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方有嘉木》之杭天醉形象

2010-08-15田德芳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道家时代生活

田德芳

(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 陕西西安 710010)

《南方有嘉木》之杭天醉形象

田德芳

(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 陕西西安 710010)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茶叶凝聚着传统文化的品质,蕴含着儒道文化的精华。王旭烽在其小说《南方有嘉木》中塑造了一个时代“多余人”典型杭天醉形象,杭天醉身上既体现出中国文化的两面性,又具有深厚的历史感。

王旭烽;杭天醉;茶文化;历史感

中国传统文化由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和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文化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构成。儒家文化体现了华夏文明的特点,是主流文化,影响着国民性格,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佛老思想却是大多数人的选择,支配着民众的思想。这源于儒道文化的互补性:儒家文化的入世进取精神是一种沉重的承担精神,强调对社会的责任感,它对塑造国民性有积极作用;但是成功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的人壮志难酬,生活坎坷,处于苦闷状态,他们需要寻求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寄托,从苦闷消极状态中解脱出来;而道家文化的超越性精神正好满足了他们的要求。道家文化的代表老子的思想产生于春秋末期,社会处于混乱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失意的知识分子远离社会现实,转向对自我心灵的关注,因而道家从产生之日起就是对失意、苦难、无奈人生的解脱,在当时有广泛的影响。而佛教传入中国后先依附于道家思想、吸收儒家思想,进而获得独立发展,具有很大的包容性,佛教的人生悲苦论与道家思想一样满足了失意状况的精神需要。在中国古代士大夫的头脑中儒释道思想兼而有之,在社会政治清明、仕途顺利之时尊崇孔孟,积极入世;而当社会混乱、个人遭遇不幸或人生坎坷时就隐居山林,与天地同乐,等待时机再实现自己的抱负,隐居只是暂时的。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无形的文化在发展中找到了有形的载体——茶叶,至唐朝时形成“茶禅一味”之说。茶叶凝聚着传统文化的品质,蕴含着儒道文化的精华:“茶是郁绿的,温和的,平静的,优雅而乐生的。”[1]爱茶人多是淡泊虚静、敏感细腻、注重内心感受的。王旭烽在《南方有嘉木》中塑造了如此一个爱茶人典型——杭天醉形象,在他的身上体现着鲜明的文化特色和历史感。

杭天醉出生在杭州城里的茶叶世家,自小在其父杭九斋的熏陶下形成了一种超凡脱俗、闲淡典雅、逍遥自在的人生追求。品茗吟诗,笙歌唱答,于大自然中悠然乐而忘世,这是一种忘却现实,摆脱责任后的绝对精神自由;是中国士大夫崇尚的清静恬淡、安适悠闲、高雅脱俗的生活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形成的贵族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已经成为民族的集体无意识,成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这种贵族化的生活方式,是“对生活做一种超越功利、实用之上的审美的关照,在生活的种种细微处发现精妙,创造出一种美的境地,它要求品味,要求感觉,要求心境的闲适。”[2]这种生活雅致却失之孱弱,正如温和而不失坚韧的茶性在杭天醉身上也只剩下了清闲自在,柔弱温和,喝茶成为杭天醉摆脱世俗苦恼的精神寄托。

杭天醉又处在新旧交替的世纪末,爱国人士为挽救中国的前途进行着不懈的努力。封建王朝即将崩溃,社会局面不甚太平,花间品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然而作为封建末世的文商,杭天醉始终无法真正投入到时代的浪潮中,他内心依然渴望贵族式的超脱,对生活中的精致事物充满了由衷喜爱:对琴泉图、茶器等宝贝的收藏,对戏曲的喜好都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贵族文化——对生活做艺术化的处理,寻求享受和精神自由。而面对现实生活却常常显现出颓唐和心不在焉,参禅悟道,逃避现实中的苦难。特别是当他知道自己的身世之谜,发现妻子与把兄弟的私情后,无力承担和面对现实的痛苦,对生活消极、冷漠,在大烟中寻求解脱。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兴市民阶层的代表吴升,他从小伙计做起,肯吃苦耐劳,积极进取,最后争得属于自己的一片生活。虽然他做事的不择手段与违背道德令我们所不齿,但由此却衬托出在传统文化的种种束缚下的杭家人表现出停滞、乏力,这预示着一个时代的文化的没落。王旭烽对此是清醒的,优胜劣汰、除旧迎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她在字里行间却时时流露出一种欣赏,一种同情,是对传统文化中美好品质的哀叹和同情。

精神颓唐、散漫无为的杭天醉在思想上却表现出大哲的深刻与透彻。面对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妻子沈绿爱,杭天醉选择了逃避,他只能在比他更柔弱的小茶面前找回自信。因而结婚后的他偷情、纳外室,把生活搞得混乱而迷茫。当他再次去三生石的时候,“巨大的命定的波澜,第一次不可阻挡的淹没了他,冥冥中似乎注定了的命运让他认命了,把激情和抱负压至心底。”[3]接着是妻子的算计怀孕,让他更加对世情有了深刻的理解,人生是苦的,温情是假的,人间的纷争和蚁群无异。当他看透了这份苦也就无奈接受了,这离他思想的清澄又进了一步。吴茶清的死使杭天醉更进一步接近了对人的终极意义的探索。杭天醉被痛苦打懵了,已经出离了痛苦,至真至性的他并不为虚名而表演自己的悲伤:当按照当地的风俗入殓时,他也只是捧了脚,头却让吴升捧了去了。在这痛苦中他冷冷的审视着一幕幕的表演,更明白了“人是什么东西”,“我又是个什么东西啊?”——“人都是在借别人的名义作自己的生活。”[4]

正是在这样的追问中杭天醉更接近了“人”的本质,从而达到精神上的彻悟和高洁。杭天醉是宽容的、慈悲的。如果说为烟花女子小莲斟茶只是因为他看到小莲的的困苦后产生的同情心使然,是一般人所能达到的;那么在临终前把自己守护一生的曼生壶给了妻子沈绿爱,则代表他对赵寄客和妻子的宽容、谅解。妻子和把兄弟的私情曾对杭天醉造成过致命的打击,然而他最终超越了世俗的成见,希望妻子得到幸福。这是内心充满大慈悲的人才能做到的。总之,杭天醉身上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两面性,既有其孱弱的一面,也有其超脱、高洁的一面。正是文化的理性支撑着杭天醉达到思想的高洁和深刻,无论遇上什么样的困苦,经受怎样的打击幻灭,都不会使他对生活麻木不仁,这成就了他悲剧命运的一生,同时使其更深刻地领悟到生命的本质。

杭天醉作为“茶人三部曲”中成功的典型形象之一,不仅缘于他身上具有的鲜明的文化特征,而且因为这个形象具有的历史感。

杭天醉自小在茶香诗乐中长大,享受着闲淡典雅的生活。当时代的风暴来临,辛亥革命的浪漫激情把这个上世纪末(19世纪)的最后一代文人杭天醉搅得热血沸腾。他之所以参加革命,与其说是对革命的理解和支持,不如说是对旧生活的平淡不满,以满腔的激情寻求新鲜刺激,当然也不排除他初步具有的民主自由思想和他作为“士”的积极进取,兼济天下显身扬名的抱负。年轻时候的杭天醉踌躇满志,好标新立异之事,让人觉得他斗志昂扬。在革命的推动下,他确实做出了让人钦佩的事情:参与罢市,拯救出关在衙门的吴茶清;在那场由吴升引起的国人和日本人的冲突中更是血气方刚,领着人们殴打不法日本商人,这都说明了在新的时代下人的觉醒,杭天醉身上有积极乐观的一面,是一个新的时代即将来临带来的激情和热量。

杭天醉是盼望革命的,然而他身上更多的传统文人的散漫、清高、超脱,使他无法承受现实的沉重,也看不到革命的意义和前途。当赵寄客离开后,他更加释放自己的真性情,开始向往玄妙的生活,面对现实生活时常常表现出迷茫与混乱。为逃避现实的痛苦,得到心灵的寄托,他去参禅悟道,然而“从骨子里说杭天醉对宗教是缺少虔诚的,他天生的怀疑这西方极乐世界的存在,他也不能证明上帝和真主是有的”,[5]杭天醉更多的是接受了儒家的“子不云乱力神怪”。他原本应该是一个不折不扣地的乐生者,但结果却是他把自己搅成了一团糟:渴望隐逸、逍遥无忧的生活,去无法达到真正的“茶禅一味”,他依然渴望与时代同步,再做出些举动。这是身处末世的悲痛,在时代的急剧转型中,杭天醉付出的是一生的血泪,“没有人来拯救他的灵魂。”

杭天醉激动、兴奋、混乱而又迷茫的一生,是他所处的时代给予的。新事物使他兴奋,总认为自己可以有所成;因循了几千年的文化却让他看不到未来,革命于他是一知半解、解闷的事情。作为杭州城有名的公子哥,杭天醉代表了社会转型时期的大多数人的形象,颓唐与激愤并存,热烈而又迷茫,他们在时代步伐的裹挟下茫然生活,在现实的困苦中或承担或逃避。总之,杭天醉是中国最早出现的“多余人”形象代表,在他的身上体现了作家对时代转型时期人的生存与精神状态的关注。在杭天醉身上可以看到文化蜕变过程中知识者的心灵骚动,在沉重的文化负担中迷茫而无目的的生存,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和方向,没有精神的寄托和心灵的归宿。

《茶人三部曲》是王旭烽的代表作,选择了一个不被人重视却是作家熟悉的茶文化领域为题材,以杭州城为背景,以茶叶世家的兴衰沉浮反映中华民族的历史变迁,塑造了一系列丰厚的人物形象,具有史诗性追求。小说以茶文化切入,描写杭州茶叶世家杭氏家族从太平天国失败至1998年国际茶文化节在杭州召开的历史。正因为其历史文化题材的选择,使其作品有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茶文化、吴越文化的积淀,透出思想深度。人物形象往往与文化意义融为一体,透过人物形象散发出来江南空灵的文化气息。杭天醉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体现出文人写作的王旭烽持守的人文精神。另外,小说中营造出的南方独有的湿润温和、古雅神秘的氛围、鲜明的地域风情都奠定了《茶人三部曲》成为多元化文学市场的佳作。

注释与参考文献:

[1][3][4][5]王旭烽.南方有嘉木[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P3、206、282、408.

[2]王彩萍.封建末世的文人[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0(4).

[6]崔大华等.道家与中国文化精神[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

[7]吕锡琛.道家与民族性格[M].湖南大学出版社,1996.

[8]陈绍燕.庄子的智慧[M].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

Analysis Hang tianzui image in “Kerry Wood in the South”

China is the hometown of tea, tea embodied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quality, contains the essence of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culture. Wang Xufeng in his novel “Kerry Wood in the South”, created in an era of “surplus” the typical image of Hang tianzui, he reflects two sides of Chinese tea culture, also has a deep sense of history.

Wang Xufeng; Hangtianzui; sense of the history; tea culture

田德芳(1982-),山东济宁人,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教师,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2010-06-16

猜你喜欢

道家时代生活
漫画道家思想
漫画道家思想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
e时代
e时代
生活感悟
e时代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道家思想に学ぶ現代的ガバナン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