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始于世博 归于社会

2010-09-07

中国建设信息化 2010年7期
关键词:世博园世博外滩

(接三月上期)

三、可博览性和持续利用

上海世博是184天,这已经算是长的了。但是你再长,也要有闭幕的一天。因此,世博会的整个策划,我觉得应该包括后世博的持续利用,应该是整个策划的主题部分。这也是世博会归于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后续利用解决的好不好,这是真正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方面。我讲的真正成功,就是全寿命的成功,而不是这184天的成功。后续是否成功?这个很关键。一届成功的世博会,影响力是巨大的。不仅在展期,也包括展后。我们看到,世博会留下的建筑和文化遗产,其艺术魅力经久不衰,在城市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像一些标志性建筑,如埃菲尔铁塔,原子球、水晶宫,纽约世博塔、世博球等,都是重要的标志性建筑,很可惜的是,他们中间有一些已经不存在了。但他们的影响力现在仍然称为经典,而被大家所传颂。

上次我去赛维尼亚,真是想看日本馆,非常可惜,日本馆被拆掉了,但是图纸还在,所以大家还在参照,包括水晶宫等一些标志性的建筑。上海世博标志性的东西,在世博后还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第二是公共艺术方面,前苏联的一个雕塑叫“工人与集体农庄的庄园”,这是原来莫斯科电影制片厂的片头。那个展览之后,就把雕塑放到苏联的全苏国民经济成就展览,仍然是非常让人感觉震撼。像大坂的太阳塔也拆了,这都是有很高知名度的。园区方面,像诺挪威、布鲁塞尔等,尽管现在没有世博会了,但是开过世博会,依然是人气很旺的旅游地。巴塞罗那的广场后面就是原来开世博会的,现在那里人气还是很旺。

保留的展馆,有的还在继续使用,有的改成科技艺术中心,有的改成公园,这些情况都说明世博会的可博览性还是可以博览的,不仅仅存在有限的展期,也存在于闭幕后的后世博期间,仍然会给举办国和举办城市带来不菲的世博效益。对这个,我们要有足够的估计,并要提前做出规划,使世博会从展中能顺利的过渡到展后。我提三个方面的建议:

首先,是对世博后续利用的总体规划。包括后续利用的方式,功能定位的总体构想,用地性质的再确定,土地的整理、布局,土地的再开发预期和步骤,基础设施的调整和完善,公共空间环境的整治和功能的转换,公共艺术品的去留等等,都要有总体规划。在规划当中研究。

第二,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对各类场馆的后续利用,要做出更细致的超前策划。对永久性场馆,一轴四馆没问题,现在我们已经留下了伏笔,考虑到将来怎么用了,主要是功能的转换。但对大量临时性的场馆,应该区别对待,提出可操作性的意见。我认为,总体就是两类办法,一个是保留,长期利用。还有一个是拆除。本着可持续利用和循环经济的理念,我认为应该尽量少拆除,多加以保留和利用。在保留的方式上,可以原地、原位保留。也可以原地异位,还在世博园,但是位置变了——因为土地的原因,我要整理,不那么分散。还是在世博园,换一个位置。另外,也还可以本阜异地保留——放在上海,但离开世博会。也可以到其他的城市。不管是在园里也好、上海也好,这里面有大量建筑价值的评估和产权权益的协调,这才是关键。另外,这个土地是我们的,将来怎么办?要做大量的协商工作。建筑,我们可以采取捐赠,你就送给我吧,但是你的名字。也可以我出一些钱,你给我。也可以互换,明年在韩国有世博,我去建一个中国馆,我的给你,你的这个给我,都可以。也包括合作,我们将来合作经营,也有你一份。另外还有其他的,以大家都接受的方式,这样可以实现最大程度的利用。这种考虑,不仅是从经济、环境出发,更重要的是文化。为什么要多保留?上海的老外滩就素有万国建筑博览会的美誉,如果这次中国国家馆可以保留下来,那中国新老、东西外滩,这整个外滩才是真正的世界建筑博览会,无形的资产价值我认为无法估量,上海绝不要错失或者放弃这个难得的历史机会。我有一个想法,就是尽可能的多保护,但里面涉及到很多的问题,要做方案。你不要等拆的时候才说,现在就和他们接触。我认为,我们是有智慧解决这个问题的。如果真能保留下来,对上海来说这个是无形资产,不得了。

再次,要研究相关政策和措施,使世博园及场地建筑的后续利用做到合法、合理、有序、有效。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从完善上海整体功能和提高综合竞争实力的高度,为建设国际化的大都会,吸引、激励优良资源进入园区,让世博园保持长久的可博览性,培育上海的博览文化,同时又可以创造出良好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根据作者在“上海市建筑学会2009年年会暨2010世博-绿色建筑设计国际论坛”发言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连载完。)

上海外滩 汤德伟/摄

猜你喜欢

世博园世博外滩
去外滩兜兜风
新荣记上海BFC外滩店
沈阳世博园掠影
上海外滩金融中心空中健身会馆
游昆明世博园
摆渡的人
水调歌头
世博特刊
难忘世博难说再见
给“世博”拍张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