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不同区域浅部真菌病及致病菌调查比较分析

2010-08-27聂振华

关键词:浅部足癣真菌病

聂振华

(天津市长征医院,天津 300120)

中国不同区域浅部真菌病及致病菌调查比较分析

聂振华

(天津市长征医院,天津 300120)

浅部真菌病的致病菌的生态和流行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国内外对浅部真菌病致病菌种的鉴定、临床诊断与治疗、以及流行病学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多,我们将近十几年间国内学者在中国大陆不同区域的所作病原菌的变迁、各区动态情况和具体疾病的研究综述如下。

浅部真菌病;致病菌;红色毛癣菌;念珠菌;流行病学

浅部真菌病可由皮肤癣菌、酵母菌以及霉菌引起[1],且随着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的广泛应用,以及人员流动、环境变化,浅部真菌病患(发)病率日益上升。致病菌的生态和流行均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要求对浅部真菌病致病菌快速准确的诊断与鉴定,以指导临床用药、防治复发和再感染,并且积累浅部真菌病流行病学资料,以利于深入研究。因此对浅部真菌病的防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致病菌种的鉴定、临床诊断与治疗、以及流行病学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多。

针对浅部真菌病的地域性研究,中国医学科学院吴绍熙等[2]于20世纪1986年、1996年两次在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40多个有代表性的单位对临床或现场确定的致病真菌进行了动态研究。就病原菌的变迁、各区动态情况和具体疾病做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发现与世界范围内流行趋势相符。继吴氏调查之后全国各地学者也开展了一系列的地区性浅部真菌病及病原菌的流行病学调查。

1 西北地区

牛桃香等[3]对兰州地区2002年—2003年间的1 443例临床标本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浅部真菌病中,以足癣230例(38.7%)为主,其次为甲真菌病165例(27.8%),手癣80例(13.5%),而在致病真菌中则以红色毛癣菌97株(43.9%)为主,其次为须癣毛癣菌65株(29.4%),念珠菌31株(14.0%),皮肤癣菌占据优势地位。王冬云等[4]对西安1999年—2004年间就诊的浅部真菌病患者进行研究,共分离出浅部致病真菌1 200株,其中须癣毛癣菌306株(25.5%),红色毛癣菌241株(20.1%),白念珠菌228株(19.0%)。提示与既往研究相比,在此地区中须癣毛癣菌仍然占有优势,而白念珠菌从1996年的第5位上升至第3位,说明在西安地区,白念珠菌已经成为重要的病原菌。

2 华北地区

呼和浩特地区,田华等[5]对2002年—2005年间434例门诊浅部真菌病患者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头癣占据浅部真菌病的第1位,共107例(24.7%),其次为足癣90例(20.7%),体癣86例(19.8%)。所分离病原菌中,犬小小孢子菌分离出132株(47.1%),其次为红色毛癣菌128株(45.7%),值得注意的是,该调查中头癣病原菌全部为犬小孢子菌,同其他各地报道以犬小孢子菌为主,其他菌种并存不同。邯郸地区姚贵申等[6]对2002年—2004年间所得到的2 388株标本进行培养分析,共得到真菌469株。浅部真菌病中以足癣为第1位,177例(37.7%),其次为甲真菌病82例(17.5%),手癣69例(14.7%)。所分离致病真菌以红色毛癣菌为第1位,178株(45.5%),其次为须癣毛癣菌 95株(23.3%),犬小孢子菌70株(14.9%)。符合皮肤癣菌占主要地位的传统趋势,且犬小孢子菌的高发亦具备一定特点。

3 华东地区

徐勇豪等[7]对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皮肤科1982年—2004年间临床分离的1 811株致病真菌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现在该地区,体股癣始终是最多见的皮肤真菌病,是浅部真菌的主要来源。而足癣比例上升,头癣、手癣比例下降。病原菌方面,红色毛癣菌是最多见的致病真菌,占总数46.44%,须癣毛癣菌比例略下降,但仍是仅次于红色毛癣菌的浅部致病真菌。浙北地区胡丽华等[8]对于2003年—2005年间987份真菌培养结果进行了病原菌分析,结果发现股癣以1 048例(17.9%)占据浅部真菌病第1位,其次分别为体癣1041例(17.7%),足癣926例(15.8%);病原菌方面表现为皮肤癣菌为主。红色毛癣菌287株(51.6%),白念珠菌100例(2.1%)。

4 华南地区

张雅洁等[9]对于深圳地区1997年—2001年5年间1 642份临床标本做了分析,发现在病种方面,股癣、体癣、甲真菌病占比例居于前3位,占总病例数的62.6%;分离菌种方面红色毛癣菌451株(59.3%),须癣毛癣菌69株(9.1%),犬小孢子菌38株(5.0%)。汕头地区,黄进波等[10]分析了1998年—2003年间的11 442份标本结果发现在浅部真菌病中,足癣鉴定阳性2 132例,列第1位,其后依次为手癣1 922例,体癣1 826例。但股癣培养阳性率显著高于足癣及手癣,列第1位。而在致病真菌方面,念珠菌与以往研究相比跃居第1位,6年共分离念珠菌1 676株,占所有分离菌株的44.6%,超过红色毛癣菌844株(21.28%)。表现出鲜明的地域特点。鲁长明等[11]对广州地区1990年—1997年间7 296份标本进行培养研究,共分离出20多种共2 366株致病真菌。来自浅部真菌病标本中股癣患者占首位,共254例(33.8%),其次为体癣211例(28.1%),足癣120例(16.0%)。浅部真菌病病原菌中,以红色毛癣菌为首位,共分离出498株(66.3%)。显示该地区仍然以红色毛癣菌为浅部真菌病的主要病原菌种。

5 华西地区

冉玉平等[12]对成都地区1981年—1997年间10 982例皮肤真菌病及病原菌进行分析,其中股癣3 814例(34.7%),占第1位,其次为足癣1 722例(15.7%),体癣1 343例(12.2%);分离菌种方面,第1位为红色毛癣菌7 724株(70.3%),其次为马拉色菌1 091株(9.9%),须癣毛癣菌598株(5.4%),白念珠菌503株(4.6%)。红色毛癣菌为成都地区优势菌,马拉色菌位于第2位。昆明地区黄云莉等[13]对1980年—2000年间2 657例浅部真菌病,分离出的1 394株真菌标本进行分析,发现浅部真菌病中足癣占据第1位,其次分别为体癣与股癣。分离出病原菌中红色毛癣菌为第1位,共913株(65.5%),其次为须癣毛癣菌237株(17.0%),酵母样菌136株(9.76%)居于第3位。但白念珠菌所占比例较小,仅为1.29%,因而有别于既往报道。

6 东北地区

吉林地区金学洙等[14]对1986年—2001年间吉林省浅部真菌病的致病菌进行培养分析,结果共分离出8种2 763株致病菌,其中红色毛癣菌居首位,须癣毛癣菌居第2位,犬小孢子菌居第3位。在头癣病原菌中,犬小孢子菌由80年代的84.3%逐渐减少,至90年代后期仅占9.6%。而红色毛癣菌则逐年增高。在其他各病种中,红色毛癣菌及絮状表皮癣菌逐年增高,犬小孢子菌则逐年减少。

7 各地区致病真菌百分比。见表1。

表1 浅部真菌病致病真菌分布情况%

8 小结

通过对各地区浅部真菌流行病学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可以看出部分地区的浅部真菌病以及致病真菌分布趋势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尤其以华南、华北、西北为著。红色毛癣菌的优势地位虽然在1996年调查中被大幅度削弱,但是仍然巩固,且在许多地区具有上升势头。而白念珠菌在1996年研究中的上升值得引起重视,然而在多数地区短时间内仍然很难影响皮肤癣菌的地位。犬小孢子菌被认为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渐呈现下降趋势,但是在诸如华北部分地区的高发仍提示我们,该菌种的流行不应当被忽视。由于不同地区的技术力量和鉴定菌种的水平存在差异,文献的客观真实性也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提示我们更大样本资料,更加完善的检验技术亟待实施以完善浅部真菌病以及致病真菌的研究。

[1]王端礼主编.医学真菌学——实验室检验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0.

[2]吴绍熙,廖万清,郭宁如,等.中国致病真菌10年动态流行病学研究[J].临床皮肤科杂志,1999,28(1):1-5.

[3]牛桃香,骆志成,石磊,等.兰州地区浅部真菌病及病原菌种类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4,18(4):219-221.

[4]王冬云,马慧群,刘平,等.西安地区浅部真菌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05,21(11):1221-1222.

[5]田华,马元龙,乌日娜,等.呼和浩特地区浅部真菌病病原菌分析[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7,23(7):600.

[6]姚贵申,王世君,刘慧敏,等.2 388例浅部真菌病及病原菌种分析[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7,23(10):907-908.

[7]徐勇豪,李春阳.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皮肤科23年临床分离致病真菌的分析[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6,39(7):416-417.

[8]胡丽华,陶亦帆,高锦伦,等.浙北地区浅部真菌病及病原菌种类分析[J].江西医学检验,2006,24(3):269.

[9]张雅洁,张桂梅,熊峰,等.深圳地区五年皮肤真菌病及致病真菌种类的分析[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2,35(5):401.

[10]黄进波,陈升毫,李沛芸,等.临床送检标本11 442份病原真菌菌种分析[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5,21(3):190.

[11]鲁长明,曾凡钦,席丽艳,等.7 296份临床送检标本病原真菌菌种分析[J].中华皮肤科杂志,1999,32(5):337.

[12]冉玉平,刘德操,李志玉,等.1981年至1997年10 982例皮肤真菌病分析[J].中华皮肤科杂志,1999,32(5):336.

[13]黄云莉,吕昭萍,李红宾,等.昆明地区20年浅部真菌菌种分析[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1,34(5):373.

[14]金学洙,刘兵,李福秋,等.吉林省15年浅部真菌病菌种分析[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3,32(1):18.

R756

B

1672-0709(2010)04-0264-02

2010-04-08)

猜你喜欢

浅部足癣真菌病
更 正 声 明
某部新兵足癣发病情况调查及防治措施
97例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临床分析
内蒙古巴林左旗白音诺尔矿田腰尔压锡矿浅部标志带特征及成矿预测
夏季“脚气重”,用醋泡真的有用吗?
得了足癣真的没什么大不了吗
甲真菌病激光治疗新进展
新汶矿区构造复杂区域煤层赋存探查研究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继发肺真菌病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
伊曲康唑治疗甲真菌病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