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职业学校加强隐性德育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2010-08-15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职校隐性德育

付 玲

(大庆市蒙妮坦职业高中,黑龙江大庆 163458)

论职业学校加强隐性德育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付 玲

(大庆市蒙妮坦职业高中,黑龙江大庆 163458)

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既迎来了极好的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有许多课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其中,尝试和探索职业学校隐性德育课程建设,对于促进教育思想观念、更好地实现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对于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整体构建德育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职业学校;隐性德育课程建设;必要性

培养一大批跨世纪的优秀人才,离不开卓有成效的学校德育。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学校学习两至三年后,大部分将直接进入社会,成为一名初、中级技术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工作在各行各业的第一线,他们的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是否适应新世纪需要,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将直接影响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在校期间如何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教育,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这是我们职业学校的教育工作者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加强隐性德育课程建设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使人们在道德观念和价值认识上呈现多元性,处于社会化过程中的职校生在思想、行为上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除少部分学生能通过对口升学进入高一级学校深造外,职校生中的绝大多数人将面临直接走向工作岗位,面对社会的选择,要胜任工作岗位的要求,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还要求职校生在紧张的就业形势面前有过硬的综合职业能力。然而,把自己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许多职校生并未确立完整的目标,有的甚至是“一片空白”[1]。

唤醒职校生努力成才,以“成功者”心态走向社会、融入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主体意识,用德育拓展提升学生精神世界并促进其全面发展,成为职校必须加强隐性德育课程建设的客观实际要求。

1.职校学生在社会转型期的道德困惑

处在社会转型期的青少年,他们的思想状况一方面在总体上表现出与两个文明建设相协调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其中相当一部分还存在着种种道德困惑,出现了道德素质下降的问题,例如抽烟、打架、对学生敲诈勒索、不正常的异性交往等现象呈现上升趋势;在相当一部分青年中他们的事业心、责任心不强,社会责任感和家庭责任感淡化,从而对工作学习的要求不高,得过且过,不能成为合格的职校毕业生;强调报酬高低,敬业精神欠缺,有相当一部分求职青年把报酬高低作为择业的主要条件;自私心理比较严重,遇事先考虑自己,很少考虑家庭、父母、同学和他人。

2.职校学生自身心理素质和家庭教育的缺陷

(1)心理素质上的落差。和一般高中生比较,职校学生心理素质有较大的差异。绝大多数高中生都有一定的心理优越感,追求的目标是上大学,读硕士和博士,当企业家、专家,出国留学,当高级职员,进入白领阶层等等,可谓前途似锦。高中生在家庭和社会所给予的心理压力下,学习动力较足,一般都有较强的上进心。而职校的学生较多是考不上高中,出于无奈才就读职业学校,一般都奋斗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上进心较弱,而自身潜力的开发、自我实现的意识相当朦胧。

(2)家庭教育的缺失。较多进入职校学生的家庭与高中生家庭存在差异。相对而言,在职校学生中,单亲家庭、缺损家庭及父母下岗家庭的比例较高,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父母在文化程度、生活态度和教养方式上的主客观缺陷,往往得不到充分的亲情关怀,得不到必要的、正确的家庭教育,道德观念和行为处于无人指引、放任自流的失控状态,个性和能力的开发尚处于自在状态,有的学生还被错误地视为家庭的累赘、社会的包袱。

二、加强隐性德育课程建设是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素质的客观要求

针对职业学生的思想状况和适应劳动力市场对学生的要求,有的放矢地开展德育教育活动,提高职业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我们在学生中进行了问卷调查,也召开了部分学生和企事业单位领导的座谈会。通过调查我们发现:

1.职校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大部分学生对职校培养的目标并不了解,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清楚[2]。近几年,每年我们都对新生进行调查,据统计,在填报志愿时,只有 26%学生第一志愿填报职校,95%学生对本专业不了解或有一点了解,对自己专业的职业道德更是一无所知。

(2)部分学生进入职校有自卑感、失落感。近几年来,由于社会上高中热的冲击,在我校学生中有不少是在升学考终因几分之差不能进入普通高中的学生,这些学生大部分认为进了职校低人一等,是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才报考职校的。他们对专业不了解,更谈不上热爱,这种情绪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更会影响他们自觉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3)部分学生原来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较差,缺乏远大的理想和志向,进了职校后更是得过且过,组织纪律性较差。

(4)三年级的学生在推荐就业时,期望值过高,有一步到位的思想,大事做不像样,小事看不上眼,缺乏适应岗位变化的工作能力及无私奉献的精神。他们向往的工作是“路近一点,工资高一点,工作轻松一点”。在推荐就业时,90%以上的学生,毕业后的理想工资为1 000元以上;40%以上的学生则为2 000元以上;有的因路远一点,有的因工作条件差一点,有的因所谓“专业不对口”而宁可在家待业;有的在实习中不会与人相处,听不进去批评,经受不了挫折。

(5)由于独生子女的增多,学生的心理素质较差,既追求高消费又怕艰苦。据统计,在校生中的独生子女已占95%,家中从不参加或很少参加家务劳动的占 75%,大部分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差。实习学生在工作中不愿做艰苦的最基础的工作,不能适应艰苦的快节奏的工作环境,承受能力差,不能正确对待工作中的困难,不善于正确与周围人相处,不懂得尊重他人和他人的劳动成果。

(6)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社会适应期不能尽快实现角色的转变。现在的中职学生心理素质较弱,相对缺乏适应社会变革形势,特别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能力。他们在离开校园步入社会的时候,如何转换角色、适应社会是每个职校学生必修的课题之一[3]。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这样一种现象:一批同时进入职场的中职学生,在同一起跑线上起步,用不了几年,便显现出差别了:有人春风得意,成绩斐然;有人苦苦奋斗却壮志未酬;也有人一事无成,悲观消沉。造成这一差距的原因固然很多,如专业素质、思想素质的高低等,但是,能否尽快适应社会和职业要求,尽快实现社会角色的转变也是重要因素之一[4]。

2.中职学生在职业适应期最常犯的毛病

(1)缺乏事业心,缺乏责任感。表现形式是思想上、工作上处于低标准状态,关心自己太多,要求自己太少;对别人、对工作单位、对社会要求太高,抱怨和牢骚太多,精神不振,作风疲沓,不安心工作,有的甚至刚上班就想跳槽等。这样的人很难在职场站稳脚跟,更难取得成绩。

(2)智能结构不合理,动手能力差。职业针对性强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特性之一[5],具备较强的第一岗位职业能力,上岗即能顶岗,顶岗就能顶好岗是对中职学生智能结构的核心要求。但是,根据对一些实习生和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发现,有少数人进入职场后实际能力不强,面对工作任务束手无策。

(3)缺乏继续学习的毅力。有些学生一毕业,就放松懈怠,自以为“一技在身”就高枕无忧。殊不知,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知识更新很快,只有加强专业知识,给自己不断充电,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6]。

(4)组织纪律观念淡薄,文明修养差。有些毕业生在学校养成了懒散放纵的不良生活习惯,到单位不善于约束自己,上班自由散漫、我行我素,言谈举止缺乏文明修养。这种人不但缺乏发展空间,甚至生存的空间也很狭窄。

(5)轻视基层,害怕艰苦。少数毕业生缺乏艰苦锻炼的思想准备,进入用人单位后,讲究待遇,追求享受,害怕艰苦,不愿到生产服务第一线,不愿到较艰苦的岗位,以致被用人单位当做眼高手低、夸夸其谈,大事不会做、小事不愿做的包袱。

(6)不善交往,社会活动能力差。有些毕业生不注意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和不良性格的矫正,进入社会后,在无所不在、无法逃避的人际关系和环境面前显得无所适从、无能为力,以致形影相吊、孤独寂寞,长时间难与周围环境合拍。

针对上诉现象,作为培养学生一技之长的中职学校,通过加强德育课程和隐性德育课程建设,不断丰富德育实践内容[7],增强学生作为道德活动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心理建设,发挥教师的激励导向作用,做到环境育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促进学习者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完善的道德人格[8]。

[1]张萌生,沈民冈.中等职教走向市场之路[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张国宏.职业素质教程 [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6.

[3]王玄武,等.比较德育学 [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0.

[4]包玉琴.走出困惑[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5]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6]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7]高胜得.知性德育及其超越——现代德育困境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8]魏贤超.培养主体性道德素质:现代德育理论的重要命题[J].教育研究,1996,(3).

(责任编辑:侯秀梅)

G718.2

A

1001-7836(2010)06-0087-02

2010-03-19

付玲 (1969-),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中教高级,教育硕士,从事职业指导研究。

猜你喜欢

职校隐性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我的职校我的梦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生本式”中职校社团活动之新探索
隐性但可预防的危险