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齐如山戏曲观众接受理论管窥

2010-08-15

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5期
关键词:齐如山戏曲

姜 伟

(徐州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齐如山戏曲观众接受理论管窥

姜 伟

(徐州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概述并分析我国近代著名的戏曲理论家,近代的戏曲研究,尤其是京剧的发展与推广的独特贡献。认为他的戏曲研究较之于同时代诸多研究者呈现出了一种广阔的研究视域,他不但潜研戏曲本体理论,更将研究视角触及到戏曲接受理论等当时学者所易忽略的实践领域,使得其戏曲研究更为全面与专业。

齐如山;戏曲接受论;角色;观众

英国剧论家爱德华.怀特在其《现代剧场艺术》中所言:“不管从任何角度来看,观众当属其中最重要者,因为其余四部分(作家、演员、导演、后台人员)的工作,从头到尾,都只为观众而努力。”[1]没有观众便没有戏剧,表演不能离开观众而独立存在。“逐渐去掉证明是多余的东西之后,我们发现,没有化妆,没有戏装,没有绘制舞台布景的透视法,没有一块独立的表演区,没有灯光和音响效果,等等,戏剧是能够存在的。但是没有演员与观众之间感性的,直接的,‘活生生’的交流,它便不能存在。”[2]无论是西方的戏剧还是中国的传统戏曲,观众均是表演的欣赏者与接受者,观众在整个表演活动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齐如山在研究中国戏曲不久便认识到观众在戏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1914年他编写了“(中国)第一部有意识地针对中国戏剧观众的情况进行理论研究的专著——《观剧建言》”[3],之后在《五十年来的国剧》《国剧概论》《编剧回忆》《国剧漫谈》等著作中,齐如山集中阐释了作为观众在欣赏戏曲表演时所应遵循的原则,即观剧方法的问题,还考察了戏曲艺术与观众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妇女的出现给当时戏曲创作与演出带来的正面影响。

一、戏曲与观众之关系

作为齐如山早期戏曲研究的著作,在《观剧建言》的开篇他便讨论了戏曲对观众的影响。戏曲不仅可以娱乐观众,更能教化大众,他认为:

看戏固然是一种取乐的事情,却是同别的取乐的事不一样,别的取乐的事不但花钱多,且是于自己一点益处也无有,看戏这件事不但花钱有限,且是于人有许多益处,比方演名将的戏就能引起人的尚武精神;演节义的戏就能感动人的义气,至于道德学问都能动人的观念,且能启发人美观的审察美术的思想甚至爱国心……演戏本与社会教育有直接的关系。[4]1

即使是不同知识水平、不同文化层次的人在观戏时亦能有不同收获,知识稍微低的人借着看戏可多知道“古时及世界上的事”,从戏中受到启发与感动。知识水平较高的人同样可从戏中体察民风民情,获取更多知识。正因为戏曲有着强烈的娱乐性才能吸引观众的观赏,在戏曲欣赏中,观众的感官得到了享受,情感得到了宣泄,心灵得到了洗涤,思想得到了提升。可以说,戏曲艺术唯美的本质特性带来了戏曲巨大的社会教化功用,戏曲对观众的影响亦基于此。

一方面,戏曲对观众的影响显而易见,另一方面,观众观剧后的反馈信息也影响着戏曲的发展。齐如山从反面列举了一个事例说明此观点,他说:“比如迷信戏于社会很有妨害,很应当改,可是看戏的欢迎,他说切末子好看;比如淫荡戏,于风俗很有妨害,很应当去,可是台下爱看,他说演的醒脾,台下欢迎,园子里就得极力地布置,以便多叫座,台下爱看脚色就得极力的形容,以便多得好,叫座多,园子就多进款,得好多,脚色就多拿钱。”[4]1由此事例可知,戏曲的发展离不开观众的推动,但是有必要积极引导观众培养正确的审美趣味,低级庸俗的欣赏习惯不仅不会促进戏曲的发展,反而会使戏曲误入歧途,严重阻碍戏曲的创作与演出,给社会带来众多负面效应。在《观剧建言》第三章“观剧须注重道德”中,齐如山批判了由于观众低级的审美水平从而导致了一些带有浓重情色性质的戏曲作品的产生,他批评说:

言情的戏,总要把他演淫荡喽;惩淫的戏,是将先后情节不演,单单的将淫荡的一节极力的发挥。看起来,不是脚本不可用,是脚色将他演坏了。这脚色为什么都把他演淫荡喽呢?是因为台下欢迎这个。若把他演的情深意远喽,台下不欢迎,若演的污秽不堪喽,台下便叫好。[4]6

正因如此,齐如山从观众观戏角度来提醒大家,要加强观众的道德涵养,提升观众的戏曲鉴赏力,唯有如此才能达到净化舞台,改变风尚的目的。

从观众戏剧接受的视角来探讨戏曲发展的问题是我国戏曲理论研究史中鲜见的尝试,齐如山将戏曲与观众之间的相互影响视为研究之中心,较之前人仅注重戏曲对人心,对社会的功用显得更为全面。此外,齐如山还论述了戏曲观赏中一类特殊的群体——女性,他论述了妇女观戏的问题,并分析了妇女观众群体的出现与壮大对戏曲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民国初年,清代禁止妇女看戏的禁律终被废止,女人有了进入戏园看戏的自由,大量女性涌入戏园,体验戏曲带来的艺术享受,正如齐如山所言:“妇女多年未能观剧,兴味较男子更浓,于是有一个时期有几个戏园内,座客女多于男。”妇女观众的涌现直接改变了戏曲观众群体的结构,女性观众比例大大提高,许多戏园见此状况,为了自身利益,纷纷转变了演出的内容与风格,趋近女性观众的审美趣味,“彼时戏界中人,有几句话,说若想成一个好脚,自然是必须男女观客都能吸引才好,其次则必须能叫女座,最下者是只能叫男座”[5],各戏班对女性观众的重视导致他们自觉地减少了以前许多淫秽、暴力题材戏曲作品的演出,齐如山对此分析说:“戏园里没有了女性观众,所以演调情的戏,都是演的猥亵不堪入目……民国以后这些戏之所以在戏园里看不到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妇女观众走进戏园。”[6]这正体现了妇女这一特殊的观剧群体给当时戏曲发展带来的影响,将已经误入歧途的戏曲重新引入正确的发展轨道。

齐如山在论述观众对戏曲之影响还多是从表面现象进行的分析,许多表述尚不够深入,缺乏一定的学理论证,但是他在戏曲观众学领域中“筚路蓝缕”的开辟之功是不可湮灭的。

二、观众观剧之要领

齐如山在充分认识了观众在戏曲创作、演出等方面的重要影响后,他开始思考应如何引导观众形成正确的欣赏习惯,以减少不良的观剧习惯给戏曲演出带来的恶劣影响。在《观剧建言》中,齐如山提出了一系列的观剧要领,掌握了这些观剧要诀之后,我们才能更为准确地把握戏曲艺术魅力之所在。

第一,他提出了“观剧宜注意全局”的要求。他说“现时人观剧都就讲正角,每一出戏在正角身上他很留神,配角他便不管……殊不知这许多角色都与正角有密切关系。”[4]2齐如山批评了当时观剧时只注重主角表演的观赏偏见,任何戏曲作品都应是多个角色互相配合才能演出,这种不当的欣赏习惯往往削弱了其他角色演出的积极性,从而阻碍了场上各类角色间的交流,使得角色表演缺乏默契,降低了演出的质量。

第二,观众在看戏时“宜细心”。脚色出来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要细心观察,观众应能注意演员所扮演人物的准确性,对表演中“欠火候”与“过火”的地方都有明确的意识,只有在这种细心观察之下,观众的欣赏水准才能得到不断提升,才能获取更为准确的欣赏感受。他例举《伐东吴》一出中黄忠的“过火的作工”解释说:

此剧去黄忠的鬓生,听见先主五虎上将都已老迈一语,都是露大惊的神色,把酒杯一摔,把椅子往前一拉,闭个大红脸一走。请问黄忠本是一将官,能在皇上面前这样放肆么?再说黄忠在五虎将中身份、性情都比关张强的多,哪能这样不规矩呢?按说这时候黄忠只稍一露暗为惊讶的神气,悄悄的一走,最为妥当,若是闹的太热闹喽,便算过火。[4]10

可见,只有充分分析角色性情,才能准确塑造出人物形象,观众唯有细心观察演员的表演,方能评判演出的好坏。

第三,“观剧须中戏情,不可捧习气”。他认为许多观众过分重视演员表演的外在形式,而忽略了对内在剧情的关注,“演戏的固然是按戏情唱演,看戏的也应按戏情听戏,若在戏情之外,添上许多的枝节,固然是没有意思,就是添上许多的外彩,也是于剧情有伤损”[4]13,许多演员为了迎合观众,在演出时增加了许多“枝节”“外彩”,从而影响了正常剧情的发展,背离了戏曲“以歌舞演故事”的表现原则,所以戏曲演出不可一味追求满足观众的要求,要遵循戏曲表演的自身规律,否则在不断的“捧习气”的过程之中戏曲发展只会偏离轨道。

第四,齐如山认为“观剧不可分党派”。当时观戏的人们往往出现党同伐异的情况,与自己喜欢的剧情、角色一看便捧场叫好,而自己不感兴趣的人物、剧情则是一看就讨厌,一听就摇头,甚至发展为胡乱地攻击谩骂。这种观戏“党派之分”是一种以狭隘的个人好恶来判断一名演员的表演能力。喜欢的“捧场叫好”,无关的“攻击谩骂”。这种极端的戏曲评价标准严重妨碍了戏曲的正常演出秩序,许多观剧者因此偏离了戏曲欣赏活动本身而陷入了无谓的争吵谩骂之中。齐如山在此便是要提醒观众应以一种公正客观的态度来评判一名演员的表演水平与创造能力,只有在这种正确的批评话语中,演员的表演技艺才能得到发展,观众的欣赏水平才能提高。

齐如山的戏曲观众接受论在宏观上讨论了戏曲与观众两者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戏曲可以教化民众而观众亦关系着戏曲的发展。在微观领域齐如山则具体探讨了一名合格的观众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他从戏曲审美心理角度考察,注意到了戏曲创作与表演对观众心理的迎合以及两者之间存在的某些矛盾,这些理论的阐述为当今戏曲观众理论的构建发挥了重要的借鉴作用。

[1] 怀特.现代剧场艺术[M].石光生,译.台北:台湾书林出版公司,1987:54.

[2] 艾.威尔逊[美].论观众[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6:4.

[3] 叶长海.中国戏剧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6:36.

[4] 齐如山.观剧建言[M].北京:京师京华印书局,1914.

[5] 齐如山.近百年来的妇女观众[M]∥齐如山全集:第3卷.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9:1648.

[6] 齐如山.五十年来的国剧[M]∥齐如山全集:第5卷.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9:2788.

On Qi Rushan’s Reception Theory of Opera Audience

JIAN G Wei
(School of Literature,Xuzhou Normal University,Xuzhou 221116,China)

Qi Rushan’s studies on modern opera are overviewed and analyzed.He is considered made unique contribution to he development and promotion of Beijing opera.His study of opera presents a broad horizon.He not only studied opera in theory,but also explored practice field,which was easy to be overlooked by scholars at that time,such as the reception theory of opera.His study of drama was comprehensive and professional.

Qi Rushan;reception theory of opera;exploration

I 207.3

A

【责任编辑 田懋秀】

1008-9225(2010)05-0055-03

2010-07-06

姜 伟(1985-),男,江苏阜宁人,徐州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齐如山戏曲
对齐如山在“梅剧团”中角色的反思*
戏曲从哪里来
富连成社戏曲传承的现代转型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梅兰芳、程砚秋、齐如山与早期京剧导演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齐如山戏曲观的李渔意味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戏曲的发生学述见
现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