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资源勘查类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与对策

2010-09-12黄宏伟葛佳华

中国地质教育 2010年2期
关键词:工学用人单位毕业生

黄宏伟,葛佳华

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 就业指导中心,湖北 荆州 434000

高职教育

高职资源勘查类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与对策

黄宏伟,葛佳华

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 就业指导中心,湖北 荆州 434000

本文通过对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资源工程系“社会需求和培养质量”调查问卷的剖析,探索了高职资源勘查类专业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针对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专门化、高技能、高素质的期望与要求,提出了:抓住地勘行业发展的大好机遇,遵循就业导向原则,重点建设社会急需专业;采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方式,实现专业与职业,培养与需求,人才与岗位对接;构建适应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管理体系,课程体系;建立双师型教学团队等对策。

调查问卷;地质;高职教育;对策

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是国土资源行业的普通高职院校。以培养资源勘查、地质工程、测绘测量、土建施工、探矿机械、地灾评估、工程管理等方面的高职人才为目标。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因办学培养目标定位准确,加之学生吃苦肯干,在当前存在就业难的情况下,学院毕业生一直保持在95%以上的高就业率。

面对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经济全球化步伐不断加速,职业教育观念与体制不断创新、并发生着多样性变化的形势下,为使学院培养的人才更适合市场的需求,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对近三年毕业生就业单位作了“社会需求和培养质量”问卷调查。

笔者以资源工程系毕业生跟踪调查为样本,对调查问卷进行了统计与分析,对部分重点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调查问卷反馈的信息

调查问卷设计了“用人单位基本情况”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需求情况”两大类13个问题。样本共收回65家用人单位的有效问卷65份,涉及367名毕业生。

1.用人单位基本情况

65家用人单位的性质为:党政机关1个,事业单位49个,私企15个。就业单位属大型的8个,中型的39个,小型的18个。与当地经济收入水平相比,属高收入的1个,较高收入的24个,中等水平的40个。这些数字表明,我院毕业生的去向主要是中型规模以上(占64.62%),经济收入属高、中水平的事业、国企单位(占83.08%)。

2.用人单位对学院及毕业生的评价

问卷的重要内容是征求用人单位对学院专业设置的合理性、学生综合素质状况、学院对学生需加强哪方面教育等问题的意见。65家用人单位中认为专业设置“很好”的13家,“较好”的41家,“一般”的6家,“不好”的1家,4家单位未表态。

65家用人单位中,认为对学生应该强化的能力教育呈现多项侧重,分别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37家,动手能力27家,组织协调能力37家,创新能力18家,敬业精神17家,应用能力14家,心理承受能力8家。

65家用人单位对367名毕业生是否称职的评价是:优秀131人,良好158人,两项加起来为289人,占整体的78.74%。称职70人,3人待评,5人未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工作态度等9个方面的具体评价见表1。

表1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基本评价 单位:个

3.用人单位未来几年对专业人才需求及基本要求(此处为多项选择)

在问卷所列出的12个专业方向中,有专业人才需求的单位数是:地质工程与技术类50家,资源勘查类42家,测绘类31家,土建施工类8家等。重视毕业生不同能力的单位数是:综合素质50家,实践能力49家,专业方向48家,学习成绩29家,表达能力26家,男女性别20家,外表形象15家,社交能力14家,外语水平4家。

二、探索高职资源勘查类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对策

1.以地勘行业发展为导向,遵循就业导向原则,重点建设社会急需专业,按需培养人才

地质类高职教育的方向和目标是为地勘行业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我国目前处于经济快速增长的工业化发展中期,是对支撑经济发展的矿产资源需求、消耗量最大的时期[1],即使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对资源的依赖与开发仍是经济建设的主旋律之一。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土资源部正在进行以地质基础调查、矿产资源评价利用、地质灾害预警、数字国土工程、危机矿山接替找矿等为内容的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同时,国家正在积极转变发展模式,调整产业结构,加速新农村建设,加快城市化步伐的经济改革,这一过程中也形成了大量的生态环境评估、地质灾害监测、防治,水利、水电、公路、库区移民点重大工程选址、施工等地质工作。正如温家宝总理指出的“地质工作贯穿于长期建设的全过程,渗透在经济建设的许多方面。”可以说地勘行业正处于高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上述地质工作的实施,需要一大批活跃在第一线,既懂现代技术又会操作技能的高技能人才。我国产业工人中,高级工只占3.5%,而工业化国家达40%,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高职教育是改变这种人才格局的重要途径。问卷中92.31%、64.62%、47.69%的单位分别需要地质工程与技术、资源勘查、测绘等专业人才,这种需求形势与地勘行业的发展趋势是一致的。在大学生、农民工两股洪流冲击着中国就业市场的危机中,地质类高职院校伴随着地勘行业的发展有幸寻求到了自身的发展空间,唯有牢牢抓住地勘行业的发展方向,抓住当前难得的机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点建设地质工程、资源勘查等急需专业,才会赢得勃勃生机的发展前途。

2.通过校企合作实行工学结合培养地勘行业技能型人才

有了市场需求,重要的是如何培养地勘单位需要的人才。在“人才培养的侧重点”方面,问卷摆在前三位的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动手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在“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重视”方面,摆在前三位的是:综合素质、实践能力、专业方向。显然企业需要的是:具有分析解决问题、实践动手、组织协调能力,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人们在高技能型人才培养上做过多种改革、尝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2-4]。笔者在工作实践中体会到,培养这种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是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达到工学结合的效果,实现用人单位所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

(1)校企合作可以解决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脱节、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错位的矛盾。当前就业市场存在“有岗无人”、“有人无岗”供需失衡的矛盾现象。造成的主要原因:一是学校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脱节;二是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错位;三是毕业生缺乏包含“职业核心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岗位操作能力”的全面从业及职场应变能力。解决上述矛盾的最好途径是校企合作。企业最了解每一个岗位、环节,员工所必须掌握的“应知理论”和“应会技能”。校企合作能使学校对人才需求结构做出准确的分析,促使学校基于地勘单位的工作过程而构建相应的专业方向、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以及技能考核等。使毕业生拥有全面能力,避免学非所用,使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有效对接。

(2)校企合作是工学结合的前提,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保证。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不容置疑,工学结合是培养高职人才的重要手段,但工学结合需要场地、经费、师资、设备等条件。在国家对教育的总投入不到GDP的4%,而职教经费又只占总投入8%的情况下,高职面临的教育经费不足的尴尬是可想而知的。因而学校借助企业拥有的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通过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联合培养学生显得至关重要。例如在野外地质填图中,目前生产单位已广泛推广“生态地质填图”、“数字填图”等现代地质新方法,在传统地质填图中加入了“生态”、“灾害”等新元素,除了为工作区提供基础地质和矿产地质信息外,同时为经济开发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只有通过校企合作,学生才能在工学过程中,从企业技术人员那里学习新技术,得到“真枪实刀”的训练。又如生产单位现已广泛使用“RGMAP”数字填图系统及数码相机、摄像机、GPS、掌上电脑和录音笔等地质填图新五件。而学院是无财力在短时间大范围更新传统野外设备的,也只有通过校企合作,学生才有机会尽快接触、使用新设备,摆脱课堂教学中“纸上谈兵”的困惑,掌握岗位需要的新方法,获得真正的职业核心竞争力、行业通用能力和岗位操作能力。

(3)校企合作的学生有1/3以上的时间在企业里生活、工作、学习,可使他们能尽早地接触现实,熟悉真实社会中存在的真、善、美、丑。并且在实际工作中尽早了解自己的社会定位,明确自己长期努力的方向和奋斗目标,摒弃陈腐的就业观,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创业观,使自己能获得必备的职场生存能力及职业操守,培养形成职业人必备的责任心、团队精神和忠诚、勤勉、坚韧的品格,成为一个综合素质高的技能型人才。

3.与企业建立适应地质类高职特色的新型教学管理体系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必须建立一套适应地质类高职教学规律和特点,能保证工学正常交替进行,工学过程设计科学,工学衔接合理的贯穿于学校、企业全部教学过程的新型教学管理体系。校内课堂理论教学的常规管理,较易进行。难度大的是工学实践部分的管理,原因是:(1)学生工学活动在野外地勘单位进行,地质队分布区域广,流动性大,学生分散,难以实现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和实时监控;(2)地勘行业的风险性、前瞻性、实践性等特点,难以制定对工学质量的统一考核、评价标准;(3)校企合作办学,企业应是教管体系制度的执行者之一,特别是工学阶段的管理。但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企业追求的是最大化的经济利益,热衷的是挑选几个理想的员工,企业与学校合作的价值观有偏差,因此缺乏办学的动力,更难以参与教管体系的建立和实行。

笔者认为要使企业真正参与到教学管理体系中,仅有学校的努力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争取各级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的积极支持,从领导层面上制定保证校企合作的政策和实施方案。笔者建议:(1)学院成立“培训部”。承担地勘行业在职职工再培训,完成终生教育的任务。并与国土资源部有关司局合作,承担岩土工程师、地灾评估师、勘查工程师、土地评估师等专业技术证书的培训、考试、颁证的任务。使高职的功能得到更全面、更深层的展现,使企业与学校形成一种互助互惠、互相依赖的关系,让企业感受到校企结合不只是给企业制造麻烦,也是企业发展进步的动力之一,主动充当校企合作的主角。(2)在各级地矿土地等部门的教育经费中抽出部分费用资助工学活动,对接受学生多的单位实行奖励,以调动办学积极性。(3)选择优秀地勘单位授予“实训基地”称号,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管理委员会,任命企业领导为工学结合负责人,在企业考核中,对积极办学的给予褒奖。(4)聘请地勘单位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给予兼职教师经济上的补贴和工作量的认定,使学生的学工过程有人管,不出现教育脱节和空白时段。

4.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新课程体系

专业方向、课程体系是体现学校特色,体现职业教育不可替代性的重要方面。65份问卷中对我院“专业设置适应社会需求”认为“很好”的单位占20%,61.31%认为“较好”,9.07%认为“一般”,4%认为“不太适合”,5.62%没有给予评价。从表1中可见,认为毕业生专业知识“很好”的仅7个单位,“较好”的41个,两者相加占73.80%;专业技能方面认为“很好”的10个,“较好”的36个,二者共占70.1%。以上数据表明我院的专业设置以及毕业生知识技能水平总体是好的,但是60.31%、73.8%、70.1%这三个百分点说明学院人才培养工作与企业的高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学校唯有与地勘单位联手,以企业生产行为的要求为基础,共同构建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新课程体系才能实现上述要求。这个课程体系应包括“应知理论”和“应会技能”两个方面的内容;“课堂教学”和“工学实践”两个阶段的学习。新课程体系涉及课程设置、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训基地、考核评估等诸多方面,其建立的过程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以笔者的水平难以提出全面的设计,但有两点建议,一是需要灵活、快速地开设一定量的以介绍新技术、新方法为主的选修课程,用以弥补常规教学中难以计划的新内容,使学生的知识结构能适应地质科学发展的快速性,职业的流动性,并使学生具有敏锐的观察、理解、使用新信息、新技术的能力,从而增强对职场的适应性和应变性。二是实行“2+1”学制,即在学校学习2年,在野外生产单位学习1年,这样才能在时间、空间上保证新课程体系的真正实施。

5. 建立新型双师型高职教学团队

教师是学校的灵魂,是办学成败的关键。要培养出问卷中用人单位期望的人才,必须有一支能使职业教育成为教育、培训、社会、就业互通的平台,而且既通理论又通实践,既通企业又通学校,既通课堂又通野外,既是师傅又是老师的双通型、双师型教师团队。建立新型双师型教学团队,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做一些努力和尝试。(1)作为制度,安排教师定时定期到地勘单位见习,掌握生产单位最新技术、方法。同时聘请地质技术人员包括一些退休不久的高级工程师作兼职教师。(2)作为制度,安排教师定时、定期到科研院所,普通高校培训学习提高,让他们及时了解学科发展新动态,跟踪国内外专业发展新趋势,保证教员始终站在学科的水平线上。(3)鼓励教师参与科研生产项目,通过科研生产项目的带动,提高教师的理论、实践能力并加强与企业的亲密关系。(4)制定适应高职特点的职称评定及晋级政策。摒弃过于重科研、重论文、重外语、重奖项、重学历的弊端,建立重教学、重实践、重能力、重贡献、重职能、重成果等原则,鼓励教师走双通、双师型之路。(5)关心、爱护高职教师。对学术带头人,学习国外经验,实行休假制[5],为他们提供修身养息的机会,褒奖他们的贡献,使社会尊重高职教师,使学校能真正用好已有人才,留住关键人才,吸引紧缺人才,形成一支年龄、学历、专业结构合理,能满足高职教育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

[1] 王瑞江.关于当前我国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工作几个问题的思考[J].地质通报,2004,(11):1074-1077.

[2] 郭少东.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中国教育与社会科学,2008,(1):16-18.

[3] 曾令奇.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如何适应社会需求[J] .中国高教研究,2007,(1):66-67.

[4] 魏崴.校企融合创新高职办学理念和管理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6,(8):47.

[5] 赵俊明,林文姣,杜远生.关于高校地质学专业师资队伍的分析与对策[J].中国地质教育,2009,(2):152-155.

Direc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eaching Reform in M ajor of Resources Exp loration a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HUANG Hong-wei, GE Jia-hua
Hubei Land Resources Vocational College, Jingzhou 434000,China

This article presents an analytic study based on the feedback from the questionnaires, named social needs and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which was given to the students in Resources Engineering Department at Hubei Land Resources Vocational College. It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new approaching to teaching in special field of resource survey study in some vocational colleges.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employing unit, such as specialized skill, high technical ability talents, good quality etc, the paper offers the follow ing proposal: grasping golden opportunity, acting up to the principles of employment, building the urgent specialty for society; enhancing cooperation between colleges and enterprises, work w ith study, realizing link of profession and occupation, training and needs, talents and post; form ing a teaching and management system to construct the talent cultiv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raining double-quality teachers and so on.

questionnaire; geology; vocational education; countermeasures

G 642

A

1006-9372 (2010)02-0069-04

2010-01-13;

2010-05-23。

黄宏伟,男,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职业指导教学与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工学用人单位毕业生
盐工学人
——宋辉
2021DMP大湾区工学博览会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性骚扰的用人单位法律责任研究
现代学徒制下的工学情景教学探索与实践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餐厅经营模式多样 事先分清用人单位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集体合同纠纷,用人单位“三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