spaces:Aspects of Meaning Construction in Natural 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5]王义娜.话语指称的认知构建与心理空间可及性[J].外国语,2003,(5):35-42.

[6]文旭.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原则和方法[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2):90-97.

[7]Langacker,R.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I: 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M].Stanford 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8]李美霞.指称词语的认知诠释[J].中国外语,2005,(3):28-32.

book=4,ebook=83

H313

A

1008—3340(2010)04—0051—03

2010-10-08

柴磊(1973-),女,山东济南人,济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外语教学。

刘海燕(1969-),女,山东潍坊人,济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外语教学。*本研究为2008提济南大学科研基金项目“认知语言学视野中的指称词语研究”(批准号:X0815)的部分成果。

猜你喜欢

所指指代语篇
奥卡姆和布列丹对指代划分的比较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The Ways of Leading a Healthy Life
遗忘者
论《群音类选》的编选类分及其官腔类所指
正义概念的所指霸权和能指反抗
基于深度学习的维吾尔语名词短语指代消解
火柴迷宫
自然语言中的指代技术的研究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