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编读往来

2010-08-21

中国教育网络 2010年11期
关键词:教育网络数字化校园

对校园来说,“云”仍然是个新名词,对它的认识仍存有异议。如果是分布式协同办公,那么,互联网也可以实现。而整合应用、融合服务,听起来仍有“新瓶装旧酒”的嫌疑。一个学校有多少应用,能真正称其为“云”服务?希望大家能畅所欲言,贡献出自己的想法,提出好的建议。欢迎来信至media@cernet.com。

数字化校园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是大家有一个共同的认识: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把各个信息系统整合起来,建设统一的数据中心,共享数据资源,这似乎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一个必经阶段。

但是,信息的飞速发展,技术日新月异,采用何种技术可以在未来5~10年不落后,这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动辄投入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资金建设数字化校园,应用几年之后由于技术的落后或者集成商的原因导致系统不能继续使用,对学校将是一个很大的损失。如何保证数字化校园的持续应用,把握住以下几点,可以使信息化具有更长久的生命力。

第一是统筹规划。站在全校的层面,对数字化作全面规划,纵向横向多方面权衡建设的利弊和建设周期的规划,做到建设步伐既不能大步迈进,也不能蜗牛爬行,要适度适量,与学校发展速度相协调;

第二是适时调整。数字化校园地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它是一个庞大的工程,涉及全校各个部门,在建设过程中可以依据实际需求的变化和技术的成熟,作适当调整;

第三是自助原则。培养自己的技术队伍,不但可以承担日常维护的任务,还能承担系统开发和扩展服务的任务;

第四是开放原则。无论采用何种技术,首先一条就是技术的开放,只有对使用者完全开放接口,即使系统集成商不能维持后续服务,学校也可以根据接口进行应用的扩展和深度的开发;

第五是成熟原则。在技术的选择和设备的采购上,不能只追求先进和超前,首先要选择技术成熟和架构稳定的产品,这样可以规避部分不可预知的风险。

东北师范大学 李向龙

读《中国教育网络》已经有2年的时间了,这使我受益匪浅。近日,发现自己的钱包和随身包有20多张卡和身份证件,其中包括多张银行卡、身份证、家里的门卡、单位的工作卡、打折卡等等,其实仔细分析,所有的这些卡片都是自己在社会、单位、家庭、银行等场所的一个身份标识,其实完全可以统一,用一个统一的身份标识,这样去银行办理业务时就没有必要拿着银行卡还要出示身份证了,未来物联网的终极目标应该能实现所有人和物的身份标识的统一,希望教育网多多关注这方面的发展,同时让更多的人了解新知识,新动态。

北大方正软件技术学院 曾君平

连续几年的订阅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第一个应该是先进的思想,杂志每期都会刊发其他高校的管理经验,还有各方面专家的访谈,让我受益匪浅,比如开放式教学资源库建 设、下一代校园网建设理念、信息化部门整合等等。

第二应该是很好的经验。之前做的学生网管员 管理模式专题,就为我和同事解决学生网管员的管理难题提供了方法,为学生网管队伍建设 提供了样板。还有开源软件在高校网络管理中的应用,二级网站的管理等等。

第三是了解到高校网 络发展的最新资讯和权威数据。杂志一直致力于全面展示教育网络研究、建设、管理及应用领域, 报道教育网络相关重大事件,以创新、深入的视角呈现教育信息化的进展和变化,它是我了解“井 外”不可多得的一个窗口。

另外,《中国教育网络》可不可以分成资讯版和学术版?并且努力把学术版办成核心期刊,让网络 中心的同行们能把更多、更好的文章发表在我们自己的杂志上。我想这不仅是我个人的心愿,更是 广大高校网络中心同行的心愿。

猜你喜欢

教育网络数字化校园
基于人工智能辅助的职业教育网络培训管理研究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长沙市教育局召开教育网络信息安全工作会议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数字化制胜
新常态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融合模式
《中国教育网络》杂志10周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